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796|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21 21:07:4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儒学八大文化

 [复制链接]
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文化典型。任何一种社会类型,都有自己的文化现象。比如宗教裁判所就是基督文化的典型现象,贞洁袋就是西方中世纪文化的典型现象。分析这些现相,可以加深对该社会类型的理解,又能更充分的把握该时代的文化特征。儒学时代的文化现象多到数不胜数,但典型现象没有那么多,这里选择其中的八种类型,聊以论述。

1、小脚文化

小脚文化是中国的特产,但不是中国的光荣,而是中国的耻辱。女人裹小脚,大约起始于五代时,至宋代成为风气,明代则不裹小脚即不配作女人。清兵人关,清人本无此陋习,但他们进了中原,很快成了中原文化的俘虏,虽是胜者,犹如败者。便也学着汉人妇女的样,裹起脚来,尽管大清皇帝亲自下令禁止,也不能全然禁住。小脚文化有这等伟力,令现代人百思不得其解。 小脚文化直接受害的是女人,最终受害的是社会。小脚文化又是一种残忍的愚昧的文化现象,它的实质是封建等级制。封建等级制是个无形的大网,凡人一入此网,便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或为尊者,便为卑者,或者尊者也是卑者,卑者又成尊者。尊卑之变,因为彼此对象不同。知县见了知府,自称卑职;面对衙役,就是太爷;见了百姓,就是民之父母;见了王公贵族,就是芝麻官。奴才在主子面前,连人都不配作,但大奴才见了小奴才,又成了小奴才的老爷。中国封建时代的等级制千变万化,其基本特征没有变化,就是“三纲五常”,尤其是“三纲”,君为臣纲,皇帝的权威高于一切;父为子纲,父亲就是家中的皇帝,儿子就是家中的臣子;夫为妻纲,夫是天,妻是地,再没有出息,没有品行,没有才能,没有志气,屁都放不响的男子,在老婆面前也如同皇帝一般。封建体制,离开等级就没了灵魂,好像孙悟空丢了金箍棒一样。小农经济需要专制,专制需要等级,结果最倒霉的成了女人。小脚文化虽然不是儒学的发明,但二者一拍即合,越是儒学大家,对小脚越有感情,诚所谓“儒虽未曾伤仁,仁却因儒而死。” 小脚文化以最残忍的方式体现了儒学的贞节观。宋儒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这样看来,把女人的一双天足弄成残废实在算不得什么!而且好像是对女人的一大恩典。女人贞节,未可厚非。问题是男人也应该贞节,否则就不公平,但这是现代人的看法──但愿现代人都能这么看。令人万分沉的是,在儒学的熏陶下,即使是封建时代的妓女,尤其是那些才艺出众的妓女,如柳如是一样的大才女,也要为意中人守节。妓女守节,今后人思之顾之,欲哭无泪。中国女人作出的牺牲,真是太大太大,其对后人的精神震撼,一时竟无以言之。 封建等级制不止小脚一端,至少还有清代的辫子文化可以和小脚文化媲美。小脚文化反映的是男性压迫,辫子文化反映的是民族压迫。说来说去,祸根还是一个:封建等级制。这等级制可以说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彻头彻尾,无所不在。封建等级制扭曲人性,从而使人性的异化,要么成为人上人,要么成为人下人。人上人,不能算人,人下人,没资格算人。封建制最缺少的乃是平等,小脚文化的覆灭只是平等的一个小小开端。

