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Sichuanese|查看: 17982|回复: 69
[中国问题专家

对话郑永年:美国对华打“民主牌” 因为剩招不多了

 [复制链接]
60#
 索乐西 发表于: 2020-8-29 09:05:56|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中国不跟美国比谁更封闭,哪个国家更开放,才是最后赢者”

源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兴、华为等企业成为美国重点打压的中国企业,而近来,字节跳动和其海外产品TikTok、腾讯公司的WeChat等应用程序亦遭到特朗普政府的制裁。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相对论》的采访时表示,要用理性来回应美国的打压,不能把美国看成一体,不能认为美国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人都想跟中国作对。他强调称,中国不跟美国比谁更封闭,“哪一个国家更开放,才是最后的赢者。”

不能认为美国每个社会组织、每个人都想跟中国作对
  郑永年表示,美国现在对中国的政策并非基于理性的考量,而是基于对中国的不理解和有些反华人士的仇视、仇恨。它其实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
  并非所有美国人都对中国这样强硬。美国很多企业及地方政府不想跟中国经济“脱钩”,甚至还想跟中国深度交往。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两年,美国对中国的兴趣有增无减,外国(主要是美国)持有中国股票和债券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


  郑永年强调,要用理性来回应美国打压,不能把美国看成一体,不能认为美国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人都想跟中国作对。对美国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情绪少一点、理性多一点,这样更利于找到符合中美两国长远的共同利益。

只要中国开放,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转化成美国内部矛盾
  郑永年表示,美国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要赚钱的,中国市场那么大,美国又怎么会放弃中国市场?习总书记早就说过,太平洋够大,足以容纳中美两国。
  郑永年认为只要中国开放,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转化成美国内部矛盾。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内部矛盾: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利益跟以特朗普等强硬派为核心的所谓的政治利益、意识形态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矛盾。这两个利益要较量。“我不认为在中国开放的情况下,华尔街会完全听从于白宫。从历史上看,更多的情况反倒是白宫要听从华尔街。”

2019年11月,第二届进博会美方参展面积较第一届有明显增加,位居各参展国之首  b97d-iyhvyva8768786.jpg  保存到相册

中国不跟美国比谁更封闭,而是谁更开放
  美国强硬打压华为、打压字节跳动和其海外产品TikTok,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长远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做一种短期情绪上的回应?郑永年对此表示,中国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清醒,中国还是要和美国那些乐意跟中国交往的企业更深度地交往。
  中国应当在核心利益上强有力地回击,不能让人家欺负。与此同时,中国要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长远目标,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要靠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强大。

资料图 |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6d45-iyhvyva8768784.jpg  保存到相册

  而对于要中国跟美国“脱钩”的美国超级民族主义,郑永年表示,要理性地回应,而不是非理性地盲目回应。如果美国把大门向中国关闭,中国则要把大门开得更大。在现在这个世界,中国不跟美国比谁更封闭,哪一个国家更开放,哪一个国家才是最后的赢者。

中国的开放政策将影响很多年后的世界格局
  郑永年指出,如果中国也学美国的所谓“美国优先”,将自己封闭起来的话,这个世界必然又回到以前“完全主权”的时代,没有全球化,只有非常有限的一点贸易。“中国的开放政策,我觉得会影响到很多年以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因为美国的内部矛盾解决不了,所以要转化到外交政策上,把责任推给中国。但是,把责任推给中国根本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不仅解决不了美国问题,还在恶化世界局势。“我们不能跟着美国起舞,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维护世界和平;与此同时,我们自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 相关链接
59#
 牛行天下 发表于: 2020-8-28 22:15:5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郑永年谈中美“脱钩论”:中国不跟美国比谁更封闭,而是更开放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郑永年谈中美“脱钩论”:中国不跟美国比谁更封闭,而是更开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  f785-iyhvyva8046433.jpg  保存到相册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日前在接受央视新闻《相对论》的采访时表示,要用理性来回应美国的打压,不能把美国看成一体,不能认为美国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人都想跟中国作对。
  他还强调,现在这个世界,不是说中国跟美国比谁更封闭,“哪一个国家更开放,才是最后的赢者。”以下为对话实录:

央视新闻《相对论》:美国领导人抛出的“脱钩论”,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美国的真实态度?
  郑永年:我觉得美国现在对中国的政策,不是基于理性的考量,而是基于对中国的不理解和有些反华人士的仇视、仇恨。它其实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符合整个世界的利益。
  美国并非所有人都对中国这样强硬,是他们的强硬派,那些坚定的反华力量在这样做。美国很多企业及地方政府不想跟中国的经济“脱钩”,甚至还想跟中国深度交往。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最近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两年,美国对中国的兴趣有增无减,外国(主要是美国)持有中国股票和债券的数量一直在稳定增长。
  所以我们要理性,不能把美国看成一体,不能认为美国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人都想跟中国作对。对美国要实事求是地分析,情绪少一点,理性多一点,更利于找到符合中美两国长远的共同利益。我们应当有很大的信心,不是特朗普说中美“脱钩”就能“脱钩”的。

央视新闻《相对论》:到底是哪些人在鼓噪“脱钩”?
  郑永年:美国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就是要赚钱的,中国那么大的市场,我国中产阶层人数已经赶上美国全部的人口了,美国又怎么会放弃中国市场?习总书记早就说过,太平洋够大,足以容纳中美两国。只要中国开放,中美之间的矛盾可以转化成美国内部的矛盾。美国现在已经出现了内部矛盾: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利益跟以特朗普等强硬派为核心的所谓的政治利益、意识形态利益和安全利益的矛盾。这两个利益要较量。我不认为,在中国开放的情况下,华尔街会完全听从于白宫。从历史上看,更多的情况反倒是白宫要听从华尔街。
  如今,中国是从更高的一个层次应对美国。不只是对美国,还考虑到我们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怎样来塑造后疫情时代的国际格局,扮演一个大国应当扮演的角色,我觉得这个定位非常清楚。

央视新闻《相对论》:更高层次的应对也会遇到具体问题,怎么应对连续的打压?
  郑永年:具体来看,美国使劲地打压华为、打压抖音国际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追求长远的国家利益,而不是做一种短期的情绪上的回应?比如,我们要以牙还牙吗?社会上可能会有这样的声音。我觉得我们的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非常清醒,我们还是要和美国那些乐意跟中国交往的企业更深度地交往。
  我们应当在核心利益上回击,强有力地回击,不能让人家欺负,同时要有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长远目标,因为一个国家的强大还是要靠经济和科技力量的强大。
  而对于美国的超级民族主义,要中国跟美国“脱钩”,我们是理性地回应,而不是非理性地盲目回应。如果美国把大门向中国关闭,我们要把大门开得更大。因为现在这个世界,不是说中国跟美国比谁更封闭;哪一个国家更开放,才是最后的赢者。

央视新闻《相对论》:这样的开放,意味着什么?
  郑永年:在今天的世界上,哪个国家这么强调开放?印度在搞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在搞,欧洲有时候也跟着搞。如果中国也学美国的所谓“美国优先”,也封闭起来的话,这个世界必然又回到以前那种“完全主权”的时代,没有全球化,只有非常有限的一点贸易。中国的开放政策,我觉得会影响到很多年以后的世界格局,对世界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因为美国的内部矛盾解决不了,所以要转化到外交政策上,把责任推给中国。但是,把责任推给中国根本解决不了美国的问题,不仅解决不了美国问题,还在恶化世界局势。我的观点是,我们不能跟着美国起舞,我们要有自己的定力。一方面,我们要继续维护世界和平;与此同时,我们自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8#
 快乐一家 发表于: 2020-8-5 15:25:31|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中国必须避免对美误判

