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299|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7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1:54|只看该作者
【原文】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77)

【注解】发汗或下之后,正气乍虚,热蕴于胸,发为烦热和胸中窒塞的证候。所谓“热”,指身热;“烦”,指心烦。邪热蕴郁较重,故胸中窒塞不畅。栀子豉汤能宣热开泄火郁,使热不与气结则愈。

【原文】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78)

【注解】伤寒五六日,邪未传阳明之时,遂用大下之法,然下后身热不去,外证犹未除;心中结痛,热已内蕴,证比“胸中窒”为重。故用栀子豉汤清热宣郁,伏其所因,得吐而微汗出,则表里之热皆解。

按:火郁心胸,影响气血而为或窒或痛之症,然方中绝不加利气活血之品,卓见非凡可为后人法。
7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2:1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原文】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79)

【注解】本论提到下后腹满而不烦的有两节:①热气传入阳明的实满,以承气汤下之;②脾胃气虚,痰气不运的虚满,以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温之。提到烦而不满的亦有两节:①热邪不解,胃之气液双虚所发生的虚烦,以竹叶石膏汤治之;②汗吐下后懊侬欲吐之心烦,以栀子豉汤清之。本证心烦腹满,由胸下连于胃,乃热与气壅于胸腹,故以栀子厚朴汤泄其烦满。

【治法】泄烦热,消腹满。

【方药】

栀子厚朴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厚朴四两(炙、去皮)  枳实四枚(水浸、炙令黄)

上三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栀子苦寒清烦热,厚朴苦温理气消满,枳实苦寒善泄热结而治气痞。

按:此方即小承气汤减大黄加栀子。以其人大便不燥而心中烦懊故设此法,然此证热已下移渐侵阳明,自在言外。

【附医案】董某,女,37岁。病心中烦懊,不能控制,必须跑出屋外,方得小安,并且脘腹胀满,如有物塞之状。其脉弦数,舌苔黄腻。问其大便不秘,小便则黄。辨为心胸热郁,下及于胃所致。为疏:生山栀三钱枳实三钱厚朴四钱服一剂而病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5:49|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80)

【注解】太阳病伤寒,医用峻烈丸药大下,其人身热不去,反映邪热未全入里;微有心烦,为热郁而不甚,治用栀子干姜汤清上热温中寒

按:此证大下伤脾而成寒,身热不去,心中微烦,又为胸、表之热未解,故用栀子干姜汤清上热兼温中寒。

【治法】清上温中

【方药】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干姜二两.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方解】用栀子清烦热,用干姜温中寒,乃寒热并用各行其事之法。
7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6:38|只看该作者
【原文】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393)

【注解】本条原在《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篇》,是为病差后而又劳复发热者设,今归于栀子豉汤类。

所谓“大病”,有两个意思。《诸病源候论》说:大病者,中风、伤寒、热劳、温疟之类是也。即中风、伤寒均属大病,此其一;大病亦指较重笃的疾病而言,此其二。大病初愈,气血未复,余热未尽,脾胃未和因强力作劳,而又致发热者,是为劳复。劳复之热,乃不尽之余热,因劳而外浮,自内发于。外,故治疗不宜汗解,而应以枳实栀子豉汤宽中和胃、清解”余热。

按:以方测证,本条劳复当见心烦懊依、胸满腹胀等症。

【治法】调里和胃,清热除烦。

【方药】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三枚(炙)  栀子十四个(擘)  香豉一升(绵裹)

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方解】方用枳实宽中下气,栀子泻热除烦,豆豉透邪散热。清浆水,又名酸浆水,其性清凉而善走,用以煮药可开胃调中。若兼有宿食积滞,再加大黄以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7:01|只看该作者
【原文】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81)

【注解】病人旧有微溏而大便不实,其脾肾阳虚可知。栀、豉苦寒走泄,对便溏之人,实非所宜,故为所禁。而又不得不用栀子汤时,则应

按:如其人犹有烦郁之证,以栀子干姜汤为例。

凡火郁心胸而无痰水纠缠的则叫“虚烦”证。其证以心烦不得眠,剧则反复颠倒,心中懊依为主。治用栀豉汤清宣火热之邪。若其人兼见少气的加甘草以补之;若呕而胃气不和的则加生姜以散饮;若胸中火郁而影响心肺之气血、或窒或痛的不用更张,仍用本方以解火郁;若胸中火热而向下影响于胃,见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可以栀子厚朴汤清烦而消满;若误用丸药大下,其人身热不去,心中微烦的,则用栀子干姜汤寒热兼顾,清上以温中;若病人脾肾阳虚而旧有微溏的,切勿使用栀子豉汤以伤阳气。
7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7:45|只看该作者
第六节 辩结胸、脏结与心下痞证

【原文】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日结胸也。(128)

【注解】此条用问答方式以辨结胸和脏结,但重点是论结胸。结胸与脏结均有气血凝结故皆按之而痛,但有轻重之分。

结胸的脉象是寸脉浮而关脉沉,这是由于阳邪在胸故寸脉应浮,水邪凝结其中,故关脉则沉。一浮一沉而阳中有阴,故为水热结胸之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8:40|只看该作者
【原文】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目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129)