2、妻妾文化

西方文化传统的一个大优点,是它的一夫一妻制。古希腊时代已然如此,基督教时代,又使这个婚姻形式得以强化。中国则实行多妻制,而且,妻子也有尊单,正室为妻,侧室为妾。妻、妾成群,才显出中国男性的威风和财势。而且,娶女人的数量,正是人格等级的反映。皇帝的权力最大,所娶女人也最多,公、侯以上,依次减少。而且还有法定的人数,超过法定人数,就是越礼,越礼便成一行大罪,很可能因此而失官罢职。 中国古代社会最重视家庭,家庭的功能远不止婚姻爱情而已。婚姻固然需要,与家庭的重要性相比,就成了次一等的事。婚姻事小,家庭事大,这在现代人看来,不合逻辑,西方人闻之会莫名其妙。而中国的家庭”妙”就“妙”在这里。中国人夫妻间虽然没了感情,但家庭还在,夫人的地位还在,她一样主持家务,一样维持家庭的正常运转。而家庭的其他成员,同样对她保持尊敬。 妻妾文化是男人主导下的家庭文化,而这种家庭文化与封建王朝是完全同构的。所谓封建时代的家庭就是一个小小的王朝,没有这样的文化作支点,它不可能长期存在。实际上,封建时代的家庭,远不止于仅仅包括它的血亲成员,还包括它所雇佣的奴仆。就像《红楼梦》中描写的四大家族,论其血亲成员,本也没有多少。但将奶妈、童仆、男佣、女佣、马夫、护院、园丁、杂役、厨师、管家、大小丫环,统统算在其内,也就有了几百口人。而这几百口人,代表的就是它那个大家庭。虽然家庭很大,但是等级差异更大。所以小丫环犯了错,平儿就可以作主拿她的嘴,而风姐无辜打了平儿,平儿却说没什么,“也没打着”。 家族文化的外延便是亲友文化,一般家庭倒也罢了,所谓“贫在闹市无人问”。有权有势者,就不一样了,所谓“富在深山有远亲”了。林冲是何等的一条好汉,但碰到高衙内,立码没了脾气。高衙内是个什么东西,要文没文,要武没武,要德没德,要才没才。高衙内虽然什么东西也不是,但他老爸却是个东西,而且不是一般东西,而是官居高位、掌握大权的太尉。太尉的儿子可以横行霸道,皇室的奴才就可能翻云覆雨。国家庭文化又引出外戚文化,外戚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了屠杀和仇恨,而且所采取的手段,让任何人听了都会发指。 家庭是中国封建文明的堡垒。以致于对一个人的惩罚,封建逻辑下,必定株连他的家庭,严重的还要灭门三族,灭门六族,灭门九族。汉代开国元勋韩信是被灭门三族的,明代方考孺灭门十族,连他的师友也一同杀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突破口之一,是向旧的婚姻文化开刀真正是选对了攻击点。

