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784|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3-3 13:30:5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试论川味影视剧中的巴蜀民俗

 [复制链接]

田义贵

民俗是特定人群的集体意识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是本土文化最富特色的表征之一。民俗本身带有极强的区域性,它是某一区域的人民群众在生活习惯、思想情感、价值追求、审美取向、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因此,影视剧中的民俗,不同于人物形象及其语言可以直接诉诸于观者的视听感官,而必须通过观者的知性理解转化为特定的文化符码,再还原为感性的意象,最后唤醒其文化积淀中的集体意识。

反映到影视剧(特别是方言影视剧)中的民俗种类十分丰富。本文着重选“取摆龙门阵”“、饮食与酒”和“赶场与泡茶馆”三种重要的巴蜀民俗,分析它们在本土文化表征中的重要作用。

一、摆龙门阵

摆龙门阵在巴蜀民俗中十分盛行,几乎所有四川人和重庆人都受过龙门阵的熏染。川渝习语中就有很多关于龙门阵的说法,如:“摆龙门阵”/“吹龙门阵”,指一堆人聚集一处闲话聊天,是川渝地区很重要的一种休闲方式,成都又“叫吹壳子”;“找些龙门阵来摆”/“找不到龙门阵摆”,用来轻微地抱怨、嗔怪谈话对方所说的话不得体;“空(k騨g)龙门阵”/“烧龙门阵”,含贬义,指某人的话没有实际意义或说人坏话;“闲龙门阵”,指没有实际意义、不能付诸实施的言论……

龙门阵的核心是故事。“摆龙门阵”就是讲故事。

笔者注意到,把“讲故事”叫做“摆龙门阵”,这是四川(含重庆)人的特殊发明。其它地域的人们多是直接说“讲故事”,而不“叫摆龙门阵”。当然,随着巴蜀文化的传播,现在其它地域也“有摆龙门阵”的说法了,但只是少数,并不像川渝地区那样用得十分普遍。所以,我们有理由说“,摆龙门阵”是川渝地区特有的民俗,它必然会成为川味影视剧表征本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四川电视台的方言剧栏目就直接命名为《天府龙门阵》,重庆电视台于1998年创办了《龙门阵》栏目,颇受观众欢迎,至今仍是当家品牌之一。此外,《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重庆电视台)和《经济麻辣烫》(四川电视台)等以本土文化为特征的电视栏目也深受龙门阵叙事风格的影响,其收视率在同类节目中总是名列前茅。从一定程度上说,“龙门阵”作为本土文化的精华之一,已经成为有效滋养川味影视剧的重要资源了。

川味影视剧对“摆龙门阵”民俗文化的利用,大致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对摆龙门阵”场景直接的镜头呈现;二是从叙事方式和叙述风格上吸“取龙门阵”的精华。

第一层面“的龙门阵”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可以在川味影视剧中找到许多“摆龙门阵”的精彩镜头。举例如下:

在《抓壮丁》中,王麻子到李家本是为了让李老栓出壮丁钱,二人一见面却饶有兴味地大聊卢队长如何欺侮“征属”芋子娃儿老婆的故事。李妻在旁边插不上嘴干着急,几次提醒李老栓,李老栓却置之不理,仿佛“吹龙门阵”比自家儿子要不要被抓壮丁的事更为重要!对李老栓来说,从“龙门阵”中获得的快感俨然远远超过了因筹钱赎买二儿子当壮丁所带来的烦恼。接着,二人又有滋有味地大吹蒋总裁-蒋发财-总发财的龙门阵,俨然忘掉了刚才二人之间为要不要出壮丁钱而发生的争执。这里,关于芋子娃儿老婆和蒋发财的“龙门阵”,不仅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使人物之间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在剧情设置上造成了一种张驰有度的效果,──这正是龙门阵的魅力。

