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6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8-7-20 08:45:3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开端[转帖]三星堆烛龙纵出的蛇目

 [复制链接]
──漫话巴蜀图腾系列之一7 T8 m8 T1 }0 h4 ], X  g5 H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6 x0 |8 R" `1 V作者: 白剑6 k2 i/ {: \2 D% {' O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y. t% ?& a, Q1 V( E1 ~   中国四川三星堆发现了一处宏大的古代文明遗址,出土了一批大型青铜器,其中有近三米高的青铜树、大型青铜立人像等,引起世界瞩目。不过,对出土的青铜图腾系列,至今的解读尚不令人信服。笔者已出几部专著,粗略地对其进行了系统解读。本文试图更细致地分析纵目青铜人像的“纵目”。& e1 y0 D$ k- G' v1 k http://www.phoer.net
( o/ _7 r' j7 W8 P5 d http://www.phoer.net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组器中,有一件独特的器物,一般认为是“纵目人面具”,并采用民间的“千里眼”、“顺风耳”传说予以解释,但却缺少证据。
http://www.phoer.net 2 C5 E, e9 l  D$ `# }7 E
http://www.phoer.net " D2 `/ x, I3 C; [5 `   笔者认为,华夏古人流行一致的图腾神系。我们可以从古老的神话系统入手,来寻找此神的身份。
http://www.phoer.net ( Y2 e% [# x5 l0 q& p2 a1 H7 x
http://www.phoer.net   V1 ^3 Q: |- P, P4 c 在华夏“昆仑神话”体系里,只有一个神具有“纵目”造型。《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记:“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Q4 A# O' M7 B, W" ~  X9 Q http://www.phoer.net
- c$ W, O  X' p0 S* g1 ` http://www.phoer.net
 文中传记烛龙之形就是“直目”。过去的学者多将其译为“眼睛竖生”或“眼睛是直的”。在先,东晋郭璞认为是“目纵也。”三星堆博物馆将其定名为“纵目人面具”,也是依此一传。烛龙在古代“五行”神系分布中为南方火神,形为“纵目大耳”。古传的“烛龙”就是一只口衔火把在天空照明的龙;又衍生出“烛阴”,裂变为夫妻二人。三星堆还出土有一具略小一些的“纵目人面具”(题图),应该就是祝阴。稍后,烛龙、烛阴又双双传为城隍庙主。火神又是灶神。在中国民间年画中,火神烛龙、烛阴夫妻总是双双出现。而在离广汉三星堆约三十公里的绵竹,古传的火神年画《灶神》两侧,还配有一副说明画中火神形象的对联:“人间司命主,天上耳目神”,强调火神的大耳与纵目。
http://www.phoer.net ; f" J3 E: |/ y; t) H( q/ D* v7 K# Y  s3 Y' O http://www.phoer.net
  人类早期传说的神明,都是有透穿宇宙的神眼。其源自对龙蛇神灵的崇拜,进而将“眼镜神”腹背的花纹当作神眼。于是,我们在全世界各民族的图腾中都发现了用龙、蛇之躯装饰神眼的图腾。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只陶盘上,有一日纹,又被装饰成人面,在相当人面眼睛的位置上,出现了一对螺纹。这便是用风格化了的蛇形装饰神目的通行作法。此日面上还有鱼纹,是典型的北方女神标志。整个图语表达为“太阳圣母”之意;联系到其中的“螺”,或可指“螺日女神”。. U7 Y( c  f( T3 E. ~. P$ K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G1 ?- [- Z) O! k3 [( Z3 ~+ M5 K 无独有偶,三星堆也出土了这样一件青铜器,为双鸟拱日之形,两只鸟头背向,头顶着一只日盘。日盘上也塑出人面,有明确的双目;但在眼睛一周,却有两条蛇形缠绕。此型命意与上述“日面”一致;还特别注意了用双鸟头“背”向来表明这是“北方女神”。因为古汉语中的“背”就是“北”,“北”字就是两人背相构形。0 @7 [: x. t( i, r. u http://www.phoer.net
