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70|回复: 35
#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食购乐养宿挑战Costco,真的很有“必要”?

 [复制链接]
Costco的中国大陆市场首家门店在上海闵行区火爆开业
  美国仓储量贩店的鼻祖是1976年开设于加州圣地亚哥的Price Club,而Costco的创始人Sinegal早年就在Price Club工作。1983年9月,Sinegal和一名西雅图当地零售家族出身的律师Brotman,在西雅图市开设了一家仓储量贩店Costco。十年后,商业模式相似的Costco和 Price Club两家大型零售商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为PriceCostco;1997年,公司更名为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所有的Price Club更名为Costco。截止2019年5月30日,Costco在全球有773家店铺。其中日本26家,韩国16家,在中国台湾也拓展到了13家之多。
  Costco的销售模式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麦德龙超市类似,实行会员制,公司在2018年的年报中提到,付费会员数为5160万人,上海店的会员年费为299元人民币,与其他地区的年费相比处于中上游的位置。美国本土的年费最高,达到近430元人民币。墨西哥的年费最便宜,约合179元人民币。Costco官网称,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若有任何不满意,可随时取消会员卡,将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
  虽然逛超市前得先“交钱”,但加入了会员也可以享受相应的福利:
  ·例如电子商品90天内均可退货
  ·甚至食品开封后也能退货
  ·而缴纳了299元的会员费后,如有不满意,在会员卡到期前均可申请全额退还会费


〓 相关链接

◎ 相关视频

网传上海闵行区开业瞬间.mp4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孽角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孽角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孽角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孽角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孽角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孽角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业主闯入龙湖中报发布会宣泄不满 双方致歉并达成谅解 91岁疼痛学家每天4点起床做研究:邻居以为住了备考生
35#
 紫煜翩然 发表于: 2019-9-8 19:25:1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挑战Costco,真的很有“必要”?

源自:虎嗅APP
  钱德虎
  一家美国超市在中国成为“网红店”,整个过程只用了不到一上午。
  时针拨回到10天前(8月27日)早上,Costco国内首家门店在上海开业,消费者蜂拥而至,其中不乏大爷大妈的身影,哄抢打折的爱马仕、茅台、五粮液等商品,导致停车排队都需要3小时之久,因为人流超控,当地政府不得不强制开业一上午的Costco关门整顿后,次日进行限流重开。
  过去10天里,除了扫货的消费者,Costco在零售领域的学习者、观察者也纷至沓来……

蚂蚁叫板大象
  与此同时,Costco在中国的挑战者也站了出来。
  9月7日,国内C2M电商必要商城创始人兼CEO毕胜通过其个人公众号向Costco发起挑战,并“鼓励”消费者参与监督,放话:
  “我们想现场对Costco提出价格挑战,让全国消费者都来比价,只要看到必要比Costco贵的同类商品,我就把差价的十倍作为奖金补给用户!”
  因为此前就有媒体报道Costco价格比必要高,9月6日毕胜派出了必要商城分管供应链的合伙人成建勇、市场副总裁苗芳赫,并邀请虎嗅在内的多家媒体组团前往上海Costco考察。
  苗芳赫表示,“经过一天的考察,我们发现Costco商场内陈列的商品大多产自中国,并且同等品质下的商品,价格比必要商城上的商品平均至少高30%左右,有些甚至是必要商品价格的几倍之多,于是考察团向总部请示并予以同意后,当场宣布了这次价格挑战。”
  随后,必要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具体的挑战规则:从9月10日~29日,未来20天内,Costco中国大陆门店售卖的同品类、同类型、同规格、同品质商品价格低于必要平台价格,只需要用户提供现场视频,视频中包含必要app对比商品详情页面,即可联系必要平台客服申请奖励,奖金为商品差价的十倍(税前)。

  客观来看,必要挑战Costco,就如同蚂蚁挑战大象。因为前者成立仅五年,2018年GMV接近20亿人民币,预计2019年也就30亿左右;而后者是一家诞生43年的老牌零售巨头,2018年已在全球开店762家,GMV达到了1384亿美金(9845亿人民币)的体量。5岁企业挑战43岁零售巨人,可见二者力量之悬殊。
  毕胜本人也承认,自己一直是Costco的拥趸,2010年在美国出差时第一次去Costco,就被其“性价比”所震撼。4年后,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当他卖掉鞋类B2C电商乐淘后二次创业必要时,相似的选择了“高品质、低价格”路线。
  必要敢于向Costco发起挑战,苗芳赫给出的解释是,“底气来自我们对中国消费者的了解,以及看好电商在中国的潜力。虽然是挑战,但也是一种致敬。”用毕胜的话说,“挑战归挑战,Costco的成功,背后因素很多,每一个前辈值得我们尊重,要学习人家几十年的运营经验、优秀之处。”

高品质能无限击穿价格底线?
  挑战,怎能示弱?且又不可避免的争议:必要挑战Costco的比价中,虽是挑同品类、同产地、同功能商品,但是不同品牌必然存在差异,而“品牌溢价”是消费者甘心付出的“精神账单”,所以挑战背后也折射出新旧模式(渠道商)对品牌的态度之争。
  对此,苗芳赫回应的态度是,Costco里面满足“炫耀性”消费标准的大品牌很少,因此可以进行比价。去年底,毕胜接受虎嗅专访时,也谈到过类似话题:“品牌不等于logo,成立的关键是‘信任’,消费者对一家公司产品100%的信任,并心甘情愿付钱购买,这需要时间的积淀,我创办必要前就研究过,全球真正意义上的品牌,成长起来最少需要75年。”
  国内最大的时尚女装代工企业汉帛国际掌门人高敏接受虎嗅等媒体群访时也曾表示
  直接把工厂好货与消费者连接,去掉中间环节,是毕胜首创C2M模式必要商城的动机,他认为,“对消费者而言,他们并不关心什么是‘C2M’,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用300元买到30000元的Prada制造商产的包包,换而言之,在消费市场中,驱动人性的本质是低价买到高性价比、优质服务的商品。”
  毋庸置疑,价格是消费决策的重要因子。短短四五年里崛起并上市的拼多多,足以证明,但放眼望去,天猫正成为主流消费品牌电商的主战场,所以我们很难“一棒子打死”分对错,只能接受消费分级的事实。
  但总体来看,无论现在发展受挫的社区团购模式,还是细水长流的导购返现平台,都是电商们无底线击穿价格底线的常用方式,而必要、Costco选择了另外路径,他们都将自己打造成“高品质、低价格”的零售渠道商。
  翻译过来,谁更狠,能用高品质商品做到真正的无限击穿价格底线?品牌,可能就是消费者最后一道“心理防线”,亦是必要挑战Costco之外的更大挑战。