3、祖宗文化

中国传统,敬重祖先,讲究孝道,本来是好事。但好事做过了头,正如真理错过一步便成谬误,中国的祖宗文化,至少有三大谬误。 一是孝道成了打杀青年的大棒。中国古有《二十四孝》,鲁迅先生对其极为不满,专文予以批判。但与实际情况相比,二十四孝不足道哉。汉代讲孝,正于社会发展有益,明代讲孝,已然与社会发展方向不符。因为时代变人时代变了,孝道不变,孝道就成了历史文化的负面现象。《红楼梦》中贾政与贾宝玉的关系,实在是一种人性大异化,如此作父亲,不但伤害了自己的亲生骨肉,而且也成为社会文明的阻碍力量。 二是为了祖宗,便拼命要多子多孙。生儿子是为了传宗接代,否则便对不起生养自己的父母,对不起列祖列宗。孔夫子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是妻子不能生育,就可以将她休掉,另娶;另娶还不能生育,还可以再休掉,另娶;另娶还不能生育,还可以再休掉。正妻不能生育,便觉得对不起婆家,于是赶快给丈夫张罗娶妾,这个才算贤慧。儒学传统不喜欢科学当然无法弄明白,不生育不见得就是女人的问题。为着儿子不借倾家荡产,有了儿子又把她看成自己的奴隶。遗憾的是,直到今天,为着儿子而奋斗的中国男男女女,还真不算少哩!而中国的人口压力,真如泰山压顶一般,全国大大小小的超生游击队,正是现代化的对象,又是现代化的“大敌”。 祖宗文化转化为儿子文化,而且转化得如此自然,如此疯狂,近乎黑色幽默。中国人推崇男性,拼命想要儿子,男儿不免心理负担太重,终于因为心理负担太重而走向自己的反面。男人者,雄性也。但中国男人最怕肾虚,又最容易肾虚。一闻肾虚就紧张得出汗,但偏偏十个男人九个肾虚。据说,大陆的中药,凡与补肾壮阳有关的,在海外华人中都十分好卖。甚至在西方的某个地下室中,警察一次发现的“虎鞭”竟有一麻袋之多──虎鞭如此之多,吃了也是白废。有人说,中国人肾虚,是因为营养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科学。华人久居西方,再贫困也不至于营养不良,更何况能买能吃虎鞭者,没点经济实力怕也不行,何以换了环境,改了吃法,肾还是总虚。据我看来,中国人的肾虚,至少一半原因,不在生理方面,而在心理方面。中国封建时代的男儿,特权固然特权,威风自然威风,然而,面子太大了会压坏肚皮,性角色畸形会使两只腰子不堪重负。 三是祖宗成法,不容更改。孔夫子讲孝道,还有个期限,说三年不改为父之志,可谓孝矣。但在后儒眼里,祖宗成法,根本动不得,动一动就是不敬祖先。反映在儒学本身,就是儒家然人才济济,但是最少创造精神。两汉儒生一心经学,只知读,不问他事,以至皓首穷经,百无一能。明清儒生,只要中之五十岁中举,胡子都白了,牙都掉了,还高兴得发疯。中华民本身是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君若不信,有史为证。但中国儒学的创造无多,对于先人的著作,不敢非议,只会注释。孔丘在公元前六世纪,教育学生用的是《六经》,程朱理学出现在公元十二、三世纪,教育学生的只剩《五经》,朱熹摘取《大学》、《中庸》与《论语》、《孟轲》合成“四书”。直到民国时代,许多私塾在教《五经》、《四书》。甚至连教《五经》、《四书》的本事也没改成《三字经》、《百家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其间经过二千四百年之久,儒学依然这样几部经典,这是《五经》的光荣,却是儒学的耻辱呢?

