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761|回复: 7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炮筒 发表于: 2009-4-22 22:20:0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方言用字就《泸州话全解》词条表字与张世光先生商榷

 [复制链接]
  笔者少入“巴蜀网”。偶见 张世光先生帖文《泸州话全解》,有争论欲。班门弄斧,自顾鄙陋,当是贻笑大方。然中肠块垒,如物梗喉,不吐不快。只索掩愧,不自量力,破喉数声,逗人一乐,也算一景。──此是病,望先生谅。
  以下破声──
  《泸州话全解》文列第一词条:“责耳根”
  笔者认为“责”欠妥,该“侧”。“鱼腥草”之称“侧耳根”,是因为其叶像耳,生于叶柄侧,故名。“责”不通讲。
  第二词条:“茅司”
  笔者见有表“茅厮”者,相比更赞同后者。“茅厮”为何引“茅”组词?笔者认为是因旧时厕所简陋,屋顶多茅草覆盖故。为何引“厮”入词?笔者认为从造字说,字从“厂”者有“房舍”意,比如“厕”、“厩”。“厮”虽无“房舍”义,但有“养马伐薪者”义。而旧时茅厕大多以养猪拴牲口堆柴草为主,解手是附带,而拴马堆草与“养马伐薪者”有关,因此“厮”带“厕所”意可沾上边。而以“司”入词则不行。“司”乃“执掌”。以“茅执掌”表厕所,什么意思?无法理解。谁能指出“茅执掌”何以能表“厕所”?
  第三词条:“批娃儿”
  “批”似该“屄”──女生殖器。“屄娃儿”:践踏骂人的话──像屄一样的娃儿。
  第四词条:“兜几闹──故意制造麻烦故意制造麻烦”故意制造麻烦
  “兜几闹“似该“逗起闹”。川人常发“起”为“几”音,比如“拿起棒棒”,其发音便是“拿几棒棒”。 “逗起闹”:逗弄戏耍取乐。“逗起闹”不都带恶意。“故意制造麻烦”却一定带恶意。
  第五词条:“字瓜儿──荸荠”
  “荸荠”有人表字“慈菇”,也似不妥。但比起“字瓜儿”, 从“慈菇”的戴“草头”,笔者觉似更让人能意会些。而“字瓜”字面上与“荸荠”却毫无可联想处。“荸荠”在笔者地方叫法不是“字瓜儿”这音,而是“慈菇”这音。
  第六词条:“爪子──干什么”。
  从“干什么”这解释看,“爪子”这音,应是川人“做啥子”的快说。笔者地方,“做啥子”的快说音是“抓子”。“爪子”这音委实奇怪。如果“爪子”是泸州地方“做啥子”的快说音,在表字时也应还其本来面目才不会让人误解。
  第七词条:“表得”
  也是“不晓得”的快说。表字也该用“不晓得”。
  第八词条:“灯儿晃──鬼混”
  从“灯儿晃──鬼混”看,“灯儿晃”似应是“逗狂”一词。笔者地方,“逗狂”发音为“灯儿(两字快说)狂”,“狂”发为“晃”音是泸州特色。“逗”在川人嘴里发为“灯儿”,是因调侃做出的音变,但表字应表“逗狂”。表“灯儿晃”,不但外省人懂不起,四川人也懂不起。“逗狂”不是“鬼混”,是“逗弄疯玩”。
  第九词条:“纳──他/她”
  川话发音,各地不同。“纳”可能是泸州地方“他”等称谓发音。笔者地方,“他”等发音是“拉”。表字应还其本来面目。若表言字成表音字,那“纳”这表音我们同样可换成“捺”、“呐”、“辣”“衲”等与“纳”同音字,结果是:一个单纯的称谓,泸州话也可以是多种表法。推而全川,便成千百十种。这种人为迷魂阵,已不是真正有意义的表字了,已是把表字引入歧途了。很简单的道理:如是表音为言,这种可以各人五花八门,随心所欲的表音字,只能使表字成为与方言原意相差甚远,上帝也搞不懂的东西,川话只能成为讲不出个道道的死语言,永远缩在窝里。
  第十词条:“直半头这边或这方”
  “直”该“这”,道理不用重复了。“半头”在川话里是指在位置上和对方相对而言:对方是一处,我方是一处──对方是“那半头”,我是“这半头”。半头:半边、半块,半截。
  第十一词条:“哈本儿──傻瓜”
  笔者认为“哈本儿”该“傻饱儿”。一些人把“傻”意表字为“哈”,但它只是表音字,表义字应为“傻”。“饱儿”,即“饱气”:讥刺所指人举动的犯傻可笑是饭吃饱了撑憨了。气:指“饱”溢出的“饭气”──傻行为出自饭力,而非清醒的脑子。此外还有一词“发饱”,其意思与“饱气”差不多,也是指傻举是因为饭吃多了的缘故。
  第十二词条:“盗汉──傻瓜”
  笔者认为“盗汉”该“倒汉”。“倒”指“颠倒心智,对事理的认识和大众背道而驰”。“汉”:汉子。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炮筒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炮筒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炮筒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2收起理由
leikang + 2好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寻觅金江号子及其传人 “喻培伦大将军祠”遗址忆旧
2# 四姑娘山
 楼主|炮筒 发表于: 2009-4-22 22:21:2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第十三词条:“日龙包”