谁能取悦中国消费者?
  “必要对Costco的挑战立足于比价,但不应该局限于比价。”必要商城合伙人成建勇的言外之意为,新旧模式之争,要从供应链模式、交易模式、服务模式、本地化能力综合来分析。
  Costco两大“杀手锏”:优质低价的商品与独特价值的会员权益。其线下零售店精选4000种商品,其中不乏与供应商合作的买断款。商品平均毛利率在10%左右,采购商品14%为上限,自有品牌商品定在15%。2018年,Costco44.8亿美元运营利润中,会员利润31.3亿,占到了近70%,与净利润相等,零售业务净利润相当于税费,抵消后不赚钱。
  然而,其成功另一项关键因素来自会员制非自营零售体系,异业合作伙伴为Costco提供会员权益,该体系有极强的中介属性,比如医药、生鲜、餐饮、洗车、加油等服务。Costco的主要收入,就来自会员年费及合作商家返点,这是必要暂时无法匹敌的。

  Costco来中国开店,前前后后已传了不止三年,Costco美国的巨大成功,能否在中国延续,还有待考验。入华24年的家乐福(中国)已经在几个月前“贱卖”给了苏宁,与它同年入华的麦德龙(中国)传出正在寻找买家,沃尔玛中国也并没有释放“美式力量”。
  摆在上述国际化零售巨头在中国发展道路坎坷的难题,也是Costco要在中国做大做强的“魔咒”,如何本土化至关重要。
  苗芳赫指出,“Costco首店开业的火爆,是营销的成功,我们之所以对Costco发起挑战,是因为双方在品质上在同一个水平线,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也是我们一直学习Costco的地方,基于同一品质挑战价格,才是公平的。”但Costco是诞生于40多年前的贸易型模式,而必要背后直连的是底盘扎实的中国制造。除此之外,他的模式也未做到真正本土化:“生活精打细算,可是上海人的标签,中美消费人群不一样,美国地广人稀,200平米以上住宅的家庭很多,中国一二线城市人口密集型,房子在100平米以下家庭是主流,哪能拿出足够的空间囤货?汽车普及率也没有美国高,让上海市民往返挤两三小时地挤铁去郊区买东西,时间成本太高。Costco进入中国,仍然保留了大包装。退换货也需要去现场排队,而中国电商已经实现上门退换货了。”
  效仿Costco的会员模式,会是中国零售商们的新出路?必要拥有不一样的态度,“会员体系成立的关键,是会员提给消费者的独特价值到底是什么?”在苗芳赫看来,中国电商倒逼线下零售革命,已经实现了充分竞争,线上时时刻刻做活动,每天都是购物节,当日达、次日达已经把中国消费者养成宠儿,Costco的大部分会员权益在中国已经免费实现,Costco不能差异化的会员体系,在中国没有独特性的话,就很鸡肋。
  消费者看不到的还有后端供应链模式之争,苗芳赫底气十足,“Costco低毛利、大规模、大包装、强势供应链四大武器在中国可能失效,因为‘贸易进价法’的本质没改变,没去掉中间环节,货卖的越多,对供应商压价越狠,传导上游制造商就会偷工减料谋生存,最终对消费者不利。而必要采取C2M模式,直连最优质的制造商,柔性供应链,无库存、无中间商,按消费者需求反向生产,是‘成本定价法’,必要商城要求工厂每件商品最高毛利不能超过15%,另外,必要不是中心化搜索广告模式,平台本身控制在15%以内的佣金费用,保持良性循环。这也是为什么必要商城同样的东西,比Costco至少要便宜30%的原因”。
  作为一名消费者,你认为挑战Costco真的有必要吗?而你又会选择支持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4#
 一直做下去 发表于: 2019-9-6 09:06:43|只看该作者

上海Costco客流趋稳 “错峰”退卡耗时约2分钟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上海Costco开业十天:客流趋于平稳 错峰退卡耗时约2分钟

  中新网上海9月5日电(记者:徐银 康玉湛)上海Costco开业首日的“盛况”还历历在目,而随着开业三天钜惠活动的结束,“Costco茅台被抢光”“Costco会员排队退卡”等话题频上热搜。5日适逢上海Costco开业第十天,中新网记者在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朱建路的Costco门店外围看到,除了周边交通情况较为顺畅外,地面和地上停车位也十分充足,卖场入口的蛇形通道的排队通行则相当顺畅,基本无需耗时站立等待。

上海Costco现场的停车位充足。 徐银 摄
  记者在卖场内发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人民币,下同)一瓶的飞天茅台早已“不知踪影”;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之前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此外,原本入口处附近的奢侈品包包的露天陈列架也被其它电器类产品取代,只剩下玻璃陈列架……不少开业特惠的商品也已恢复原价,售价为28.5元(价格低于开业钜惠期)的烤鸡所在的熟食售卖区则成为整个卖场聚集人员最多的地方。

卖场内的飞天茅台显示“售完”。 徐银 摄
  “为了您的安全,将对入场人数进行控管,卖场内限2000人”,这样的提醒短信从2日起就不再有群发推送。事实上,从三天开业钜惠活动结束后,上海Costco门店就迎来了一波多日的会员排队退卡潮。不过,随着卖场近两日来客流的日趋正常,退卡、退货、办卡等业务也都开始趋于平稳。

烤鸡所在的熟食售卖区成为整个卖场聚集人员最多的地方。 徐银 摄
  记者发现,目前Costco已将新办卡业务移至卖场对面,退卡和退货的业务则仍设在卖场正门口入场处。相比前几日退卡队伍长至卖场外围,5日下午4时的退卡退货队伍人数约20人,其中退卡人数不到半数。当时在队伍中办理退卡的杨敏对记者表示,当天是在了解到客流趋于平稳后才来“错峰”办理退卡业务的,整个退卡流程约需2分钟。“前几天就想来退卡,了解到之前排队人数多,特地今天才过来。其实我觉得现在的价格根本不怎么优惠了,甚至有些比外面还贵不少,而且过来一趟还挺不方便,因为地方确实有些偏僻”,说起退卡原因,杨敏这样说道。

办理会员卡业务区域已搬离大卖场入口处。 徐银 摄
  同样因为地理位置原因来退卡的还有从江苏赶过来的饶先生,“本来我想来感受下,实际体验下来也就一般,而且确实是太远了,这样折腾一趟性价比不高”。不过针对退卡的流程,多位办理退卡的受访者均表示比较方便,能接受提供包括身份证、名字等简易信息的短耗时业务流程。

9月5日下午4时,现场办理退卡的排队人数不到10人。 徐银 摄
  对于已办理家庭卡的用户来说,退卡是否需要主副卡用户同时到场注销?上海Costco会员部工作人员对中新网记者透露称,目前仅需主卡用户办理退卡业务即可,且只要在会员期内可随时办理退卡业务,主卡在退卡成功的同时家庭卡的功能也会一并自动注销。 ●
  美超市Costco上海火爆开业
33#
 大巴山山 发表于: 2019-9-6 08:32:11|只看该作者

Costco入驻中国市场带来的启示:性价比是核心"利器"