在《凌汤圆》中,原想联手整凌汤圆的一群商人被凌汤圆挫败后有一场精彩的“龙门阵”,他们在一株大树下边吃酒边闲聊,从凌汤圆找警察局长和商会会长做靠山,聊到凌汤圆收干儿子、用十根金条打长命锁、太太夫人们聚会打麻将,再到凌汤圆余胡子等合伙修电影院以及自己与余胡子之间的结怨等等,结构松散但内容连贯,是标准的“龙门阵”。这段龙门阵把商人们忌妒心强、爱搞窝里斗的品性暴露无遗(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正是过去被人唾骂的“川耗子”性格,当然这是应该否定的地域文化了)。这段龙门阵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是成功地从一个侧面描绘了凌汤圆在商界拼杀的险恶处境,正是在这“些险滩恶水”的包围下,凌汤圆最终逃脱不了家破人亡的悲惨结局。“用龙门阵”的形式来完成影像叙述,既节省了篇幅,使剧情显得简洁生动,又凸现了地域文化使得本土文化的表征更加明显,可谓一箭双雕。

在《山城棒棒军》中,“龙门阵”的主要场所是在棒棒们所住的工棚。梅老坎、毛子等白天在外忙活挣钱,晚上回到工棚,大家摆着进城后各自的见闻,说者绘声绘色,听者津津有味,天南海北,无所不聊。有一场戏是这样的:棒棒们从挣广州人的钱到南美某国的外钞,到大鼻子老外,到懂外语、考大学,到占便宜或遭“麻”等等,天马行空地聊着,似乎没有什么中心和主题,是典型“的龙门阵”。这段龙门阵摆得自然而随意,流畅而生动,一如生活本身,就像导演束一德所说的带着一股浓郁“的泥土味儿”。

在本土化电视栏目《龙门阵》《、天府龙门阵》以及《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经济麻辣烫》的节目中“,摆龙门阵”的场景更是随处可见。无论是剧中人还是现场观众或者主持人(主持人有时并不出场),很多时候都是“龙门阵”中的成员,场面热闹,气氛活跃。

第二层面的“龙门阵”是隐形的,它是通过叙事方式和叙述风格来影响川味影视剧的。关于龙门阵的叙事方式和叙述风格,李怡在《现代四川文学的巴蜀文化阐释》一书中作过较详细的论析,他认为:“从总体上看,龙门阵艺术的显著特征就是以故事讲述为主,在不破坏叙事脉络、整体清晰可辨、有条有理的前提下,同时又包容了若干自由穿插的叙述手段,将故事向着前后左右的方向扩宽开来……”李怡还分析了龙门阵式的话语,指出这种话语方式的特点是:既有说话人对内容的铺叙,又有必要的补充、解释和分析、阐述。

绝大多数川味影视剧借鉴了龙门阵的叙事方式和叙述风格,在主干故事下自由穿插一些旁枝别节,还时不时作一些补充解释和分析阐述。例如《抓壮丁》中,卢队长和王麻子见面本是为了商谈抓壮丁以及如何瓜分因抓壮丁而榨取的钱财的“正事”,但二人却从芋子娃儿老婆如何讲“情义”,王麻子错听为“青衣”,由此又引出卢队长进省城受训为了在官场上混得开些不得不学说“官话”打官腔,再扯到如何施展毒辣手段逼迫芋子娃儿老婆就范,最后才说到抓壮丁的“公事”上来。接下来,王麻子和潘驼背本来是为了商议冒充县政府到李老栓家“收账”,王麻子却大谈加入国民党的好处,潘驼背以郑家药铺老板加入国民党而苦不堪言的事实,大谈加入国民党的坏处,最后才回到为分赃而讨价还价的“正事”上来。……可以看出,这些“旁枝别节”与主干故事抓壮丁之间呈现为一种松散的联系,故事叙述得舒缓自如,不急不速,就像茶馆里的“龙门阵”。再如《傻儿师长》,开始有类似“说书人”口吻的一段旁白:“在那乱哄哄的年月里,一个闹麻麻的地方,婺独独崩出个傻(念作“哈”)儿来。傻儿,就是北方人说的傻子。他傻得有盐有味,傻得昏天黑地,但是,他又不是傻得来光晓得吃饭、睡瞌睡,他傻得来硬是要吓你一跳,你要不信……呃,他来了。你们各人看,他傻不傻?”这种话语方式正是典型的龙门阵的开场白,提醒观众下面马上就有精彩的故事了,让你慢慢地就坠入了龙门阵中。结尾处,当傻儿师长即将奔赴抗日前线,面对镜头向观众走来时,又响起了一段意味深长的旁白:“滔滔渝水,忽起忽落。茫茫人生,也清也浊。有功有过,有悲有乐。爱恨交错,情寄山河。傻儿师长的龙门阵,好比和尚敲木鱼──多、多、多,摆不完、摆不完啰!”这简直就是“说书人”跳出主干故事直接面对观众所发表的评论和感慨,而且直言不讳地说傻儿师长的故事就是“龙门阵”。至于剧中故事的龙门阵叙述手法,也是运用得十分娴熟,纵横开合,很有川渝滋味。陷于篇幅,不再赘言。