表示性交的“ri”字电脑字库找不出,(但字典上有)。其写法是上“入”下“肉”。“龙包”该“脓包”。“ri”是轻辱用语(让对方受凌辱)。“脓包”是将对方视为让人嫌恶无用的腐臭东西。

第十四词条:“疯杈杈──疯疯癫癫的”

“疯杈杈”该“疯叉叉”。“叉”:分开。“叉叉”:川人对肚皮以下大腿以上部份(这分叉)的俏皮说法。“光叉叉”:指这部份身体无遮蔽。“疯叉叉“:指“颠狂失性,像是连叉叉没遮蔽也不知道的疯人”。

第十五词条:“挑声干”

“挑声”该“挑生”。“干”:做。 挑生──故意弄出。挑:(原来没问题平顺的)挑动(使破裂或凸出)。生:出现(问题)。例句:他已经不哭了,你挑生要惹他。

第十六词条:“卡卡谷谷──角落”

表示“紧窄缝”的川方言的“ka”字,写法是“两个“木”字中间夹个“石”字”,但此字在电脑上打不出。“谷”应“角”──角落。

第十七词条:“克膝头”

该“磕膝头”

第十八词条:“将将儿──刚才”

笔者认为“将将儿”该“刚刚”。方言大都以音相传,久之,一些发音会出现改变。“刚刚”,或许由于顺嘴,慢慢“刚”发成了“将”音,但表字应表“刚”。“儿”是在“刚”叠用时后一个刚带出的尾泛音,表字可忽略不计。笔者地方说“刚刚”发音是“刚根儿(根儿快说)”。(当然也有人说“将将儿”)。“根儿”在这里也是后一个“刚”的变音和它带出的尾泛音。

第十九词条:“转西──昨晚上”

“转西”的“转”,实际是“昨晚”的快说。表字应“昨晚”,“西”应“些”。“些”:程度。

第二十词条:“今招”

“今招“该“今朝”。

第二十一词条:“腰不到台──了不起”

“腰不到台”。该“幺不了台”。 “幺不了台”本意是指“唱戏不能结束”。“幺”:排行最小(末位)的,这里指戏剧台本演不到末篇。生活中意指“事情下不了台,要一直进行下去”。“倒”该“了”。 川人在有的地方把“了”说成“倒”音,如例句:“你不赔钱今天叫你走不倒路”。这里的“倒”音便是“了”意。“幺不了台”并非是“了不起”意。比如例句:“等他搞嘛,我叫他幺不了台。”这里的“幺不了台”就指“事情无法结束,下不来”。

第二十二词条:“称展──得体,潇洒”

“称展”该“伸展”。“伸”和“曲”相对,指不皱、平展、尽意、舒发,不弯曲扭结。“伸展”并非是“得体,潇洒”意。比如一根直木材,川话形容它的“直”便是“伸展”。

第二十三词条:“花克──回家去”

“回家去”变成“花克”,这是惊人的。细想:“花”应是“回家”的快说,但表字要弄成这样,叫人无法理解。“克”应是“去”意发音。“去”在四川有多种发音:“去”、“气”、“记”、“克”、“各”等。表字不能各地据音表字,而应据意表字,都表“去”字。

第二十四词条:“拽什──高大,强壮”