源自:证券时报
原文标题:Costco入驻中国市场带来的启示
⊙记者:李明珠

  Costco在上海开业十天,上头条和登热搜的次数暴增,不仅成功地打造了线下商超的“爆款”开门红,更是将Costco的名气炒到最响亮,一个本不为国人熟知的美国连锁会员制仓储量贩超市,瞬间成了被国内消费者尤其是上海老百姓街头热议的对象,这则轰动的广告效应得来全不费工夫。在美股二级市场Costco更是一路长虹,股价连续上涨,再创新高。
  能造成这种现象级的“营销”事件,此前往往是国内的新消费品牌在线上线下的爆款产品兴起,比如排队几小时只为一杯“芝士芒芒”的喜茶、线上疯狂抢到服务器瘫痪的“故宫”口红。而传统的线下超市如此火爆还是十几年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比如深圳第一家吉之岛、山姆会员商店的开业。大卖场模式在中国似乎是已经被渐渐淡忘,而Costco在上海的火爆带来了巨大影响,或许是很多人都始料未及的,但对消费升级背景下的线下和线上零售都有一些新的启示。
  首先,性价比成吸引消费者的核心“利器”。1498元的飞天茅台,1万多元的爱马仕铂金包,比天猫、海淘都便宜的MK包包,从消费者的角度花更少的钱能买到真品、正品,自然会挤破头都去。就算是有299元/年的会员费,况且开业活动是更便宜的199元/年,买点其他东西很快就把会员费赚回来了,物超所值。对于另一部分消费者来说,想买一些生脱糖、少油脂的食材,一般的商超都不一定买得到。其实上海的消费者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了,但依然抵抗不了Costco的魅力。换个角度看,上海消费者既“见过大世面”,同时也是中国消费者的典型缩影──勤俭持家、精打细算过日子。没有人不喜欢实惠、高性价比的商品,这在全世界都是通行规律。
  其次,会员制的认识和接受在中国市场需要培育。虽然性价比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第一步,但很快排队办理退会员的一幕又上演,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开业的价格优惠没有了,或者力度没那么大了,很多办理会员的消费者觉得“受骗”。但在海外市场会员制是一个被消费者普遍认可的付费行为,Costco、Adobe、奈飞、星巴克和亚马逊的成功,就与会员制密不可分。因为成为会员可以享受的权益不仅仅是价格优势,还有在面对一个决策成本并不太高的商品时,成为会员能享受平台为其提供的选品服务,如Costco商品数量不多,但每件商品是物美价优,从而也节省了消费者的时间成本。Costco之所以被很多企业视作学习对象,主要是因为其在保证高品控和低毛利以及高周转的同时,还能够以最佳性价比商品服务于会员制,让用户保持了相当高的粘性。可以看到,中国的消费市场上,花点钱享受会员制带来的益处的行为正在广泛地被接受,或许其中有所反复,但续费行为还是值得期待的。
  第三,消费者需求细分,把握升级中的新变化。正如云集创始人肖尚略所言,云集做的会员电商,某种程度上也是Costco的“学徒”,都实行会员制,都是精选供应链,以有限的SKU满足用户家庭消费需求,差别在于Costco主打线下零售,云集发力在线零售。赶上了中秋节国内送礼的小高峰,云集通过精选出来的单款大闸蟹单日销售额达到2100万,和Costco粗略估算的10万会员(按199元/年)费收入1990万相差不多。
  中国已经走入消费升级的“新零售”时代。国内正不断崛起的一代新中产阶级,其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都与过往不同。他们更注重消费品质,信赖小众、口碑、高端、可靠的新品牌,并且希望通过消费方式的转变来融入共同的社群,甚至带动自身阶层的提升。而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新时代的会员制则完全可以借助社交和社群让会员获得更多价值感和乐趣感,目的都是为了让消费者的更多细分需求被满足,从而还能开发出潜在的新需求。最终,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消费者都会用脚投票,“物美价优”是零售的核心价值,也应该是一直坚持的方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2#
 奋斗再奋斗 发表于: 2019-9-5 06:02:56|只看该作者

1498元的茅台卖光会员退卡 Costco为何突然退烧?

源自:央视财经
  8月27日,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市客,也就是Costco在上海开业,现场火爆,不少消费者甚至凌晨就赶去排队,大量客流还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
  不过,这两天,开市客又传出了消费者排队退卡的消息。
  今天中午,央视财经记者来到位于上海市闵行区的开市客门店,虽然是工作日,外面下着雨,但入口处依然排着长长的队伍,旁边摆放着排队一小时的提示牌。

  但与开业前几天的火爆场面相比,客流量已经明显有所减少。而央视财经记者采访发现,确实有一些顾客是来退卡的。

  :有来买过吗?
  消费者:没买过。

  :为什么要退卡?
  消费者:开市客这里每天发信息,要排队两小时、三小时,像这种环境接受不了。每天都是排队两小时,这样的话等于叫你不要来。他们说没什么东西可以买。

  进入卖场后,央视财经记者看到,现场并没有专门的退卡处,如果需要退卡,可以排在退货的队列里。

  一些要退卡的顾客表示,退卡主要是觉得来这里购物不是很方便。
  消费者:我觉得这里也没便宜多少,客人也比较多,我觉得自己周边的超市更加方便,而且这边太远了。
  消费者:排队排那么久,过来交通也不是很方便,而且东西也不好搬。
  不同于其他零售商的盈利模式,开市客主要靠收取会员费获利。
  目前,上海开市客的会员年费为299元,自开业以来,其会员人数已经超过了10万。而按照开市客的规章制度,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会员可以随时取消会员卡,并且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不过,退卡后6个月才能再次申请。
  此外,针对部分商品涨价的消息,央视财经记者进入卖场后看到,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已经售罄,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到1069.9元了。

  8月27日,美国大型会员制连锁超市开市客在上海营业,开业首日开市客人气爆棚,吸引了大批消费者前往。大量客流引发了周围交通的拥堵,考虑到安全因素,卖场不得不从下午暂停营业。

  8月27日,开市客卖场正式开业。因前来购物的消费者太多,周边道路极其拥堵,部分路段采取了限行措施。

  由于到店消费者过多,才营业了半天的开市客卖场不得不暂停营业,虽然当时仍有许多客人等待进入卖场,但现场已经竖起多个“只出不进”的告示。

  消费者:我早上大概是9点半就来过一次,来了之后就觉得这里面人太多,实在进不去。
  开市客是美国最大的会员制连锁超市,上海店的会员卡价格为每年299元。卖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开业前卖场就开展了199元办会员卡促销活动,保守估计到8月29日,已经销量超10万张。

  开业首日如此火爆的场面虽然超出了工作人员的预期,但也证明了中国市场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商委工作人员:闵行区1到6月份合同吸收外资22.9亿美元(约合1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82.2%,增幅也是近十年来非常高的增幅。这表明在当前的改革开放形势下,外商对中国、对上海的投资意愿依然强劲。

  继刚开业被“买崩”后
  开市客上海店又遇“退卡”
  你看好它吗?
31#
 要有信仰 发表于: 2019-9-4 16:17:58|只看该作者

Costco在上海开业一周 遭会员们疯狂退卡

源自:环球时报
原文标题:哎?Costco在上海开业一周,遭会员们疯狂退卡

  还记得网红超市Costco开业的盛况吗?
@globaltimesnews
  US supermarket giant #Costco‘s first step into China attracts lots of residents during its first business day in #Shanghai on Aug 27。The checkout line surpassed 30m long。
  8月27日,美国超市巨头开市客踏足中国市场的第一步,其开设在上海的超市,首个营业日吸引了众多市民前去购物。
  Global Times记者在超市里看到,在结账处,客流排成了长龙,结账队伍超过了30米。顾客的购物车里大多以农副产品为主,而排在末端的顾客预计需要3个多小时才能轮到结账。

