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14|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徒步爱好者 发表于: 2005-10-21 14:27:5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资中永庆寺介绍

 [复制链接]
万丈青山插太空,楼台妆点梵王宫。昂霄鸳岭徜徉处,如带珠江指头中。这是明按察使杨舜原作的《登重龙山》诗。诗中的梵王宫,就是指现挺立在资中重龙山上的永庆寺。寺始建于唐、宋年间,明洪武、嘉靖、清康熙、嘉庆年间都曾重修,始具现在规模。全寺由寺前照壁、山门石坊、天王殿、普陀殿、八角亭、大雄宝殿和左右厢房(包括禅堂、食堂、僧房、小卖部等)组成,是现全县保存最完整的古寺庙。照壁是一座耸立在寺前广场间的红色粉墙,中塑“福”字。善男信女来此,莫不闭眼前去摸福祈愿,以求佛祖保佑。山门石坊,五间六柱,高达9米,如意斗拱,重檐九脊。坊顶耸“佛火”石炬。正中横额锑“重龙古迹”由字。左、右石柱携两副对联。一副是:“双鹤横江缅仙吏遗百尺楼头寻鹤驾;重龙绕郭踵名贤旧址三台渡口望龙门。”鹤为灵禽,古代重龙山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常有白鹤飞来山上栖息,故联语以鹤嘀景。相传南宋状元赵逵曾来山上读书,下联因有“踵名贤旧址”、“望龙门”等语。另一联是:“镜影远从天上落;岚光晴向日边开”。“重龙晴岚”是古资州八景之一。明奉直大夫张监曾有诗云:“非烟非雾锁重龙,雨雾尤奇色更浓。老树模糊山掩蔼,游人如在白云中。”可见景色之秀丽。 石坊背面正中亦携有四字:“西蜀名刹”。两旁石柱也有一副对联:“倚汉凌云洵是西方法界;闻香掬水分明胜地曹溪。”曹溪是禅宗六世祖慧能的修真地;”“法界”、“曹溪”均足以表明这里是禅宗寺院。石坊正、背两面还浮雕有佛像、天王、龙、貌、花、草和许多戏曲图案,工艺细致,栩栩如生。两边排开各有四块1米见方的雕花石栏,构成了少见的石刻群,设计精巧,颇为壮观。另外,在石坊前2米处,左、右两侧各有一座高约2米的石塔,左面一座镌七个如来佛的名字,名曰:七佛如来塔”。右面一座称“寒林塔”,是旧时永庆夺为超渡贫苦无依的孤魂而设,以示佛家慈悲为本,普渡众生之意。走进山门石坊;迎面是一座建筑精致、雄佛壮观的红漆四柱木牌楼,正中横额红底蓝字:“文命诞敷”赫然入目。这座牌楼原是大东街禹王宫的大门,1911年辛亥革命中,同盟会员举行起义,将清廷钦差奥汉、川汉铁路督办大臣、署理四川总督端方杀死在牌楼附近的天上宫内,是现存的唯一历史见证。1968年拆毁禹王宫扩建东路小学时迁来山上,安置在天主殿前。这给永庆寺更增添了光彩。进入牌楼,神态勇武的四大天王端坐左右两侧的壁龛中,正中佛龛供一尊袒胸凸肚、笑脸迎人的弥勒佛,龛背后站立着手扶魔杵的韦驮。广额突睛,形象威猛。天王殿后,是一座设计精巧、重檐八角的两层亭楼,传说是宋代修建的“来鹤亭”所在。亭在明洪武、嘉靖,清康熙和以后曾多次修茸。现楼上正梁尚留有康熙戊申年(公元1668年)修造字样。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资州知州高培谷曾扩亭为园,亲自写了篇《来鹤园记》,请书法家包汝谐书写勒牌,现碑尚存于寺中。亭四周原还有黄庭坚手书“惊鹤归来”四个大字,惜现已不存。八角亭后,是一座新建的殿堂──普陀殿。雕梁画栋,红漆缭绕。该殿原为寺中殿堂之一,1945年因年久未修,旧殿倾蹋,成为空坝。1995年,永庆寺住持智常法师从眉山朝礼回来,路过成都昭觉寺,在圆通宝殿受到启示,决心集资重建普陀殿,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始告完成,于1997年10月9日(佛历2541年9月8日)举行了开光典礼。现普陀殿内,一尊金碧辉煌的四面千手千眼观世音像巍然端坐,由32尊神态各异的菩萨圣像和1088只手眼组成,状如宝塔,造型优美,金光耀眼,给人以一种慈祥亲切,普渡众生的强烈感染力。穿过普陀殿,是一片宽广的天井,石砖铺地。靠近大殿正中,有一方形水池,称“天池”。《省志》云:“上有天池,大旱不竭”。《县志》说:“内有天池,与河水相为消长,世传为水观神僧道场。”据传古代山上无水,僧人吃水洗脸都要下山到沱去挑,后经佛祖指点,挖池出水,涓涓不绝。”天池”之名就由此而来。清嘉庆时知州赵遵律曾题有一副对联:“剪长江万里波涛千仞峰头开一鉴;解大众四禅束缚诸天阁上演三车。”联语妙在一个“演”字,据韦昭注:“水土气通为演。演犹润也。”联中“演三车”是指滋润僧人,解决用水之意。佛经载,小儿陷于火窟而不觉,方便示以驴车、牛车、马车而诱戏出。这里引用这个典故采比喻佛陀说法度人的权巧方便,但也隐含有水土气通,山上有水的科学道理,言简意赅,贴切工整。“天池”后面,是巍峨雄伟的大雄宝殿。面阔17.2米,柱高12米,进深20米,由穿堂和正殿两部分组成。正殿上方,彩绘藻井,鲜艳夺目。正中佛龛供三身如来,正中一尊熠熠闪光的白石玉佛系由缅甸请来,现为永庆寺镇山之宝。正殿两壁供十八罗汉、十界诸天。出永庆寺后门,是一道拱卫全山的城墙。墙修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原为防止农民起义而修筑,现成为山上的一处游览景点。登墙远眺,北郭风光尽收眼底,红墙绿瓦的文庙、武庙相互掩映,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墙下有石门通重龙后山,石门两侧有清末民初资州名画家杨春梯书写的一副对联:“万里曾携孤剑往,一生好入名山游。”出石门,进后山,在明嘉靖时修建的玉虚宫牌坊附近,一座雄伟的殿堂──五百罗汉堂已建成,使永庆寺更加兴盛、光彩。永庆寺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资中县佛教协会所在地。远近佛教徒和善男信女纷纷前来朝山进香,络绎不绝,长年盛况不衰。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徒步爱好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徒步爱好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徒步爱好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徒步爱好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徒步爱好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徒步爱好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中国各省女孩美丽程度的比较分析 资中武庙介绍
2# 四姑娘山
 睢文发 发表于: 2005-10-22 20:32:2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9 03:28, Processed in 0.3432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