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91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4-1 20:40:1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秀美雄奇的蜀地天府

 [复制链接]
. 史幼波 

  开篇总述
 
  “成都人文地理”的开篇,分别由自然地理篇、古史地理篇、蜀人治水篇、政治地理篇、文化地理篇五篇文章构成。它们以蜀地天府的自然地理要素作为开端,从纵向的历史进程与横向的不同文化侧面,逐渐演绎出蜀文化的深厚而丰富内涵。其中包括古蜀文明从神话传说到现实人间的演进过程;蜀人代代治水以缔造天府之国的艰难历史;游弋于中原政治主流之外的蜀地政权逸史;蜀地为滋养和保存华夏文化根脉所作出的贡献,等等。这些篇章以人文地理的视角整体统摄,全方位和多层次地展示了蜀文化的来龙去脉,对当代蜀人亦不乏有益的启迪作用。
 
  蜀地天府,在她雄浑跌宕的西部高原与沃野千里的丰饶盆地之间,蕴藏了太多飞扬的热情和激越的梦想。这片广大的土地横跨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云贵高原、秦巴山地、四川盆地等几大地貌单元,整个区域内的至高点是海拔7556米的“蜀山之王”贡嘎山,而最低点则是海拔仅220米的四川盆地腹心底部。其地理格局之纷繁复杂,自然与人文资源之丰赡富饶,即便是放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极为罕见的。
 
  四川全省地处北纬26度03分至34度19分之间,正处在“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在面积近50万平方公里、高差达7300多米的广大地域内,经过漫长的时间洗礼,神奇大自然的衍化与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使蜀地天府的自然景观呈现出沧海桑田般的剧烈变化,从雪峰冰川荒漠到森林江河平原,几乎是应有尽有;而在人文风貌方面,更呈现出了繁花似锦般的多民族人文风貌、神秘深邃的东方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政治文化、温润独特的地方民间文化等等。
 
  总之在这块土地上,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得益彰,神圣的精神世界与朴素的民间生活和谐共生,因此,这片古老的土地可以称得上是整个中国目前最丰富、也是最引人瞩目的人文地理类型集中区。难怪一向以展现“世上独一无二的地理景观和五千年东方人文精髓”为己任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每年都不惜以大量的篇幅来介绍这方水土,以表达他们对神奇深邃的蜀地天府的青睐。
 
  蜀山 皑皑雪峰与仙山佛国
 
  2004年的秋天,当我第一次看见“蜀山之王”贡嘎山时,立刻被眼前这座直入云霄的洁白冰峰震慑了。它就像一座银色的大金字塔,从大渡河西岸海拔仅1000多米的磨西小镇拔地而起,君临广袤的大地。它的东面是沃野千里的天府盆地,西面则是莽莽无际的康巴高原。
 
  “贡嘎”在藏语中为“至高无上、洁白无瑕”之意,它是横断山系的最高峰,周围海拔超过6000米的雪山就有45座。这座海拔高达7556米的著名山峰,与泸定城的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而相对高差却非常悬殊,达到了惊人的6000多米。这种大起大落的地理特征,在全世界也是极为罕见的,足见那造化之手的鬼斧神工,简直令人匪夷所思。贡嘎山的神奇多姿,还在于它东坡绵延而下的许多神奇瑰丽的冰川,其中以海螺沟冰川最为著名,其尾端伸入到原始森林区达6000米,而海拔却只有2850米,是地球上同一纬度中海拔最低,也是离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最近的现代冰川之一。
 
  其实,传统意义上的蜀中名山,是以眉山之秀与青城山之幽为代表的宗教名山,它们以风光绮丽、挺拔灵秀、神秘清幽的佛国仙山之名而著称于世,在四川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千古美谈。蜀中历来为中国佛教与道教传播和弘扬的基地。以离世出尘为主要目的佛道两家,如同“天下名山僧道占”的谚语一样,使四川盆地周边的青山秀水,几乎都成了佛、道两家的神山圣地。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息。”当大诗人李白吟出了这千古名句之后,峨眉山作为“蜀国仙山”最具资格的代表,便理所当然地成立了。峨眉山古称“大光明山”,位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因为山势逶迤灵秀,“如溱首峨眉,细而长,美而艳”而得名。其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入山沿石阶攀登而上,如同鸟道盘空,石径穿云;其回旋曲折处,谷壑幽深,巉岩林立,不同凡响。峨眉山不仅以秀丽的景色名扬四海,更以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使峨眉山久盛不衰。
 