源自:参考消息
原文标题:郑永年文章:中国必须避免对美误判

  参考消息网8月5日报道 新加坡《联合早报》8月4日刊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题为《中国必须避免对美误判》的文章称,中国看待美国不能跟随美国国内观点,对美国的估计必须实事求是,作理性分析,具有足够的现实主义。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在美国内部,美国衰落的声音不绝。美国也不乏有人开始把特朗普治下的美国视为“失败国家”。在外部,特朗普的美国也不被看好。在这次新冠病毒危机中,没有一个国家向美国求援,这是美国进入世界体系100多年以来的首次。
  中国社会对特朗普治下的美国也表现出复杂的情绪。很多人担心特朗普的非理性和不可预测性,尤其是特朗普眼下面临不利选情的情况下会如何行为。是否会向外转移矛盾,而把“中国牌”打到极致?是否继续升级中美之间早已经展开的冷战?是否在南海和台湾等中国核心利益上挑战中国,甚至发动战争?
  如果人们跟随美国国内的一些观点,也以为美国衰败了,或者以为美国会解体,而可以在国际上“取代”美国,就会犯极大的战略错误。其他国家可以错误地理解美国,中国则不可以。因为美国已经把中国界定为其头号“敌人”,中国对美国的估计必须实事求是,具有足够的现实主义。
  理性分析美国内部矛盾
  对美国所发生的一切,必须作理性分析。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今天美国的外交政策是其内政的反映。在内部,今天的美国面临着几大矛盾。
  第一,种族矛盾,主要表现为BLM(“黑人的命也重要”)运动。其他种族的运动也存在,但被黑人运动所淹没;
  第二,阶级矛盾,主要表现为巨大的收入分配和财富差异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主导下,美国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也是美国引以为傲的中产阶层急剧缩小,中产阶级社会演变成为“富豪社会”;
  第三,意识形态极端化,主要表现为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演变成激进保守主义和激进自由主义。两者之间的交集越来越少,越来越没有妥协性;
  第四,政治利益矛盾,表现为民主党人与共和党人之间,两党之间的矛盾,光用意识形态来解释很难说清楚,政治人物自私自利走向极端,他(她)们之间的对立和仇视已经公开化,不可调和。
  所有这些矛盾导致了美国治理制度问题,或者如一些人所说的治理失败。而治理失败的关键在于政党制度的失效。西方自近代以来,政党是组织国家政治生活的最主要手段。尤其在美国,几乎所有问题,都要通过政党政治而转化成为国家政策来最终得到解决。
  美对华政策转为敌对
  所有这些内部问题也以不同途径反映到国际层面,就出现了很多国际和外交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调整盟友关系。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急速地减少对盟友的承诺,要不就要求盟友承担维持同盟关系的更多费用,要不就减少对盟友各方面的援助和支持;
  第二,从国际组织“退群”。奥巴马总统开始计划美国如何有序地从一些对美国影响减小的国际事务中撤出来,而转向对美国来说更为重要的一些领域。但这一战略在特朗普上台后,演变为全面“退群”;
  第三,美国内部矛盾的激化,导致特朗普民粹主义的崛起,而内部民粹主义的外部表现便是民族主义;在政策层面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经济民族主义和反移民等。可以预计,如果美国解决不了国内的治理问题,继续弱化,美国民族主义会趋于高涨;
  第四,软力量的衰退。特朗普上台后,即使美国的很多盟友也对美国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地应对美国,既不想得罪特朗普,也不想盲目跟随美国;
  第五,对华政策演变成为敌对政策。在外部,美国已经正式地把中国界定为其头号对手,俄罗斯次之。美国现在所进行的外交都是聚焦中国,试图形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来对付中国。但更重要的是,对华政策也成为美国内政的一个重要部分,两党竞争着谁对中国更狠。这里认同政治扮演着关键作用。认同政治对美国的对华政策具有很长远的影响,因为它深刻影响着美国社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
  美国目前面临着治理危机
  美国内部矛盾的激发和对华实行全面打压政策,这两者混合在一起,足以促成一部分人对美国的误判。这种误判如果影响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可以预见,就会很难避免陷入美国所设定的对华政策议程。因此,要制定有效的对美政策,人们需要对美国的现状,在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做理性分析。至少如下几点是要有认知的。
  第一,美国现在面临的是由政治危机所引发的治理危机,并非是总体政治制度危机。今天的BLM运动在清算美国的历史,包括制宪人物在内的政治家的雕像被推倒。不过,制宪人的雕像可以倒,但宪法不会倒;宪法可以修正,但不会废弃;
  第二,美国的制度空间足够大,或者“制度笼子”足够大,来容纳社会运动。今天的黑人运动,远远比不上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黑人民权运动。当时除了民权运动,还有庞大的反越战运动。美国的处理方法就是让“笼子”更大一些,给各社会群体更多的法律层面的权利。今天的美国认同政治盛行,社会运动碎片化,很难聚集起来对总体政治制度构成有效冲击;
  第三,随着BLM运动的激进化,保守主义也在崛起。自由和保守力量的较量不可避免,直到双方移动到一种新的均衡。很少有人会认为今天这样的抗争会演变成为内战;
  第四,经济与政治的分离。资本追求独立自主,以免受政治权力和社会的冲击。因此,在西方,所有其他问题不会对经济产生致命性的影响。政治可以干预、规制和修正经济,但主导不了经济规律。这也为此次新冠疫情危机所证实。疫情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和日常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对美国的基本经济体系并无构成巨大压力;
  第五,并没有显著迹象表明美国的硬实力在衰落。再者,硬力量的存在和上升,反过来会助力美国在危机之后恢复软力量。
  中美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
  如果能够照顾到这些基本事实,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美国的衰落是相对的,就是与其他国家的发展相比较而言的衰落。如果与美国自己的过去相比较,美国仍然在发展,只是较慢发展;
  第二,大国的衰落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的军事到今天为止仍然是最强大的之一。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美国仍有复兴机会;
  第三,美国没有全面衰落,而是部分衰落。在经济、军事、科学技术、创新等领域,仍然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和美国比拟;
  第四,美国内部的“衰落论”主要是美国人的深刻危机感所致。美国是一个危机感驱动的社会。和其他国家的国民比较,美国人很少有忍耐性。加上热衷于报道负面新闻的媒体的大肆渲染,美国社会往往具有深刻的危机感,而政治人物(因为选票的缘故)不得不回应。不难理解,“西方衰落”和“美国衰落”的声音,在西方和美国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就中美关系来说,结论也是清晰的。
  第一,两国紧张关系是结构决定的,即中国已经崛起到被美国视为真实威胁的程度。
  第二,美国可以围堵中国,围堵也可以对中国产生影响,但遏制不了中国的继续崛起。
  第三,中美两国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美国遏制不了中国,中国也取代不了美国。
  第四,中美两国的问题是共存问题。丢掉一切不切实际的幻想,学会和美国共存,应当是人们思维的起点。

〓 相关链接
57#
 你的美我的爱 发表于: 2020-7-30 17:26:00|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不要把印度推向美国的怀抱

源自:时代周报
原文标题:郑永年:不要把印度推向美国的怀抱

  在中美博弈渐趋白热化的当下,中国与印度的关系也走到了颇为微妙的十字路口。
  7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确认,两国一线的边防部队已经在在加勒万河谷、第15巡逻点和戈格拉-温泉地区等地点实现脱离接触。这意味着,始于5月上旬的中印边境摩擦,基本告一段落。
  但对美国的“印度洋—太平洋”战略(下称“‘印—太’战略”)而言,中印关系缓和并不符合其国家利益。在多次宣称中印冲突是中方的“侵略行为”后,7月22日,身在欧洲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以录制视频”的形式“出席”印度创意峰会。
  在视频中,蓬佩奥敦促印度关注国内供应链,并减少在电信以及医疗用品方面对中国的依赖。
  一方面,是一个鸡犬相闻却并不熟悉的邻国;一方面,是希望与印度结成联盟,完善“印-太”战略以压制中国的美国。
  已经建交70年的中印两国,应当建立怎样的大国关系?中印之间的深化合作应当如何推进?时代周报记者专访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郑永年。

冲突核心来自印度高涨的民族主义
  :6月中旬,中印边界发生严重冲突,内在原因是什么?
  :印度挑起边界对峙事件,主要是出于国内的原因。
  莫迪上台以来,想学习邓小平推动印度的经济改革,但举步维艰,要不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要不就像此前的金融改革,虽然有进展,但激起了社会不满。当一个国家内部的事情难以处理,就会在外面搞事,这很普遍,在历史上经常发生。
  具体到这一次冲突,我认为它更像是由前线官兵之间矛盾导致的,其核心在于印度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但从之后双方迅速签订协议、脱离接触来看,中印双方的高层都很明白,中印之间不能打、也打不起来。至于印度高层的一些强硬表态,可能更多是说给国内民族主义者听的。
  对于中国的克制,并不是说中国害怕印度,毕竟中国现在的力量比印度强大得多。不过,保持区域和平是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中国必须尽最大的努力和平解决争端,和平解决也是最好的结果。
  印度国防部长说,今天的印度已经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同样,中国更不是1962年的中国。我想印度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不管怎么说,无论哪一方,强硬的语言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目前来看,中印双方的紧张态势已经得缓解,但未来一段时间,紧张态势是否会再次出现?
  :中印之间是否还会出现紧张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的互动,任何两国关系的恶化总是在互动中不断升级的。
  就中国来说,要意识到自己对待印度的态度极为重要。而决定中国对待印度的态度,又要从中印之间的历史开始说起。
  上世纪50年代,中印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好的,印度和中国是“不结盟运动”中的重要伙伴,包括大家耳熟能详的万隆会议,也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但60年代后,中印因为边境问题,关系急转直下。1962年,双方在边境还发生了一场以中国胜利而告终的战争,之后一直到21世纪,中印的交往虽然不算深,但局部还处于平稳状态。
  同时,和中国一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也一直处于高涨状态。如果说,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是针对日本和一些西方国家的,那么印度的民族主义主要就是针对中国的。在印度,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既存在于民间,也存在于政府官员当中。
  中国和印度两国要建立互相信任,不仅仅需要双方领导人的会晤,更需要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和印度民间产生的误解,和看起来汹涌但实际上毫无理由的民族主义情绪。

