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66|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7:00:2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西羌文化》《山海经》与古蜀国 —兼论华夏祭祖文化

 [复制链接]
《山海经》与古蜀国
—兼论华夏祭祖文化
周发伦
(一)
有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如此流传已久的神话故事,反映了上古时期,华夏先人曾遭遇过灭顶之灾。华夏先人生活,繁衍之域的“不周之山”,人们竞不知其在何处。
《山海经》描述了古蜀国的自然地理及相关的人文历史,充分表明神秘的“不周之山”确实就在四川盆地。四川盆地周边是华夏文明的肇生之地!这一论述得到了香港中文大学饶宗颐老先生新著《西南文化创世纪•殷代陇蜀部族地理与三星堆、金沙文化》一书的佐证。
《西次三经》勾画出大灾难后,古蜀国初期辽阔的疆域──崇梧山(大巴山)“在河之南”,即今嘉陵江所经之“古黄河”故道。古时,黄河曾为“内陆河”,流入川、甘、陕,从今阿坝州若尔盖“草地”之域,“潜流”入川。 “古黄河”水量不足长江流量的十分之一。从大巴山上“北望冢遂”即北望秦岭;“南望瑶泽”即南望盆地中的“西海”,是盆地西区至中部宽广的水乡。“西望帝(黄帝)博兽之丘”──向西可看到古“昆仑”(汶山),黄帝狩猎的地方。“东望蚂渊”──大巴山向东面,可见三峡的深水潭。
今米仓山为“不周之山”的起始处,其在《西次三经》所载:崇梧山(大巴山)“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其“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峚”读“mi”,“峚山”者,即龙门山北首。龙门山乃“ 岷山”山系之台地,跨盆地之北缘和西缘,可自成体系。由北向西而向南,远至雅安,谓之“泥巴山”,是地震多发区。
从峚山首,“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钟山即今岷山山系所属的“茶坪山”之山脊,紧连古玉壘(绵虒山),接靠龙门山之古“汶山”。这是黄帝部族物质生产供应基地,“黄帝是食是飨”也。
龙门山至茶坪山为盆地西区,今龙泉山之西,皆水乡泽国,所谓“西海”之域。“其间尽泽也”,所谓“泑泽”。《说文》云:“泽在昆仑山下。”。
“不周之山”(今米仓山)周边,也是浑水连天,故能“东望泑泽,河水所潜也”, “其原浑浑泡泡”。
峚山(龙门山地槽地区)为深积水域,又谓之为“稷泽”,“其原沸沸汤汤”。
在“稷泽”(西海之域)的东方,有“槐江之山”,“槐江”即今之沱江,属盆地北部山地之南区之山。站此山头“西望大泽(西海)”。“东望恒山(华莹山)”,“南望昆仑”(岷山与龙门山交合处──汶山),“北望诸   (甘肃陇南的盐碱地)。此“槐江(沱江)之山”的台地,位于盆地西北部,被称为“帝之平圃”,后来发展为古蜀国中期的“蒲卑”华胥国,后世黄帝被尊为“元圃真人”。
从“槐江(沱江)之山”又“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 “流沙出钟山(茶坪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古“昆仑”──汶山,即今青城赵公山),西南入黑水(岷江别称“大皂江”,都江堰流域)之山。”盆地西部存在一个面积广阔的滩涂地带。其谓“流沙”不能与“沙漠”同日而语。后世有人把“流沙”解释为“大漠孤烟直”的西北大沙漠,确是极大的谬误。“流沙”正是盆地西部山地各大小河流,以及历次地震次生“堰塞湖”向盆地倾注,多发洪水,冲刷形成的“冲积平原”。