  与峨眉山齐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位于成都西北都江堰风景区内,与有“千古一堰”之称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紧邻。因为山上古木参天,群峰拥翠,云环雾绕,所以得名青城。青城山又分前山和后山。前山有众多的宫观寺庙,以人文古迹荟萃见长;后山自然风物如世外桃园、人间仙境,以风光绮丽神秘著称。当年杜甫在游历了青城山后,写有“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这样的诗句,可见对这座道教仙山,我们的诗圣是爱之切切,连口水也不愿沾到青城山的地界上。
 
  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广阔无垠的康巴高原被纳入四川的版图之后,整个四川的人文与地理格局便为之一变。川西高原上终年积雪的皑皑群峰,越来越进入当代人的视野之内,并成为中国西部名山中最亮丽、最惹人注目的一道风景线。除贡嘎山之外,川西高原上最著名的雪山还包括四姑娘山稻城三大神山、西岭雪山、松潘的雪宝顶、巴塘的格聂神山、道孚的雅拉神山等。西部雪山雄奇英烈的丰姿,刚健伟岸的性格,使得蜀国天府一反传统意义上秀美、阴柔的气质,把阳刚与柔美、雄奇与温和的两种风格,完美地融合为一体。
 
  笔者所见到的最难忘、最神奇的山峰,莫过于位于稻城亚丁的三大神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193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刊载了洛克的稻城雪山探险的文章,第一次将稻城亚丁壮丽迷人的雪山风光和人文风情介绍给全世界,从而引发了整个西方世界持续不断的“香格里拉热”。
 
  蜀水 西蜀大地的命运掌纹
 
  从空中俯瞰蜀国天府,只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沱江嘉陵江纵贯全境,最终全都汇入长江那浩大的干流。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游的主干,是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的界河;雅砻江奔流在川西高原上,仿佛一匹嘶吼的骏马;岷江与大渡河相依相伴,演绎着天府之国的光荣与梦想;嘉陵江状如古篆,在中原与蜀地之间蜿蜒腾挪……这些滔滔大河纵贯四川全境,仿佛是一条条纵横密布的掌纹,静静地呈现出西蜀大地的命运。
 
  岷江在历史上又称汶江、导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在古代中国,人们一直把岷江作为长江的源头来对待。《山海经·中山经》中说:“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于海。”对岷江治理的好坏,不仅仅只对蜀人的安居乐业有利,对当时整个华中和华东地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一举奠定中华数千年来的版图基础,也与岷江的治理有着莫大的关系。扬雄《蜀王本记》中记载,大禹的出生地是在西羌的石纽山下,也就是今天四川西北部的北川、汶川境内──此地正是岷江从上游高山峡谷过渡到成都平原的枢纽地带。而秦朝李冰治水,在岷江上修筑了千古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得川西平原“水旱从人”,奠定了蜀中“天府之国”的伟大基业。由此可见,岷江在四川的历史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蜀人的“母亲河”。
 
  大渡河发源于四川与青海交界的巴颜喀拉山脉东南麓,南流至有“千碉之国”和“美人谷”之名的丹巴城后,从此正式被人们称为大渡河。从石棉到泸定之间的大渡河段,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诸葛亮渡泸水”和“七擒孟获”发生的地区。而太平天国一代名将、翼王石达开兵败身死的惨剧,和中国工农红军在安顺场抢渡大渡河并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又为大渡河的惊涛骇浪平添了一悲一喜的两段传奇。
 
  在四川境内,几乎完全是在高原深峡中穿行而过的大河,主要是金沙江和雅砻江。金沙江古称丽水,既是四川与云南、西藏、青海的界河,又是长江的上游主干,为中国最重要的地理分界单元之一。雅砻江古称若水、泸水,流域内素以水能、矿产与动植物三大资源著名,因它是长江在金沙江段最大的支流,故又有“小金沙江”之称。
 
  最后值得一书的,是四川最东部的著名大江,也是一条将历史与文化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大江──嘉陵江。嘉陵江是长江水系中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自古以来便是中原与四川之间相互交流的“黄金水道”。从北而南,嘉陵江次第流过了古利州(今广元市)、古昭化(今广元昭化镇)、古阆州(今阆中市)、古果州(今南充市),并从古渝州(今重庆市)汇入长江干流。由于在上游河段与著名的剑门蜀道相伴而行,成为四川历史上发生大事最多、最为史家浓墨重彩书写的区域。
 
  蜀道 红色盆地的文化交通脉络
 
  由于地理的封闭和气候的舒适,蜀地沃野千里,物产丰饶,并且历代战乱较少,人民生活安定,因此,历代入主中原的皇帝都不乏避祸西蜀的例子。就连抗日战争的八年战火,亦未曾大规模地烧到这块土地上,使巴蜀大地成为了全国抗日的总后方。随着历代君王避乱西蜀,亦有大批文人名士学者随之而踏上这块土地,并且沉泯于蜀中之乐,流连忘返,与蜀地的奇风异俗相互混杂衍生,在天堑的屏障之后如鱼得水,催生出了蜀地灿烂的名士文化。正因为如此,四川盆地的风土文化大异于中原,赢得了“异物诡谲,奇于八方”之称。
 
