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46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6-3-18 20:13:1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杨慎:巴山蜀水乡梦中

 [复制链接]
 沈伯俊 
  
  明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六月,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永昌(今保山),酷暑逼人,湿热难当。在城外的一所旧房里,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榻上,清癯的脸上刻满皱纹,蒙眬的双眼凝视着灰暗的屋顶。当死神慢慢走近的时候,记忆的画卷却在他的心头缓缓打开。他就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大学者杨慎。
 
  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其父杨廷和(1459—1529),成化进士,正德二年(1507)任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正德八年(1513)任内阁首辅。杨慎是杨廷和的长子,自幼聪颖好学,十一岁(虚岁,下同)即能作诗。十二岁时,曾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深受长辈赞许。一天,杨廷和与两位弟弟观画,问随侍在旁的杨慎道:“景之美者,人曰似画;画之佳者,人曰似真。孰为正?”杨慎赋诗道:“会心山水真如画,名手丹青画似真。梦觉难分列御寇,影形相赠晋诗人。”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的两位叔叔不禁大为称赞;“只此四句,大胜前人矣!”正德六年(1511),他成为新科状元,授翰林修撰,年仅二十四岁。
 
  正德十六年(1521)三月,以荒淫腐朽著称的明武宗朱厚照病死。由于武宗没有儿子,时任首辅的杨廷和力主以武宗的堂弟、兴献王的世子朱厚熜入继帝位,并得到太后的支持。于是,这年四月,朱厚熜由其封地安陆(今湖北安陆)赴京即位,是为明世宗,改次年为嘉靖元年。这位十五岁的年轻皇帝即位仅仅六天,就迫不及待地下诏群臣集议自己生父兴献王的主祀和尊号,从而挑起一场震撼朝廷的“议大礼”风波。今天看来,这场群臣维护帝系与皇帝为家族争名分的斗争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甚至显得荒唐可笑:而在当时,这却是关系到封建统治秩序能否正常运转的大问题。斗争几起几落,十分激烈。嘉靖三年(1524)二月,杨廷和被迫辞职;七月,杨慎因带头跪伏请愿而被锦衣卫逮捕,两次遭受廷杖,随后又谪戍永昌,“永远充军”。一场持续三年的大争论,终于以专制皇帝占尽上风而结束。
 
  这时,杨慎三十七岁,正是大有作为的盛年,却从此成了被流放的囚徒;而他谪戍的永昌,与京师远隔万里,在当时被视为“蛮荒”之地。这沉重的打击,给这位曾被誉为“天下士”的诗人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精神痛苦!那位心胸极端狭隘冷酷的嘉靖皇帝,毫不念及杨廷和当年迎立自己的好处,更不体恤被他廷杖贬谪的臣子的困苦,却只记得臣子对自己的不恭和顶撞,绝不给杨慎重返朝廷的机会。于是,杨慎只得在没有尽头的流放中与书为伴。在艰苦的条件下,他坚持读书写作,兴趣极为广泛,“书无所不览”,“好学穷理,老而弥笃”,著述将近三百种之多,保存至今的还有一百余种。因此《明史·杨慎传》高度评价道:“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光阴流逝,黑发染霜,杨慎唯一的希望便是遇赦还乡。巴山蜀水,在他的记忆中是那样美好。几十年来,他曾写下许多讴歌和怀念故乡山水的诗章。这里有川东的三峡风光,如《竹枝词》九首中的两首:
 
  夔州府城白帝西,家家楼阁层层梯。
  冬雪下来不到地,春水生时与树齐。
 
  日照峰头紫雾开,雪消江面绿波来。
  鱼腹浦边晒网去,麝香山上打柴回。
 
  这些诗,清新流畅,色彩鲜明,风情万种,明代著名作家焦竑曾大加称赞:“似雅似俗,最得竹枝之体,刘禹锡后,独此公耳!”这里也有川西的佳山秀水,如《送福上人还青城》;
 
  青城三十六高峰,寺在青峰第几重?
  飞锡曾闻经雪岭,结茅常爱住云松。
  花飘香界诸天雨,金吼霜林半夜钟。
  传语禅关休上锁,虎溪他日会相从。
 
  诗语清隽,意境脱俗,深得“青城天下幽”的神韵。
 
  这里还有川北的绵州景色,如《梓潼道中》:
 