  没想到过一个周末之后,来了一个“剧情大反转”。消费者一改此前的疯抢状态,纷纷开始排队退会员卡。

  #Costco’s first Chinese mainland store has seen increasing numbers of customers returning their membership cards just days after it opened,as its discounts have been eased。Some customers have begun sharing membership cards to enjoy discounts。
  Via globaltimesnews

  [Costco来中国大陆的首个周末 茅台消失众人排队退会员卡]#costco会员排队退卡#很明显,来中国大陆三天后,以购物体验好著称的Costco就发生了一些变化,要进入Costco购物,你需要先办一张299元的会员卡。开业前三天售价为1498元一瓶的飞天茅台没有了,原本售价32.9元的两瓶装味全冷藏牛奶,现在也调到了53.9元;水井坊的特价酒卖完了,原本卖919元的五粮液也调价至1069元了──很多抢破头的东西下架了,或者是调价了,优惠力度已经没有之前那么疯狂了。
  Via weibo
  网友表示:
Via 微博
  对于这个走向,CNN早就做出过“神预测”。

  While Costco has had an online presence in China for five years through a partnership with Chinese e-commerce firm Alibaba(BABA),the new brick-and-mortar store in Shanghai marks a significant investment。
  虽然Costco通过与中国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的合作在中国开展了五年的在线业务,但上海的新实体店也是它的一项新的重大投资。
  Costco‘s annual membership program,which accounts for the bulk of its profit,is also cheaper in China— it costs 299 yuan($42)compared to $60 in the United States。
  Costco的年度会员计划是Costco盈利的大头。年费在中国也更便宜,为299元(42美元),而美国则为60美元。
  Via CNN
  尽管有这些优势,但是外来的新超市要想在中国念好经并不容易。早先已经有沃尔玛、家乐福等外来超市占据了市场。而中国的盒马鲜生、永辉等本土超市形成的上线下新零售的业态,也是Costco的有力竞争者。

  But despite the early buzz around its Shanghai store,the US retailer will have to prove it can stick around for the long haul。It has to contend not only with global rivals like Walmart(WMT)and big Chinese players like Alibaba and JD.com,but also with China‘s rapid economic changes and its growing online retail industry。
  尽管上海实体店开业是声势浩大,这家美国零售商是否可以长期坚持下去有待时间的检验。它不仅要与沃尔玛等全球竞争对手以及像阿里巴巴和京东这样的中国大企业竞争,还要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快速变化和不断增长的线零售业。
  Via CNN
  福布斯杂志也对Costco的未来打了一个问号。

  And with much smaller homes Chinese consumers may not be as open to the idea of one-gallon jars of mayonnaise and 36-packs of toilet paper。
  由于家庭规模小得多,一加仑(约等于3.8升)蛋黄酱和36包卫生纸可能不会吸引中国消费者。
  Taking any business model from one culture to another has been troublesome,no matter the direction。Overseas operations from Britain’s Tesco to Japan’s Takashimaya to,yes,Carrefour have all failed miserably when they’ve tried to launch U.S。operations—even as Germany’s Aldi and Lidl are having success here。
  无论方向如何,将任何商业模式从一种文化转移到另一种文化都很困难。尽管德国的超市Aldi和Lidl取得了成功,但从英国的乐购到日本高岛屋的海外业务,再到家乐福,它们在进驻美国市场时都失败了。
  美超市Costco上海火爆开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0#
 李雪 发表于: 2019-9-4 16:08:00|只看该作者

Costco开业首周股价涨4.9%,中国市场很美好,挑战也不少

源自:上观
原文标题:Costco开业首周股价涨4.9%,中国市场很美好,挑战也不少

  导语:人均GDP即将跨入一万美元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市场,听说Costco已经计划在内地开第二家店,但这也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战场,中国本土的企业非常强大。

  尽管被指消费体验不如预期,遭遇排队退卡,但在中国开业一周,Costco天天爆棚。截至9月3日收盘,Costco股价涨了4.9%,8月30日收盘时其收市价甚至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94美元每股,而同期的纳斯达克指数仅涨了0.3%。

为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上海?
  Costco火爆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这个市场有多大呢?
  2018年中国消费品销售总额是38.0987万亿元,换算成美元约5.4万亿,和美国已经相差无几。按照电子商务市场分析公司eMarketer的测算,中国在全球零售市场的份额为21.1%,而美国为21.9%。但中国的增速要快得多,从数据看,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年增长能够维持在10%左右的市场。

  eMarketer曾经预测中国的零售总额将在2019年达到5.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零售市场。新的报告称,今年中国的零售总额暂时不会超过美国,但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最迟到2021年就会到来。

  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中,上海和周边市场的地位又极其重要。
  今年上半年,上海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661亿元,南京、苏州、杭州、宁波紧随其后,都超过了2000亿元。长三角26城上半年的零售总额逾3.5万亿,超过1000亿的城市有13个。这是什么概念?Costco开了13家店的中国台湾地区,2017年零售业总额约4.1万亿新台币,也就是1万亿元人民币不到,还比不上上海一个城市。
  这样庞大的市场无疑充满着想象力。在上海开线下门店之前,Costco全球有773家门店,主要战场在美国和加拿大。2014年Costco在天猫开了线上店。天猫的销售数据显示,Costco主要消费者集中在华东,其中上海的订单最多。而据Costco官方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Costco中国内地首店的注册会员已经超10万人。


会员店模式:先行者与失败者
  不过,虽然中国市场在全球独树一帜,但这块肉绝对不好啃。
  内地首批会员制仓储式超市是1996年在上海开业的麦德龙、在深圳开业的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和1997年初在北京开业的普尔斯马特。
  这三家中,和Costco一样号称脱胎于仓储式超市鼻祖Price Club的普尔斯马特,在2005年前后因资金链断裂而关掉了所有门店,其数名高管涉嫌诈骗和抽逃资金上亿,分别获刑十六年至一年九个月不等。此时大家才发现中国普马只是与美国Price Ventures,Inc.公司签署了一项特许经营授权协议,从资金到管理,与美国没有任何关系。
  来自德国的麦德龙扎根中国23年来,已在内地开了97家分店,2017-2018财年在中国的营收为209亿元,增长了2%左右,但今年一度传出中国业务要卖盘的说法。公允地说,麦德龙做了很多努力来适应市场的变化,比如早期严苛的企业会员卡制度就被调整,如今个人也可方便办卡。它还曾引进电子连锁卖场万得城,可惜艰难维持三年便宣布退出中国市场。

