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208|回复: 2
 3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往事老林庄稼

 [复制链接]
⊙作者:张三才 ◎摄影:雷康

  在集体生产年代,人多地少,食不果腹,连年饥荒。为了生存,乡亲们挺进深山老林,开荒种地。这样的生产方式,大伙称之为种“老林庄稼”。
  “老林庄稼”这个词语,对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年轻人来说,应该是非常陌生的,而在我们那一代人心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
  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填饱肚子是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因此,自古以来,面对饥饿,人类总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寻找食物。而正是在一次次寻找食物的过程中,人类的肌体与智慧才得以锻炼。可以说,所有的饥荒,都是大自然赐予人类进化的契机。当年,我们生产队与洪大湾结缘耕种“老林庄稼”,正是父老乡亲的集体智慧在饥荒面前的结晶。

2018-03-10 13:32:49,屏山县太平乡中都河360度全景,自然形成阴阳鱼。左为丰收村、中为小坪村,右为沙滩村  100_0390.jpg  保存到相册
【3,300×900像素超大图片,电脑端点击可放大2倍,原图像素为22,000×6,000】2018-03-10 13:32:49,屏山县太平乡中都河360度全景,自然形成阴阳鱼。左为丰收村、中为小坪村,右为沙滩村

  洪大湾是个地名,这是一座山,确切地说是屏山县境内五指山脉的一个部分。我的老家就在这山脚下的中都河畔,与洪大湾的直线距离至少有十公里,在地理上原本是扯不上关系的,之所有了关联,原因就在于后来的那场饥荒。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困难时期刚刚结束,砍荒造地种粮糊口成了农村人的不二选择,地处中都河畔的老家也不例外。我们生产队两百多号人,人平接近一亩耕地,拿今天的生产力来说,吃饭不应该成问题。但在当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粮食亩产不过三四百斤,还要按照统购统销政策上交公粮,人的温饱自然就成了大问题。老家地处河谷地带,人多地少,寸土寸金,田边地角早已种满种尽,没有更多的土地可供耕种。为了填饱肚子,我们的刘队长把眼光投向了生产队之外,并最终落在了洪大湾这片无人问津的杂树丛林。

2018-03-12 17:21:14,屏山县太平乡从沙滩村看阴阳鱼.左上方远处河边的第二、三个尖角,依次是丰收村的六队 ...  100_0683.jpg  保存到相册
【原图像素为9,500×8,900】2018-03-12 17:21:14,屏山县太平乡从沙滩村看阴阳鱼.左上方远处河边的第二、三个尖角,依次是丰收村的六队、一队

  洪大湾之名咋来的,不得而知,反正口口相传沿习至今。洪大湾这座山,虽然仅仅是五指山的一角,但也不小,面积绝对在千亩以上。然而,这里山势十分陡峭,多数地方坡度甚至接近九十度,有如刀削斧劈,令人望而生畏。也许正因如此,多年来也才无人开垦。
  “穷则变,变则通。”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经刘队长提议、队委会商量形成一致意见后,二三十个男男女女便带上铺盖、砍刀和苞谷粑,天刚见亮就向洪大湾进发。到了山里,大伙在溪流边上、地处丰收大埝之下找到一处相对平坦安全的地块,便开始安营扎寨。一行人按照刘队长的分工,就地取材,有砌墙造房经验的就寻找石头石块砌墙磊灶,有竹编手艺的就找竹子划篾条,其余男劳力就砍树搭梁盖房子,女同胞则负责去割用于盖房子的茅草,连半大劳力的小年轻也行动起来,到林子里去找垫床铺的干草。人多力量大,只用了大半天时间,一套茅草营房即告完工。这间营房居然有两层,用圆木和毛竹拼搭的竹楼供睡觉休息,既防潮又防兽;楼下则是集体吃饭和吹牛聊天的活动场所,旁边还配套了一间厨房。此外,大伙还在山脚下挖了一个大坑,搭上树干,四周再夹上一人多高的茅草,中间一分为二,有了像模像样的男女茅房。看着这个崭新的“家”,众人心头都有说不出的喜悦。此后,这里便成为了我们生产队男女社员在洪大湾开荒种地的根据地。