川渝两地的方言电视节目,在叙述内容和结构安排上也深受龙门阵风格的影响。《龙门阵》、《天府龙门阵》、《雾都夜话》、《生活麻辣烫》、《经济麻辣烫》等节目,或主持人现场大摆龙门阵,或设计旁白进行补叙和分析阐释,与主体故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使得节目的龙门阵味道十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黄泥塝释“塝” [转帖]闽籍客家后裔 巴蜀晚清才子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3-3 13:31:2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饮食与酒

饮食文化和酒文化是巴蜀民俗的重要方面,也是川味影视剧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为二者都与“吃”有关,所以合而论之。

川渝饮食文化的核心是川菜,而“有菜必有酒”,四川人、重庆人常常把宴请客人叫“做请吃酒”而不“叫请吃饭”,可见酒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也许因为它太突出、太发达了,所以从饮食文化中独立出来形成了单独发展的“酒文化”。

川菜是我国鲁、苏、川、粤四大菜系之一,它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川菜的特点是“以麻、辣”著称,调味多变,讲求味多、味广、味厚、味浓,所以有人说“食在中国,味在四川”,这里自古就“有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

四川人、重庆人“好吃好喝”成风,无论大城小镇,随处可见大小不同、规格不等的各种餐馆或食店。在成都,钟水饺、龙抄手、赖汤元、夫妻肺片、麻婆豆腐等等遍布大街小巷,简直成了成都街市的一道靓丽的“风景”。在重庆,火锅味道溢满全城、香飘万里,“烫火锅”似乎成了重庆人的“生活必修课”。近年来,在川渝两地还广泛流行着一个劝酒的“重庆言子儿”──“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你不得不佩服重庆人喝酒的豪情和耿直。特别是在川渝农村各地,喝酒更是名目繁多,一年四季,“有团年酒”、“春酒”、“栽秧酒”、“打谷酒”、“雄黄酒”、“寿酒”、“婚酒”、“满月酒”等等,数不胜数。可以说,饮食与酒在巴蜀民俗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近年来,这种关于“吃、喝”的民俗也成为了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以表征本土文化为己任的川味影视剧自然不会遗漏这种“好吃好喝”的民俗风习。考察川味影视剧,我们发现,除一些栏目短剧和川剧电视剧较少涉及“饮食与酒”的巴蜀民俗外,几乎每一部作品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颇有地域特色的“饮食与酒”,有的作品甚至将其作为重要的剧作元素加以有效的开掘。例如:

在《百万彩票》中,集中展现的饮食民俗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在成都街头十分常见的“串串香”,又叫“麻辣烫”或“小火锅”。影片中第一次出现“串串香”场景是牛儿为乔大壮打抱不平,一边安慰一边喝酒吃“串串香”,后来又聊到乔大壮与其女友小芳的事,还聊到晚报上招聘吼堂师,等等。将乔大壮和牛儿的这场戏安排在街头“串串香”处,与他们的“棒棒”身份十分吻合,同时,这里的“串串香”还为下一场戏做好了铺垫,是乔大壮到李结巴的酒楼应聘吼堂师的一个过渡。随着剧情的展开,乔大壮及他的棒棒朋友们还多次在街头吃“串串香”。该剧集中展现的第二种饮食民俗是“巴蜀吼堂师”。“吼堂师”是酒楼、食店中一种特殊的职业,其工作是以宏亮的声音向柜台或厨房报告客人所要的菜名,通过其吆喝热情地招揽顾客,类似于大堂领班。客人一边等菜/就餐,一边欣“赏吼堂师”的风采,那也是一种享受。乔大壮在牛儿的怂恿下到李结巴的酒楼应聘吼堂师,只见他一条毛巾搭在肩头,以川剧腔调边说边唱,还配以戏剧性的动作,很有“巴蜀滋味”,其唱词如下:

老板,你听我说──我家祖辈是幺师呀~~巴山蜀水谁不知,声音宏亮且不表,报菜犹如数家珍:姜爆鸭子回锅肉,东坡肘子酸菜鱼,麻婆豆腐担担面,川北凉粉棒棒鸡,集之大成是火锅,麻辣鲜香样样齐,吃了一回想二回,吃了二回想三回,回回来吃回回对~~来啰~~楼上来了三位壮士五位女侠,雅间有请~~红油海鲜、鸳鸯火锅上起!毛肚鸭肠血片肝片海白菜,端上来呀~~~

这段“吼堂辞”中的菜名,简直就是一本典型的川菜菜谱。巴蜀饮食文化在这里得以集中展现。乔大壮本是一名普通的“棒棒”,没想到他身怀绝技,居然不显山不露水。这次偶然的应聘机会却让他名声大振,幸运地成了“巴蜀第一吼堂师”。应聘成功之后,他请朋友们吃酒,甚至得意忘形地夸下海口,要为那些到他即将就职的酒楼里吃火锅的朋友“五折优惠”。这样的剧情设置,有利于营造喜剧氛围,这正是贺岁片所必需的。当然,调用饮食文化营造喜剧氛围,也是《百万彩票》表征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死水微澜》中,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是兴顺号。这是一家以卖酒和干杂食品为主的杂货铺子,铺中设有酒桌,供客人当场饮酒之用。在川渝各地的小城镇上,这类铺子至今还十分普遍。邓幺姑父母到镇上去“看人户”,蔡傻子及其表哥罗歪嘴要置办“看亲酒”;邓幺姑与蔡傻子结婚,有热热闹闹的“结婚喜酒”;邓幺姑婚后回娘家,要吃“回门酒”;顾天成的前妻死了要请邻里故旧前来吃“丧酒”;罗歪嘴等还常常到妓院吃“花酒”……从这些名目繁多的酒宴中,可见巴蜀酒文化发达之一斑。可以说,如果没有巴蜀酒文化的背景《,死水微澜》的人物形象便很难塑造得如此丰满而生动。