  沃尔玛的仓储式会员制连锁店山姆会员店,扩张则要谨慎很多,目前有26家门店。2016年,山姆会员店提高了门槛,将年费从原本150元的提高到了260元,聚焦消费能力高的中产阶层。沃尔玛的财报没有公开中国市场的份额,不过公司曾表示,中国山姆会员店是其业务增长最快的部门。

  从布局来看,麦德龙和山姆店都是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Costco势必会遭遇这两大巨头的狙击。尤其是老对手沃尔玛山姆会员店。他们的顾客目标类似,都是成长中的中国中产。
  中国山姆普通会员的年费为260元,卓越会员年费为680元,Costco上海店的会员年费为299元;山姆会员店的SKU(货品类别)保持在4500左右,Costco则在4000左右。但在价格上,Costco的优势要超过山姆店。相对低价且优质的选品一直是Costco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之一,虽然毛利远低于沃尔玛,但Costco仅靠会员费仍然维持了与沃尔玛不相上下的净利率。

  当然,除了都是外来和尚的竞争者,Costco还要面对中国本土的超商实体店,如这几年增长较快的新零售代表永辉、高鑫、家家悦等。

来自中国本土电商的威胁
  Costco的低价优势在全球其他地方都如鱼得水,是少数不受亚马逊影响的线下零售商。但在中国,它的对手比亚马逊可怕得多。中国有着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中国占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的54.7%,而美国仅占16.6%,不及中国市场规模的三分之一。
  凯度中国发布《2019中国购物者报告》,统计了2018年的快速消费品零售渠道数据,可以看出电子商务的占比仍在不断上升。

  这个市场已经形成阿里、京东和拼多多巨头分立的局面。无论是客户维护、品类选择、还是价格优势,这三家都各有所长,做到了极致。原本对中国市场踌躇满志的亚马逊也一拳难敌四手,多次传出中国业务调整计划。

天猫超市京东超市拼多多
主营产品全品类全品类全品类
平台淘宝京东拼多多
用户群80、90后高收入的新世代人群80、90后高收入的新世代人群价格敏感度高的消费者
物流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拥有自建的物流体系,物流速度较快依靠第三方物流公司
模式由“代销”为主转向“代销”+“采销”自营代销
产品品类2018年约有7万个SKU2017年约有200万以上具体数量不明,但每家店铺采用少SKU,
打造单品爆款模式
  *资料收集自网络

  我们比较了一下部分商品类似款式在几个中国电商平台上的价格,发现Costco并不总是最便宜的选择。那么过了最开始的新鲜期后,消费者会如何选择呢?

  Costco另一个特点在于会员的忠诚度极高,美国和加拿大的会员续签率为90%,世界范围内的续签率上升到88%。这保证其在商品毛利率极低的情况下仍有利润。自2017年第一季度至今的数据显示,各季度会员费占净收入比例达到80%以上,有时甚至会占比超过100%。这就是说,来自会员的收入甚至可以弥补其他方面的运营损失。

  但在中国,电商们也纷纷推出了各自的会员制服务,在返利、运费、专享权益和售后上有很多特权和差异化服务,Costco能否保持自己会员的忠诚度呢?


生鲜市场的战争,Costco会加入吗?
  中国线下零售的另一大特色,是比传统零售增长更快的生鲜市场。其中的佼佼者是永辉和盒马鲜生,据统计,盒马鲜生去年一年开了88家店,永辉则仅今年上半年就新增超市门店84家。

  2018年11月份,山姆会员线上店在核心会员集中的地方设立前置仓,开通“1小时送达”服务,主营快速送达生鲜业务。目前,山姆会员商店的前置仓已经达到9个。
  不过,山姆会员店想要拓展的生鲜业务似乎不是Costco所长。2018年的财报显示,食品和日常用品占到Costco销售商品的41%,生鲜食品仅占14%。目前看来,其门店在食品上的价格优势似乎只是牛排等这些易速冻食品的“囤货优惠”,未来是否针对内地市场有更加细化的发展策略,还有待观察。

  Aireh Goldman等人的研究报告指出,收入较高的消费者更有可能转向一站式购物,因为许多小商店的多站式购物非常耗时,并导致高收入消费者的机会成本增加,同时这些消费者拥有汽车协助其完成大存储容量购物。
  人均GDP即将跨入一万美元的中国是一个具有无限想象力的市场,听说Costco已经计划在内地开第二家店,但这也绝对不是一个容易的战场,中国本土的企业非常强大。
  在美国大获成功的明星企业会不会迎来成功,需要时间和顾客来检验。而对Costco而言,在上海的第一周,也许有了部分答案。

关于Costco
  历史:美国仓储量贩店的鼻祖是1976年开设于加州圣地亚哥的Price Club,而Costco的创始人Sinegal早年就在Price Club工作。1983年9月,Sinegal和一名西雅图当地零售家族出身的律师Brotman,在西雅图市开设了一家仓储量贩店Costco。十年后,商业模式相似的Costco和 Price Club两家大型零售商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名为PriceCostco;1997年,公司更名为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所有的Price Club更名为Costco。截止2019年5月30日,Costco在全球有773家店铺。其中日本26家,韩国16家,在中国台湾也拓展到了13家之多。
  会员制:Costco的销售模式和沃尔玛山姆会员店、麦德龙超市类似,实行会员制,公司在2018年的年报中提到,付费会员数为5160万人,上海店的会员年费为299元人民币,与其他地区的年费相比处于中上游的位置。美国本土的年费最高,达到近430元人民币。墨西哥的年费最便宜,约合179元人民币。Costco官网称,在会员卡有效期限内,若有任何不满意,可随时取消会员卡,将全额退还当年度会员费。

§ 参考文献
  【1】Reardon,T.,Henson,S.,& Berdegué,J.(2007).‘Proactive fast-tracking’diffusion of super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implications f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trade.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7(4),399-431。
  【2】睿意德.Costco、山姆会员店、Metro等经营思路有何值得借鉴?[EB/OL]. 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4/4115.html,2018-8-13。
  【3】冯艳彬、黄彤彤.沃尔玛重塑山姆会员商店押注中国高端消费者[EB/OL]. http://news.winshang.com/html/059/8172.html,2016-11-15。
  【4】肖玲燕.天猫超市开启采销模式,线上超市终成自营战场[EB/OL]. https://www.iyiou.com/p/89200.html,2019-01-03。
  【5】易观、京东.中国网上超市消费者行为专题研究报告2016[R].全国:易观、京东,2016。
  【6】《天猫超市要如何做超越用户预期的GMV?具体从哪些方面出发?双11提前high的运营战略有哪些?》[EB/OL]. https://www.jisujie.com/zixun/84079.html,2018-12-07。
  【7】董芷菲.所有超市都在做电商,我们评测了中国市场前五的超市品牌[EB/OL]. https://www.qdaily.com/articles/40663.html,2017-05-11。
  【8】陈绮琪.“超市+餐饮”新零售的混战年:盒马鲜生、超级物种占据七成市场份额[EB/OL]. http://news.winshang.com/html/065/2948.html,2019-01-28。
  【9】翟继茹.沃尔玛山姆会员店加速中国市场布局面对电商竞争手里还有“料”[EB/OL]. http://www.donews.com/news/detail/1/3045400.html,2019-05-14。