川人说的“zhuai”,是指用拳头器物等击打。如例句:“zhuai他龟儿一顿”。川方言词条“zhuai shi”,意指“像拳头器物砸击紧一样实铁”。 “拽”字义是“拉、扔”,与“击打”无关。“什”义更与“zhuai shi”词中“shi”意沾不上边(而用“实”却可)。因此“拽什”表字不妥。字典上,川语的“zhuai”音义字查不到。 “zhuai实”词不是指“高大,强壮”。比如口袋里塞紧了东西,也可说装得很“zhuai实”。

第二十五词条:“水荡荡──水坑”

该“水凼凼”。

第二十六词条:“搭铁──犯傻”

“搭铁”本意是说“所指人显出的无智蠢笨,是因为脑袋瓜被铁块蒙盖住,脑筋转不动,思维出不来了”。这是一种巧妙的嘲讽对方低智的表达方式:不明说对方笨,而是说他反应不出,思维转不动是因为脑壳里是有铁搭盖着。搭:架、盖。很明显,“搭铁”非是指(一时的)“犯傻”,而是指人根本的“笨”。

第二十七词条:“刹角──结束”

笔者认为,“刹角”不妥,该“煞去。巴蜀语“sha ge”表“完结”之意。对“sha ge”的表字有“煞过”、”杀锅“、“杀角”、“煞角”、“杀各”等。笔者认为皆不妥。“煞过”的“过”音义皆不当。“杀锅”说是指饭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炮筒 发表于: 2009-4-22 22:22:10|只看该作者
术语,指某种菜肴没了。“杀角”是指木匠行话“收锯”──在部件两块木料形成方角碰尖合缝处用锯顺缝轻锯几下,然后敲拢间隙,制品即告完工。──这些说法都偏隘牵强,不能使人信服。笔者认为“sha ge”这词条并没有什么复杂离奇处,它只不过是巴蜀人日常普通表意字组成,这两字就是“煞”“去”。从词义讲,“煞”表收束(“如煞尾”),“去”表“离失”。“煞”“去”相合,即“收束离失”,正表事物从有到无过程,即“完结”之意。但有人会反对说,“去”不是“ge”音。笔者说,这是一地之见,因为据笔者所知,在川南一些地方,及相邻云贵一些地方,广西一些地方,“去”意都发“各”音。如反驳说“去”意在巴蜀大部分都不发“ge”音,局部不能代表巴蜀,那么笔者也反问,一个“去”意巴蜀为什么有那么多发音?有“去”音,有“气”音,有“记”音,有“刻”音,有“各”音?(还有什么音笔者就不知道了)。这多种发音是自古皆然还是往古巴蜀人“去”意发音基本统一,是后来产生分化改变?笔者认为应该是后者。造成分化改变的原因是外来人口,外来文化,书面文化的影响。受影响大的地区(较大城市,开化地区)改发“去”“气”等正统,较正统发音。受影响小地区发作“刻”音(和“ge”音相近),而一些僻远地区则保持了古发音,仍旧发“ge”音
  其实,在别的词条中,“去”意“ge”音仍有存在,笔者试举两例:
  一是“ge活”
  “ge活”即“去活”,是人们对“死”“灭”“失”的又一种说法。在笔者川南地区,碰上有人死了,旁观者往往会说“呵嗬,又ge活一个”!“ge活”词是带幽默和幸灾乐祸的,语气重,其使用是具选择性和看场合的。
  二是“ge了”
  笔者地方孩子们玩踢毽,弹珠等游戏,出场者若操作失误,别的孩子就会叫:“ge了”!──这里“ge”也是表示“去”意──机会去了。

方言的使用是因为沿袭。许多词条其音具体含义人们往往多不了解(尤其文盲)。当外来文化改变人们某些字发音,而词条则因为人们对其音含义的普遍不了解和词条的独特性,使用的习惯性,其涉及音难被改变。如果以上两例词条巴蜀大部分地方存在,仍“去”意  “各”音,那么笔者“sha ge”即“煞去”成立。

第二十八词条:“吼黑──吆喝”

“吼黑”该“吼吓”。“吼吓”意不是“吆喝”,而是“吼叫吓唬”。

第二十九词条:“马斗──欺负”

“马斗”该“码着”。“码”指“堆占”。如:放电影,码个地方。“码脸”指“脸上堆显出……”(不高兴不便说)。“码干”则为“(己方被对方威势)堆占完”。干:穷尽。“码着”则为“(已方被对方威势)堆占着”。

第三十词条:“带息──连累”