印度并不希望成为美国附庸
  :此次中印冲突中,美国的身影随处可见。应当如何理解美国的这种“热情”?
  :除了中印双边关系,印度之外的因素也在影响中国和印度的关系。
  为了制约或者平衡中国,包括美国和日本在内的其他大国一直试图和印度结盟。尽管印度在经济上仍然较中国落后,但自称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大国(人口最多),西方也是这么看待印度的。也就是说,印度和美国、日本及其他西方国家享有共同的民主价值。和西方国家一样,“民主自由”是印度在国际社会的软力量。
  因为意识形态因素,美国经常发现和印度有共同语言,因此在包括核武器等核心问题上,对印度网开一面,用各种方式容忍印度。这些年来,面临中国的崛起,美国一直在思考如何把印度纳入美国的国际网络内。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东边的美日同盟以及在南太平洋的澳洲,已经对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构成了有效制约。美国要实现“印—太战略”,关键在于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是美国的朋友,也已经是美国安全系统的一部分。一旦印度也和日本和澳大利亚那样被纳入这个安全系统,那么这个战略就算实现了。也就是说,印度将是东南角不可或缺的一块。
  在地缘政治的构架内,无论是经济发展速度、人口规模还是国际政治地位,印度都越来越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美国最近一直在大搞认同政治,印度会因此加入到美国阵营中吗?
  :我们处理中印关系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不要把印度推向美国阵营。
  如果中印边界危机促进了美国、日本和印度结盟,这个后果对中国来说会非常麻烦。中国自己是不搞结盟的,只有“战略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与结盟不一样,战略伙伴是针对共同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而结盟则是针对第三方,即“敌人”。
  近年来,中印两国围绕着领土主权纠纷,一直在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解决了和俄国、越南等国家的陆地主权纠纷,但和印度的主权纠纷,不仅没有进展,反而经常出现程度不等的危机局面。
  作为邻国,印度本来就对中国的崛起抱有戒心。边界问题既没有稳定下来,又经常发生一些小冲突,更引发和强化了印度的对华民族主义,尽管边界问题是中印两国互动的产物,责任并非完全在中国一边。
  不过,成为美国的附庸并不是印度所希望的。作为一个基于文明之上的大国,印度并不希望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就跟日本一样,一旦成为美国的同盟,就会失去自己在外交方面的自主权,成为一个半主权国家。我不认为印度会放弃完全主权,但是它为了对付中国,在某些方面会采取和美国、日本更紧密的合作,这是有可能的。
  就算中国与印度发生局部冲突,也不会导致印度马上倒向美国,除非是发生大规模战争。对印度而言,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是他们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目前来说,西方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暂时都没有雄厚的实力去印度搞投资,中国的投资对印度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中国对印度的了解远远不够
  :对于中印之间的冲突,战争和制裁是民间呼声最高的两种反制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两种措施?
  :我一直强调,印度对中国来说很重要,以后会更重要。
  根据最近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到2024年,中国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居次,而印度会成为第三大经济体,再次是日本、印尼和俄国。这一方面说明世界经济重心的确在亚洲了,但也可以看到,中国周边都是经济大国。如果和这些经济大国的关系处理不好,国家的崛起和崛起的可持续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
  但中国对印度缺少了解,很多人并不把印度当回事,小看人家。每当发生外交分歧,民间都会喊着打回去。但是,为什么两国之间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它背后的理性是什么?在学者对印度研究不够、民间对印度缺失认识的情况下,产生这样的情形并不难理解。
  1962年中印战争被打败后,印度对中国本身带有很强烈的民族主义。再者,印度这个国家自身非常松散,语言有一百多种,缺少一个全国性的政治组织把国家组织起来,所以唯一可以用的就是民族主义。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中国制裁印度,必然会激发印度的民族主义,使得印度更加团结,这对中国非常不利。
  换一个问题来讲可能会好一些:中国要不要参与印度发展?如何消解印度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这些问题才是需要考虑的,而不是动不动就想着制裁。而且中国也没有这个传统,去年中国和菲律宾等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关系很紧张,中国也没有动用经济制裁。
  事实是,中国对印度的了解远远不够,而且很多时候还带有偏见和错误。印度没有像有些人认为的要超过中国,但印度也不是一些人所认为的非常贫穷、愚昧的国家。中国民众只是通过看新闻了解印度存在治安事故、种姓制度、宗教冲突等等,但都没看到一个真实的印度,这是中国人想象出来的印度。在中国,称赞印度的人往往接触的是印度的上层人士、科学家和学者,了解到印度在某些方面的发展,例如科技,就得出“印度要超越中国”的简单结论。
  事实上,印度是一个文明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困境与机遇并存。把这些片面的印象拼凑起来,才是印度的真实情况。

  :对中国来说,如何建立起“印度战略”、处理好中印关系?
  :要处理好和印度的关系,首先必须把印度提高到中国未来外交战略的高度。
  虽然现在的印度说不上是一个强国,但随着其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印度有很大可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在南亚、中东和非洲等区域,印度的影响力已经不可小看,并且印度已经对这些区域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外交。很多年来,印度实行“向东看”的战略,努力向东南亚发展。印度对南海的兴趣并不难理解。但对这一点,中国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确切地说,中国对印度的认识仍然非常肤浅。传统上,中国对印度的理解仅仅理解在文学艺术文化方面,对其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外交战略等方面的了解甚少。
  在国内学术和政策圈,研究美国能够获得很大的利益,而研究印度的利益甚少。中国现在对印度发表意见最多的,就是部分没有多少学术和经验知识背景的媒体工作者,还有那些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印度的情况也差不多,政策圈和学术圈不了解中国,发声的也是一些媒体人士和公共知识分子。因为两国都是如此,才经常触发两国间毫无理性的言语对峙。
  由此,在政策操作层面,中国对印政策的很多政策都停留在战术领域,和印度的互动更多是以牙还牙式的。这个特点非常清楚地表现在近年来最具有争议的边界问题上。在边界问题的互动上,很难看到中国的战略意图。要建立起“印度战略”,中国首先必须加深对印度的认识──对印度的认识是对印政策的基点。

  :近期印度下架了超过70款中国的app,中国企业应当如何应对?
  :印度下架中国APP的行为,是民族主义强硬派们的行为。
  美国也有强硬派,日本也有强硬派,但一小撮强硬派的行为并不等同于整个国家。甚至单就资本的角度来说,西方资本很多时候并不愿意投资发展中国家,而中国的资本却更愿意投资到发展中国家,这对于印度的经济发展是有好处的。
  同时,中印目前的双方交流更多是领导人层面的,这种交流方式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民间的商务往来和沟通、走访,这才是消除误解、增加互信的关键。
  以前西方人用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人,我们觉得不高兴,但现在我们带着偏见看印度人,又怎么能够消除民族主义对他们的影响?不论是中国人还是中国企业,要进入印度、了解印度,就要把他们的习俗当成是一种文明性的行为,而不是“他和我不一样,他就是落后”。这就是我常说的,要有大国心态。

〓 相关链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6#
 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20-7-24 21:16:00|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美国选择使领馆下手,是精心算计过的

源自:海外网
原文标题:郑永年:美国选择使领馆下手,是精心算计过的
⊙记者:公子无忌

  北京时间7月24日上午,中国通知美方关闭美驻成都总领事馆。此前,美方悍然勒令中国72小时内关闭驻休斯敦总领事馆,国际舆论哗然。
  美国时间7月23日下午,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尼克松故居发表演讲,称对华“接触战略”已经失败,鼓动“自由世界”联手对抗“共产党中国”。
  如何看待近期局势?我们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进行了一番对话。


  :最近大家非常关心中美在外交上的紧张关系。美方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勒令72小时内关闭中国驻休斯顿领事馆,这是非常严重的政治挑衅。今天中方也通知美国关闭驻成都总领事馆,对等反制。有人说,这是40多年来中美外交史上从未有过的严峻局面,您怎么看?
  :现在看中美关系,目光要超越过去的40年,用更长的维度。以长历史的眼光看,就不会对这些事感到惊讶,并且会预计之后可能出现的更严重事态。
  就中美关系来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的30多年间,美国对中国一方面是“接纳”,另一方面是抱有“希望”的,希望中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国家。现在美国已经放弃这个念头了,因为中国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国家。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
  上次我们在讨论时说到美国在搞“认同政治”,你看美方现在所有的用词都是“中共”,不是“中国”。从小布什政府到奥巴马,所谓的强硬派、反华派、新保守主义,没有中断过对中国的打压,但形形式式的打压还是在美国所谓的“接触”构架内。
  但到去年,美国发布国家战略报告,宣布中国是头号竞争者、头号敌人。这就不一样了。你是老三老四、你穷的时候跟你是头号竞争者的时候,中美关系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
  过去40年的关系也是有阶段性的,但只是一个比较长的阶段,现在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这样就更容易理解了。大英帝国当年,对认为损害帝国利益的国家,无论是不是欧洲的,他怎么打的?美国怎么针对苏联的?从乔治·凯南的8000字电报到冷战正式开始,没有多长时间。一旦美国对中国有了新的判断,其对华政策必然发生质的变化。
  因此,从大趋势看,你可能不知道美国会动用何种手段打压中国,但你知道他一定会打压。因此,不要低估美西方针对中国、打压中国的决心。你不强大的时候他们不把你当回事,现在是真正当回事。


  :没错,蓬佩奥去欧洲就说了,把针对中国的事情当作最高优先级的议程。蓬佩奥昨天在尼克松故居发表演讲,宣告“对华接触政策失败”,提出“不信任并核查”的策略(当年对苏联是“信任但核查”),同时鼓动“自由世界”联手对抗“共产党中国”。若不是考虑到本届政府已到任职末期,很多人会觉得这就是新冷战宣言。
  :这就是我们上次说的,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搞以意识形态划界的“认同政治”,分化中国内部,分化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同时组建“美国同盟”。这方面的形势远比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更严峻。在美国看来,苏联和西方同属白人文明,而中国属于不同文明,信任问题由此而起。
  但这次他更加明确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号召“中国人民推翻共产党”。这显然是用错了人,毫不理解中国。他背后是一些极端仇视中国共产党的人。我们上次说了,把一个国家的外交利益建立在某些人的个人仇恨上,是非常不理性的,没法做出对美国有利的切实外交政策。

中国驻休斯顿总领事馆(图源:环球网)  12d9-iwtqvym0493555.jpg  保存到相册


  :为什么美方选择使领馆这个领域下手,而不是其他领域比如南海?
  :这是精心算计过的。虽然是外交上的危机,但这个危机是可量化、可控、美方认为能达到他目标的。
  在美政府看来,关闭一个中国领事馆,中国无非就是以牙还牙关闭一个美国领事馆,后果可预计。但是此举达到的选举效果呢?可以展示自己对中国的强硬态度,在基本盘中加分。你看美方给出的理由,什么中国盗窃知识产权、侵犯美公民隐私之类,跟外交关系不大,倒是跟贸易战的说辞一模一样,妖魔化中国。
  相比之下,南海问题就不可控得多。美国国防部长最近说,愿意到中国去谈南海的问题,为什么?就是因为在南海的不可控因素太多,容易发展成擦枪走火甚至是局部战争,这对于美国的压力也很大。
  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几种形式包括政治、外交、战争等。政治最重要,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形式。现在政治信任没有了。外交上,美国关闭领事馆,之前一句话、一个商量都没有,从疫情发生以来的外交基本上没有谈判和接触。那会不会走向第三条路?要特别小心,没有人可以排除这个可能性。
  除了领事馆,还有针对留学生、学者的很多错事。在美国看来,这都是小事情。你看他二战期间怎么针对日本的?在冷战期间怎么针对苏联的?冷战期间多少科学家死于非命?很残酷,但历史就是这样。所以不要光从40年看中美关系,要用Great Power 政治来看,大国权力竞争的角度才能解释清楚。