2017-08-19 14:58:33,“老林庄稼”里的本土美女,马边县荣丁镇 ◎摄影:雷强  5D191681.jpg  保存到相册
2017-08-19 14:58:33,“老林庄稼”地里的本土美女,马边县荣丁镇 ◎摄影:雷强

  第二天,一行人早早吃过早饭,便迈过丰收大埝,开始砍荒,遇大树用斧头,逢荆棘使砍刀,你追我赶,干劲冲天,争先恐后向山上推进。如此五六天之后,两百来亩荒地便呈现在洪大湾的悬崖陡坡之间。半个月后,砍倒的树木、荆棘和杂草渐渐干枯,大伙便打出隔离带,点火烧荒。火烧过后,荒山坡变成黢黑的一片,而满地的草木灰正好成了天然的磷钾肥料。接下来,也用不着翻地,直接在地上挖个小窝,丢上三五粒苞谷种,再从窝边刨些灰土将种子覆盖上,播种即告完成,大伙就一起下山回家了。
  待苞谷苗长到一尺左右,队长再组织社员进山,给苞谷薅头道草,顺便匀苗,拔掉细弱的,每窝只保留两三颗粗壮的苗子。当苗子长到半人高时,又去薅二道草。当苞谷即将成熟时,再安排几个青壮年上山驻守,防范猴子、野猪、老熊、松鼠、刺猬之类的野生动物偷吃苞谷。这期间,整个生产队的社员都在静候“老林庄稼”的第一个丰收季……

2017-08-19 9:28:17,森林里的小块苞谷地,马边县荣丁镇  DJI051213.jpg  保存到相册
2017-08-19 9:28:17,森林里的小块苞谷地,马边县荣丁镇

  由于耕作粗放,加之没有肥料,“老林庄稼”完全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最后的收成可想而知。一年下来,我们在洪大湾的两百多亩苞谷,总产量不过两三万斤,亩产只有100多斤,分配到人头,每人也就只有百把斤。如果按劳动力成本核算,纯粹是得不偿失。但是,在那个贫穷的年代,能有这么一些粮食作为额外的补充,大家也都心满意足,根本不去计较划算不划算,反正乡下人有的是力气,闲着也是闲着。
  耕种“老林庄稼”作为有组织的劳作,当然比远古时期的农耕要进步得多。可是,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其实也是现代社会的“刀耕火种”,其间的艰辛很难用短小的文字篇幅来描写,而当年的社员们在饥荒面前爆发出来的战天斗地的信念和力量,更是后来的人们无法想象的。

2008-03-13 11:18:06,本文作者张三才在其老家中都河畔的五指山下  R1096429.jpg  保存到相册
2008-03-13 11:18:06,本文作者张三才在其老家中都河畔的五指山下

  当年我还是个孩童,无缘参与洪大湾的开荒造地,早期关于洪大湾以及“老林庄稼”的故事,都是听大人们说的。到了十四五岁,我才有了人民公社小社员的资格,意气风发地加入了洪大湾的生产队伍,切身体会到耕种与收获“老林庄稼”的种种艰难困苦,远比先前的耳闻要现实得多。
  后来,进入改革开放的年代,国家推广良种良法,特别是在全面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后,生产力不断解放,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我们生产队的粮食产量快速增长,温饱不再成为问题,社员们再也没有去洪大湾种地了,那片广袤的荒地也重新恢复了原有的面貌。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享受着今天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我的心里感慨良多。个人的命运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个人生活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民族的缩影。当年的洪大湾,以及洪大湾的“老林庄稼”,必将成为老家农村70年发展的历史见证。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三才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三才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三才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重启投放只是开始 MLF如何续做才是“大戏” 村报账员用公款赌博:输了钱 就想用村里的钱扳本
2# 四姑娘山
 楼主|张三才 发表于: 2019-4-18 07:15:2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谢谢雷康先生的配图!辛苦辛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张三才 发表于: 2019-4-19 05:38:59|只看该作者
雷康先生所配的第一、二张图片的左前方,即是屏山县境内的五指山,也就是当年种老林庄稼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4:57,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