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4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西海固女儿”马金莲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研讨会召开

 [复制链接]
  : 新浪读书
  5月24日上午,宁夏作家马金莲新作《亲爱的人们》研讨会在京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办公室、中国作家杂志社、民族文学杂志社、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宁夏作家协会联合主办,湖南文艺出版社、芙蓉杂志社承办,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纳杨,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杨玉梅,湖南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王军湘,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副总经理刘闳,宁夏作协秘书长马武君,湖南省委宣传部出版处副处长宋亮,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出版部副部长徐强平,湖南文艺出版社兼芙蓉杂志社社长、主编陈新文,专家潘凯雄,梁鸿鹰,贺绍俊,柳建伟,刘琼,卓今,季亚娅,饶翔,刘大先,马小淘,丛治辰,李蔚超,聂梦等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西海固女儿马金莲目前最优秀的作品
  《亲爱的人们》是西海固女儿马金莲浸透多年心血写就的作品,是她写作至今最好的作品。在她笔下,骨肉亲情于日常烟火温润下熠熠生辉,作品讲述了西北人民如何走向美好生活,浓墨重彩描绘中国改革发展惠及人民、共同富裕进展明显的蓬勃盛景,呈现出一幅宏大、丰厚、鲜活的中国西部山乡巨变图,书写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与温良,是迄今反映国家级贫困区西海固山乡巨变作品中最为厚重饱满的一部长篇小说。
  《亲爱的人们》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共80多万字,以西海固地区农民家庭马一山家三个子女祖祖、舍娃、碎女的奋斗故事为核心,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写到21世纪的当下,既有个人及家庭的命运史,又有整体易地扶贫搬迁的村庄、乡镇变迁史,还有中国改革开放后、尤其新时代以来的国家发展变化史,通过个人与时代的关系、地域和全国的关系、农村和城市的关系,将西海固人民的有血有肉、可信可爱写了出来,将中国人民的朴实善良、勤劳包容写了出来,将中国共产党带领西部人民改变贫穷落后、走向发家致富写了出来,是一部真正“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乡村振兴的力作,深刻阐释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和中国人民自信、坚忍、向上的精神品格。

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重要收获
  湖南文艺出版社社长,芙蓉杂志社社长、主编陈新文在致辞中介绍,《亲爱的人们》写的是作者亲爱的家人、故乡,是向上逐梦、奋勇向前的亲爱的中华儿女们,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坚韧与温良。这是一部扎根人民、情感淳朴、细腻动人、催人泪下的佳作,小说有丰厚的现实依托,熟稔的地域生活,塑造了马一山、祖祖、舍娃等乡土文学新形象,文学性好,艺术性强,破除了当下主题创作很多作品只有“主题”,缺少创造,缺乏文学性艺术性的难题,是乡村振兴作品中体现新时代文学审美的样本,充分说明了80后青年作家也能创作出大作品的决心和实力。
  宁夏作协秘书长马武君在致辞中表示,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是近年来马金莲潜心创作的重要作品,小说以西海固地区农民马依山一家三口作为核心,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本世纪当下,记录了西海固地区整体异地搬迁的故事,书写了人们的善良、坚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向读者呈现出一幅我国西部地区山乡巨变的广阔图景。马金莲对家乡根植的眷恋和饱含生活质地的笔触,让作品更具有很高的感染力和辨识度,如流水般向读者道出生活在西海固的人们,面对时代机遇与人生选择时展现出的可爱、可信、质朴、善良、勤劳、包容的精神品质。在她的作品里,处处流露着宁夏文学最根本的创作传统,就是从人们群众的生活实践中汲取最生动、最朴素的创作元素。