此外,在这盆地西部川西冲积平原之东,则有盆地在中,东部广阔沼淖地域,其平均海拔500米,是“沱涔既道”,大禹导江,“东别为沱”所指。
在“槐江”(沱江)之山“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海内东经》载。“昆仑山在西湖(海)西,皆在西北”。“昆仑之丘”,“昆仑之虚”是古“昆仑”的多个称谓。
从整个盆地全域来省视古“昆仑”的具体位置──
《西山经》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川西平原滩涂水岸),赤水(大渡河)之后,黑水之前,(岷江流经都江堰市,其正流古称“沫水”,“大皂江”,在此水之前),有大山名昆仑之丘”。《禹贡》载:“华阳,黑水惟梁州”,此大江“黑水”,即为岷江。《成都考》云:“岷江至灌(都江堰市)谓为皂江,“皂”即‘沫’,‘沫’即‘黑’也”。“黑水”从都江堰市流过,在其前边,就有古“昆仑”。所指之处:即青城赵公山之地段。这就是古“昆仑”!所谓“汶山”也。《山海经注》:“张骞渡西海至大秦乌迟国復,有西海海滨,有小昆仑,高万仞”。
汶山──在“西海”(大泽、稷泽)之西南,于川西平原(流沙)的西面,此山是岷山山系(茶坪山˙钟山)南端。乃盆地西部山地“岷阜之山”也。其面对岷江,毗接平原(“都广之野”)。《禹贡》载“昆仑在荒服之外,流沙之中”,即此也。
从“流沙”(川西平原)“又西去三百五十里,曰玉山(古玉壘山)是西王母所居也”。可以断定──古“昆仑”,西王母山(玉山)同处“汶山”之际,于都江堰之域周边。说明古“昆仑”,实非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想象的祁连山之大漠“昆仑山”。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小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小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小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西夏“节亲”小考 羌族“毒药猫”故事的文本与情境
2# 四姑娘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7:00:5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西海”紧靠“流沙”。其“流沙”者,谓“沃野”,连都江堰地域。汶山是古“昆仑”就是青城赵公山。是古蜀先民氐羌人的祖山,在此有黄帝部族(氐羌人)的都城,是古蜀国的“原基”。
《西次三经》载青城赵公山“昆仑之丘,是惟帝(黄帝)之下都,神陆吾(巫罗)司之,其神(西王母──巫罗)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黄帝)之圃时(西王母代管九个小部族并作“帝之平圃”的暦官)”说明了黄帝部族与女权氏族的紧密关系,黄帝部族在青城赵公山早建都邑,筑城为国。
岷山(蜀山)氏女氏族首领“西王母”的形象,《大荒西经》所载:“有大山名昆仑丘。有神──人面虎身,有纹有尾……有人戴胜(戴帽饰),虎齿,有豹尾(有发辫)。穴处,名曰西王母(有”西王母穴“)此山万物尽有”。 在青城“天仓山”,其“向东十里,曰“青要山”(即羌山),“实惟帝(黄帝)之密都(黄帝部族高密人──氐羌人的都邑)……   (神)武罗(巫罗──西王母)司之,其状人面,而豹纹……是山也,宜女子”。说明在青城赵公山的“羌山”上,住着“蓬发戴胜”的“西王母”其为“虎”的形象,这是华夏先祖显妣之描述。