4、太监文化

太监文化并非中国独有,但在中国的历史很长,发展极为完备。太监文化是一种十分丑恶的令人厌恶的文化现象。太监文化折射的社会文化内容也多,大略言之,可有四个方面:太监文化体现了男人的特权。宫廷中为什么要太监,因为女人大多,而劳务又太重,没有男性服务不行,有了男性又对皇帝的性垄断形成挑战。现代人常说,女人对女人的嫉妒,往往超出女人对男人的嫉妒之上。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性嫉妒,男人,至少封建时代的男人才是无以复加的。太监是男人特权的牺牲品,而太监也是男性,于是太监本身就包含了双重悲哀,他们既表现了男性压迫的悲哀,又表现了等级压迫的悲哀。 太监文化体现了皇帝的特权。太监的历史早于皇帝,大约更古老的时候,它刑主要是一种刑法,但在有了君王特权之后,受它刑的人又有新的用场。太监本是刑余之人,但服务对象只是王室,因此它不但体现了男性的权力,而且体现了皇帝的权力,唯皇室才能使用太监。太监本身又有了双重身份,它在皇帝家中自然是头等奴才,但在臣子面前,却又有了另一种脾气。中国俗语“宰相面前七品官”,七品官比起皇帝驾前的太监,依然不过是芝麻一颗而且。大凡看过《法门寺》的人,都可以体悟一下宫中太监的厉害。虽然如刘瑾一般的太监,历史上确也不多,但如贾桂一样的没性别的混混,却是历朝历代,屡见不鲜。 太监文化是对皇帝文化的反证。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视人的生命,所谓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头发是不能随便剪的。因为头发不能随便剪,清人入关,头发才成了与头颅等价的大问题。封建文化最重视身体,因为最重视身体,所以对人的惩处才反其道而行之,一定要让你身体受苦、受伤,乃至残缺不全,直至零割碎剐,锉骨扬灰。中国古有五刑,五刑的内容,历代皆有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总是与伤害身体有关。而贯重的刑是把身体剁碎,甚至烹成肉酱,送给各位大臣传看。比死刑轻一级的就是宫刑,宫刑无论男女,男性宫刑为割势,女性宫刑为幽闭。宫刑是对生命的反动,它不像死刑一样反动的极端,却比死刑使受刑人倍受屈辱,让他们失去男性或女性,成为不男不女不配作人的人。 太监文化又是奴才文化的典型表现。太监属于超等奴才,不但皇帝对他们无所避讳,而且后妃对他们同样无所避讳,因此他们最易成为皇家的鹰犬,最易成为恶势力的帮凶。宫廷政变少不了他们,宫内自相残杀更少不了他们。正如唐玄宗少不了高力士,西太后少不了李莲英。太监文化很容易使转化为特务文化,在明代尤其如此。他们以变性的方式扮演了特务角色,会比一般特务来得更凶恶、更兽性。明代的廷杖,没有太监,不能发挥得那么淋漓尽致,那么惨无人道。唯其如此,中国宫廷若没有太监参与其中,血不会流得那么多,也不会那么腥。 太监文化对人性的异化,罪责不在太监,而在被阉割了的历史文明。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重庆最大的袍哥堂口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4-12-21 21:08:0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5、面子文化
中国人重视面子,有时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所谓不可理喻,即面子有时甚至比生命更重要。外国人和中国皇帝打交道,首先碰到的是礼仪问题。中国人见皇帝要下跪,外国人也得下跪,如果不跪,则一切无从谈起。中国古成语中有一句“嗟来之食”,一个人饿得半死,有人招呼他吃饭,但说话不礼貌,于是这人坚决不吃,宁可饿死,不吃“嗟来之食”。现代人不明此理,说他态度不好,先吃了他的饭,再打他一顿行不行?这实在是不明中国传统文化的面子理论。面子即是礼制,没有面子,比没有命更可怕。 这其实在孔夫子时代,已然有之。孔丘最讲究礼仪,他老人家礼的学问极大,礼的规矩也极多,举凡吃、穿、住、用,没有一样不讲“礼”的。单是吃饭,已经十分麻烦,别的不说,且税九大不食。 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  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 沽酒市脯,不食。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中国人重面子.所以多多少少有些害怕批评。一听批评就不高兴,而且想方设法要对批评者的态度、批评者的资格、批评者的动机、批评者的背景等方面大找原因。你说我屁股不干净,但态度不好,这不行;你说我屁股不干净,你的屁股也不干净,也不行;你批评得对,屁股也干净,但动机有问题,还不行。即使这一切问题均不存在,就因为你的背景不对,比如你的朋友是我的对头,或我的朋友是你的对头,又不行。 中国人害怕批评,虽然有很多极有哲理的格言,如“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等。这些美好的信条,长官大人如能实行一半,既是下属的大幸;皇帝老爷如能实行1/3,则是天下人的万幸。但其实际,也不过说说而且。说的人兴高采烈,听的人心悦诚服。但腚还没有坐热,便一闻逆言,大发淫威,不给你来个五马分尸,已经是格外开恩矣。 中国封建文化,因为以等级制作为最基础的文化体制,因此,人的独立人格很难存在。君有君格,臣有臣格,官有官格,民有民格,民格与官格相比,则不成一格,官格与君格相比,更不成一格。缺少独立人格的一大表现,即没有主见,不能也不敢自己为自己作主,对周围舆论最是重视不过,所谓“人言可畏”,在我们中国人身上表现得特别典型。我们──尤其我们的祖先,对外界的臧否总是特别的重视,而在收听别人的意见的时候,耳朵特长,眼睛特亮,心眼特小,报复心特重。因为一言不慎而成灭门之祸的事情,历朝历代,皆有发生。 所以中国人有一个信条,认定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不吃不行,两利相较取其大,该吃还吃;祸从口出,不说可以,两害相比取其轻,不该说的不说,该说的也不说。中国官僚中点头先生、划圈先生、叩头先生、没嘴先生、哼哼先生、是是先生甚多,这是一个基础性原因。 事实上,面子再大,哪有科学更大,面子再重,哪有事实更重。不管你是谁,只要批评得对,就应该接受过来,并迅速改正。比如中国人古有随地吐痰的毛病,别人向你提出来,且不管这人是国人、是洋人,是学者、是无赖,是打过你亲爷的仇人、还是救过你亲娘的恩人,是抢走你女朋友的“坏人”、还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士,这个都不去管他,只问他说得对不对。如果有人请你生吃癞蛤模,即使这是孔夫子的建议,也该坚决顶住,或请他老人家吃个样子给你看。反之,如果有人当面提出癞蛤模生吃不得,指出者即使是秦桧,也应该立码照办。先把癞蛤模放归大自然,然后再去与这奸人理论卖国之事。