  :您上次谈到“危机管理”。从现在开始到明年1月,都可能是一个动荡的、有些难以预测的大事件发生的时期,摩擦可能更多。这段时间具体怎么做危机管理?
  :区分可控和不可控的因素。领事馆这些,中国不可能不回应,影响可控;同时避免更直接对抗、外在不可控的因素,尽量避免。冷战时,除了核武器对峙,美国和苏联也没有直接对抗。驱逐外交人员、科学家,是可控的。代理人战争,是不直接的对抗。涉及到两国内部,就是可控的互相反击。
  美国现在是全盘棋。南海关联台湾。边境的中印冲突,美国明确表示支持印度。明显的是,美国在动员所有的反华因素。在南海,不光是美国和中国对峙,澳大利亚军舰也来了,英国也说要派军舰来。
  如果说美国在“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大势已去,那台湾呢?会不会冒更大风险?傅高义老先生最近讲,轻易不要说美国不会为了台湾出兵。一旦两国发生冲突,哪怕是局部战争,就落入了战争逻辑,那是一套不同于政治和外交的逻辑。
  美国国防部长说想跟中国谈南海,这不是妥协,是想要危机管理。这段时间如果发生直接冲突,对选情没好处。但这种姿态一箭双雕:既搞危机管控,又动员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向中国施压。

央视直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画面  8044-iwtqvym0493788.jpg  保存到相册
央视直播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画面  c0cc-iwtqvym0493787.jpg  保存到相册


  :人们在此次领事馆事件中看到所谓国际法规的脆弱,也看到美国什么借口都用,哪怕这个借口根本与外交不相关。还有人在网上带节奏,说是因为中国要求美国外交人员做核酸检测、阻拦他们回国,美国才做出的相关决定。您怎么看?
  :都是借口。所有战争都是从小事甚至借口发端的。这都不是本质性的东西。
  美国把自己视为国际法的化身,从来没有好好遵守过国际法,只是叫其它国家遵守。因此,实际上,国际法变成弱者的国际法。美国一直拿南海仲裁说事,自己却根本不加入海牙公约,包括联合国海洋公约。
  那为什么还拿这些说事呢?就是要把自己道德化、正义化,把对手塑造成魔鬼。你是魔鬼,那我做什么都是正确的。不仅在南海、在贸易,美国在各个层面都在行污名化妖魔化中国之事。
  比如知识产权这件事,这也是认同政治的一部分,就是要把中国塑造成“小偷”的形象。实际上呢?想想过去40多年,我们牺牲了廉价劳动力、土地成本、环境等代价换取高速发展,怎么就变成了“小偷”?正常的技术扩散,怎么就是“偷”?

  :任正非此前说过,你根本5G技术都没有,我去哪儿偷?美国2018年搞贸易听证会,就是针对301调查请了几十家中美企业,会上一直问美国企业,你们在中国是否被强制转让技术、被盗窃知识产权,结果美国的几家企业都很诚实地回答说没有。
  :是的,包括经济上、技术上,大家不要光在对骂,还要注意搜集证据。之前美国不是一直说病毒起源在中国吗?后来科学界发现一些国家出现病毒的时间可能早于中国。结果美国一直说一直说,反而成了气候。现在美国的大学、公司,好像一说中国人就是“小偷”,这非常不好,也很不公平。但所谓认同政治,就是要把“没有”说成“有”,才会奏效。


  :现在大家非常担心未来几个月内的局势会否再次紧张。您如何预测?
  :无论大选结果如何,中美关系都会进入另一个格局。不要幻想,不要怀旧,只能向前看。
  我们上次说到避免热战、抑制冷战,这也不取决于中国单边。美国要加剧紧张,中国会回应,只不过回应时要考虑风险可控程度与自身长远利益。如果说以前美西方谈遏制中国只是纸上谈兵,现在明显是在行动上落实了,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思想准备。
  在未来的格局中,还是要避免世界两极化。如果两极化,就是中国VS西方,这很不利。还是要推动多极化,在多极化中寻找更多伙伴。
  这需要长远战略。过去几十年,我们常说“战略机遇期”,现在是不同的游戏规则、不同的思路框架了。你穷的时候,别人轻视你,同情你,甚至可能还帮你,现在你体量这么大,藏都藏不住,美国把你当头号敌人,怎么办?自己要强起来。
  中国现在有两种人值得注意。一种是“亲美”,老觉得自己错,认为中国改变行事方式,美国就不会搞我们;另一种是“轻美”,觉得美国不过如此,衰落了,要打便打,迟打不如早打。这两种认识都不符合事实,政策的抉择和判断还是要实事求是。
  局势越不好,情绪越没用。大国较量是冷静理性的较量,不是情绪的较量。情绪伤不到美国,怎么用理性对付美国才最重要。我们的国家足够大,有足够的能力,如果使用得好、回应得好,我认为可以避免热战、节制冷战。

〓 相关链接
55#
 破晓红尘 发表于: 2020-7-17 20:45:48|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千万别跟着美国搞这套东西 否则就会掉陷阱里

源自:侠客岛
原文标题:郑永年:千万别跟着美国搞这套东西,否则就会掉陷阱里
⊙记者:公子无忌

  [侠客岛按]
  最近,美方对中国的“打压”政策层出不穷,措辞越来越出格。
  就在7月15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称,中国是“帝国主义”;之前,美国施压多国,“要么禁用华为,要么别跟我做生意”;美国签署《香港自治法案》并向台湾军售,招致中国对美军工企业制裁;昨天,《纽约时报》引用消息人士称,美国正在考虑禁止中共党员及其家属的旅行签证,引发舆论一片哗然。
  这些层出不穷的“筹码”,让人想起贸易谈判中经常提到的词:极限施压。如何看待美国新一轮对华“极限施压”?我们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郑永年教授进行了一番对谈。

郑永年(图源:网络)  1d6d-iwpcxkr7574005.jpg  保存到相册

  :美国最新的对华举措涵盖面非常广,有的涉及军事、区域性地缘政治,有的跟科技、人员往来有关。如何看待美国的“极限施压”?
  :归结起来一句话──全方位打压,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出。
  美国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认为这与方法论有关。
  首先,美国政治人物有选举的需要,两党都在比谁对中国“更狠”;其次,美国最近的民调显示,美国社会对中国的整体看法偏负面,政治人物认为打压中国可以“得分”;第三,保守派长期将中国视作敌人,以往遏制、围堵,如今直接打压。
  换个角度也可以观察。最近彭博社的报道显示,白宫方面透露不想把对华关系搞得太坏,因为对其没好处。一方面要施压,这在美国国内“得分”;但若冲突起来,对美国不见得有利。
  与中国冲突跟与其他国家冲突不一样,对美国而言不是小事。美国强硬派是否有与中国一战的决心?这是利益导向的问题,包括本届政府的利益、保守派既得利益、军工集团的强硬利益。
  怎么在对华施压的同时保持美中关系不全面恶化?这个分寸很难掌握。
  我个人认为美国的系列政策是“大杂烩”,抓住什么就做什么,甚至有时自相矛盾。这些政策是随机的、机会主义的围堵,不像以前美国的保守主义对中国有比较综合的政策包。
  这一大堆措施,有的是对中国的回应,有的是对恐惧的回应,还有的是对未来的回应。
  可是具体怎么实行呢?毕竟,政策语言、政策制定、政策施行是三件事。拿针对中共党员的旅行签证为例,难道美国要跟中共完全断交吗?这不现实。
  由此可见,现在的美国不是“常态美国”。
  总体而言,资本主义世界要把中国融入进去。以前中国闭关锁国,英国坚船利炮叩开大门;美国也跑过来搞“门户开放”。今天,中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几乎等同于美国人口规模,这么大一块“唐僧肉”,资本家能不管不顾地抛弃?这不符合资本主义逻辑。

白宫(图源:路透社)  bd27-iwpcxkr7574069.jpg  保存到相册

  :您提到“对恐惧的回应”,这让我想到一个词。英国首相约翰逊谈及华为时说:“我们不是在讨论恐华症……因为我不恐华”。“恐华症”,西方这么高级别的政治人物都在用这个词,是不是说明西方世界对中国有这样一股恐惧思潮?
  :是的,西方尤其是美国,“逢中必反”是政治正确,这就是认同政治。蓬佩奥说希望盟友选边站,说这是在“自由和非自由”“民主和专制”之间做选择──这不就是宗教吗?当年十字军东征,就是早期的认同政治。这是恐惧的体现。
  这很可悲。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居然要建立在某些人的仇恨基础之上,这不符合国家利益。
  在美国,布热津斯基、基辛格等大格局的外交家已经淡出外交舞台。蓬佩奥这样的人,既没有国际观,也不了解中国,一味仇中仇共,奉行这样的外交政策真的能维护美国国家利益?国际关系理论提倡现实主义──从利益出发、不受意识形态影响。现在倒好,退回去了。
  外交是内政的延续。美国内部的种族斗争、保守派和自由派的斗争延续到外交上,就是认同政治。
  这一招有狠毒之处:搞认同政治,就是在国际上搞“统一战线”。“要么跟我站在一起,要么是我的敌人,没有中间地带。”
  前段时间,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外交事务》上发文,很多人的观感是:因为中美关系的恶化,不少国家感到有压力,要做选择了,因为他们觉得中美两国似乎已在意识形态、话语、认同政治上“开战”了。
  认同政治使世界变得两极化,这对中国十分不利。在蓬佩奥的叙事里,美国代表“民主”这一极,中国代表另一极,这是美国搞“广泛统一战线”的有效手段。我们要特别清醒,千万不要跟着美国搞认同政治这一套,否则就掉到陷阱里去了。