《山海经》,所谓“沃野”, “流沙”,习惯称为“川西平原”,《海内经》载:“西南黑水间(岷江流域)有都广之野(川西平原),后稷葬焉”,又有“成都平原”之称,其上应井络之“天根”──“氐羌所居”,有氐人之国。“氐人之国……是能上下于天”。《史记˙天官书》载“东方之有氐者,万物之至也”,《尔雅释天》曰“天根氐也”,羌氐同宗,其生活在成都平原,此地可视为华夏文明发祥地,被西方《圣经》称为“东方伊甸园”。
《海内南经》载“有木,其状如牛……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 若木,若水出焉。”。古蜀国曾在“大昆仑”岷山山脉全域,盆地西南修建起土石堆,牛状”的“金字塔”,所谓“羌都”者。成都留下“五块石”,“天玑(祭)石”。“建木在都广(川西平原)众帝所目上下……盖天地之中也。”
“建木“──是氐羌蜀人的神柱,是黄帝“轩辕之国”部族方国的国体象征。是部族首领巫觋作法“人神互通”的手段,“通神”的途径,是祭祀祖先天神的标志物,氐羌人称其为“木比特”的化身,代表“天神”,羌语称为“普杜思”(“性崇拜”发展至“祖先崇拜”逐向“天神崇拜”)哪里有“建木”,哪里就是方国的政治、,经济、宗教、祭祀中心。“建木”初植为木,在自然环境中。后改为金字塔似的大土石堆,在高壇上设圭臬,作日晷测量。再后用玉器(有大型宫廷建筑时设为“昆仑柱”)。
至古蜀有王朝更叠之中期,华胥氏后裔“有熊”氏嫡系在“三星堆”建立“蒲卑”后,遂改用铜器,“三星堆”有所谓“通天铜神树”。
(三)
古蜀各方国前期,是我国由渔猎逐转农耕,由母权氏族社会向父权部族社会大转型,社会结构大变化,生产力迅速提升,迈向农业经济社会的初级阶段。在此历史阶段有《山海经》所称“女子国”和“丈夫国”并存的状况(女权转向父权的过渡期)。所谓“女子国”就是“西王国”。所谓“丈夫国”就是“轩辕国”。两国有传统的对偶婚姻,通婚历世已久。由群婚制走向家庭式的稳定婚姻形式。考古发现其时期已出现“竹骨泥板房”,是家庭为单位的栏杆房。但仍保持女权氏族社会之风俗。黄帝部族以男性为部族酋长,已有部族领袖的“英雄”崇拜,觋、神、王权三位一体。黄帝则享有祭祖、通神、统一指挥全体部族成员的极崇高权力。黄帝部族以黄帝为祖先崇拜,丁壮男性是主要生产骨干,以农耕为业,副带渔猎和采集,多以“锄耕”为特色,牛耕兴起。氐羌以“凤鸟”和“云龙“为图腾,原始宗教和天文观察已成常事。“丈夫国”中各方国全以黄帝之名讳贯之──统称“轩辕之国”,随着开发川西平原的规模扩大,人口增长,社会劳动的增长,方国地域的拓展及生产范围扩大,在后,其庶支便能正式建立古蜀各小王国。“蜀”则是各小国之总称。古蜀各方国以都江堰地域青城赵公山(古“昆仑”──汶山)为根据地,“以熊耳灵关为后户”向南拓疆,又深入盆地疏江别水,劈荒造地,修房筑城,推广农耕(由锄耕农业逐转牛耕)。
“丈夫国”(轩辕国)在“女子国”(西王母国)的北面。两国相联在古“昆仑”(汶山──青城赵公山)处。此域在又曾称为“疏属”之地。
“女子国”──《大荒西经》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凫)”。又载:“有人青衣,以袂敝面,名曰女丑之尸”,这是“女子国”女巫的形象,也是女权氏族氐羌女性之生活写照。“青衣”、“敝面”、“蓬发”是古羌生活之常事,正是古蜀初期女权氏族社会的遗绪。《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都广之野──川西平原)”。华夏先祖显妣──弇兹、西王母 、华胥氏、女娲、蜀山氏、巫蜒氏,涂山氏、夏后氏等,尽在四川盆地岷山山脉周边。
巫者,女性祭师。女权氏族之首领,其“化为神”,集“女权”、“神权”于一身,至高无比。《大荒西经》载“十神人”──“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姑、巫彭、巫真、巫礼、巫抵(氐)、巫谢、巫罗(武罗──“西王母”)。”此为古蜀初期女权“什邡”国也,女权氏族方国主要分布在川西平原西南部。