  民族文学杂志社副主编杨玉梅在致辞中向马金莲表达了致敬。马金莲二十四年的文学创作,是坚持文学理想,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求索,勇攀高峰的优秀代表,也是少数民族作家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代表。在马金莲的作品中能够感受到生活是艰难的,是苦涩的,但她笔下的人物是善良的,是包容的,是宽厚的,是顽强的,是坚韧的,这些不仅塑造了西海固人的形象,也塑造了中国人的形象。马金莲之所以在文学事业上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是因为她从小我走向了大我,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展现时代风云变幻出的芸芸众生,书写鲜活的人生,描绘动人的人物形象。人物语言生动、情节绵密,读来特别感动。
  中国作家杂志社主编程绍武在致辞中认为,马金莲是一位来自宁夏西海固乡村底层,多年来一直孜孜不倦书写乡村故事,有着强烈辨识度的作家,多年来在艰苦环境下坚持写作。在这部作品里,每一个人都是亲爱的人。这些人物可能善良、可能刁蛮、可能慷慨、可能吝啬,可能是你争我夺的,也可能是互相帮助的,都是在生活中苦熬苦挣的芸芸众生、乡亲百姓,也可以说里面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我们自己,作者对他们的悲悯、同情和爱贯穿始终。
  作者成功书写出了时代之变,比如情节的推进中写到高考改变命运,村里第一次通电的情形,外出打工、家乡变化、修路修桥、视频网络、网红打卡等等,真实客观地记录了中国的进步与发展,乡村和城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品没有回避苦难与艰难,但更着力描写底层百姓对未来的希望、期盼以及倔强的生存意志,因此这是一部描绘中国人民精神品格的作品,也是一部真正的心灵史。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李一鸣认为《亲爱的人们》是以近于原生态的乡土中国叙事,诗性探秘民族性格、民族心理,艺术透视历史进程、时代巨变的难得佳作,是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的硕果。
  在不变与变、日常与宏大、地域性与普遍性三组关系中,作品体现出了特质,散发着金光。她写的是广阔社会生活中接近水底部分人们的生活,他们在时代巨变面前的身心辗转、精神成长、奋争历程。不变的是空间,变化的是时间、心间,是呼啸向前的时代洪流,是命运的转折、起伏,是民族国家人民光明的前景。马金莲通过对凡人小事的书写,还原了故土农人独特的生命状态和生活形态,呈现出一幅幅独特深刻的乡土人生图景,传达了作家对乡土中国文化的流连、慨叹与祈愿,对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礼赞。她采用散点透视笔法,勾勒出一幅西北乡村的风景画、风俗画和风情画。作品在描绘特殊的风土人情之外,以现代意识烛照故土现实,描绘了普遍性的对于命运的挣扎,顺应时代变迁,勇于改变现实,勇于探索未知,向着未来奋力奔赴的精神。

兼顾文学性艺术性的主题作品突破之作
  研讨环节,中国作协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肯定了作品的沉稳大气。马金莲在小说叙事上的精细、绵密,一如既往,更显老道和成熟,更有大作品的正大气象。她坚持写自己最熟悉的土地,就是西北最深远的乡村,四周都是山,山之外的四周还都是山,可以想见对乡土世界的隔绝是多么深远,可以说是千年不变的地方,但又有很多新的变化。她的创作更加自觉地呼应时代的召唤,写出了接续奋斗,既有一致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又有新一代的求变的要求,包括观念上的变化,有的是为了改变个人命运去努力,更多的是为了家乡的变化而去奋斗。她在写当下乡村的时候,自然地把乡村发生的新变化都写出来,手机、网络、电商等等情节、概念,包括与之相关的故事,更有扶贫和异地搬迁这些新时代所具有的新的、更加生动、更具时代特性的故事。
  在文学语言上,马金莲既有浓郁的、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肆意的地方方言,同时也有自己充满诗意的、略带思考的文学书面语,可以说是文白兼杂。马金莲坚持绵密的叙事,这些场景、情节虽然呈现的是千年不变的边远小山区,但都很有画面感,也很有动作感,这些也是体现出了小说家的成熟。
  中国出版集团原副总裁、中国作协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潘凯雄认为,《亲爱的人们》既是十分小说化、十分文学化的长篇小说,同时又是地域特色鲜明、农民生活鲜活、时代烙印鲜亮、主题自然生成的主题出版物。主题是在小说化、文学化、地域性、农民个性、生活灵性中自然凸显,是人物、地域、鲜活生活、大量情节细节抬出的主题,而不是主题在指挥、在调动着人物和生活。
