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051|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爱四川 发表于: 2008-7-13 10:22:0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民国时期的四川戏剧

 [复制链接]
⊙ 谭晓钟/文
  从晚清开始,近代新文化就在四川逐渐地产生和发展。民国建立后尤其是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更是推动着四川新文化的快速发展。本文以四川戏剧为例,说说在新文化运动中,戏剧反对封建专制、争个性解放,争民主的新主题。

民国时期的川剧
  川剧的成型大约在清代干隆年间。此时中国古代的昆腔、弋阳腔、秦腔和二黄腔传入四川,与四川本土的“川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川剧。到清末,川剧的影响遍及整个四川,甚至云南贵州、湖北也拥有大量观众。
  清末四川掀起川剧改良运动,成立了“戏曲改良公会”,提出“改良戏曲,辅助教育”的口号。公会组织文化名人编写改良川剧剧本,并且出版推广,还对演员进行考核,对演出进行质量评估,建立了必要的奖惩制度;同时,还集资兴建了“悦来茶园”(旧址在今成都锦江剧场)、“可园”、“蜀舞台”、“锦新舞台”等十余家剧场。从此川剧正式进入专门剧场演出。在此期间,先后涌现出赵熙、黄吉安、尹仲锡、冉樵子等一批杰出的川剧剧作家,他们创作了二百多部新剧本。川剧进入了第一次发展高潮。
  辛亥革命后,川剧艺术延续了发展的势头,在成都的发展尤为兴盛。1912年,康子林、杨素兰、萧开臣、李甲生等著名川剧艺人,联合八个戏班的一百多位演员和琴师、鼓师组建了四川第一个川剧艺人自治的组织“三庆会”,杨素兰为会长,康子林为副会长。杨素兰去世后,康子林继任会长。“三庆会”拥有强大阵容,是成都当时艺术水平很高的剧团。“三庆会”组织民主,演出严肃,对艺术精益求精,主张打破流派局限,促进了川剧艺术发展。其所在的悦来茶园成为成都川剧的一个重要阵地和一面旗帜。与此同时,成都的新兴剧团还有很多。1913年,成都还成立了“教育会”,也致力于川剧革新,经常演出以时事为内容的新戏,被称为“时装戏”。而由川剧玩友组成的剧团“进化社”,在川剧艺术家贾培之、浣花仙主持下,艺术水平也达到很高的程度,其名气不在“三庆会”之下。后来,贾培之应邀加入了“三庆会”,担任副会长,更加壮大了“三庆会”的力量。最盛时“三庆会”达到三百多人。康子林去世后,贾培之继任会长。在“三庆会”的带动下,川剧界把晚清的“川剧改良”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与此同时,四川各地的戏班也开始改组,重组为实力强、阵容整齐、有一定影响的新班子,如重庆地区的“义泰班”“、新民社”的扩大重组,川东地区各县“跑码头”流动演出戏班合并重组,川北经过重组出现的“十合班”等。由于川剧繁荣,相应出现了培养演员的科班。据统计,全省较有影响的科班就有近二十家,为川剧培养了大批后备人才,尤其是培养出女演员(之前川剧没有女演员)。民间的“玩友”和“围鼓”等票友组织更是遍布全省,不计其数。
  这一时期,对川剧艺术影响最大的表演艺术家以康子林贾培之最为典型。
  康子林(1870~1930),四川邛崃人,8岁学戏,12岁登台演出,17岁时已在川剧界名噪一方。其一生擅长文武各戏,艺名扬及中外,所具有的精湛艺术造谐和良好艺德深为川剧界称道。他同贾培之一起主持了“三庆会”的改革。旧时,各个戏班实行“包银制”,名演员包银很高,而普通演员非常辛苦但收入微薄。康子林带头废除“包银制”,实行按出场次数多少而定额的民主分账制,尽量缩小名角与普通演员的收入差距。同时,康子林又在内部实行品德、口德、戏德教育,并率先垂范。因此康子林有川剧“戏圣”之称。
  贾培之(1882~1954),四川成都人,并非科班出身。他成为川剧表演艺术家完全是出于爱好。最初他是个川剧发烧友,时间长了,技艺大增,在玩友们组织的“进化社”中脱颖而出,成为名角。后来他被康子林等“三顾茅庐”所感动,加入“三庆会”,任副会长。他与康子林一道进行改革,并且身先士卒,带头执行。“三庆会”的改革能长期坚持,与他的中流砥柱作用密不可分。同行誉之为“川剧泰斗”。
  这一时期在创作上涌现出如赵熙的《情探》,黄吉安的《三尽忠》、《柴市节》、《春陵台》,冉樵子的《刀笔误》,尹仲锡的《离燕哀》等一大批名人名戏,流行剧目多达七百多个。其中以黄吉安尤其突出。
  黄吉安(1836~1924),四川成都人。他一生创作了八十余部剧本,作品题材广泛:有提倡改良社会风习的,有揭露清王朝黑暗统治的,有抨击袁世凯复辟的。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歌颂民族英雄的,像《三尽忠》、《柴市节》、《朱仙镇》、《黄天荡》、《林则徐》、《熊香阁》、《木兰从军》等戏,都是广大观众喜爱的剧目。黄吉安的作品艺术价值很高,具有极大的社会教育意义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在戏剧界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故被誉为“四川的莎士比亚”。
  到20世纪30年代,以刘怀叙《光复图》、《川路血》为代表的川剧剧作家们创作的现代戏(时装戏),反映现实生活颇有特色,很受欢迎,引起轰动。
  抗战时期,川剧艺术家们也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在成都,著名演员肖楷成、剧作家周慕谦将传统川剧《济公传》进行修改,加入抗日救亡的新台词,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此后,杨鹤鸣、萼英的《皮匠爱国》、肖楷成的《姑苏台》等爱国戏也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在重庆,川剧名家张德成、傅三干、当头棒(刘成基)、筱桐风(阳友鹤)、魏香庭、蝴蝶(胡敕芳)等发起成立“川剧演员协会”,改编、新编并演出了不少宣传抗战的剧目。如魏香庭的《李秀成殉国》、《弦高犒师》(即《商人爱国》),当头棒的《乞儿爱国》,周裕祥的《双拾黄金》以及《滕县殉国记》、《爱国魂》等,都受到好评。由张德成、李大中编演的《扬州恨》,更是久演不衰,大受欢迎。许多外地剧团纷纷学演,影响很大。

民国时期的四川话剧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谭晓钟,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成都)副研究员

源自:《文史杂志》2008年第3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爱四川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爱四川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爱四川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方言用字浅谈之一一四:针、刺、蟭、扎、锥、蜇和鐍 司马相如与儒学
2# 四姑娘山
 何晓 发表于: 2008-11-14 13:51:4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想采访与老先生或者贾派竹琴相关的人士。哪位可以介绍啊?

我发不了主题帖,说是网页上有错误。汗颜,跟在这里,请原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8-11-14 19:09:12|只看该作者

回复 2楼 何晓 的帖子

有问题,请用QQ联系我,我帮你诊断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07:27,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