“丈夫国”──《史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所谓“轩辕之国”是得姓和无姓方国的总和,总称为“丈夫国”。《大荒北经》载川西“有叔歜(蜀)国,颛顼之子,食禾,使四鸟”。“氐人之国……能上下于天”。《海内经》载:“西海之内,流沙(川西平原)之中,有国名壑市……流沙之中,有国名汜叶”,“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东),司彘(放牧)之国(西)”。《海内北经》载有“犬封国曰犬戎国”,“鬼国在贰负之尸北”。“贰负之尸”在“疏属”山下(蜀山下)。《海内东经》载:“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
日奂。在昆仑虚东南”。
《海内经》载有“九丘”存在。有九个“觋”(男性祭师,父权部族首领)──“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制造黑陶的部族)有叔得之丘(“菽”得,种稼穑之部族),孟盈之丘(保管财物及分配的部落),昆吾之丘(冶炼部族,昆吾氏善火功冶炼),黑白之丘(染色制衣部族),赤望之丘(观察“红日”,“日晷”天文记录的部族),参卫之丘(保家卫国,作战打仗的部族),武夫之丘(出力放牧,渔猎的部族),神民之丘(从事祭祀服务的部族),“九丘”为九个山头,即九个方国,担负九大职责。“有窫窳,龙首”(王族嫡系,住都邑)。
以上“丈夫之国”即“轩辕之国”,就是“上古中国”。分布在盆地西北台地及川西平原西北部。“上古中国”拓疆发展,北至“帝之平圃”绵阳远至陇南等地。西南至“流沙”之尾──川西平原南部所临之乐山,及宜宾、泸州等地,有“三苗”、“歧舌”等多个方国融入。还远至盆地东南部,有“巴蛇食象”,“开题”(今开县)等国参进。由此构成庞大的方国体系。
(四)
《海外西经》载“上古中国”──“轩辕之国在穷山之际……在女子国北,穷山在其北”,说明“轩辕国”在北,“女子国”在南,其两国接壤相交于“穷山”,都处于“穷山之际”。可判定其相交接壤之地正是古“昆仑”(汶山),也是“汶山之际”,所谓“穷山”即为“汶山”,“穷山之际”实为“汶山之际”。此是岷江流过的岷山之“南首”处。
汶山(青城赵公山──古“昆仑”山)被古蜀氐羌先民尊称为“天子山”(《华阳国志》称其为“天拭山”),《荀子》云:“中国,天子之位,所居之国”。“汶山”上应井络太白星,青城赵公山就是“天子之国”所在,有“天国山”的别称。黄帝被古蜀氐羌人视为天神天子。
《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山”,青城赵公山又谓“载天山”,古人认识“天宇“,是人神互通的神秘境界,古蜀已有“盖天论”之说,氐羌之民视自然“天宇”为“穹窿”,把汶山(青城赵公山──古“昆仑”)视为天神黄帝在下界所居圣地,有“天子”就出生在此天穹下,将天子出生之古“昆仑”山,美其名曰“穹山”。青城赵公山土著氐羌人有“穷鬼”,“鬼国”,所谓“歧舌之蛮”。《中次九经》载:其神皆马身龙首……文山(汶山)皆冢也”。“马”和“龙”合为“駹”,“駹”是汶山羌人称谓,此地氐羌人自称为“马冉駹”。青城山麓“駹”(芒)城遗址,乃“穷鬼”所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7:01:24|只看该作者
(五)