在《傻儿师长》中,涉及“饮食与酒”民俗的情节也比较多。其中,最典型的有两处:一是樊傻儿与土匪朋友划拳,以输赢来决定抢哪一家。他运气不好,连连输拳,结果把抢匪带进了自己的家门,落得个“通匪”之罪,被其叔公活埋,所以临刑前有“划几拳就把命除脱”的感叹。划拳之风在川渝两地尤其是重庆地区特别盛行,几乎有酒就有拳,划拳成为一种赌酒劝酒的特殊方式。十一个数字被编成变化多样的口诀,随所伸指头的多少而选口令,比较固定的口令如“一百岁、二红喜、三桃源、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仙姑、八仙过海、九长寿、十团圆、零疙瘩”,等等。划拳应该是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的一种延伸。“输了划拳,偷了自家”则是《傻儿师长》很有创意的情节设置,对于刻画樊傻儿形象至关重要。二是关于高团长(即大师兄)吃麻将的情节。傻儿师长为了整顿军纪,禁止赌博,但高团长等人以为又会像以前一样不会斗硬,高提劲说如果谁吃掉一颗麻将,他就敢吃掉一副麻将,这话正好被傻儿师长听到,傻儿师长当众嚼吞一颗麻将,众人瞠目结舌。樊傻儿吩咐厨师用黄连、辣椒、花椒等作原料为高团长特制了一副麻将,让他当着众军官的面吃下,加上胖厨师在一旁的调侃,着实让高团长好受了一番。通过吃“麻将”来禁止打麻将,这种整顿军纪、管教下属的特殊方法,也确实够厉害的了!从此之后谁也不敢赌博了。“吃麻将”并非饮食民俗,却是《傻儿师长》对饮食民俗的一种异想天开的创造性运用。“麻将”中的花椒、胡椒、海椒等都是正宗的川味佐料,这里又强化了地域特色。

有一个川味影视剧文本──《一个秋天晚上》──也许值得注意,在剧中,“饮食”是剧情发展必不可少的动力性因素:被冤枉地枷铐于秋雨中的妓女筱桂芬受尽饥寒交迫的折磨,为了吃上一碗冷饭而愿意满足镇公所班长的兽欲(虽然随着情节的发展此事并没有进行下去)。虽然这部单本方言电视剧并未像其它作品那样将“饮食”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加以利用,但是,文本中作为动力性因素的“饮食”一旦与抽水烟、摆龙门阵等民俗以及很有特色的小镇风景、上世纪四十年代四川的流娼生活等结合在一起,文本所表征的本土文化也就十分突出了。

川味影视剧的有些作品是直接以“饮食”或“酒”为故事背景进行讲述的。除上面提及的《凌汤圆》和《死水微澜》外,还有《麻将棒棒手》、《唐肥肠传奇》、《醉仙楼》、《都市俏辣妹》、《山嫂子》,等等。创作者对川渝饮食文化和酒文化的有意识发掘与利用,不但增强了作品的深度和厚度,同时,也使得作品的本土文化色彩更加浓郁、更有魅力。当然,从整体上说,目前川味影视剧对“饮食与酒”的民俗文化的发掘和利用还显得很不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比如,“东坡系列菜品”(“东坡肘子”、“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宫保系列菜品”(“宫保鸡丁”、“宫保肉丁”等)、“麻婆豆腐”,等等,极有传奇色彩,涉及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故事性极强,又有巴蜀文化的历史厚度,是川味影视剧很好的题材资源。

这些饮食文化的题材,如果经过影视艺术的深度加工,在影视作品中肯定是十分精彩的。

“饮食与酒”民俗在当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创新。当然,许多专家认为,川味影视剧开掘“饮食与酒”民俗文化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历史题材上,那种原生态的巴蜀文化在表征本土文化方面也许更有优势、更有看头──现代社会越为发达,信息互融的程度越高,地域文化(或狭义的本土文化)被同化、被淹没的程度就越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8-3-3 13:31:41|只看该作者

三、赶场与泡茶馆

如果“说摆龙门阵”是川渝人民消闲与获取知识的特殊方式,喜好“饮食与酒”是为了满足口腹之享乐,那么,“赶场与泡茶馆”就是他们进行各种交易、获取和交流各种信息的特有的社会生存方式。

