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端] “太阳神鸟”金箔图饰为朱利部落族徽说 [复制链接]──关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金箔文物的文化阐释
http://www.phoer.net , d# e# t% F2 M$ V3 {2 A% b$ }+ U& f( g$ t& y3 E* m http://www.phoer.net
⊙ 王炎
http://www.phoer.net . ]( z' ~4 h6 U' q2 q+ h7 K7 n
http://www.phoer.net - d; l+ g C# _$ `0 ?& E2 J) H2001年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的太阳神鸟金饰
http://www.phoer.net % O7 Z# p, Z2 z2 f" y% h ^9 R一" u7 H1 p8 d2 E- C/ ] http://www.phoer.net
2001年2月9日,成都西郊金沙村一工地在开挖下水道管道沟时发现了大量文物。闻讯赶往现场的考古专家们随后意识到,又一个重大遗址现身了!在出土的1000多件精美绝世的珍贵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太阳神鸟”金箔饰品。: ~' D8 L( D' q: r Q7 A http://www.phoer.net
那是在2001年2月25日,上午10时许,负责清理发掘工作的朱章义注意到一个拳头大小的泥块,它的一端露出了一只金光闪闪的小角,他敏锐地判断,泥土里一定包裹着金属器物!小心翼翼地把泥块捧在手里,一点一点地剥去“伪装”,被包裹着的金箔片渐渐露出了“真容”。刚出土时,金箔片已被揉成了一团,经过药水浸泡后,朱章义用镊子轻轻展开了金饰箔──圆形的金饰箔有着镂空花纹,上面清晰地刻画着太阳和鸟的图案。
http://www.phoer.net ( p- P0 S2 D! b, Y) h “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量20克。外廓呈圆形,图案分内外两层,都采用了透空的表现形式。内层图案为等距分布的十二条弧形齿状芒饰,芒饰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外层图案由四只等距分布相同的鸟构成。鸟均作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的状态,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图案的旋转方向相反。整件文物展示了古蜀先民卓越的手工技巧,是古蜀黄金工艺辉煌成就的代表〔1〕。! g2 D6 O0 y" n, a3 ~ http://www.phoer.net
对金沙遗址出土金器样品进行成分分析,可以确定金器含金量均超过80%,其中“太阳神鸟”金饰的含金量达到了94·2%,从造型特别精美和含金量特别高这两点来看,这是一件格外贵重、格外具有文化含义的出土文物。据一般理解,“太阳神鸟”金箔图饰中间旋转的火球代表太阳,四只鸟代表一年四季,十二道光环代表十二个月。但考古专家们目前对此还有另外两种解释:一是根据《山海经·大荒经》中的“帝俊生中容……使四鸟”等有关太阳神帝俊的记载,旋转的火球是太阳神,围绕着它的四只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太阳神的四个使者,寓意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第二种解释是,旋转的火球是太阳,四只鸟是托付太阳在天上运动的神鸟,该图案展示的是“金乌负日”这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2〕。0 k7 b$ U' v5 x) i+ a5 i( p- W) p9 } http://www.phoer.net
在所有出土的中国古代有关太阳崇拜的文物图案中,无疑以“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最为精美,它所表达的内涵寓意深远。十二道顺时针旋转的光芒与四只逆向飞翔的神鸟,表达了远古先民对生活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充满活力与生机的“太阳神鸟”给人以巨大的感召与动力,体现了古蜀先民的勤劳与智慧。
http://www.phoer.net - F* L( m5 W/ j 2005年8月,“太阳神鸟”金箔图饰被国家文物局看中,当选为中国首个文物保护标志。据国家文物局的解说,“太阳神鸟”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遗产:物质的它只是一枚金箔,传达的却是如金子般闪光的精神。国家文物局的专家认定,“太阳神鸟”图案体现了“古代人民‘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者天地之心也”,倡导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传递的是以人为本的精神;国家文物局还指出,“四鸟绕日飞翔,体现了先民追求自由、美好、团结向上的寓意”。这“自由、幸福、和谐、向上”,也就是古蜀文化的精神向往〔3〕。经过考古工作者长达4年的勘探与发掘,目前已确认金沙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大量与古蜀国最高统治者有关的遗存和遗物的发现,表明金沙遗址是三星堆文明衰落之后在成都平原崛起的又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推测应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代蜀国的都邑所在。