作为“上古中国”的古蜀方国──“轩辕之国”的特色如下:一是部族强盛,疆域庞大;二是建城池都邑,有宏伟的建筑;三是农耕发展已趋繁荣;四是其与女权部族共居“汶山”(“穷山之际”);五是开展了祭祀文化;六是有较成熟的天文观察;七是有和谐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八是有良好的生产和供养基地;九是临近宗祖黄帝的出生地;十是其威仪天下,受人敬仰。
古“昆仑”山走出的氐羌先民所谓“穷山”“鬼国”之民,深入平原则为“赤胫之民”是光足杆穿草鞋的川西平原开拓者,《海内北经》称“祙,(魅)其为物,人身黑首从目”,说“鬼国人”是黑头的“从目人”。《海内北经》所称者就是后来典籍中所称的“纵目人”、“瞿上人”、“成都夏人”,自称“华阳人”。是黄帝部族的古蜀先民,是他们把川西建成美丽、富饶的“都广之野”,后于周代被古代西方人誉为“东方伊甸园”。
《海内经》载于盆地之古蜀方国,“西南黑水间(岷江流域)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勤)。”“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山海经》记叙了“帝俊”,在“五帝”之外,另成体系。其十二条材料与其他天帝无一重复,并把农、工、车、舟、琴瑟、歌舞的发明归功于他,还与天文历法有很大关系。这就是古蜀国的“江源文明”,古蜀氐羌文化,其对华夏文化体系以巨大的催生作用。
(六)
在《山海经》中多次提到岷山,岷山者,昆仑重臂,广义“大昆仑”。狭义的“昆仑山”即“昆仑虚”、“昆仑丘”,也就是“昆仑宫”(青城赵公山──汶山),本文所指之古“昆仑”《尔雅释丘注》云“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山三重丘,有三重故以名,也作昆仑”。这是说古昆仑(青城赵公山──汶山)有三重土丘台,(在其上举行祭祀活动)。《禹贡》称:“昆仑在荒服之外,流沙(川西及边缘台地)之内”。“山海经注》载:“海外别有昆仑也”,这里所指为“汶山之际”,所谓“小昆仑”者。
“西王母”所居古玉壘山(玉山)也尽在“岷山”之南。在“玉山”之东──《中次九经》云:“又东一百五十里,曰熊山,有穴焉、恒出入神人”。“熊山”有穴──俗称“熊耳洞子”。《乾隆˙灌县志》称熊山为“熊耳山”,是熊山有“熊耳洞子”故也。在成都载天山古址,留有直径5尺磉礅十多个,古时定有高大宫阙建筑,堆积瓦砾厚达1米。“其他”紧连“熊耳山”(熊山),有“熊耳洞”。《舆地纪胜》称“熊耳洞”为“宁封洞”(朝阳洞),称熊山(熊耳山)为“龙宫山”。相传黄帝在此“熊洞”向“宁封丈人”学道“黄帝诣师之”。《舆地纪胜》曰“有常道观,乃古黄帝祠”。这已充分肯定青城赵公山是黄帝宗庙祭祀圣地由来已古。
在古“昆仑”汶山(青城赵公山)有一个值得注意的人文历史遗址──“轩辕之丘”。《西山经》载:“轩辕之丘……洵水出焉,南流注黑水”。“轩辕之丘”下有味江(白云溪),从古“昆仑”的熊山(熊耳山)流出,注入岷江的都江堰正流“大皂江”。《青城近记》载味江“源出熊耳山,江水甘美,人争饮之,故名。……沿山东流,折南至崇庆,汇於江(岷江)”。很明显地证明“轩辕之丘”就在古之“轩辕之国”所在的“汶山”都江堰市。
“轩辕之丘”在《青城近记》中又称为“轩辕顶”。在《清˙乾隆˙灌县志》中称其又名“轩皇台”──唐末杜光庭《青城山记》载常道观“北上十里余,有亭孤立,独秀霞表,名轩辕台,下望诸山如蟻、蛭焉……此台非得仙之人,不可居也”。“老子非常道,黄帝有高台”,指青城山赵公山有“轩辕之丘”这样神圣的“高台祭祀”。
“轩辕之丘”在青城熊山(熊耳山)处,黄帝及其部族于熊山繁衍生息,黄帝出生在此“轩辕之丘”,黄帝则可以“轩辕”为名,国可以“轩辕”为号。国又号为“有熊氏”。且熊山附近山后,有白鹿顶,此熊山周边山区历来多有麋鹿、花熊(熊猫)、黑熊出没,为黄帝部族之猎物,其地称为“帝搏兽之丘”。