“赶场”在北方称作“赶集”,是村镇/乡镇文化的重要内容。场镇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历史原因,包括自然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方面因素。川渝地区与全国其它地域特别是东部和北方比较起来,从整体上说,其城市化基础比较差,大城市凤毛麟角,小场镇却多如牛毛,而且分布极散极广。这是因为丘陵地带少有平地旷野致使地理环境的相对阻隔和闭塞、自古以来受中央王权控制的相对松散、小农经济的相对繁荣和工商业经济的相对薄弱、文化水平的相对滞后等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于是,在川渝地区,乡镇文化就特别繁荣。老四川(含重庆)繁荣的乡镇文化景象,我们在好些川味影视剧中都能看到,如《死水微澜》中的天回镇、《淘金记》中的北斗镇、《醉仙楼》和《青楼烟云》中的石板滩等等。《抓壮丁》虽然没有直接描述赶场的场面,但在王麻子潘驼背等人的口中却多次提“到上街”,“上街”“是赶场”的另一种说法。可以说,除了《山城棒棒军》、《下课了,要雄起》、《都市俏辣妹》等少数几部当代都市题材的方言剧外,绝大多数的川味影视剧都是以乡镇文化为背景的──即便是都市题材的方言剧,也有着乡镇文化的某些基因。

与繁荣的乡镇文化相伴而生的是繁荣的茶馆文化。茶馆的开设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要有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样才有“可能”的茶客。而场镇就是很好的场所。其次,人们在从事生产劳作、百行百业的工作之余要有一定的闲暇。“泡茶馆”之“泡”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打发时光,所以茶馆又往往与龙门阵分不开。如果没有龙门阵作伴,泡茶馆就很可能是无趣的。最后,要有饮茶的民间风俗作基础。茶馆向社会各阶层的所有人开放,如果没有饮茶的民风,茶馆是很难经营下去的。四川是茶的故乡,也是我国茶馆最多和最有特色的地方。

茶馆文化在川味影视剧中也有较充分的展现,最著名的当然是改编自沙汀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在其香居茶馆里》。这部戏拍得很有特色,我们看到,关于灶上正在沸腾的茶壶、桌上的茶碗、储水滤水的老缸、刻意摆放的茶椅等很能突出茶馆景观的镜头在片中反复出现,把茶馆的氛围渲染得有声有色,令人玩味。茶馆里有卖零食的、烧烟的、替人掏耳的、测字算命的、打牌的、吹龙门阵的,各色人等,齐聚于内,热闹异常。而带有川剧腔调的主题曲则更让人感受到其香居所负载的厚重历史:“老虎灶吔,铁棒吔咬得断啰;那锈铜壶哟,井水也熬不滥啰。上八位,坐的是堂堂正仙;下九流,坐的是米汤泡饭……”这里流溢着浓郁的巴蜀意味,是汇集乡镇文化和茶馆文化的典型代表。
其它如《凌汤圆》、《老坎客栈》、《跑滩》、《戏官记》、《王保长歪传》、《王保长新篇》、《王保长后传》、《青楼烟云》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而电视栏目《生活麻辣烫》、《龙门阵》、《雾都夜话》、《经济麻辣烫》等在节目的风格设计上更是深受川渝茶馆文化的影响,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俨然有种喝茶聊天的感觉。有的节目中主持人与现场嘉宾一边喝茶一边聊龙门阵,《生活麻辣烫》的片头栏目广告还以茶碗为原型设计了一“个喳闹”的动画形象。

总之,场镇与茶馆是川渝人民买东卖西、交流信息的特殊场所,赶场与泡茶馆是他们主要的社交方式,这种特有的社交方式具有民俗学的内涵,反映到川味影视剧中就成为本土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种。可以说,赶场与泡茶馆已经成为川味影视剧表征本土文化的重要“角色”,是突出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不过,并非所有川味影视剧都适合于在乡镇文化和茶馆文化上大做文章。笔者以为,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现实生活中赶场与泡茶馆的社交方式必然被新的社会生存方式所代替。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如果要通过发掘和利用赶场与泡茶馆的民俗文化来加强川味影视剧的地域风情,只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历史题材上。


田义贵,西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化与传媒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

源自:《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3 21:28,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