蓬佩奥(图源:《华尔街日报》)  4b6a-iwpcxkr7574115.jpg  保存到相册

  :怎么才能不掉入这个陷阱?
  :“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现在需要“冷静观察”。
  美国搞两极化,我们是搞多极化。西方是“铁板一块”吗?不是的。在香港和华为的问题上,英国跟美国跟得很紧,但是德、法不一样,不是所有西方国家都搞认同政治。

  :是的,我们注意到德国最近的表现。德国经济部长说,“我不是世界的道德导师……跟很多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对人权的理解都不同”;德国国防部长说,面对中国时“强硬的态度只是让自我感觉良好罢了”。
  :不妨借鉴前人智慧。当年,毛泽东说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谁?美国和苏联,两国意识形态完全不同,但中国不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而是广泛团结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国家,这些国家的意识形态也千差万别。
  不要跟着美国的思路跑,别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对方一出招就打回去骂回去固然很爽,但有什么实际好处呢?
  多极化的国际格局对中国有利,因为中国不想称霸,不想做另一个美国,只想要更加公平、平衡的国际秩序。两极化是美国的诉求,他们搞霸权,就要塑造敌人。

  :还有很多人担心科技、人员往来上的“技术冷战”。之前美国出台了针对留学生、科技人员的签证限制政策,有人说如果整个西方世界都对我们重新进行技术封锁,该怎么办?
  :短期肯定会受影响。但是,美国是否还有能力组建美苏冷战时期的西方阵营?恐怕很难。
  只要西方还秉持资本主义逻辑,就不会放弃中国市场。德、意、法、日……所有西方国家都听美国的话吗?中国这么大的市场,谁会放弃呢?
  我们要看到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并非所有国家都跟着美国搞那一套。只要中国是开放的,不跟着美国搞认同政治或对西方国家“差别对待”,美国就不可能再组建当年的西方。
  比如现在,在反华议题上跳得最厉害的英美,恰恰是疫情控制最糟糕的;控制相对较好的,反而是欧盟、东盟的这些国家。
  现在谁去英美做生意呢?中国要利用这个时机做自己的事,把经济恢复起来,不要把注意力都放在美国身上。要基于控制疫情的经验,抢占后疫情时代的市场先机。
  又如,以前香港没有国安法,安全成问题,有分裂势力和社会暴力。现在香港国安法通过,安顿好之后就可以自主地考虑发展战略和思路了。例如香港安顿下来,大湾区就能抓紧往前推进。

香港夜景(图源:网络)  7840-iwpcxkr7574197.jpg  保存到相册

  英美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我们的反面教材。美国政府中不乏非理性民族主义者,但别忘了,民族主义也要追求国家利益。
  近代以来,无论英国的大炮政策还是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都要千方百计打开东方大门。但是,民族主义搞过头了就会自我封闭,以为自己就是世界,对外部世界失去客观认识。
  对中国来说,美国和西方不是敌人,中国也不会抛弃世界。

  :二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已由负转正,西方媒体称赞这是严峻世界形势中的一抹亮色。我们总说做好自己的事,这句话放在当下很应景。
  :当然。中国的重点是国内发展。高质量经济怎么发展?制造大国如何变成技术大国?中国的潜力还很大。
  现在英美疫情最严重,大家都要恢复经济,要生活。中国的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复商渐趋稳定,这是亮点,如果政策更灵活、更有针对性,还会有许多商机可以把握。
  聚焦当下,中国对国际形势必须有足够的现实主义视角,别掺杂不必要的幻想。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只要有“国际市场”,什么都可以买到。现在呢?地缘政治一来,理想的国际市场不复存在,别人不卖你怎么买?所以,要做强技术和原创力量,但又不能封闭起来。
  美国强大就是因为开放。美国的顶尖技术人才大部分都是亚洲人、东欧人。所以你看,美国一限制留学生,哈佛、耶鲁、麻省理工那些大学立马反对,他们知道利害关系。
  这方面可以向日本的“自信”学习:一方面对西方开放,一方面又非常“日本”。亚洲一些国家亲美亲英,亲这个亲那个,把自己的主体性都丢掉了。
  日本当年培养干部,必须是东京大学毕业,从国外回来没用,他们还是看重东大这张文凭。在日本,拿诺贝尔奖的都是日本土生土长的;而美国呢?很多都是移民。所以,开放和文化自信并不矛盾。
  现在真到了需要谋划长远国际战略的时候。短期来看,到美国政局重新稳定还有一段时间,需要做好“危机管理”。不必把选举语言当成长期政策,因为这是非理性的;等他们重新稳定并回归理性的民族主义,这时才更有可预测性。
  几乎所有国家都在为“后疫情时代的国际秩序”做策略规划,等待机会给自己争取利益。每个国家有自己的算盘,整体的“西方”已经不存在了,我们必须看清这一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4#
 心中苦冰 发表于: 2020-6-18 00:05:24|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疫后世界将进入“有限全球化”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郑永年:疫后世界将进入“有限全球化”
⊙新京报时事访谈员 王言虎 编辑:新吾 校对:刘军

  2020,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巨大冲击,疫情已经持续了五个多月,但眼下来看,似乎仍未有停止的迹象。改变,已经不可避免。
  这些改变,既存在于经济层面,也作用于政治层面,对主权国家社会以及国际社会,也将有所重塑。后疫情时代的世界,在很多方面将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疫后的世界,人们尤其关心以下命题:经此一“疫”,世界政治格局将会产生怎样的变动?全球化是否还会继续,下一步走向如何?中美关系面临怎样的前景?对中国而言,这次疫情带来哪些“危”,又孕育着哪些“机”?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郑永年教授。郑永年成长于中国,求学于中美,就职于欧亚,他既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也有对祖国的深切关怀,常有独到见解,是近年来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中国问题专家之一。
  郑永年教授认为,这次疫情将深刻影响地缘政治;全球化不会停止,但将进入“有限全球化阶段”;中美关系更加复杂,但对中国也意味着诸多机会,关键看中国如何去把握。

郑永年:著名国际关系学者,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前所长。作者供图  0c57-ivffpcr9601123.jpg  保存到相册

疫情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影响可能超出想象
  :郑教授你好,感谢你能接受我们的采访。现在新冠肺炎疫情仍是全球舆论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家都知道疫情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将不可避免,有人认为,世界会陷入地缘政治竞争,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我觉得不管有没有疫情,地缘政治一直在变动,地缘政治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实际上地缘政治的变动跟大国的兴衰有很大关系。譬如保罗·肯尼迪所说的“大国的兴衰”,包括修昔底德陷阱,它们都是地缘政治引起的。基辛格相信地缘政治。
  那么,疫情对地缘政治当然也有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存在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大国本身有影响。这些大国,包括中国、美国以及欧洲诸强等。具体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呢?与抗疫有关。
  在这次抗疫中,有的国家抗疫比较成功,就能及时对疫情造成的冲击止损;而有些国家不太理想,比如美国,目前感染病例已超过213万,死亡超过11万,且疫情还在蔓延,现在又出现了抗议示威运动,对美国的社会经济冲击巨大,而这最终也会影响本国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就是说,疫情应对得好,国力就会变强大;反之,国力就会受波及。
  其二,疫情对国家之间的关系会造成影响,这里的重点是中美关系。其实在疫情之前,地缘政治的影响已经开始了,表现就是中美贸易摩擦。美国禁止高科技输出中国,也不允许中国的高科技去美国,甚至不能去美国同盟国,这是地缘政治的直接表现。而疫情加快了中美地缘政治的变动,比如最近美国禁止部分中国留学生和研究者入境,这是地缘政治影响的一个侧面。
  地缘政治影响的体现,除了大国内部、国家之间,还有第三个层面,即国际组织层面。国际组织一直很重要,二战以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这套国际体系,在协调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纠纷、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现在,我们看到,国际组织在疫情期间影响力变弱,联合国能做的很少,WHO也受限明显,难有有效决议与行动。
  所以,我觉得这次疫情对地缘政治的影响是全方面的,而且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这次疫情,世界供应链、产业链受到巨大冲击,人们反复提及,经济全球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你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当我们说经济全球化,我们首先要了解全球化本身的形式与内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不一样的。
  其实没有一个统一的全球化概念。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里就已经提到经济全球化了,那个时候的全球化主要是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无论是马克思时代还是一战以前的全球化,我觉得全球化主要是区域性的,主要集中在西方国家。比如帝国的殖民地政策,也是一种全球化。
  二战后到上世纪80年代的全球化又是另外一种全球化。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是基于主权经济体的全球化,其具体形式与特征是制造整产品。1980年代以前,我们所谓的美国制造、德国制造、英国制造、日本制造,说的都是整产品。
  到第三个阶段,也就是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为止的全球化,又是另一种全球化。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达伊·罗德里克有个说法叫“超级全球化”,我自己把它称为无限度的全球化,就是不再以主权经济体为基础的全球化。从这个意义上讲,主权国家失去了它的经济主权。
  这一波全球化使得产品形式再次发生变化,以前是整产品,而后来就是组装品。这一波全球化是新自由主义下的全球化,其目的是打造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这正是组装品背后的真相。
  这一波全球化,从经济学上来说打造了高效率的有效配置,但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了严重的冲击。个人财富在分化,社会中产阶层急剧缩小,社会群体遭到破坏,主权国家税收就业受到冲击。这是出现今天美国到处抗议的根源,也是特朗普白人民粹主义的根源。