  栏目主编:朱珉迕
  文字编辑:朱珉迕
  题图源自: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29#
 奋斗再奋斗 发表于: 2019-9-4 10:03:00|只看该作者

外资零售普遍“落花流水” Costco的未来很难例外

源自:中外管理
⊙作者:本刊记者 任慧媛 编辑:李靖

  给Costco泼盆冷水:能走出外资零售在华普遍落花流水的“规律”吗?
  Costco的喧嚣,暴露着中国零售的软肋。

  本期“管理百家”特约观察家:陈立平(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
  张智强(中国自有品牌联盟执行董事、元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很多国人还记不清名字的Costco(中文名:开市客),突然在国内火了起来。其在上海的中国大陆首家门店半天即“关门”的消息,正不断被业内津津乐道。虽然Costco在全球有700多家门店,但因为上海这一家店的开业,股价甚至在8月27日当天即上涨了5%。总市值在两天里增加了78亿美元,约560亿元人民币,远比卖出去的货要多!
  近年来,外资大型连锁超市纷纷败走中国的消息不绝于耳,Costco在中国开业前即能获得几万会员注册,与其他外资“前辈”在中国市场受到的完全是不同待遇。
  对于Costco的奇迹,有说是因为供应链整合得好,商品性价比高。有说是因为自有品牌的强大,自主性强。也有说是因为会员制为它带来了高收入。但不管是因为什么,喧嚣过后,更值得引人思考的是:Costco的轰动效应都恰恰说明了中国的消费需求并没有被很好地满足。场面越是火爆,消费者越是趋之若鹜,越是说明了增长乏力的中国本土零售存在着不足。

外资零售普遍“落花流水”,Costco的未来很难例外
  零售业国际化一个最大的关键就是“适应”,大部分零售企业的失败都是在适应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麦德龙的折戟,家乐福的退出,沃尔玛的式微,都说明了这些早期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业,适应能力是有问题的。在瞬息万变的中国市场环境下,我们内资零售业很多尚且不能快速做出调整、适应,更何况外资企业。所以第一批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业基本上都是“落花流水”。

  那么,那些在中国“落花流水”的外资零售的适应问题出在了哪里?
  答案是,关键是中国原有的零售环境下,缺少真正合格的供应链整合人才。这些外资零售品牌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中国,有什么“经”也难免念走了味。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陈立平告诉《中外管理》:中国零售业从1990年代开始就以进场费为主了,靠收进场费挣钱习惯了,以至于“现在中国零售企业的商品部门都算不得商品部门,严格来讲应该叫谈判部门,因为它们只谈条件。像永辉、物美都是这样,供应商找上门来,或者它们去找供应商,二者商量一个条件,你给我多少抽成,东西可以在我这里卖。中国大部分超市都是这样一种方式,这点和欧洲零售业是完全不一样的。”
  陈立平进一步谈道:长期这样的情况,导致“国内超市商品部的经理大部分是不能用的,这些人实际上是一代“废人”!他们只熟悉了谈判,不习惯于开拓供应链,比如:和生产厂家建立联盟关系,共同商量怎样降低成本,给顾客提供更多好处。”
  如果没有培养出这种理念,那么这些人一旦招聘进外资零售,无论以前有多好的模式、特色,都会趋同化。这导致了麦德龙、家乐福、沃尔玛等等的败走,以后肯定会严重影响Costco的未来。

Costco要避免被中国零售环境带到“沟”里
  实际上,中国零售业早在10多年前就在学习Costco模式了,然成功者寥寥。如今,Costco本尊到来,虽然头炮在精心准备的基础上打响,但有业内观点认为Costco在中国大陆活不过36个月。所以Costco今后的发展,显然更具看点。
  “像家乐福、沃尔玛们在中国雇的的管理层其实没什么本事。说句实话,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的这些雇员把家乐福、沃尔玛给带到‘沟’里去了。中国的零售业就像一个大染缸,外资零售业进来以后,很难能够洁身自好。”陈立平认为。
  所以,即使Costco进入中国市场经过了至少10年的考量与研究。即使它在美国做得很棒,但它到中国之后仍然需要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
  陈立平表示,从长期看,Costco能不能在中国建立一种真正的新体系,而不是受制于中国国内的原有体系是关键。这要看Costco本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针、企业文化能不能在中国得到贯彻,能不能在这些的基础上,真正发挥其在世界各地整合供应链的水平。因为整合供应链的水平就是开发商品的水平,而不是被从中国超市雇佣的那些管理人员所牵制,或者被他们异化,这一点至关重要。
  真正成功的零售企业,一定是找到了一个吸引顾客的重要方法,并把这个方法用到了极致,做出了自己的特点。对此,中国自有品牌联盟执行董事、元旨数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智强也向《中外管理》做出了总结性的概括,他认为有三点值得思考。
  首先,是有效的差异化。国内零售企业谈差异化一般讲得比较浅,认为跟别人不一样就是差异化。但真正的差异化应该是顾客在你这儿得到了在别人那里得不到的好处,而这个好处对顾客又特别有吸引力;其次,零售企业并不生产商品,只传递商品,而优秀的零售商在“传递商品”过程中与供应商的协作效率和能力都应非常强;再次,零售企业内部团队管理体系要运作得非常高效。

以Costco洞见中国零售未来
  诚然,Costco进入中国一定有它的缘由与计划,至少说明中国消费市场是有相当的潜力与空间的。
  对于Costco为什么来中国?陈立平谈道:首先,一个零售企业进入一个新市场肯定要做长期、细致的调研,Costco一定是瞄准了中国零售业的未来趋势。通过观察天猫、淘宝、名创优品或者拼多多会发现,这些年中国零售业的一个主要的趋势就是追求性价比。所以,Costco可能就是基于整个中国市场近5-10年来的变化,做出的一种布局调整,那就是把彻底的低价格路线引入中国开店。
  其次,就是Costco对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洞察。这些年,中国的百货业都是采用联营的形式,以商业地产的方式做零售,导致整体上价格较高。Costco也是看中了中国零售业尤其是百货日用品这一领域的变革空间。从长期看,Costco在生鲜品当中走低价格路线不会特别持久,但是在日用品领域走低价格路线,这是国内零售业没有能够招架得住的。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去逛超市的主要顾客群是60后、70后。这部分人经历过苦日子,对价格敏感,是彻底的低价格主义者。我做过统计,目前从1955年~1975年这一年龄段大概有4.7亿人,这部分人才是支撑超市这种业态的主要力量,并且还会持续15-20年时间。所以,很多人讲零售的本质,首先至少应该是适应于中国目前消费着需求的。”陈立平告诉记者。

  其实Costco把中国当前消费市场的发展空间看得很通透:年轻人开始追求性价比,大爷大妈则多是纯粹追求低价格,所以低价路线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Costco妙就妙在它在性价比和低价格方面都采取了非常好的理念,它吸引大爷大妈的同时也吸引了年轻一代。”陈立平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8#
 梦幻意境 发表于: 2019-9-2 11:07:03|只看该作者