“息”不妥,该“胁”。“胁”:势迫。

第三十一词条:“湿耿耿──心酸,不舒服”

“湿耿耿”似该“塞梗梗”。意指“塞住、梗阻”。此词一般指“对肠胃里堵塞的感受”,并非“心酸不舒服”意,如例句:“这两天吃饭不行,心头塞梗梗的”。

第三十二词条:“飞凡──很脏的意思”

“飞凡”不妥,该“非(常)繁”。“ 严格讲“非常繁”不是词,是一句话。“繁”:多、杂、不清澈,意指“脏乱”。

第三十三词条:“皮驼──拳头”

“驼”该“砣”。“皮砣”:皮子包着的团块──对拳头的诙谐另称。

第三十四词条:“外乡──外面”

“外乡”该“外厢”。“厢”:边、方面。

第三十五词条:“死屁文儿──臭男人”

“死屁文儿”该“死屁娃”──骂人的话:该死的屁头屁脑的娃儿。同是骂人的话,“死屁娃”是并不恶毒的玩骂,而“臭男人”却是鄙薄憎恶的恼恨之言。“死屁娃”不一定指男性,“臭男人”却一定指男性。

第三十六词条:“高几──上面”

“几”该“起”。“起”:出现、生发,这里与“高”结合表“处所”。“起”在川话里常说成“几”音。如例句:“打起锣鼓”。川话来说便是“打几锣鼓”。

第三十七词条:“醒处──恍然大悟”

“处”该“楚”──清楚。“醒楚”非是“恍然大悟”,是“清醒过来,明白了”。

第三十八词条:“捞马马灯儿──意思是大人让小孩坐在自己肩上的一种行为”

“捞马马灯儿”似该“□(此字打不出,由左“挑手”右“老”组合,音“老”)码码肩”。“码”:堆叠。“□(此字打不出,由左“挑手”右“老”组合,音“老”)码码肩”并非只指“小孩坐在自己(?)肩上”,只要是肩膀上骑人,都可称“□(此字打不出,由左“挑手”右“老”组合,音“老”)码码肩”。

第三十九词条:“阉拜拜──形容没精神的人”

“阉拜拜”似该“蔫败败”。此词并非专形容人,也可指别的物。

第四十词条:“环人──脾气的暴躁的人”

“环”该“横”。“横人”:粗横不讲理。脾气暴躁的人不一定粗横不讲理。暴躁是个性,粗横不讲理是品行。

还有些争议词条,但没精力弄下去了。

以上信口雌黄,敬待张先生批评指正。
4# 金佛山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4-23 14:08:05|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世光 于 2009-4-24 09:22 编辑:

回楼主
    谢谢炮筒先生的商榷帖。

的确,那篇《泸州话全解》的帖子有不少问题值得商榷。该帖原发于四川新闻网,发帖者为“青e色”。因敝人在研究成都方言,对于四川各地的方言自然也有兴趣,然而未曾深入研究。

见到《泸》帖后,想到是四川方言,遂转发于巴蜀网,以便参考。敝人也发现该帖中有许多用字值得商榷或明显有误,本拟发帖商榷,但最近事情较多,以至遗忘脑后了。幸得炮筒先生提出,否则以讹传讹,不当也。

虽同为四川方言,然各地有异,不仅在读音上,也在说法上。敝人仅研究成都方言,所以只对成都方言也有的说法发表一点浅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责耳根”──成都人说“zê2er3gen1”,当写作“侧耳根”。成都方言把“侧”字读作“zê2”,音同“折”(如把“旁边”说成“侧边”,发音“zê2bian1”,音同“折编”),故也有人从其音写作“折耳根”。成都人还把它喊成(叫做)“猪鼻拱”,并讹读为“猪屁股”。一般称为“鱼腥草”,系“蕺菜”的别名。

茅司”──老成都人所说的“mao2si1”,当写作“茅厕”,即“厕所”,也说“茅房”。《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在“茅”字条下有“茅厕”词条,注明系方言用词,指“厕所”,读作máo·si。