“警察暴力执法致非裔男子死亡事件”,在美国引发持续抗议活动。图/视觉中国  8dc5-iuzasxt3873128.png  保存到相册

  :那经过疫情,经济全球化将会是怎样的走向?
  :前面提到经济全球化分不同历史阶段,我认为,疫情发生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已经走不下去了。我的判断是,疫情之后全球化不会停止,但是全球化的形式内容将会改变。
  全球化本身是资本运作的产物,流动是资本的天然属性,资本必须去到能赚钱的地方,资本如人的血液,一旦流动停止,就会死掉。所以全球化不会停止。政治人物可以限制它,但消灭不了它,也阻挡不了它。
  但是,疫情之后,全球化将进入一种“有限全球化”,会强化主权政府的经济主权。
  怎么强化?首先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新布局。目前各国在做的是把国家安全的东西牢牢掌控在自己手里;第二,要把跟老百姓生命安全有关的产业尽量放在国内。比如,这次疫情提醒大家最需要的是口罩、洗手液、防护服、呼吸机等。经过这次教训,主权国家会将这些产业放到自己的国家。
  另外一个走向是分散风险,各国在世界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不会太集中,尽量把产业链放在不同国家。这是经济理性,而不是出于政治考量。

“中美国”不复存在,但中美不会脱钩
  :众所周知,这次疫情让中美关系广受关注。2007年,英国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创造了一个新词──“中美国”,经过这次疫情,你觉得“中美国”这个概念还会成立吗?
  :“中美国”是一种现象描述,说的是美国跟中国之间的劳动分工,中国生产、储蓄,美国消费,它无非描述了中美之间经济上的高度依存关系。
  但是,第一,这种关系并不平等;第二,因为不平等,所以不可持续。即使没有新冠肺炎疫情,也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在这种所谓的“共生关系”中,中国出制造,美国出思想,美国永远掌握高附加值,而中国只有低附加值。从道义上讲,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迟早要打破。
  另外,“中美国”只是描述一个经济现象,并没有考虑到两个大国之间的安全关系。但你看,从特朗普上台以后,这种矛盾就暴露出来,贸易摩擦,外交攻势……所以从特朗普上台后,“中美国”这个概念就已经没有了。

  :那中美关系会往哪个方向走?
  :应当承认,从贸易摩擦,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已经有了“新冷战”的端倪。一些人担心,美国是不是在去中国化,与中国脱钩?
  我认为,只要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资本还要流动,只要中国继续改革开放,这两个经济体不可能完全脱钩,但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度会降低,不可能像“中美国”那么紧密了。两个体系、两个市场已经形成: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体系,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市场,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市场。但两个体系不会完全脱离。
  必须清醒认识到,美国不是铁板一块,美国搞脱钩也好,呼吁对中国施行强硬政策也好,主要是美国的行政当局在做。但这不能代表其他群体的声音。
  华尔街给中国施压,不是为了孤立中国,而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从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来看,资本会战胜行政力量。美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后,从来没有放弃过一块可以赚钱的地方。资本是最理性的,中国市场这么大,美国不可能放弃。

纪录片《美国工厂》海报截图  a819-iuzasxt3873129.png  保存到相册

主权大国在国际组织中角色转变,呈现微妙局面
  :这一次,我们几乎没有看到有效的国际合作,美国作为超级大国没有发挥领导者地位,欧盟各自为战,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也没有展示出足够的凝聚力,你如何看待这种“尴尬”?
  :这就要回到你第一个问题了:地缘政治变化了,疫情影响了各个国家内部的发展,影响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之所以没能发挥有效作用,还是因为主权国家内部的问题。美国如果内部治理得好,没有出现今天这样的民粹主义,它会继续扮演国际领导者角色。
  但是这一次,疫情之后,第一次没有人向美国求助。美国从一战进入世界体系,二战开始领导世界,每一次都扮演着“老大”角色,但现在不是了。
  但同时,欧洲又不是那么团结,因为英国脱欧,力不从心。德国虽然国力强大,但它要担负起一个区域责任,目前也没有在全球范围内担当责任的能力。
  所以目前的情况是:美国衰落了,但其他国家还没有那么强大,国际关系只能维持一个微妙格局。
  而国际组织只是一个虚体,国际组织背后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有了分歧,无法达成共识,就不能合作。联合国如此,世界卫生组织如此,世贸组织也是如此。归根结底,这也是地缘政治的影响。

中国要走向更加强大,需保持原创能力与开放心态
  :这次疫情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带来了一个非常大的冲击,但它是否也孕育着一些机会,对中国而言,有哪些机会?
  :机会肯定有,主要分两个层面。
  首先是国内产业链与技术升级。前面说“有限全球化”也好,产业转移调整也好,对中国首先是个挑战。
  因为中国虽然是工业部门最齐全的一个国家,什么都能生产,而且生产量很大,但产业链偏低端,附加值低,原创性的东西太少。在这种压力之下,就要求我们加大科研创新,加快关键技术研发,这样的话,如果未来一旦世界先进产业链退出的话,中国的企业马上会占领。
  每个世界强国都是靠自力更生起来的。英国通过工业革命,美国通过重商主义,日本、韩国通过迅速消化西方技术,然后再转化为自我创新;德国以前比英国落后多了,但通过创新,也成为世界强国。
  所谓原创,就是大国重器,不是说一定要大,而是要有创新性、独特性。比如说汽车制造业,中国是最大的汽车消费国,但中国没有掌握汽车核心技术,别人不提供核心技术,你就没法打造成熟的汽车工业。
  这次美国针对华为的技术限制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所以我说,“原创、原创、原创”,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中国数量型经济发展阶段已经过去了,未来要发展质量型经济,质量型经济的基础就是原创。
  第二,疫情对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也是个机会。国家关系很多时候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无意跟哪个国家冷战,更无意于热战,要达成这个目的,中国就要寻求国际关系调整。目前,美国要搞新G7,但中国跟意大利、德国关系也不错,所以只要我们做得好,就可以重塑国家间的关系。现在,再也没有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了。
  同时,虽然美国领导力下降,但我们也不要轻视美国。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当下的抗议示威活动,对美国的伤害当然很大,但动摇不了美国的国本。
  客观来看,美国每一次危机,它的领导力都会受到影响,但危机之后,美国的硬实力其实都有上升之势。不妨观察一下,美国的金融制度、很多尖端技术,都还没有一个替代品出现,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理性的认识。
  所以美国现在的问题主要是政治问题,上世纪60年代是政治问题,90年代是政治问题,现在同样是政治问题。我们要头脑冷静,立场客观。尤其是不要民粹主义,要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看待美国,这才是大国心态。保持这种心态,中国就能打造一个更大的开放格局,国力变得更强大。
53#
 无乜精神 发表于: 2020-6-6 20:49:57|只看该作者

对话郑永年:美国乱局会如何收场?

源自:海外网
原文标题:对话郑永年:美国乱局会如何收场
⊙记者:公子无忌

  最近国际、国内颇多大事。这次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的对谈,我们从美国谈到香港,篇幅不短、干货满满,希望大家能有所得。


  :最近大事不断。全国人大通过了涉港决定,西方势力各种放狠话要“制裁”;加拿大宣判了孟晚舟案,却表现得很“无辜”;美国又发生黑人死亡事件导致的抗议浪潮。您觉得这些是孤立事件吗?还是说它们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表面上看,的确是不同的事件,但有一些内在的逻辑贯通。可以说,近代以来基于主权国家之上的“世界秩序”,正在逐步解体中。
  近代主权国家是建立在两个“主权”原则基础之上的,即对外的“国家主权”和对内的“人民主权”。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开始确立的一个原则就是,主权国家对于其内部事务是有主权的。但现在,“干预”普遍存在,比如这次西方干涉香港问题。
  当然,从帝国时代、殖民地时代开始,这种干预就出现了;冷战之后东欧解体、西方提出“人权高于主权”的口号,也是干预。最近一系列事件是此种干预的延续。比如孟晚舟案,本身就是美国所谓的“长臂管辖”。西方国家间也有干预,不仅是惯常说辞中的“民主国家”干预“非民主国家”、发达国家干预不发达国家。西方国家间的共识也在破碎。
  美国最近的乱局反映出的另一个事实是,在“国家主权”之外,西方的“人民主权”并未如理论所言真正到来。
  按照政治理论,人民主权就是说国家不是某些人、某些家族的代表,而是代表全体人民。但事实上呢?早期西方统治精英都是白人,是少数人的民主;二战后,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尽管逐渐实现了一人一票制,但这种机制上的平等是表面的平等,不是事实上的平等。一人一票并不能自动跟人民主权划等号。