【注解】脏结、是邪气凝结在脏。病从外入而结于脏。脏结为阴,阳虚而有寒,故其人能食而时时下利;结胸为阳,水结热阻,故其人不能食而大便多燥。脏结而中有寒,故关脉小细沉紧,然邪由表人,故寸脉亦浮。若脏结而舌上白苔滑的,为气寒津凝,里阳已衰,而入结之邪又深,这时对其凝结则非攻不可。然正气先虚,早已下利,而又不任其攻,故为难治之证。
7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9:03|只看该作者
【原文】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0)

【注解】脏结无阳证,指外无太阳之表;不往来寒热,指无少阳之半表半里;其人反静不烦躁,指无阳明之里。三阳热证皆无,而舌上苔滑的,则反映无阳则阴独,表里皆寒。联系上条的病机,不但不可攻,亦为难治之证。

按:《医宗金鉴》说:“舌上白苔滑者难治句,前人旧注,皆单指脏结而言,未见明晰,误人不少。盖舌胎白滑,即结胸证具,亦是假实,舌苔干黄,虽脏结证具,每伏真热。脏结阴邪,白滑为顺,尚可温散;结胸阳邪,见此为逆,不堪攻下,故为难治。由此可知,著书立论,必须躬亲体验,真知灼见,方有济于用,若徒就纸上陈言,牵强附会,又何异按图索骥也。”考其说似从实践中来,故录之以供参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9:26|只看该作者
【原文】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131)

【注解】病发于阳,谓病发在表,误用下法,故日“反下之”。下后里虚,表邪内陷,与胸膈水饮相搏,构成结胸。病发于阴,谓病发在里。里证分虚实,不能一概而下。若不应下而反下,徒伤胃气,使气机不利,构成心下痞证。由此可见这两种证候的形成,都是下之太早所致。若下后构成结胸,其邪热偏结于上的,除胸中有结硬的证候,并有项背强急,俯仰困难,自汗出而像“柔痉”的症状,反映不独胸上水热胶结,其项背津液亦为不利。“下之则和”言用大陷胸丸泻下水热凝结,则颈项自可柔和,可无庸他法治疗。

【治法】缓攻在上热结

【方药】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熬)  芒硝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方解】水热胶结,势甚于上,项强如痉,故用大黄、芒硝苦咸寒以泻其热;甘遂为逐水之峻药合硝黄以疏通水热胶结;葶苈、杏仁泻利肺胸之水结,但药力太峻,又恐一掠而过,不能尽除其邪,故制以白蜜之缓恋,剂量仅服一丸,则变峻为缓。“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说明它比大陷胸汤为缓。
8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49:58|只看该作者
一、结胸证

(一)热实结胸证

大陷胸证

【原文】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注解】此条分成三段解释。从“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至“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为第一段。作者从脉证说明此时太阳之表邪而犹未解;从“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至“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为第二段,说明误下之后,脉证皆变,膈内拒痛,客气动膈,阳气内陷,而不能上冲,则心下因硬,成为结胸之证,治用大陷胸汤泻热破结;从“若不结胸”至“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乃为第三段,说明如不成结胸,则有湿与热合,热不得越,湿不得泄的身必发黄之症。论病有始终,辨证分上下,而又突出太阳病误下构成结胸的原委,使人读之不倦。

【治法】泻热逐水

【方药】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

上三昧,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方解】大黄、芒硝苦咸寒以泻心胸热结,甘遂峻攻水饮之凝聚,三药相得,以专攻水热凝结为能事,以药后得快利为目的。

【附医案】李某,女,15岁,大连人。症状:发热头痛,周身不适,五六日后,突然发现上腹部酝疼痛,每到下午则发热更甚,乃到医院诊视,诊断为急性腹膜炎,留其住院,其父因经济负担,乃转请中医治疗。切其脉紧而有力,舌苔黄厚,大便已七日未解,小便色红而少,不欲饮食,时发谵语,周身亢热,腹肌板硬疼痛拒按。此证从不大便、谵语、潮热分析,应属阳明燥热成实的大承气汤证。然从腹部泛发性疼痛板硬拒按,与舌苔虽黄厚不燥分析,则又非大承气汤证。此证乃由外感失治,邪热内陷,同水饮相凝结而成为大陷胸汤证,观其脉紧、心下痛、按之石硬为大结胸三症皆备,故治当急下。大黄二钱  芒硝二钱冬瓜子五钱  生苡米五钱甘遂末三分(另包)令先煮大黄,汤成去滓,内入芒硝,火上一沸,再下甘遂末和匀,嘱分两次服。初服约一时许,大便泻下,但不甚快,又将第二服分其半与之。服后不久,大便畅通,水与大便齐下,约半痰盂多,患女身热腹痛顿消,腹肌变软,胃纳亦开,乃令糜粥自养。

【原文】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粳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注解】伤寒至六七日,为表邪传里之期,虽不因下,亦可构成结胸实证。脉沉主内、主水,脉紧主实、主痛。心下痛按之石鞭者,主水热坚结,属于大陷胸汤证。

【治法】攻逐水热凝结

【方药】大陷胸汤方(见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0 09:00,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