  作品以小见大,马金莲的作品是以人物命运发展变化为中心的,故事绝大部分的笔墨其实就是围绕马家的五口人,然后由此有些辐射。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跌宕起伏,他们在奔向小康过程中个人走过的路,个人的经历,个人的遭遇都是不一样的,直接影响到这些人物的命运。整个作品是由大量的生活情节和细节编织而成的,但是被马金莲写得活色生香。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监事长贺绍俊十分欣赏马金莲的创作。马金莲出生在宁夏西海固,可以说这是一口文学深井,小说大多数都是写这里的人们和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故事,获得鲁迅文学奖,写的就是家乡的实物,在马金莲的笔下变得那么有滋有味,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的热望和饱满的情感。《亲爱的人们》这部长篇小说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变化,以马一山一家人的故事为主线,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余年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变化。马金莲着眼于写新事物、新现象,如何跋涉千里,进入西北乡村,又进入人们日常生活肌理,属于史诗性的架构,但马金莲的处理方式不一样,她还是一如既往地沉浸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不刻意追逐宏大的事件。她是贴着生活的真实情景去感知和书写,这样的写法更能真实反映西北乡镇的现实。
  在作品中,马金莲不是立足于显眼的成绩来写西海固脱贫,而是立足于漫长与艰辛来写乡村普通人的韧性和憧憬,一下子与大量写乡镇脱贫和乡镇振兴的小说拉开了距离。《亲爱的人们》是很重要的文学收获,突出体现了马金莲的写作特点,最突出、最独特的特点就是将乡村日常生活审美化,对乡村日常伦理进行审美化书写,而这部作品就是她这一特点最惊喜的成果。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但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身影,毫无距离感地生活在自己叙述的人物中间,体贴他们、心疼他们,善良地为他们开拓,热切地期待他们幸福,这是马金莲的写作姿态,因为这种姿态使他看似客观的叙述具有强大的感染力量。小说不是刻意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却成为乡村振兴主题作品最有说服力的文学文本。
  《文艺报》原总编辑、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梁鸿鹰认为《亲爱的人们》是近些年来长篇小说重要的现象,是向生活致敬,向乡村致敬,向乡间的人们致敬的作品。从书名可以看得出来,马金莲这样的作家对我们这个时代、对我们生活中的人充满敬爱、崇敬的心情,也是一种对时代充满感恩的态度。乡间的人们确实是踏踏实实地生活在现实中,饿了做饭,天黑上炕睡觉,夏秋两季收割,冬天趴在热炕上,这样的生活样态随着时代的变化赋予了他们新的内容,就是以这个为中心的,看似波澜不惊的场合,确实是淬炼人、锻炼人、成就人的时代。

一部继承《白鹿原》《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传统的乡土史诗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会长柳建伟如此评价《亲爱的人们》:这是一部有着清晰年轮的,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漫长时段,中国农村特别是偏远的西部农村,伴随着国家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非常缓慢展开的、可信度很高的文学时代白皮书。中国农村和中国变化在四十年展示的这么细,有辨识度,就是这本书了,包括通电、修路,水的变化,从械斗写到自来水,交通工具从蹦蹦车到小轿车,通讯工具从喊到座机到智能手机,政策变化从分田到户直到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全方位可感可触忠实生动地记录下来了。
  作为一部西海固农民、家庭的秘史和心灵史,马一山一家五口被解剖的那么细,可以称之为西海固农民的秘史和心灵史,马一山和马一山女人有西海固农民之间劳不可破的婚姻和家庭关系,几千年都没有变过,三个儿女的日常生活机遇确实都打着时代的烙印,各自都有自身的机遇,也各自写出了各自心灵的深度。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在发言中说,《亲爱的人们》是一本令人意外的,清新的,甚至反传奇性的小说。她从马金莲的写作中看到了一种新西部叙事。作品继承了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写作的优良传统,从内部的悸动写西部的山乡巨变,具有较长的时间长度和厚度。