古蜀氐羌先民“崇天法祖”,在“先君之主”出生地,建立起先君宗庙──华夏祖庭宗庙,传承祭祖庆典,筑城建都──“帝之下都”(又谓“密都”、“幽都”),并在青城赵公山树起“国家”部族之标志,立下祭礼之“建木”,修建了“轩辕宫”(黄帝祠,又谓“昆仑宫”),传承黄帝先祖的祭祀活动。司马迁对黄帝出生圣地──熊耳山“轩辕之丘”予以肯定。《史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
(七)
《史记》载“帝(黄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擒蚩尤”。
《尔雅》云“水自洛为波”,表明“洛水”岷江就是“流波”之水。黄帝大战蚩尤就发生在汶山(流波山)之地,此是“帝之博兽之丘”,古“昆仑”所在。即“涿(逐)鹿之野”──黄帝打猎的地方,有典载为“涿鹿畴”,称为黄帝所居(出生)地。黄帝部族于“汶山之际”,杀死蚩尤从而取得川西平原“开发权”的重大胜利,令叔均带领部族“先除水道,决通沟渎”,发展农耕。“叔均乃为田祖”(又见《大荒西经》)
有“涿(逐)鹿畴”大战蚩尤的战场,于玉垒山下广阔的西部原野上交战。黄帝部族于山头擂打夔牛皮鼓助阵,“声闻五百里”,蚩尤战败,留下现今“擂鼓坪”遗址。(即今“宝瓶口”附近)。
《大荒北经》记叙了黄帝与蚩尤大战的情况,所言战争发生在“系昆之山”,其意“是昆仑之山”打仗。说昆仑山下黄帝与蚩尤交战汶山的部族男女全体上阵。另有在“冀州之野”错记,应在“都广之野”战蚩尤才正确,因其历史阶段早于大禹定九州,其时,不存在“冀州”的称谓。“冀州”的称谓是汉代的后人篡编。
《大荒北经》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山(指青城赵公山之),有人珥两黄蛇……名曰夸父……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又肯定黄帝令应龙杀蚩尤的地方,在古“昆仑”山下都江堰周边。
《大荒东经》载,与蚩尤之战在“凶犁之丘”,实指黄帝与蚩尤相互凶杀争夺耕犁权的地方──即黄帝打猎“搏兽之丘”,之“涿鹿畴”,争夺到广阔川西平原边缘台地,成了首先推广牛耕的地方。
《海内经》载:“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大比(战)赤阴(蚩尤),是始为国”,打败蚩尤后,蜀先为王。汶山黄帝部族有被称“岐舌之蛮”者,“蚩尤”读“赤阴”,又有可能是后人为篡历史以近音作注。这段记叙表明了黄帝部族打败了蚩尤取得川西平原的耕犁开发权,从而以农耕立国,把川西建成有灌溉的肥田沃土,最终建成天府之国。所谓“叔均”者即为“蚕丛”“柏灌“开国之人,其为“蜀君”,古蜀国初期的国君(汉篡编《山海经》隐讳为“叔均”)。
黄帝部族与蚩尤之战的实质是因抢战优越生存空间展开的,又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的新起点。
青城赵公山广泛流传着宁封授黄帝《龙硚经》,以夔牛作鼓,大战蚩尤的故事。黄帝“问道”,于青城留下古迹──“访宁桥”、“问道亭”、“宁封洞”、“丈人山”以纪其事。相传西陵氏(嫘祖)男配黄帝在汶山“策大面(赵公山)而礼宁生,命鬼容,蓲占星”(见《路史》)。青城赵公山有“黄帝祠”、“轩辕之丘”,有学者认为这有我国“丘虚文化”,即古代的祭祖文化遗址。“黄帝祠”者,即为《尔雅释丘》所指“三成”,又谓“昆仑宫”者。古蜀氐羌先民在三重丘台树立玉柱“昆仑”,以祭祀黄帝等华夏祖先。
《列仙传》云:“宁封者,黄帝时人,世传为黄帝陶正”。考古发掘在汶山下(今赵公山岐凤村),从古时始,一直传承着发达的制陶和瓷器的生产,至唐、宋时仍有十八个“羌窑包”,被誉为“西羌古陶都”,今已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陶瓷的发源地。这里早有“China”,“Sino”的“羌人之国”和“蜀”的称谓,是古代西方人认作的“上古中国”所在之地。赵公山古羌瓷窑产品远销国外,于古蜀国时期开启了最早的中外文化交流。(见《玉堂窑与羌文化》)。