http://www.phoer.net ; V2 A& z1 U0 @: r8 Z 金沙遗址的发现进一步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中心之一,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填补了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空白。
http://www.phoer.net 6 b: i+ k) M. B9 k% r5 ^7 I
http://www.phoer.net : S0 B% y' [9 U; _. V9 x, x二# i* H, d" U* b5 F5 b5 Q# } http://www.phoer.net
古代蜀人是世界上最早开采使用黄金的古老部族之一。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了69件金器,其中的金杖、金面罩、金虎、金鱼、金璋、金叶饰等黄金器物,已展现出古代蜀人高超的黄金加工制作技艺。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以金箔、金片为主,现已达200余件,其数量与种类远远超过中原地区和三星堆遗址,为中国商周时期金器发现之最。金沙遗址的金面具、金冠带、太阳神鸟金箔图饰、蛙形金箔、金喇叭形器、金盒等10余件金饰器物,更是图案诡异、风格奇特,其中最令人惊叹的便是“太阳神鸟”金箔图饰。其神奇的图案和绝妙的表现手法,在四川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考古发现。它以简练和生动的图像语言,记述了商周时期古蜀国极为盛行的太阳崇拜习俗,透露了有关古代蜀国人文传说的重要信息,为我们了解古代蜀人的精神观念和追溯古蜀时期一些重要的史实活动的真实情形,提供了极重要的资料〔4〕。四川古代广泛出产黄金。《华阳国志》记载:蜀地以“岷山导江”,“泉源深盛,为四渎之首”,“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碧、铜铁、铅锡……”〔5〕任乃强先生对此解释说:“璧玉,谓大块白石英可制为璧者,蜀西北江水本支流上游高原上随地有之。金,凡产白石英之地,与自此流出江河冲积台地,土沙中咸有之。金沙江、岷江、涪江、白龙江诸水沿岸,岁岁淘取不绝。”〔6〕证明古蜀人制作金器的原料,皆就地取材,来自本地资源。其中最着名的金矿产地有两处,一在岷江上游的松潘漳腊,一在大渡河上游的小金县附近〔7〕。这两处皆在古代蜀人活动的中心范围之内,可以反证古代蜀人与金器制作的关系。此外,在盆地西、北周缘的大江大河及其支流的河谷地带,尤其是河谷由窄变宽处、转弯处和支流交汇处往往都是砂金富集的地方,如涪江的平武古城矿区、白龙江的青川白水矿区、嘉陵江的广元水磨矿区等〔8〕。这些金矿距离平原较近,可能就是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金器原料的来源地。
http://www.phoer.net $ c0 M9 M, L$ j, q/ u, B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先是热锻成形,然后采用锤揲和镂刻工艺制成较薄的金箔或金片,有选择地对个别金器表面进行抛光处理,最后用铆接和粘贴等方法将其固定在其他器物的表面。据考古专家对三星堆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的分析,粘贴金面罩用的是生漆加黏土调和而成的粘合剂。金沙遗址出土的金器在造型和风格上与三星堆遗址的金器是完全一致的,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色。这些金器绝大部分都不能独立作为一件器物使用,应当是其他器物上的附件,也绝不是一般的装饰品,而是地位尊贵的标志,其造型和图案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包含着丰富的古代历史信息,印证了古蜀国的一些历史传说〔9〕。; Y5 p. W' E$ ]! W( o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b4 M c2 \* V9 [三
http://www.phoer.net ' A$ @, a6 ?8 k" y# Q “太阳神鸟”金箔图饰体现了古代蜀人崇尚飞鸟图腾的信仰观念。这在古蜀出土的其他文物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铜鸟,便是很好的说明。进一步研究,古蜀人的太阳崇拜也很盛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凤鸟与太阳在古代蜀人精神观念中占有特殊地位,启示着“天地”、“阴阳”相依相存、相互转换的“神意”。于是,古蜀族的崇鸟观念与鸟图腾,又与太阳崇拜和太阳神话相互交融,两者通常构成极其密切的关系。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箔图饰,对此也是一个极好的例证。