6、乡井文化

中国封建社会以农业为本,以土地为本。中国人重视土地,超过任何一个民族;但是这土地的概念,不见得是国家疆土,而是赖以生存的田地。拼命保护田地的不见得是政府,而是依靠这土地,祖祖辈辈存活繁衍的老百姓。 中国人重视土地,热爱土地,衷清热土,土地比任何东西对中国老百姓都有吸引力。这种文化心态,无论农民也好,无论地主也好,无论官僚也好,无论帝王也好,无论儒家也好,无论道家也好,甚至佛教、道教也好,大家都没有意见。中国封建时代唯在这个问题最容易取得一致,也最有共鸣性效应。 统治者最怕流民,因为流民乃是天下大乱的祸根。农民守土不流,则是国家大幸,所以中国人的理想乃是国泰民安,国家要太平,百姓要安居。不但国泰民安,还要安居乐业。安居则是国家之福,不安居则会酿成社会动乱。不论哪个时代的皇帝,但有一点头脑,或者说没有昏庸到一塌糊涂程度的,对于流民无不重视,对于无法遏止的流民浪潮,无不大伤跤筋,大感头疼。 对中国农民而言,有土地则有生活的保险.失去土地则失去生活的依据。老百姓到了卖田卖地的关头.或者表明这个百姓确实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或者说明这卖地者乃是个败家子。 中国人热爱土地,更热爱劳动。劳动不怕辛苦,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对蓝天,年年月月,终生不息,但没有怨言,没有更高的企盼,只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中国人依恋土地,在土地中能找到无尽的乐趣。中国人的房子,不像西方人那样,向上发展,而是呈平面状态。靠山依山,近水依水,千变万化只依自然。中国人的娱乐,多与土地相干,斗蟋蟀,玩蝈蝈,驾鹰牵犬,走马射猎,以至五牲六畜,离开田舍,马上失去原始依据。 中国人热爱土地,专注于家庭,正是儒学本意。儒学在朝言忠,在家言孝。 中国人热爱土地,依恋土地,终于成为极富特色的乡井文化。美国人也曾寻根,但那只是研究,中国人的寻根问祖,则近乎宗教情感。荣耀不归乡里,不是真荣耀;落叶不能归根,不唯死者难瞑目,生者亦永不安心。 中国的乡井文化,优点在乎它可以并已经成为中国人相互依存的强大凝聚力。其缺点,则是缺少开拓性,缺乏应变力。中国封建文明二千年终于未能顺顺畅畅进入近、现代文明,根本原因固然在于小农经济如海洋一般,要改变它确实大不容易。其乡井文化心态,也是造成中国人历久难变的重要原因。

