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0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3-18 20:11:5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江渎崇拜与西蜀文明

 [复制链接]
周九香 
  
  自古以来,世界各族人民普遍存在崇拜山川的现象。由多元走向统一的中华文明,在古老的年代,各族人民也存在着对孕育本地域文明的山川的崇拜。
 
  所谓山川之神,就是“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礼记·祭法》)在秦统一中国以前,存在着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诸侯祭各自国境内山川的事实。秦统一中国后,对全国山川的祭祀进行了一次划时代的规划安排,影响极为深远。
 
  据《史记·封禅书》记载:自崤山以东,应祭祀的,名山五:太室(嵩高)、恒山、泰山、会稽山、湘山大川二:济水、湘水自华山以西名山七:华山、薄山(衰山)、岳山,岐山、吴岳,鸿冢,渎山(汶山)名川四:河(在临晋设祠),沔水(在汉水设祠),渊渊(在朝那设祠),江水(在蜀设祠)西汉宣帝时期,对名山大川的祭祀形成了完整的制度。“自是五岳四渎皆有常礼。”(《汉书·郊祀志》)
 
  五岳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所谓四渎指江渎、河渎、淮渎、济渎。
 
  《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古人认为天下之大水有四,四渎就是中国最大的四条母亲河。对五岳四渎的崇拜,也就表现了对孕育区域文明和中华文明的名山大川既亲和又敬畏的一种心态,人们渴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生活美满,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时,人们称岷山为渎山,认为是大江之源,江渎孕育了西蜀文明,又是大江之上游,江渎是西蜀人民的母亲河,生命线。人们还认为大禹是岷山导江的第一人。
 
  夏的祖先鲧禹父子是黄帝的直系后裔。“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史记·夏本纪》)从黄帝部落分出的昌意部落和玄嚣部落,分别居住于今四川西部的雅砻江上游和岷江上游,这一地区正是古代氐羌族的发样地。昌意的后裔鲧和禹,相传就出生在羌地。
 
  “禹兴于西羌”。(《史记·六国年表》)
 
  “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太平御览·帝王世纪》卷82)
 
  学者们认为,夏族是以羌族为主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它起源于西羌,逐渐从西向东发展,迁到伊、洛,河、汾地区。
 
  夏禹部落在逐渐由四川西部向中原地区发展的过程中,也就产生了夏禹治水,规划九州的传说。
 
  《禹贡》说:
 
  “山番冢导漾,东别为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从山番冢山开始疏导漾水,向东流则为汉水。……从岷山开始疏导长江,向东则别出一条支流称沱江,再向东至澧水;经过九江到了东陵,然后蜿蜒斜行而东和淮水相会;向东则为长江,然后流入大海。”)
 
  大禹治水的传说和大禹精神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观念。我们把这些已经形成统一认识的历史传说,当作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完全必要的。(参阅张步天著:《中国历史地理》64页)
 
  人们崇敬大禹,因为他是疏导岷江的英雄人物。人们崇敬江渎之神,也表达了对孕育西蜀文明、发展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长江的热爱和依恋。
 
  西汉扬雄的《益州箴》说:“禹导江沱”,“民攸温饱”。说明西汉人民对大禹的崇敬和对江渎之神的崇拜统一起来了。
 
  学者们认为,最早的蜀王为蚕丛氏,生活在岷江上游,相当于殷商时代,“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先蜀记》)蜀人进入湔水河谷地区,进而入成都平原,蚕丛之后的名王杜宇,号望帝,建都于土壤肥沃的郫邑。后有荆人鳖灵,溯江至郫,为望帝相时,蜀地大水,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患,从江水分沱水以减水患,成为蜀中治的先驱。后望帝禅位于鳖灵,是为开明帝,开明王朝大约始于公元前666年,建都成都。(参阅《四川古代史稿》第一章)
 
  大禹,杜宇,鳖灵,都是江渎(源)文明之开拓者,奠基者,李冰正是他们事业的继承者和发扬光大者。
 
  1942年,姜蕴刚先生在《治水及其人物》一文中说:“治水的禹生在岷江上游的山中。故四川上古的遗迹均在四山上。”“秦伐蜀后,知治蜀即为治水。”“李冰的治水方法,必然由多数代四川人所点滴经验,补缀之遗留,到李冰后乃集大成。”“我始终相信,由禹而鳖灵而李冰,都是四川治水世家人物。”(《说文》三卷九期,1942年)
 
  唐代更加重视对五岳四渎的祭祀。“大唐武德,贞观之制,五岳,四镇,四海、四渎,年别一祭。”(《通典·礼六》)唐朝中央对四渎加以封号,祭南渎大江于益州,封江渎之神为广源公,河渎之神为灵源公,济渎之神为清泉公,淮渎之神为长源公。
 
  当时的巴蜀地区,“土肥沃,无凶岁,山重复,四塞险固。”(《通典·州郡六》)这正说明由岷江孕育的西蜀文明,在唐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北宋仁宗康定元年,封江渎之神为广源王,河渎之神为显圣灵源王,淮渎之神为长源王,济渎之神为清源王。每年“立夏日祭江渎于成都府。”(《宋史·礼志三》)
 