  突出的文学性是这部作品最有特点的地方,马金莲对人物形象的雕刻十分到位,她写出了人物的棱角与质感,也写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感与生动性。长篇小说的开头很容易让读者有一个爬坡的阶段,但《亲爱的人们》开头即是高潮,因为里面的矛盾太多了,地域文化的东西、文化自信的东西、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习惯、人物关系、家族关系、环境带来的矛盾关系,但这就是生活本身。小说里面写的就是一以贯之的心理叙事的能力,所有人物的心理叙事的成分占的比重特别大,所以需要进行清晰的辨识。
  湖南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卓今认为,《亲爱的人们》完全是把农民作为叙述主体,这也是作家把农民生活史写得很彻底的原因。整个作品的结构是人物推着事件走,不是事件带着人物走。在朴素风格与艺术表现张力的关系上,作品处理得也非常好,整部作品都是把一个村写出史诗性的味道。村里的人们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大开大合的故事,没有传奇,就是靠日常点点滴滴,非常琐碎的生活堆积起来。通过语言人物的塑造内在和外在的变化,表现力呈现得非常好。鲜活的群众语言和精确的叙事逻辑的关系也是处理得非常好。在方言叙事上,作品开头就用几个词概括这个时代的特色和变化,开头就给人广阔幽深的语言博物馆的感觉,作为小说的入口,我们看小说的时候就有对语言的一种放心和期待。
  北京出版集团十月分公司总编辑、《十月》杂志执行主编季亚娅认为,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是目前图书流行设计之外的一股清流,又朴素又美观的经典设计跟内容非常匹配。
  小说很好地还原了环境,扎实的现实主义基础写得非常好。这里还写父与子的变化,两代父权领导,马依山到舍娃,人物写得非常成功,是一部对亲爱的人们充满感情的特别好的小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副主任刘大先说,马金莲《亲爱的人们》继承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一类作品的现实主义传统。作品细致又绵长,风格细腻委婉又不乏恳切的反思,它是西部山区的风俗画,也是乡土社会的史诗,还是新世纪的喜剧。作为乡土社会的长远叙事,作家热衷于写小人物的失败或者写英雄的成功,但这部作品是常人叙事,写的是好坏参半的普通百姓的生老病死与爱恨恩怨。写的是中国式的父母与儿女,彼此之间情感的交织,既有压抑也有体恤,既有狭隘也有宽容,既有恨,但更多的是爱,这种患难相帮、彼此扶持的情谊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马金莲没有沉入某种地方性或者文化主义,她让这一切的因素成为日常和习俗自然的构成,她的作品中有整个中国乡土大地的缩影,这是她的高明之处。作品中的时间流逝,叙事节奏很自然,它并没有依靠外部的社会事件标识时间,而是用羊圈门自身的地理地貌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来体现。《亲爱的人们》的叙述中有一种理解所有人的悲悯,也有理解一切生活选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达到了某种大爱的情怀和开阔的境界。

用工笔画般的细节描绘出新时代发展的山乡巨变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饶翔表示,《亲爱的人们》是风格化的宏大叙事,作者有着宏大的创作目标,马金莲在处理的过程中有很独到的地方,发自本真的平民化叙事价值观和世界观,其实是自发的、平民化的视角。
  作品通过大量的细节展开乡村的叙事,时间跨度很大,但并没有明确刻意地给出时间标志,只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包括怎样售麦子、怎样换土豆,缓慢地捕捉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整个时间就在叙事中慢慢地流淌,似乎没有明确的时间标志让我们知道那个时间的发展,但我们在其中浸润中感知时代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马金莲整体的叙事从语言到风格到人物都是很平实、很朴素、很细腻的方式展开的,尤其打动人的是对细节的捕捉能力。
  人民文学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马小淘从城市化的外部视野对马金莲的新作进行了分析。她表示,这部作品人物形象鲜活,生活质感真实,能够看出马金莲对世界的观察、了解和洞悉。这部作品记录了一个小人家的故事,与记录单纯的事件相比,写人的境遇、成长与蜕变的描写具有更多值得思考和挖掘的深意。