7.生存文化

孟轲论王道,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轲的王道理想,不期然而然地成为中国二千年封建文明的不懈追求,其中之甘苦艰辛,非华人子孙怎能体会深深! 中国封建文化真正的依靠就是小农经济。小农经济能有什么大作用,有饭吃有衣穿,鸡鸣猪壮,儿子能有孝心,老人能够吃上几顿肉,就是理想的田园生活。为着这生活,多少人劳累,多少人忙碌,多少人战风沙场,多少人血洒田原。 中国人有吃的传统,朋友礼遇,非吃不可,所谓杀猪宰羊,以待贵人;所谓“草食壶浆,以迎王师”;所谓通宵达旦,歌舞升平。总而言之,没有酒喝,没有肉吃,就不能算真朋友,就不能算真快乐,就不能算真庆典,就不能算真富贵。 中国重视吃喝,吃喝必据之以礼,本质是重视生存;所谓“食色,性也”,并非一味好吃好色。吃是生存的保证,色是传衍的保证,有食有色才能传宗接代。不但活着的人可以生而无虞,而且瞻望未来,可以后顾无虞。 一个农民,一年辛苦,所得无几,除去为儿子的婚事,女儿的嫁妆,扣除必要的积蓄之外,余下的无非穿衣吃饭,过节过年。好的年景,或有结余,差的年景,便成亏歉。 一个王朝,一年收获,大抵如是。除去国家开支,就是皇家的开支,皇家的开支也是国家的开支,丰年则有结余,歉年必定亏空。 中国农业经济基础,本身极为孱弱,其原因在此。它既禁不起自然灾害的打击,也经不起内乱外患的冲击。外患冲击,可能使国力衰竭,内乱的打击则可能使王朝倾覆。 中国小农经济基础。机生存为第一要求,视生命为第一要素,视家庭国家为第一要事,视“三纲五常"为第一要义。而对个人信仰、个人价值、对理论的要求、对真理的探索,则是其次再次的事。中国人不喜欢抽象,不大强调信仰,也没有多少理性要求,宋明理学虽然是儒学中最重视理性思维的学说,但依然不脱传统儒学大规范。理性固然理性,还是更重视礼教的作用,在“三纲五常”上下功夫最大,对忠、孝、节、义最是着迷。 中国自古以来,有为国献身的人,有为家献身的人,有为民献身的人,有为父母、儿女献身的人,有为礼教献身的人,也有为爱情,为技艺,为某种癖好献身的人,但绝少为信仰献身的人。 儒学文化本质上不属于信仰文化。虽然它也重文明,讲理性,但它以规范为核心,而不以逻辑思维、抽象理念为特色。

8、清官文化

清官源于何时,广义言之,自商秦以来,便有清官赃官别。狭义地说,则是宋明以后大行其道的文化现象。清官中典型人物,如包拯、如海瑞、如孙安、如刘墉。史上虽有其人,事迹则多为编撰。有些人物,史书上不过三言两语,小说中则掀起滔天巨浪。有些人物,虽然于史有证,也绝对不会如小说写得那般神通广大,能力通天。 中国人盼清官,是无可奈何中的一种企望,是荒原大漠的一池清水,是久旱无雨时的一块乌云,是饥渴欲死时的一千饼。中国人盼清官,因为清官太少,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国人依赖清官,因为没有法制;中国人想象中的清官具有无边法力,因为自己缺少伸冤报仇的能力,只好含冤,以待他人。 清官多出于宋、明时代,由此可知,中国封建文化已经走到末路。因为皇帝乃一国之主,又有假天命而御万民的无尚权威,百姓有冤,应靠万岁爷作主,不靠皇帝而寻找清官,可见皇帝的威信开始衰落了,王朝的威信开始衰落了,于是人们寄希望于有一个清官出来为民作主。大凡明、清时代的小说、评话,没有几个皇帝是有作为的。唯有文武百官中或有一个、二个出类拔萃,不同凡响,有能力拯救黎民于水火,拯救国难于危亡的忠臣良将。但这不过是一个幻想或者一出悲剧而已。到头来,不是清官不清,就是清官成了皇帝淫威下的牺牲品。清官梦的真正破灭,正是现代文明的开始。然而,中国文化却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对清官的迷梦,千呼万唤,恁地难惊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何晓 发表于: 2004-12-23 17:46:59|只看该作者
就这些吗?总结得好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13:37,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