  :“一人一票”不一定能体现“人民主权”,这个说法很有意思。您能否展开谈谈?
  :极端的自由主义政治学理论认为,理想状态下,应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one nation,one state)。但放眼世界,有几个国家是这样?绝大部分国家都是多民族的。在多民族甚至多种族背景下,一人一票并不能天然体现民族、种族的平等。
  理论上,法律精神是“多数人要保护少数人”,现实中却往往并非如此。这次美国发生的是黑人被警察虐杀,但别忘了,白人对拉丁裔、亚裔也有同样的歧视问题。
  所以焦点不在投票,而是在于如何在政党、政府中体现少数族群、弱势族群的利益。这要保持政治上的平衡,一旦体现得过度,就会天然出现分离主义倾向。
  以新加坡为例,这是华人主导的国家,但也有很多马来人、印度人。新加坡不允许少数族群搞大规模聚居,有点类似于“大杂居”的思路;新加坡也不容许各个民族建立自己的政党。无论是单一种族的群居还是种族基础之上的政党,都会成为搞独立的基础。
  因此,新加坡设计了“集选区”制度,每个选区有数名候选人,是不同族裔的组合,投票是投给这种混合团队,借此把少数族群的候选人带入政府,这样就避免了他们代表性不足的问题,也避免了种族主义。
  比较而言,美国的种族治理是失败的。上世纪60年代马丁·路德金开始搞黑人运动,美国也一直说自己是“大熔炉”,是民族融合的“榜样”,并不断对中国的民族问题指手画脚,但其实它本身的问题根本没解决。欧洲也一样面临种族、宗教问题。我们很难想象现实中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因为族群、身份是可以主观上无限划分、无限分解的,那样世界和国家可能就解体了。
  问题不在于投票机制或者法律规定上的“平等”,而要看具体行政政策上是否有保障平等的措施。法律上的平等,还要通过各种政策辅助来达到事实上的平等。中国和西方在民族问题上的处理模式不同,每个国家都应当对此有所探索。
  我认为,不能说中国反对暴力就是“镇压自由”、美国出动警队和军队就是“捍卫法律秩序”;中国通过经济发展解决新疆问题就是“专制”、黑人在社会中得不到好处就是“优胜劣汰”“失败者”“下等生命”甚至“该死”。说这样的话不是“双重标准”,而是“多重标准”,很混乱。

5月31日,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要求几名女子下车(图源:新华社)  0c72-iurnkpr4989899.jpg  保存到相册

  :您说到身份政治,我们之前也探讨过多次,身份政治往往是非常简单化、标签化的操作,很可能加剧社会的撕裂。也有观点指出,这次美国的抗议乱象,在“身份政治”之下掩盖的是“阶层政治”,您怎么看?
  :“阶级”最早是欧洲的概念,美国是害怕这个概念的,他们用“阶层”来代替。美国躲过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第一波社会主义运动浪潮,二战后欧洲发生了第二波,美国也没有参与。
  可以说,美国是用法律上的平等,来置换事实上的不平等;用身份政治的平等,来置换阶级上的不平等。因为身份政治容易操作,立个法承认一下就OK了。解决社会经济上的不平等就没这么容易。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最信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国家,其根深蒂固的支配性观念还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他们最恐惧的就是用国家、用社会主义的方法来解决不平等问题。
  你看奥巴马搞医疗改革,就是希望给黑人、拉丁裔、社会最底层一点保障,搞得成吗?新政府一上台就废掉了。桑德斯从上一届开始参加竞选,一直在呼吁医疗、赋税的改革,都没成功。
  所以,表面上的种族问题,实际上还是有白人中间根深蒂固的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优越论存在。奥巴马是黑人,但进入了美国统治阶层,就要服从统治阶层的规范。

  :值得注意的一个对比是,针对美国黑人事件的诉求,美国政客斥之为“暴动”“叛乱”,但他们之前面对香港的修例风波,就美化其为“靓丽风景线”“捍卫自由”。除了这种显而易见的意识形态话语外,仔细分析,其实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是针对美国国内存在的系统性歧视、事实上的种族和阶层不平等;另一个则是明显的煽动叛乱和分离、鼓吹仇恨和撕裂,存在本质性的不同。您怎么看待这种区别?
  :先说美国。在我看来,美国会如何解决这次大范围抗议示威呢?应该是跟以往一样,用“个案”的解决办法消解“系统性”的问题。你一个黑人死了,给赔偿,给家族赔偿;犯罪的警察是“个人”,是“害群之马”“坏苹果”,起诉、审判、坐牢。惩罚和补偿的都是个体,而不是群体、不是阶层。
  用这种方法,可以避免个案对整体基础性制度的冲击。美国精英和统治阶层是深信其制度优越性的。作为局外人,我们都看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国贫富差距扩大、阶层流动固化、底层利益被损害,这些问题也反映在美国国内政治光谱的变动上。但要知道,在此过程中获益最大的,就是美国的统治阶层,因此他们没有动力、也没有动机去解决问题。这才是最可悲的。
  香港问题则完全不同。中央此前说得很明确了,不反对香港民主化进程,但要通过渐进有序的方式进行,保持社会总体稳定;中央明确反对的就是两点,一是暴力,二是分裂国家。
  这放在全世界哪个国家不是如此?美国允许自己国土的一部分被分裂吗?哪怕是海外领土?不可能的。从中国的角度看,涉港国安法就是为了解决香港的暴力、分裂问题,是为了保障一国两制运行;但西方的意识形态化解读则完全相反。

5月24日,香港暴徒殴打一名律师(图源:社交媒体)  bfd5-iurnkpr4989990.gif  保存到相册

  :应该说,涉港国安法在西方世界引起的“反弹”,其实并不让人意外,比如最近美国在威胁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区待遇。您觉得这种“制裁”、威胁,是否会影响到香港作为金融中心、贸易中心的地位?
  :首先要指出的一点是,在香港问题上,美国有商贸利益,更有地缘政治利益。
  从历史上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之后,美国从来不会放弃一块可以赚钱的地方,赶都赶不走。除非是战争之类因素导致不得不放弃,例如越南。当前,美国行政当局确实有计划搞“新冷战”,想把一些企业迁回美国,但想法归想法,跟怎么实施是两码事。法律和法律的实施、政策和政策的实施,都是两码事。
  用毛泽东的话说,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动跑掉。美国不会自动退出香港。那些在香港赚钱的美国企业,就算美国政府想弄走也很难。
  独立关税区这件事有三点要注意。首先,这是中国给香港的,因为一国两制;如果中国政府不承认,整个世界都没法承认。其次,这是WTO、整个世界的机制。第三才是美国给香港的待遇。这三点的重要性依次递减。
  从数据上看,美国在香港每年还有几百亿美元的顺差,量不是很大。对香港,据我了解,贸易损失不大。而金融中心这个地位是互惠的,美国从中也大量赚钱,会白白放弃吗?另外就是技术,香港回归后,美国对“敏感技术”的限制已经很多了,即便不给,中国也可以从其他国家得到。
  因此,最重要的还是地缘政治。即便美国要把香港从商贸中心变成地缘政治中心,整个西方都会跟着走吗?我看不见得。中国和欧洲之间没有地缘利益之争。除非美国本性变了,否则不会放弃香港这个风水宝地。美国确实会以某些方式牺牲香港来对付中国,就像牺牲台湾利益一样。
  我们要预估美国会做什么,但总体来说,天塌不下来。

  :如果说疫情在美国的大蔓延让世界对美国治理内部问题的能力“大跌眼镜”,此次美国乱局暴露出来的其国内种族、阶层问题也让世界深思。联系起来,您怎么看?
  :主要就是领导力和软实力的衰退。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有民权运动,也动用了武力镇压,后来主张种族和解、阶级和解的尼克松上台了。我同意一些美国观察家的见解,就是这次是疫情危机、种族危机和美国在国际上领导危机的叠加。
  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确需要内部改变。之前我们谈过,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美国中产阶层从70%的人口比例降至现在不到50%;不只是黑人、少数族群,很多白人也贫困化了。与此同时,美国又是拥有巨量财富的国家。这一问题不解决,治理还是会无效甚至失败。
  历史上西方治理的成功并不能归功于民主自由,而要归功于做大了中产阶层。德国搞社会保障法,不是一人一票制之下搞的,是精英为了社会稳定主动去做的。福利制度也是。现在西方国家的基本制度,绝大多数都是在一人一票制之前搞成的。
  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无产阶级变成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变成中产阶级,这个社会就稳定多了。多党政治的基本盘是中产阶层庞大。今天阶层分化严重、每个阶层利益都变小了且受损了,看不到希望,才走向极端化的民粹主义。一个严重分化的社会是不可能有真正民主自由的。

5月31日,在受害人乔治·弗洛伊德的家乡,有白人单膝跪地请求原谅(图源:社交媒体)  5dd2-iurnkpr4990004.gif  保存到相册

  :还是做蛋糕和分蛋糕的问题。蛋糕不断做大时,大家都可以从中分得利益、有奔头有盼头,就有做大蛋糕的共识;当社会经济停滞、蛋糕做大无望或者说难以改变分蛋糕模式的时候,就走向分蛋糕方式的争执,共识也就失去了。
  :是的,美国的矛盾就在于此。上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之后,美国的蛋糕越做越大,获得了巨量财富,比谁得到的好处都多,但是它没分好,也分不好。这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前美国可以说自己是“中产社会”,现在则是“富豪社会”了。底层得不到好处,中产越来越少,连白人都越来越穷,不造反,可能吗?
  所以,一人一票从理想的角度看很好,但是真正解决了多少社会问题呢?从20世纪到现在,权利的确扩大了,身份政治也有了,但社会也越来越不平等、越来越固化了。西方国家的学者也在反思,为什么从冷战结束后的“历史终结论”到现在,30年过去,西方却越来越恐惧。的确,可以随意说话、表达、上街,但是没有社会共识,谁也说服不了谁,做不了事情。
  还是那句老话,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要冷静、要清醒,从西方的社会进程中看到值得反思的东西。一个大国,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是对世界最大的贡献。我们还有很多人收入不高、称不上富裕,这个定位要准确。在大变革时期,政府部门、精英阶层应当头脑清醒地看到这一点。不能像美国政客那样不理性。
  上世纪60年代美国解决动乱,对内就是镇压,对外就是反共,转移矛盾。民粹主义是西方社会问题的产物,但不是解决方案。只要美国的精英阶层利益没被撼动,甚至更富裕、更稳固,美国的国内问题就很难有解决的可能。
  美国“警察跪压黑人致死”引发骚乱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2#
 灵动浚心 发表于: 2020-6-2 16:54:08|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美国与中国脱钩 意味着与整个东亚产业链重组