Costco CFO:新店火爆超预想 明年或在沪开第2家店

源自: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标题:Costco CFO:新店火爆超预想,明年底或在沪开第二家店

  8月27日,Costco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在上海闵行区开业,停车3小时,结账2小时,开业半天因客流过大不得不暂停当日下午的营业。如此火爆的开业景象,也让投资者看好这家上市34年的公司。上海店开业当天,Costco股价应声大涨5%。
  早在2014年10月,Costco正式宣布与阿里巴巴集团合作,入驻天猫商城,借电商平台之力将食品和保健品等自有品牌产品送进中国内地市场。时隔5年后,Costco终于将它的会员制运营门店也带来了。
  Costco下一步将在哪儿布局?会员制模式究竟能否入乡随俗?就这些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独家专访了Costco首席财务官理查德·加兰蒂(Richard Galanti)。
理查德·加兰蒂 本文图片均自每日经济新闻

最早明年底开上海第二家店
  :上海Costco店火爆景象出现后,Costco的股价也应声上涨,是否有计划开设下一家门店呢?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计划在2020年底/2021年初在上海开设第二家Costco门店,我们希望(第二家门店)能尽快开工建设。除了在上海的两家Costco门店之外,我们已经在寻找未来在其他地方开店的机会,但是这需要时间。我们首先需要确保前几家店能够运转良好,对我们的员工和会员而言都是如此。

  :为什么Costco选择在上海开设中国内地市场的第一家门店呢?当初是否有考虑过其他城市?
  理查德·加兰蒂:上海是一座生活水平较高的城市,再加上有大量的国际居民定居,以及当地人对进口产品的需求,这都构成了Costco在上海开设门店的完美选择。同时,在我们的天猫商店,上海有着最高的渗透率,这也更肯定了我们在上海开门店的决定。

  :同样是采用会员制的仓储式商店,山姆会员商店(Sam‘s Club)已经来华多年了,请问Costco为何选择现在而不是更早的时候进入中国内地市场?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一直认为中国内地市场具有巨大的潜力。事实上,在过去的15到20年间,我们公司的高级管理层曾多次访问中国,以期未来能够拓展(我们的)市场。同时,我们也希望进入内地市场时,是Costco和整个管理团队都已经做好充分准备、能够成功打入这一市场的时候。过去几年我们一直在为(在中国内地)第一次开张做准备,并且也在期待未来扩展的更多可能性。

  :有想过在上海店开业当天会如此火爆吗?其他城市有出现过类似盛况吗?考虑到中国购物者与美国或加拿大的购物者有不同的购物习惯,您认为这样的盛况会成为上海店往后的日常现象吗?
  理查德·加兰蒂:就营业第一天和第一周Costco取得的成功而言,我们在之前确实期待过巨大的客流。这样的期待大部分是建立在过去两三个月间有大量新会员注册的情况下,另外是因为开业之前社交媒体上(网友的)热情。尽管我们的确想过开业当天会有大量客流,但是上海店实际的客流以及当天的情况仍然超过了我们的预想。
  虽然我们对中国内地市场的长期成功持乐观态度,但我们也希望开业第一天的过度拥挤能够缓和下来。对于表现出与美国或加拿大消费者不同购物习惯的中国消费者而言,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并将继续为全世界和我们的会员(客户)带来高品质和令人兴奋的新商品。
8月28日,Costco店内情况

上海店将提供独特的商品
  :“Costco始终致力于以最低的成本将产品推向市场,通过以较低的毛利销售更多的产品来增加利润”,零售战略中心(Retail Strategy Center)的一份报告写道。Costco上海店销售的众多商品都是进口产品,为了保证产品的低价格,请问Costco如何保持低成本运营?
  理查德·加兰蒂:尽管我们是首次进入中国内地市场,但我们带来的是全球第三大零售商的采购力。我们的运营模式能够保证高效的运营成本,我们利用这些优势向我们的会员提供尽可能低定价的产品。

  :Costco有3700个SKU(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而沃尔玛超级中心拥有14万个SKU。在吸引消费者方面,较低的SKU是否存在一定风险呢?Costco上海店有向中国顾客提供一些特定的商品吗?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相信Costco限制SKU在4000以下的模式是我们的战略优势。事实上,我们的买家会预先选择高质量的商品,从生活必需品到我们会员想要的独特商品。
  就上海的Costco而言,一些独特的商品包括:高端设计师包袋,高端酒类,整条新鲜的蓝鳍金枪鱼等等。

  :在2018财年,Costco的会员费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达到31.4亿美元,Costco会员续费率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88%的高水平。Costco认为中国内地市场会接受会员制吗?
  理查德·加兰蒂:我们当然希望Costco的会员概念能在中国内地市场被接受,我们将努力让我们的会员对其给予积极的评价。
27#
 qyq163 发表于: 2019-9-2 03:31:11|只看该作者

老玩家“水土不服”出走 新玩家Costco“胜算几何”

源自:每日经济新闻
原文标题:商超在华赛事下半场:老玩家“水土不服”出走 新玩家Costco“胜算几何”
⊙记者:张韵

  两年亏17亿元的家乐福“走”了,入场先交299元会员费的美国Costco(开市客)来了,中国的消费者会接受它吗?
  今年,中国商超行业风云变幻。6月,家乐福中国“卖身”苏宁易购的消息引发过行业的焦虑情绪;8月,上海高岛屋百货重拾信心放弃关门计划继续营业,又让人们看到了一种转机。
  尽管大卖场业态在业内看来已疲态尽显,但仅仅半年内,上海也迎来了法国高端百货巨头老佛爷百货、德国连锁零售企业奥乐齐。战鼓已敲响,迟到了20年的Costco能否改变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外资零售巨头上半场赛事结束
  1995年,法国家乐福进入中国:1996年,美国的沃尔玛和荷兰的万客隆紧随其后来华。当时,外资商超长期的低价策略一度让国内零售业大开眼界。进入21世纪后的前几年,外资商超更是进入迅猛扩张期。
  到了2010年,家乐福在全球范围内的营收出现明显下滑,此后外资商超在中国也渐渐告别了他们的“黄金十年”。2014年,Tesco(特易购)在华业务被华润集团收购,门店改名“华润万家”。2015年,泰国零售巨头尚泰百货入华5年后关闭了最后一家百货店。2016年,英国马莎百货尽数关闭了中国内地市场的实体商铺,之后又在2018年1月,进一步关闭了马莎天猫旗舰店。2017年,在华发展每况愈下的乐天玛特宣布旗下93家门店出售给利群股份和物美集团。2018年6月,梅西百货关闭中国官网,12月又宣布其天猫官方旗舰店关闭。2019年6月,苏宁易购一纸公告将家乐福中国的境遇展露无遗──“近年来线下零售业态受到互联网的冲击,家乐福中国虽然积极地应对,但仍带来了阶段性的经营亏损。”
  存活下来的外资商超中,沃尔玛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业绩表现同样令人担忧,净利润从2014年的1004.2亿元降至2018年的447.1亿元,近年来在中国陆续关闭传统大卖场门店的消息已屡见不鲜。
  如今,外资大卖场的博弈中,乐天玛特等已逐步淡出视野,而麦德龙的未来也在业内被多次讨论。至此,上半场赛事已然结束。而下半场似乎正逐渐拉开序幕。