批娃儿”──骂人语,其中的“批”当写作“”(异体为“”)。此外,“批”字在成都方言里读作“pei1”(即“陪”读作阴平调),而非“pi1”。

鸡皮疙瘩”──成都方言说“起鸡皮子”。

兜几闹”──应为“逗起闹”。

字瓜儿”──当为“慈姑”,成都人读作“zi2guer1”。即“荸荠”,有的地方叫做“马蹄”,有一种饮料就叫“马蹄爽”。

爪子”──当写作“做啥子”,只是“做啥”两个字要读其缩合音“zua4”。

卡卡谷谷”──表示“旮旯”,即词典上所解释的“角落”或“狭窄偏僻的地方”。成都方言写作“□□角角”,其中的“□”写作“木石木”(这是一个字,电脑无法输入),读作“ka1ka1go2go2”或“qia1qia1go2go2”(成都方言喜读后者)。

克膝头”──当写作“磕膝头”,成都方言读作“kê2xi1ter2”。

“将将”──当写作“刚刚”,二者仅为文读和白读之别。

“腰不到台”──方言词典一般写作“幺不倒台”,有“下不了台”或“(自以为)了不起”之意。

称展”──当为“伸展”,其中的“伸”字成都方言读作“cen1”,音同“琛”。该词有“笔直”和“帅气、漂亮”之意。例句:那个小伙子长得好伸展哦。又如:那个女娃子长得伸伸展展的。再如:他今天穿得好伸展哦,要去见女朋友嗦?

刹角”──有人对其解释为“原意是指编竹筐快收尾结束了”。方言词典又写作“煞角”或“煞割”。李劼人先生在其名著《大波》中写作“煞果”,并注曰:“煞果,即结果,即末了的意思,是四川人的常用语。‘果’念作‘阁’字音”。四川遂宁人唐枢(林皋)在其搜集的四川方言集子《蜀籁》中写作“煞搁”:“只有两回,起头一回,煞搁一回。”本地方言大家舟戈先生在其纪实方言小说《两代沧桑》中写作“杀角”,并注释道:八大王(张献忠)剿四川,百姓称他是“黑煞星”下凡的刀儿匠(屠夫),逢川人便杀,逼得百姓就拖儿带女上山到处避祸,与外界相隔。他们要是相互碰见,或遇倒(到)过路人,总要打听:“杀过了没有?”一旦队伍已过境,他们相互或问路人,都说:“杀过了。”久而久之,就流传出“煞过”、“杀各”、“杀锅”、“杀过”……。看来,这个“刹角”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的。

环人”──当为“横人”,即蛮横不讲理之人。“横”字在成都方言中有两读:“huan2”跟“hun2”,音同“环”和“魂”。一般说来,与“竖”相对时读作“环”,如“莫把板凳儿摆来‘环’起”;指人“蛮横”时读作“魂”,如“那个娃儿‘魂’得很”。不过现在也有人读混淆了。




    其它的恕不再写。总之,方言是丰富的,有人甚至说“方言无定字”。在用方言字时,除了意思上要讲得通,还要看其是否有典故、由来。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为方言的保护和传承尽绵薄之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收起理由
leikang + 1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9-4-23 17:44:49|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上的两位先生!你们的讨论很有意义,也很有水平,不禁也想说句,权做抛砖引玉。

“宝气”的“宝”,应作“呆(详见《说文》,此不赘述)”,故“哈本儿”应作“傻呆儿”。

“猪鼻孔”可能是“朱皮”,“孔”是何所指,请张老师研究一下。印象当中,以前用捣烂的“朱皮孔”贴在耳根的下面,治疗腮腺炎,因此,“侧耳根(耳根之侧)”之说合乎情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1收起理由
leikang + 1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6# 青城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9-4-23 17:55:24|只看该作者
有一种烹饪方式,比如用南瓜闷饭,叫做“孔”?果真如此的话,那么,“朱皮孔”可能就是这个意思:朱皮,是其颜色,“孔”是指捣碎后混合其它药物热敷在耳根之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张世光 发表于: 2009-4-24 09:25:20|只看该作者
“猪鼻孔”可能是“朱皮”,“孔”是何所指,请张老师研究一下。

thread-51093-1-1.html

韦建生 发表于 2009-4-23 17:44

不好意思,打成“猪鼻孔”了,应是“猪鼻拱”。据说,猪也喜欢吃侧耳根,爱用猪鼻子(实际上是猪拱嘴儿)去拱侧耳根,于是人们把它喊成“猪鼻拱”,又讹读为“猪屁股”。
8#
 韦建生 发表于: 2009-4-24 11:56:41|只看该作者
原来是这样。

哪天毛了,牵只猪去校一下。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04:4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