  小市孤烟起,平冈落日斜。
  素林惊夕鸟,锦石戴寒花。
  怅别关河晚,凭高眺望赊。
  上亭今夜月,流影梦还家。
 
  画面淡雅,语近情深,分明出自游子的口吻。这里又有川南的泸州景物,如《病中秋怀》八首之一:
 
  迢递城西百尺楼,登兹销暑亦销忧。
  江山平远难为画,云物高寒易得秋。
  吉甫清风来玉麈,涪翁妙墨换银钩。
  余甘渡口斜阳外,霭乃渔歌杂棹讴。
 
  写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饱含爱恋之情,颔联尤见锤炼功夫。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以此联为“神韵天然”的范例之一,称赞它“神到不可凑泊”,意境甚高。
 
  故乡的山水,永远是游子心中的圣地;对于戴罪之身的杨慎,故乡更是最好的归宿。回乡,回乡,便成为他越来越强烈的愿望。“天涯游子悬双泪,海畔孤臣谪九年。”(《春兴》)“关塞渺茫魂梦隔,山川迢递别离多。”(《怀归》)“桑落他山共醉时,枫香客路销魂处。白首遐荒老未还,流波落木惨离颜。”(《赋得千山红树图送杨茂之》)都表达了这种愿望。几十年间,由于父病、父丧和其他原因,他曾经几度回乡,然而,每次都不得不重返流放地。这种依依惜别的心情,从《锦津舟中对酒别刘善充》一诗可见一斑:
 
  锦江烟水星桥渡,惜别愁攀江上树。
  青青杨柳故乡遥,渺渺征人大荒去。
  苏武匈奴十九年,谁传书札上林边。
  北风胡马南枝鸟,肠断当筵蜀国弦。
 
  短暂回乡,匆匆来去,无法抚慰诗人心灵的创伤,他需要的是叶落归根。然而,嘉靖皇帝却硬是不准赦免他。一年又一年,十年又十年,他一直等了三十五年!尽管法律明文规定:“凡军政条例,年六十者,许子侄替役。”“凡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废疾,犯流以下收赎。”但在专制主义的君权下,这些都是一纸空文,他仍是一个永无归期的囚徒!嘉靖三十八年(1559)春天,已经七十二岁的杨慎,又从暂居的泸州被押送回永昌戍所。人生的惨痛,还有比这更重的吗?
 
  此刻,杨慎的身体已经极度衰弱,生命之火正在缓缓熄灭,却孓然一身,孤苦无助,妻儿远在数千里之外。抚今思昔,他吟成了七律《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
 
  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
  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
  迁谪本非明主意,网罗巧中细人谋。
  故园先陇痴儿女,泉下伤心也泪流!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陈自己谪戍半生,如今已是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人,明明律例允许回乡度过残年,当权者却公然枉法羁留。怨愤之意,溢于言表。颔联写自己暂居泸州,本来已经可以亲近故土,算得上一个“巴江叟”了;谁知又被押送回戍所,重新成为滇海边的一个囚徒。古人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当权者非要让他死于戍所,实在违背人之常情。颈联上句“迁谪本非明主意”,显然是反话正说,巧妙地揭露了嘉靖皇帝的罪恶。下句“网罗巧中细人谋”,“细人”即“小人”,即那帮投机取巧的朝中奸佞,是他们为嘉靖皇帝出谋献策,陷害忠良,诗人对这类为虎作伥的小人予以愤怒的谴责。尾联感叹自己无法生还,只能作他乡之鬼,想到家乡翘首企盼的儿女,就是九泉之下也会伤心流泪。全诗写得极其沉痛,可谓字字血泪,令人难以卒读。
 
  写这首诗后不过二十来天,七月六日,杨慎便溘然长逝了。他是带着无尽的思念、无穷的悲愤离开人世的。这位天才诗人留给后人的,不仅有《全蜀艺文志》等整理乡邦文献的重要成果,更有热爱故乡的一片深情。
 
  历史是公正的。杨慎早已魂归故土,数百年来一直受到巴蜀儿女的尊崇。今天,其故居新都桂湖已是一方名胜。无论是仲春杜鹃还是三秋桂子,人们游览于兹,总会怀着深深的敬意,向这位先贤献上一瓣心香。
 
 
 
  沈伯俊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江渎崇拜与西蜀文明 老绵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0 12:12, Processed in 6.38041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