大卖场难逃电商冲击
  不管下半场将如何展开,可以从上半场看出,过去10年,外资商超在中国确实出现了诸多“不适”。
  零售专家、北大纵横合伙人陶文盛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电商和新零售给中国的零售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很多海外百货品牌却不能及时适应中国电商的营销模式和新生代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对他们而言,未来最关键的是,要理解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转变经营理念,加深对中国零售市场的理解。
  从图书、电器到包装食品、日用品、服装等各个领域,天猫、京东、拼多多这样的电商正以低价优势分流线下部分商超客源。与此同时,盒马鲜生、京东7Fresh、超级物种等新业态层出不穷。
  除了飞涨的成本、日益壮大的电商,还有在外资商超“拉扯”下长大的本土品牌,也加速了部分巨头们于中国市场的败阵。
  据市场研究机构凯度消费者指数的最新报告,在2019年二季度“中国城市现代渠道主要零售商市场份额”排名中,高鑫零售以8.2%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其中高鑫零售旗下大润发的市场份额为7%,之后依次为:华润万家6.5%、沃尔玛4.8%、永辉4.1%、家乐福2.8%。
  在国内,目前大型线下连锁商场也因为所选择的本土战友,自然地被划分为3大阵营:以沃尔玛、永辉超市为代表的“京腾系”;以高鑫零售、三江购物、新华都为代表的“阿里系”;以及其他独立于这两派之外的商超企业。
  新玩家Costco,打法可能和上半场的胜利者并不一样。2019年8月27日,Costco内地首店在上海闵行开业,由于人流爆棚,出现了上午开业下午暂停营业的场面。
  早在之前的6月,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也刚刚开了第二家上海门店。两者,似乎要用付费会员制在中国再较量一番。
  那么,以大卖场、大包装为主要特色的Costco在中国胜算几何?业内人士表示,Costco要将其在北美的优势全部复制到中国市场,恐怕不容易。
  会员经济之于零售业的价值,在于对企业核心收入来源的重新定义。Costco坚持13%的毛利率并实现业绩稳定,一直是零售行业中的津津乐道的话题(我国商超行业毛利率约为20%),其经营思路是将利润让给消费者,然后去向消费者收取“中介费”,并保持着行业领先的存货周转率。
  但要看到的是,美国的实体零售业也面临着亚马逊等电商的巨大冲击,关店潮同样已持续数年。据钛媒体报道称,有报告显示,亚马逊正在抢走以Costco、山姆会员店为代表的传统仓储会员商超的付费用户,未来,这一挤压的效率可能还会持续放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6#
 偏执狂 发表于: 2019-9-2 01:05:48|只看该作者

不惧中国大卖场寒冬 “好小众”Costco能热多久?

源自:证券时报
原文标题:Costco,做个“好小众”吧
⊙作者:李宇嘉

  见过生意好的,没见过生意好到要关门。近日,美国会员制商超Costco在中国的第一家店开业,就火到“爆买”后被迫关门。一起火爆的,还有一众媒体念念有词:迎合国人“贪小便宜”的心理,赔本赚吆喝的促销期过后,拿什么黏住客户?比它早来20多年的沃尔玛,已开启“关店潮”,更早来的家乐福卖给苏宁。即便同为会员制的山姆,经营也不咋地。
  倒下去的很多(如人人乐、新一佳、梅西百货等);苦苦经营的,如华润万家、大润发和永辉等,要不是开发商为楼盘找卖点给补贴,或已倒下去了。总的来看,中国大卖场早已进入寒冬,冷得刺骨。原因不必多说,薄如锋刃的利润,根本托不起昂贵的租金和人工成本。线下转到线上,看似躲过了给开发商打工,但所谓的线上“新零售”红利,已是过去式。
  互联网最先摧枯拉朽冲击的,就是零售领域。目前,滔天骇浪的惨烈竞争,已将行业推至“红海”深处,每年都在以十亿元计烧钱,探索新的零售模式,就连招牌挂上去没多久的盒马生鲜,都开始关店了。目前,零售货架的服务半径,从3公里到1公里到300米到30米。甚至,都开始以mini店业态来切入社区场景,伺候确实海量但极其挑剔的中国消费者。
  所以,别怪大家掰着手指头数,Costco从开业到倒下去还有多长时间。现在,媒体基本上一边倒地“不看好”,理由就是,新零售已是商界“显学”,任何创新都不是秘密,你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当然,笔者也认为,Costco不可能将现有的新零售格局摧垮,但它可能会成为一个“好小众”,如此已胜利突围了。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Costco特殊的基因。
  一是低SKU(库存量单位)策略。2018年,美国零售行业平均SKU约14000个,沃尔玛SKU超过20000个,而Costco长期保持在3700个左右。也就是,Costco走的是优质爆品路线,每个小的细分品类只有1-2种选择,从而提高了单个SKU的采购量,提升了与供应商之间的议价能力,甚至买断供应商。别的商超,可以有我的产品,但绝对没有我的价格。
  二是Costco长期将毛利率压在15%以下,一般商超在30%左右。也就是说,扣除经营成本,Costco在商品销售上是基本不赚钱的,它的盈利主要靠会员制收入。因此,与其认为Costco是一家零售商超,倒不如称其为一家“中介”。Costco的经营理念类似于一种规模经济和共享经济的结合体,通过低SKU策略来增大进货规模、提升议价能力与降低运营成本,同时将利益与众多会员共享,并通过种种优质服务来提高用户黏性,以吸引更多会员。
  《会员经济》里说得好,“订阅是一种财务安排”。网络课堂上的知识付费,已成为职场人士“终身学习”、趟过中年危机的优选。对于中国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来说,生活水平提高,渴望更优质的、会员制的消费产品和服务。零售业研究表明,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2万元人民币)后,消费者具备了会员消费的能力。因此,我国已迈入消费会员制时代。
  同时,“两高一低”(高房价、高生活成本、低社会保障)的困境下,又要缩减生活消费支出,这恰恰给Costco这类会员制商超带来机会。当下,大家手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付费会员卡(健身、网络、商场等),但你对会员服务满意吗?可能很多人不满意。相反,我们经常遭遇货不对板、盗版,强迫“二次付费”,甚至跑路等。问题在哪呢?并未遵从会员利益至上。
  中国商超很多,但没有哪家能做到“不是会员,不准进”的地步。说明了什么,要么是对短期盈利太看重,要么是服务和管理无法达到会员制的级别。作为全球最大的实体会员超市,Costco全球会员超9000万,续费率达到90.7%。中国有一大批“想花钱,买到好东西”的高收入者,“想花钱,买到性价比高的商品”的中产更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就是“怕被坑”。只要能将让利会员、会员利益至上的基因一以贯之下去,Costco这个好的“小众”不简单了。
  (作者系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

〓 相关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05:20, Processed in 0.1248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