源自:国是直通车
原文标题:郑永年:美国与中国脱钩,意味着与整个东亚产业链重组,成本太大


  中美关系正在经历多年未遇的重大挑战。作为现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中美两国如何处理彼此的紧张关系和摩擦影响着整个国际环境走向。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近日在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时认为,美国要与中国全面脱钩是很困难的,对美国经济伤害巨大。中国是东亚产业链的枢纽,与中国脱钩的同时,意味着美国与整个东亚产业链的重组,这个成本可想而知。

中美间分歧显著增加
  :您怎么看中美关系的现状和趋势?
  :目前中美关系可谓处于两国建交以来最紧张的阶段之一。
  从当下看,自贸易摩擦以来,中美间的分歧显著增加,双方渐行渐远。原本中美贸易谈判达成第一阶段协议,两国关系渐趋缓和。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美国没能控制好疫情。一些美国政客选择把责任推给中国,结果导致两国关系紧张升级。
  直至11月份的美国大选,也就是未来6个月时间,这一紧张局势恐怕还会持续,甚至进一步恶化。从之前曝光的消息来看,美国共和党政客已把抨击和妖魔化中国作为竞选策略,这会大大毒化中美关系。
  不过,从长远来说,不管美国怎么做,只要中国是继续开放的,只要美国还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美两国就不会完全脱钩。
  中国市场很大,美国资本很难完全放弃,其中的联系不是单靠政府的行政命令就能斩断的,企业的布局调整还必须考虑成本、产业链等各种因素。未来即便美国政府打算调整产业链,也会是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中国也会慢慢适应消化,总的来说会是一个“有危有机”的局面。

  :美国一些政治势力正在绑架中美关系,试图将中美关系推向所谓“新冷战”,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中美两国目前在某些领域比如科技、意识形态等确实出现了类似“冷战”的状况,两国之间的很多来往交流也几近中断。但中美之间不会陷入如二战后美国与前苏联那样的冷战对峙当中。
  彼时,美苏在二战期间站在反法西斯的同一战线上,两者经济没有依赖性,前苏联对外采取封闭政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微乎其微。
  但如今,经过过去30多年的发展和全球化,中美两国依赖程度加深,所以一旦两国走向(部分)脱钩,会经历一个对双方来说都很痛苦的过程,而且对世界各个国家都有很大影响。
  这不仅仅是GDP增长速度几个百分点的下滑,更重要的是,这会割裂全球一体化市场和产业链,让许多其他国家也失去由分享知识和技术所带来的发展红利。
  对中国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很多产品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其他国家手中,走向一旦脱钩,可能会对科技等重点领域带来很大的挑战。

  :近期有美国官员称,欲取消香港的独立关税区等“特殊地位”,如果成真,预计将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这不是一个新话题,过去几年美国也多次提及这一问题。若不再是独立关税区,这当然会对香港的贸易和投资带来影响。
  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美国最主要的金融公司几乎都在香港开展业务,如果美国限制美国资本进入香港,无疑将对香港带来影响。当然,这同时也会影响美国的利益,如今有上千家美国企业在香港经营。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一些外国企业开始迁出香港,但这并不是因为国安法,而是因为香港的持续动乱。如今因为来自美国政府方面的压力,可能会加速这一过程。

干好自己的事
  :中国应该如何做?
  :首先,对美“冷却”一段时间,做好自己的事。
  今年是美国的选举年,各种言论环境充斥着不理性因素。针对这些过激言论,没必要一一回应。即便是针对关键问题,例如新冠病毒来源等的回应,也应该保持平和理智,将之交给科学家而非政治家。简单地说,互相叫板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深陷美国设定的议程。对美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却”。
  干好自己的事,本来就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发展之道,现在更应该做好这一点。
  其次,加紧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务实合作。
  日本、欧洲等国家都有各自的立场和独立的利益考量,而非完全跟美国站在一起。实际上,美国和其盟友的关系可以说是处于历史的最低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美国在其盟友中的领导能力,已经急速衰落。
  欧洲有国家批评中国的一些做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美国站在一起,想与中国对立。多数欧洲国家都想和中国确立至少是一种可管理的关系。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在冷却美国的同时,加紧与其他国家务实合作,多做少说。
  再次,中国自身应该继续保持真正的开放,不能封闭自己。要知道各种资本还是“用脚投票”的,只要在中国有市场,有钱赚,企业和资本自然还是会来的。
  最后,还要注意美国国内也并不是只有一种声音。
  比如现在许多对共和党持批评态度的媒体,其实也是中国天然的盟友。在反制或者批评部分反华势力的同时,应该考虑使用更加灵活的政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将美国所有群体“一棒子打死”。

全球供应链调整不是“去中国化”
  :疫情之下,逆全球化倾向有所抬头,全球化路在何方?
  :全球化不会终止,但可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级全球化”或称“无限制全球化”,创造了巨量的财富,但这些财富流入了少数人的手中。
  以美国为例,二战后,美国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是以中产阶级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但过去的40多年中,美国的中产阶级数量不断萎缩,其占比从二战后的七成,跌至如今的不到五成。中产社会开始变成富豪社会,但国家既没有得到就业也没有得到税收。这种经济和社会分离的状况,也让各国反思,全球化的方式,需要调整。

  :这意味着什么?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会发生怎样的调整?
  :全球供应链、产业链的调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全球化形成了国际层面的劳动分工,以实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有效配置。这种方式最大程度地提高了经济效率,但却未能兼顾到社会的需要。此次疫情将这种问题彻底暴露出来。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号称自己拥有全球最先进的卫生医疗体系,但在疫情之中,民众却感受不到安全。这是因为,美国早已将口罩、洗手液、防护服、呼吸机等产能转移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了。
  所以各国认识到,跟老百姓生命有关系的产业还是要留一些在本国国内的,“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至少不要过分集中在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城市。目前很多国家对产业链的重新布局已经开始了。例如,德国等已将口罩等生产线迁回国内。

  :这会如一些人所担忧的那样是一个“去中国化”的过程吗?
  :在本轮全球化当中,中国是集纳产业链最多的国家,这种产业链的重新安排和重新规划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这并不是所谓的“去中国化”。
  先看美国。美国行政当局企图鼓励美企推进供应链“去中国化”,但能不能真的执行下去,企业和资本是否会放弃中国市场,还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比如苹果,真的要把所有的制造环节搬回美国,成本将非常高昂,企业是否愿意或者有能力为此买单?
  对美国来说,与中国的全面脱钩是很困难的,这对美国经济的伤害也是巨大的。中国作为东亚产业链的枢纽,与中国脱钩的同时,还意味着与整个东亚产业链的重组,这个成本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整个美国都想跟中国脱钩。美国企业是从本轮国际劳动分工当中获利最大的。仍以苹果手机为例,一个几百美元的苹果,中国只赚几美元,利润的大头都被美国企业获得。资本不流动起来、不赚钱就死了,所以硬性与中国脱钩实际上是违背资本的逻辑的。
  从历史来看,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执行门户开放政策以来,从来没有放弃一块可以赚钱的地方,难以想象美国资本如今会愿意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欧洲国家更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了,只要中国是开放的,有钱赚,资本自然会过来。

  :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全球化和供应链的调整?
  :首先,更大规模的扩大开放。封闭就会落后,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这样的。中国应该保持真正的开放,向德国、日本、法国等其他西方国家大量开放。中国企业也应该充满信心,与其他西方企业同台竞争,这是提升实力和竞争力的最好方法。而且保持开放可以让各方都能保持很好的相互理解,这是达成互信、共识和合作的基础。
  其次,这也是一个补短板的绝佳机会。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拥有着庞大的高素质劳动人口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唯一缺少的是一些原创性的技术。
  我们不是没有能力自己生产或者创造,但过去太过于依赖世界市场。要知道在如今这一波世界市场并不是常态,20世纪80年代以前,是基本不存在的,那时候的“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美国制造”,都是整装产品。80年代以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一个产品的零件可能是由几十个上百个国家生产的,然后中国来组装。
  我们现在基础很好,市场有了,知识体系有了,工程师也有了,就少了点原创性的东西,就是所谓的大国重器,把这个短板补上,中国制造业往上升级的空间是很大的。
51#
 杰哥本家 发表于: 2020-5-30 19:54:27|只看该作者

郑永年回应“中美关系一去不复返”: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郑永年回应“中美关系一去不复返”:中美不可能完全“脱钩”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郑永年日前做客央视新闻新媒体访谈栏目《相对论》时回应了此前对中美关系“一去不复返”的论断:“不仅仅是中美关系,任何一对关系永远不可能停留在昨天的阶段,都是往前发展的。”
  对于美国接下来的议程设置,郑永年向《相对论》分析称,适逢美国“大选”年,又遇上新冠疫情,共和党把抗疫不力的责任推给中国,以此作为选举议程。短期内,打“中国牌”的议程设置不会变;从长远的、安全上的议程来看,把中国看成敌人也可能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但郑永年强调,经济方面中美之间不可能完全“脱钩”,因为资本的本质就是要到世界各地去,到能赚钱的地方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只要中国是开放的,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可以放弃中国市场。”
  “中国需要有信心。”郑永年向《相对论》表示,当美国表现出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时候,从全国两会也可以看出,这么困难的时候,中国还在推进改革。“我们要把国内改革的精神应用到国际层面,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大有作为。因为大家都需要这样一个大国的稳定力量。”
  聚焦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23:23, Processed in 0.3744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