  马小淘认为,目前以乡村叙事为主题的作品大多思想陈旧,很难展现真正的乡村生活经验和切实的农村生活困境。而这部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虽然写的是农村,但它宝贵地写出了人的尊严,它围绕一家人的家长里短,写了人与人之间的纠葛与矛盾。马金莲对自己小说里的人怀着爱和悲悯之心,她平等地爱着小说里的所有人,小说里的人都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在这本用乡土故事反映时代变迁的作品中,既有很多日新月异的东西,也有很多恒久不变的东西。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亲爱的人们》是一本细节非常丰富的书,作者通过众多细节勾勒出清晰度非常高的乡村图景,它不仅是写乡村表层的面貌,还写出了内在乡村的心灵世界,即乡村的伦理与风俗。在很多主题写作都在写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人的当下,这部小说独树一帜,它写的不是完全的、从天而降的新人,而是写了一个新人的成长。马金莲把乡村新人的成长放在乡村,新人见证了乡村的愚昧、基层治理的腐败,激发了自己要在这里成为新的人的志向。他在乡村,在家族与家庭内部,婚姻和爱情的选择中完成了成长。
  小说的主线是乡村,但作品隐藏着非常复杂和令人动容的对城乡关系的思考。马金莲让农村人通过直播这样一种代表时代气息的新事物让乡村被看到,但乡村被看到的同时却是被景观化的时刻。作者用细节和情节将这种非常复杂的,在新时代城乡关系的吊诡复杂之处呈现出来,这是小说非常出色的地方。
  中国现代文学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李蔚超说,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会不断地想到《平凡的世界》和《山海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感觉到时代的主旋律律动中最稳定的节奏一定是人民的生活、衣食住行,所以作家要写好,主旋律就呈现出来了。作品中西海固的回族女人祖祖读大学、当公家人、包括婆媳烦恼本身是时代的节奏,包括碎女这样能私奔的女性。有这样的小说人物在,意味着这个小说有时代的缩影,所以人物是时代性的体现。
  中国作协创研部发展研究处处长聂梦认为,《亲爱的人们》完成了两个对接,一是与时代的代表性文学叙事对接,它从地域出发,历史性地与当代中国生活、中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事件密切关联,乡村的巨变和现代化发展的线索像水印般隐在文字下面;另一个是与深远厚重的文学脉络对接,在家国视野下,小说以新的背景对社会主义文学传统进行创新和创造。
  工笔画讲究巧密而精细,这部有着工笔画触感的作品以细节为本体、以生活为主体。作者通过工笔落实到人的基础性关系、落实到人的生存动力、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包括生计以及对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生活不懈追求的具体性。我们在这部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一系列与现代化密切相关的事物,而常见于同类题材中的外视角被发展性内视角取代,所有动机都源于生计,每个人奔向美好生活的努力都建立在眼下的舍弃和遥远的获得。
  最后,本书作者马金莲表达了对研讨会主办方、作品刊发单位及与会专家的真诚感谢。马金莲说,自己一直把文学当作梦想,从十年前宁夏山区开始实施移民工程的时候她就开始关注、跟进、采访和搜集素材,同时她阅读了大量乡土大题材的作品,并经过多次修改,最终集结成8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亲爱的人们》。
  作为西海固的女儿,马金莲十分感恩家乡西海固热土文学前辈对自己的影响和引领,他们就像启明星一样引导自己在文学的道路前行,让她看到光明和希望。
  马金莲表示自己将积极采纳专家学者的建议和批评,继续打磨作品。她也将继续努力,使下一部作品再上一个新台阶,不辜负同行与读者朋友的期待。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天文星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天文星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天文星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神秘”买家出手,恒大汽车再迎“救命人” 《田野诗班》诗集研讨会在京举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6 03:39,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