" n3 n/ N$ }6 `2 t9 {/ ] http://www.phoer.net
 用蛇饰眼的习惯从古至今都在苯教中流行。古传的神明就是龙蛇,后来虽演为人形化,但古人也没忘记在这些神头上、身上及各个地方配饰神蛇,以表明此形为龙蛇之神。苯教中在神面上用蛇饰神眼的手法比较丰富:有的直接用螺形“盘蛇”表达,有的则将蛇头作为人面的眼睛,蛇身则顺脸颊而下,尾交于口牙。6 \5 e5 g+ T! K. ?- h+ p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W) ^* `" Y; t' Y6 M$ a' u/ j# Z  美洲印第安人有完全一致用龙蛇之躯装饰神目的风俗。著名的墨西哥蒂亚瓦纳科太阳门上,有密布的浮雕图腾。最尊贵的门楣中心有一个用多种图腾组成的人形太阳神。此神一手执规,一手执矩,头饰一周有日光射出,日光中又夹杂着龙形。最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双目──是由两条倒坐的龙形构成。而这类龙型几乎与中国北方草原古代的龙完全一致,如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 U' X3 n- A0 w/ |% Y, C http://www.phoer.net
7 _( ]  f& B2 u5 {4 ]3 f http://www.phoer.net
  中美洲玛雅人神面的蛇饰更为丰富明确,有的以蛇形绘制在神面上,有的干脆(当然是制陶技术发展到允许的时候)就在陶制神像面上塑出立体的蛇形,这就是早期传说的真正的“纵目神”。它确切无误地告诉我们,早期人类传说的神明之目,均为蛇目;同时确切地表明,玛雅人神话系统中也有“纵目神”!) J6 o6 {9 |/ h: m1 E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7 B! K6 ?1 n- E+ R4 n1 Q 中国古传的烛龙,本质上就是火龙。火龙有摧毁万物的能力,因而古人最乐意请用火龙驱逐鬼。古传的舞龙活动中,也主要是舞火龙(水龙由龙舟代替)。中国民间制作的龙也渐趋向于制作火龙,所以有意将制作的龙眼长长突出,与三星堆青铜烛龙之纵目惊人一致。这正是烛龙的“纵目”扩大到各方神龙的深刻传承之表现。
http://www.phoer.net & f' D0 m, `! O+ j1 R8 q) Y& O6 [- n8 \/ V1 P0 T1 X4 u http://www.phoer.net
 古人重视神灵眼睛的事实也在世界各民族中体现,甚至于采用只用眼睛代表神灵的作法。这在中国上古也流行过。二里头及三星堆出土的众多“眼睛”就是证据。西亚有一座庙中全是绘制的眼睛;印度佛教中的佛神也常用一双眼睛象征;埃及神庙中的象形文字中,也多有眼睛。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夫人赫拉身着孔雀装,并将孔雀羽上的斑纹充作她的神目。基督教认为“上帝无所不在”,就是指上帝有一双神眼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每个人的言行。可以肯定,三星堆纵目烛龙面上的“纵目”,就是风格化的龙蛇之躯。& g3 r3 u' W$ _) M* ^7 N7 R http://www.phoer.net
/ r& f% v4 J2 O, O2 V http://www.phoer.net
 至于纵目烛龙(火龙),似乎也是人类共有的图腾,如西亚神话中也有“一条吐火的龙从南方飞来”的传说;苯教中也有人面形的“大红司命主”;佛教中的“广目天王”,也有烛龙的“广目”特征;南美洲也有青色的火龙。它们早期应当出自同一原始形象,今天仍在各民族中传说;当然已有变异。
http://www.phoer.net " o" v& [8 y; }) b1 |% P
http://www.phoer.net " D( k4 ^# W6 G3 m9 D& s3 u白剑,广元市文化局+ H- R& l+ c1 K2 \3 a" R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5 d0 [$ E, Q  @2 |! A2 {6 n* R源自:文史杂志2008年第2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中心”与“外围”: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生长—以北京文化与巴蜀文化的比较为例 “坏账说”引全国关注房价缩水催生“负翁”人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04:44, Processed in 1.0140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