  要梳理清在这块封闭的红色盆地中,千古文明是怎样相交相融,从悠悠千载的岁月中绵延至今,则必须看清四川盆地与外部世界相互交通的脉络──蜀道。
 
  一提蜀道,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脱口而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实,李白在《蜀道难》中所叹,仅是指古代四川通往陕西秦陇之间的金牛古道而已,今天则多称为“剑门蜀道”。从更为全面的角度言之,古蜀与外界的陆路沟通,至少还应包括另外两条著名通道,其一是“茶马古道”,其二是“南丝绸之路”。除此之外,长江三峡作为东出四川的惟一水上通道,在历史和今天对四川盆地与外部世界的沟通,也起着它不可忽视的作用。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主要是为了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作交易,并用马帮运输,故称之为“茶马古道”。这条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最后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在发挥作用。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路途最艰难、也是沿途风光最优美绝伦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几乎没人能够走完全程。
 
  南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一条几乎被现代人遗忘了的道路。早在西北丝绸之路形成以前,在中国西南的川、滇地区便有着一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道,它南通印度支那,北连蜀都成都,是南亚诸国与中国西南经济文化往来的主要通道。因蜀地成都平原所盛产的优质丝绸,一直受到南亚各国王公贵族的珍爱,为区别于西北的丝绸之路,故将这条古道称之为南丝绸之路。
 
  金牛古道是古代四川北上接通中原的古道,也是历史上最重要的蜀道。从广义上讲,它南起成都,经广汉、德阳绵阳、梓潼、剑阁、广元等地出川,然后在陕西褒城附近转向,接“褒斜道”沿褒河过石门栈道、穿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至中原腹地。古金牛道在中国古代交通史上的地位之重要,早已举世公认。
 
  好在1937年和1956年,川陕公路和宝成铁路相继修通,使这块古老的红色盆地与外界的交通有了质的变化。随着21世纪的跨越,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空中航线,以及无所不至的网络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将这块红色盆地与全世界联为一体。千古蜀道难的神话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手记
 
  庄子《齐物论》中说:“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在这位以“逍遥游”而名垂千古的世外高人看来,人类置身的所谓大千世界,我们看到的所谓生命万象,都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的匆匆过客而已。在大地上栖居的人群,都是被攥在时间的魔术师手里那“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的万物之一。面对无垠的世界、浩翰的时空,我们只能如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发出一声感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
 
  但是身而为人,我们知道有些东西又是难以磨灭的,比如文明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代代传承,使人类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样态;又比如地理格局对一方水土风物的长期塑造,使大地上出现了风格迥异的人文类型;再比如说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构成了一片土地、一个族群,乃至一座城市生动独特的文化性格……等等。这些提示人类“存在之真”的不同文化类型,包括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形成过程和变迁历史,都属于今天人文地理的探索范畴。
 
  还是回到生养我们的这片天府蜀地来吧。时代的急剧变迁,已经使大多数都市红尘中的现代人无法找回自己的文化根性;而昔日古老的天府容颜,也早已消殒于一片现代化的红尘喧嚣之中。然而,生为一个有文化传承意识的蜀人,天然便拥有一种源自文化根脉上的骄傲;作为一个生活在成都的蜀人,更拥有一种置身于古老的蜀文化核心地带的惬意。
 
  从血缘上看来,现代蜀人并非那些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蜀文明的蜀人后裔。历史嗜血的一面,曾经多次残酷地屠戳了蜀人先民,中断了蜀人血脉的代代传递。但是,蜀文化的传承并没有因此而断绝,因为一个有生命力的文化类型,不仅仅是来自于世间的人为,更重要的,它是得自于天地山川的孕育。按中国古代的说法,它是“采天地之精华,吸日月之灵气”;而转换成现代的科学思维来说,则是“时空的座标决定了文化的类型”。──这也是广义的人文地理的观念。蜀文化中有一种可以隔代传承的力量,这正是由自古便被崇山峻岭、高峡幽谷所环抱的“天府之国”所赋予的特质。
 
  生活在四川这块丰沃盆地的底部,徜徉在成都这座缓慢而温润的城市里,不管你来自地球的哪个角落、属于世上的哪个民族,都会真切地感受到一种恬然与舒适。这就是蜀地天府的特殊气质。
 
  源自:《成都日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巴蜀文化”辨证 三星堆的大石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2:50, Processed in 0.2184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