东晋训洁家郭璞描述周穆王“西征”古蜀国,名为“西征”,周穆王却“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实为“西游”古蜀国,考查华夏祖庭和其祭祀文化:“穆王西征见西王母,执璧帛之好,献锦组之属。穆王享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赋诗往来。遂袭昆仑之丘(上青城赵公山),游轩辕之宫(拜谒华夏祖庭)眺钟山(远望岷山之茶坪山脊),玩帝(黄帝)之宝,勒石王母之山,纪迹玄圃之上(在赵公山顶刻石纪史)……”
周穆王兼并了蜀国边陲的“弓鱼国”,杀鸡吓猴,带大批随员入蜀,形成威慑之势,兵临城下,首先至于“帝之平圃”的华胥国“蒲卑”都城,却又友好地献上礼品,古蜀“蒲卑”强作笑脸相迎,周穆王受到“西王母”的盛情款待。(此“西王母”不是黄帝开国时代的女权氏族社会的老祖母,而是古蜀国中期鱼鳬氏后裔,羌氐大方国联盟之女王。仍以“西王母”谓之)继而乘车带队,威严仪帐,浩荡出行,舟涉水泊,渡过岷江,登临古之“昆仑”,于青城考察华夏祖庭,来到黄帝出生的“轩辕之丘”,参观和拜谒了“黄帝祠(昆仑宫)”,品玩了黄帝遗物,登上赵公山头,远眺岷山,并在山崖刻石留念,将黄帝丰功记录下来(附“故夷京”刻石照片)。接着在全域蜀国作了一次大周游,临走返回时,带去了古蜀国许多珍奇物宝,自然也学到一些文化精髓。
(八)
在青城赵公山(古“昆仑”──汶山)以及今“宝瓶口”周边,是历代祭祀华夏祖先的圣地。于夏代,“夏兴祭礼”,在汶山举行“汶山(川)盟会”,大祭大禹、蚕丛、黄帝、伏羲及西王母。全中国“诸夏”的诸候都“甲帐龟车”返蜀祭祖(出土“绵云碑”为证)。从古蜀初早建方国始,华夏各部族都把古“昆仑”,认定为华夏“先君之主”的宗庙所在,是全民族的祭祖中心,秦汉以前历朝历代给予保护,不得攻占和毁损,神圣不可侵犯。这是真正的历史事实,正如《大荒西经》所载:“有轩辕之台,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轩辕之台”。在中夏立国后,从商代始,祭祀中心逐转中原内地。返蜀祭祖的都江堰地域之“汶山(川)盟会”因而废止。随着历史的演变华夏宗祖黄帝“生所不知,却后有所葬”。关于黄帝先祖无有国祭,无有出处,无有地位)。
1943年抗日将领冯玉祥被蒋介石羈留在青城赵公山,活动范围不出灌县城。冯将军入驻青城“轩辕台”附近,睹今思古,详尽考查青城赵公山人文历史,纵观华夏兴衰变迁,阅尽典籍,遍考古迹,终于已心中有数,认定了黄帝出生就在古“昆仑”的“轩辕之丘”,即今之“轩辕台”。《山海经》、《史记》记载黄帝“居”于“轩辕之丘”,只有冯玉祥明确破解出“居”为“出生”之内涵,说明黄帝生于“轩辕之丘”。黄帝具体出生之地是冯玉祥于近代首先发现的,这是对全民族的伟大贡献!当他认定黄帝出生在古“昆仑”,今青城赵公山的“轩辕台”即“轩辕之丘”后,按勒不住内心的激动,浓墨挥就《轩辕黄帝之碑》文,勒石纪之,追怀先祖,以鼓士气,告慰后人──“自有生民以来,萃天地菁华于一身,立象仪于成世焉,与日月争光,山河并寿,其惟黄帝乎!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青城赵公山之熊耳山“轩辕台”),因名轩辕,……故称黄帝”。此“轩辕黄帝碑”,竖青城山常道观古黄帝祠前,高一点七米,宽零点九米,厚零点零八米,文十一行,隶书,字径零点零三米。
冯玉祥对黄帝出生地的这一重大的认定,没有得到政敌和政府的承认,在他解禁后,忙于政事,不久便“死于火险”。

4# 金佛山
 楼主|小彭 发表于: 2015-12-16 17:01:47|只看该作者