  南宋时,有两位大诗人陆游和范成大,来到西蜀成都做官。他们热爱西蜀文明,走遍了都江堰流域。范成大看到从都江堰渠首,“江水分流入诸渠,皆雷轰雪卷,美田弥望,所谓岷山之下沃野者。”成都平原的农村,“家家有流水修竹,浓翠欲滴”。“绿野平林,烟水清远,极似江南。”(《吴船录》)陆游在蜀中的诗歌,可作为研究西蜀文明的史料来读。在《登灌口庙东大楼观岷山雪山》中说:“千年雪岭阑边出,万里云涛坐上浮。禹迹茫茫始江汉,疏凿功当九州半。”
 
  在《离堆伏龙祠观孙太古画英惠王像》诗中说:“岷山导江书禹贡,江流蹴山山为动,呜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遗迹人犹诵,决江一支溉数州,至今禾黍连云种。”(《陆游集》卷6)
 
  “沃野绵千里,融和被四时。”“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这是他对西川风土、西蜀文明的赞美。
 
  范成大于宋孝宗淳熙三年重修江渎庙,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完工,同时他也离开成都知府的职务出川。他请陆游撰写了《成都府江渎庙碑》文。(《陆游集》卷九)
 
  范成大认为长江的源头,“江源正自西戎中来,由山涧壑出而会于此,名曰“都江”。世云江出岷山者,自中国(土)所见也。”(《吴船录》)范成大重修江渎庙,正是对江源文明的重视。陆游在碑文中说:
 
  一、自古水土之功莫先乎禹,《禹贡》记载了“岷山导江”的事实。我“西游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
 
  二、现在成都的江渎庙,为唐代所建。五代之乱,遭到毁坏。宋太祖开宝六年,从京师设计、绘图,选派工匠,赴蜀重建了江渎庙。“杰阁广殿,修廊邃宇,闻于天下。”庆历七年文彦博为益州知州时,又进行扩建,“庙益宏丽矣。”
 
  三、由于范成大看到庙内宋太祖的修庙诏书,看到前辈文彦博的善举,因此重建江渎庙,重现开宝庆历之盛况而更加宏丽。共计,庙宇有屋209间,围墙6870尺。
 
  四、陆游歌颂成都母亲河,其词曰:“井络之躔,下应岷山,蟠踞华夷,江出其间。奔蹴三峡,放于荆扬。江流东倾,于海朝宗。庙成公归,与江俱东。壮哉汤汤,环我蜀城,万古不竭,亦配公名。”
 
  明代,朱元璋在洪武三年,下诏去掉对名山大川的封号,“凡岳、镇、海,渎之名,皆以山水本名称之。”
 
  如在西蜀,江渎庙祠在成都府城内西南,祭祀南渎大江之神。
 
  大禹庙在茂州东门,郡人以六月六日为大禹生日。
 
  蚕丛祠,在府城西南,望帝祠在府城西南;杜宇墓,鳖灵墓在郫县南一里,二冢相对。
 
  蜀王开明墓在武担山下。(《大明一统志》卷22—67)
 
  这一系列文化胜迹,说明当时西蜀人民对缔造江源文明的历史名人充满了崇敬之情。
 
  清代康熙一朝,更加重视对江渎之神的祭祀,康熙一朝曾于6年、21年、24年、27年、33年、36年、42年、52年、58年,九次隆重祭祀,由皇帝本人御置祭江渎庙祭文,派专官前往西蜀祭奠,规格同于祭社稷坛,礼仪高于祭孔。
 
  康熙颂扬长江母亲河曰:“岷山维导,百谷是王,浩瀚朝宗,灵长润物。”(六年祭文)
 
  又曰:“渐濡九域,纲纪众流,义笃朝宗,功深利济。”(21年祭文)
 
  又曰:“岷山导脉,湘汉汇流,吐纳百川,利济万品”。(24年祭文)
 
  又曰:“肇迹岷山,经流蜀地,百川灌注,九道朝宗,朕勤恤民依,永期殷阜,迩年
 
  以来,郡县水旱,间告年谷欠登,早夜孜孜,深为轸念,用是专官秩祀,为民祈福,冀雨晹之时,若稼穑之屡丰。”
 
  雍正三年,封江渎之神为“南渎涵和大江之神,所冀波澜永息,蒸黎获利济之安,风雨以时,稼穑享永丰之庆。”(详见《四川通志》卷五下)
 
  清代江渎之神的祀典,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由江源(渎)形成的西蜀文明对中华文明,正如九派朝宗,注入了巨大的活力,春潮澎湃,润泽着神州大地。
 
 
 
  周九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源自:《巴蜀文化研究通讯》2005年第5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华西坝:繁华之梦(之三) 杨慎:巴山蜀水乡梦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0 19:10, Processed in 3.494406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