http://www.phoer.net : \0 l4 N: Z5 K2 c1 x6 X 这里有必要提到金沙遗址出土的一件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是与“太阳神鸟”金箔图饰有着同样丰富内涵的珍贵器物。这件铜带柄有领壁形器,标号为2001CQJC:588,直径10.2厘米,孔径4·3厘米,领高2·9厘米,环面宽2·67厘米,柄长2·26厘米,厚0·2~0·33厘米。该器呈圆环形,中有—孔,孔缘凸出环面,形成高领。外缘一端有—矩形柄部。环面近边缘处有两道同心弦纹,在弦纹与孔壁间铸有3只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鸟纹图案。鸟为钩喙,圆眼,头上有长冠,身体与翅膀较短小,颈、腿和尾很长。器领部上端靠孔的一面有—疤痕,环面上残留有大量铜锈。该器环两面铸有相同的纹饰,表明此器当是竖起来插于其他器物上,短小柄部可能就是插入某个基座上的榫头〔10〕。1 K1 @9 _( u F* l7 m& | http://www.phoer.net
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同“太阳神鸟”金箔图饰相比,这件青铜三鸟纹有领璧形器不仅尺寸大小相近,而且在图像纹饰所表达的象征含义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一件为四鸟,一件为三鸟。很显然,这件器物同样是古蜀时代昌盛的凤鸟与太阳的神话传说,以及凤鸟与太阳的崇拜观念的产物,是古蜀族以凤鸟与太阳崇拜为母题的部落意志在生产活动中有所反映的一件重要器物。
http://www.phoer.net ' |6 L7 _, O8 b( `# _ 我们还注意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象牙片上,雕刻的太阳由多个同心圆构成,外圆上端刻有浓烈的火焰状,形似太阳的光芒,圆日左右还刻画了昂首相望振翅欲飞的双鸟,被称为双鸟太阳图(或双鸟朝阳图)。; f k: a$ k$ ~8 g! c5 h! H# R% L; W! h http://www.phoer.net
“四鸟”、“三鸟”、“双鸟”,这一系列与“太阳”相联系的出土文物究竟说明了什么问题?张朋川先生认为“这种鸟纹与太阳纹相结合的图案,也许反映了以鸟为图腾的氏族是崇拜太阳的”〔11〕。也有学者认为,这种将鸟形或鸟纹与太阳的画面纹饰连在一起,应是先民将鸟信仰与太阳信仰糅合一体的独特展示〔12〕。这些说法均十分“原则”,当然不会有什么错误;但我们认为,它所代表的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应该是“半牧半农”的渔猎部落在向农耕社会转化的过程中,或者说是在农耕部落形成的过程中,先民们关注自然节气,期盼作物丰收的“农耕文化心理”的反映。否则,为什么要那样刻意地崇拜具有火焰般光辉和温暖的“太阳”呢?为什么都出现在上古时期最着名的农耕文化地区呢?一般而言,原始社会和渔猎社会的人们不必像农耕社会的先民们那么专门地“靠天吃饭”,“刻意”地期盼于太阳的垂耀;而且浙江河姆渡遗址和四川成都平原地区都是“稻作农业”的发源地,应该不是偶然的文化巧合。至于说“神灵敬畏”,首先应该崇拜夺人魂魄的雷电才对,其次是足以摧毁一切的山洪爆发与泥石流、地震等等,可是我们并没有在这些“遗址”中找到相应的、可以与之比对的、十分重要的证据。9 E. _! K( _" u7 c( z" w http://www.phoer.net
原始崇拜是一个古老的、复杂的话题,是人类由洪荒向文明迈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各种原始崇拜观念中,最广泛的就是太阳崇拜观念。这主要是由于太阳和自然万物的密切关系,对人类的生存繁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先民们自远古以来就对太阳怀着普遍的感恩之情,并由此产生了各种崇拜形式。同时,先民们在农事活动中对太阳与自然节气的观察,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丰富联想,使得世界各民族中都出现了绚丽多彩的太阳神话。这些以太阳为母题的神话传说,在世界的西方和东方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广为流传,对古代各民族的精神观念和行为方式,乃至整个历史文化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远古时代的十日神话传说,不仅与西方太阳神话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展示了东西方区域文明的不同特色〔13〕。' ?# u% V5 [6 e3 e8 ~/ ]0 P6 O+ O http://www.phoer.net
古埃及人崇拜尼罗河与太阳神,认为太阳神执掌着四季与潮汛,给沿岸居民带来灾难与丰收;阿波罗则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法力无边,执掌谷物与畜群,他手里的弯弓与竖琴,代表着诗歌、音乐、希望与爱情;中国古代则广泛传播着具有浓郁东方特色的十日神话,禾苗枯焦、民不聊生,以及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最为显着的例证,无一例外地与农业丰歉相关,反映了农耕部落时代的文化诉求。但与西方神话显着不同的是,中国的太阳神话往往与飞鸟崇拜联系在一起。飞鸟比扶桑、若木、建木等神树更接近太阳,因此是太阳的使者或伴侣,荣耀的地位与太阳相比翼。至于“四鸟”、“三鸟”、“双鸟”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文化寓义,倒不必从“神话典故”的附会解释中拘泥于求证,恐怕它们所表达的,更多是“吉祥”、“美满”、“繁荣”、“昌盛”的心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