(九)
国学家郁达夫说:“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有伟大人物而不知爱戴,崇敬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炎黄子孙遍天下,华夏祖庭未可知,敬天敬地难叙祖,轩辕有知怨难平。我们可以找出这种奇怪现象的历史、政治原因──
1、在中华大地华夏民族分分合合,多次民族大分裂,大融合,这五千年历史进程,决定了我国农业立国的特殊性。“大汉族主义”,“狭隘地方民族主义”,皇权宗法观,小农经济局限性,背离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2、秦汉出现的“黄河源头文化唯一论”,为偏离正确史学研究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导致唯心主义的华夏文明“多中心”、“无中心”、“不可知”诸论。
3、嬴政贪功,欲争华夏开国始祖黄帝的崇高地位,自封“皇帝”,勒石纪功,自认功盖“三皇五帝”。嬴政是公开否定黄帝的第一人,从此开了坏头。秦始皇天地崇拜的“封婵”活动,汉武帝的大汉“始祖”祝融崇拜,钦定“昆仑”北移,开创篡改历史的先河。封建分封制、小农经济难以维持全民族核心崇拜,祭祀文化被“神化”、“虚化”,传闻取代信史。
4、长期民族不平等和民族歧视,家庭门阀文化、儒、释、道文化的渗透。各朝代以祭祀自己始祖为盛事,各宗教文化深入社会各层,形成多元文化侵害华夏宗祖文化核心之势。
5、“理学”兴起,强调个人人格完善,多在文人领域和道德层面修身养性。厚此薄彼过渡依赖“一部论语”治天下,对维护全民族精神核心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
6、远从伏羲、神农、黄帝时代以来,至大禹治水成功,华夏才真正农耕立国,从而建立起的中华文化体系,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优良传统。在这个体系上各朝代,全中国多民族为丰富这一文化体系都作出了贡献,但华夏民族完整的形象仍未真正实在地塑立起来。国土尚在、国体尚在,国都尚在、国人尚在、国祖何在?国根何在?而黄帝的出生地华夏祖庭,中华之源头文化至今仍不被张扬,仍在历史烟云的胧罩之中。我们再也不能沉默了!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都江堰市是我华夏文明的宗祖之地,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据了显著地地位。黄帝出生在青城赵公山“轩辕之丘”在《山海经》、《史记》等典籍中已有明确记载,还得到实地和文物的佐证,是可信的史实。氐羌人在汶川之际创造了辉煌的“江源文明”,这里是黄帝、蚕丛、大禹的故乡。“先夏文化”西兴东渐,华夏先祖为我国文明体系的建立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受到华夏儿女的崇敬和爱戴,恢复弘扬华夏祖庭的祭祖文化,有益于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推进民族复兴和文化强国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全体国民都责无旁贷!在四川盆地周边埋藏着古蜀羌文化的“昆仑”之地,重建“华夏祭祖中心”,当之无愧!      
二○一三年五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3 20:28,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