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116|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4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1:57|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47)

【注解】此证为太阳伤寒的麻黄汤证。若不得汗解,邪无出路,其人阳气复盛,邪又不能内传,则使营分之邪郁而变热,迫血上行,载邪外出而作解,虽异于发汗之形式,然其作解则一。

按:此种伤寒衄解,每见于青壮年阳气有余之人。若老人和婴儿则颇为少见,因其阳气不足,不能拒邪以外出之故。46条论服麻黄汤而病不解,然后作衄则解;本条是未服麻黄汤发汗,而正气拒邪外出自衄则愈。
4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2:1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原文】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51)

【注解】此条承50条“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而论尺脉不迟而浮者,则主病在表,而又不挟虚,故宜麻黄汤发汗。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2:37|只看该作者
【原文】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2)

【注解】脉浮而数,寓有紧象之意。亦承50条而论尺脉不迟而浮紧者,为伤寒表实之脉,故可发汗,宜麻黄汤。

按:以上两条,又有一层意思,凡用麻黄汤者,其脉必以浮或浮紧为依据,若脉沉而不浮者,则麻黄汤切不得用。

麻黄汤证,为太阳伤寒,表实无汗,此时的寒邪,已从卫而伤荣,它的病情比桂枝汤为重。柯韵伯所总结的麻黄八症,即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风寒、无汗、气喘,只缺少脉浮紧,因为已详于第3条中。以上的脉症反映寒邪伤阳的病理特点。如果再概括一点讲,又可缩小为四症,即恶寒、身疼、无汗、气喘。恶寒,反映了寒邪伤阳,“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可见恶寒是一个主症;寒主痛,伤于寒可使荣卫气血不利,所以“八症”中,疼痛就占了一半,其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了;无汗,是四症中的核心症候,反映了寒性收敛,能使皮腠闭塞,把太阳之气液,郁遏于表,所以,虽发热而皮肤干燥无汗;肺之合皮,其荣毛,寒邪束于体表,毛窍为之不利,则使肺气宣降失司,因而作喘。

伤寒无汗表实,若延迟日久,阳气郁遏过重,虽用麻黄汤发汗,也不能一次将荣卫之邪发出体外,因此,可发生发目瞑欲作衄解的前驱症状。另外,由于汗血同源的道理,故伤寒无汗表实,有自衄作解之机。若衄而不畅,不能载邪外出,仍可用麻黄汤发汗,以分消营中之邪则愈。凡用麻黄汤发汗,必须尺脉不迟,而见脉浮或浮紧者为准,切不可按寸不及尺,犯粗心大意的错误。
4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3:00|只看该作者
(二)麻黄汤的加减证

1.葛根汤证

【原文】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31)

【注解】此节应同第14条桂枝加葛根汤证合参,方能进一步了解葛根汤的治疗意义。

桂枝加葛根汤证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属中风表虚的证候;本节的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属风寒表实的证候。

按:葛根汤除治无汗的项背强几几,还能治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以及阳明经脉被风寒所伤的缘缘面赤、发热、恶寒、额部头痛等证。

【治法】发汗通经利血气

【方药】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方解】此方即桂枝汤加葛根、麻黄而成。麻黄、桂枝发汗解表;葛根疏通经脉治项背强几几;芍、甘调荣,姜、枣和卫。

【附医案1】崔某,女,18岁病口噤不能张,勉强可张到2.5厘米,如再强之则两颊疼痛难以忍耐。经北京市某医院确诊为“颞颌关节炎”。其脉弦,舌苔白黄相杂。察其所病之处,为足阳明胃经所循行。邪客其经,血脉不利,则口不能张开。观其舌苔发黄,是经中有热而非寒,法葛根汤意加减化裁。葛根八钱  生石膏八钱  玉竹三钱  丹皮三钱  白芍三钱  钩藤三钱  甘草一钱此药以葛根疏通阳明之经脉,生石膏兼清阳明之热,佐以白芍、丹皮、钩藤为凉血平肝息风之法。 此方服至第三剂,口张能容两指;又服三剂,口张如平人,迄今亦未发病。

【附医案2】曹家达治封姓工人,病恶寒,遍身无汗,循背脊之筋疼痛不能转侧,脉浮紧。此外邪袭于皮表,故恶寒。况脉浮紧,证属麻黄而项背强痛,因邪气已侵及背输经络,故治以葛根汤方。葛根五钱  麻黄二钱桂枝二钱  白芍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四片  红枣四枚。服药后,顷刻,觉背内微热,再服,背汗遂出,次及全身,安睡一宵,病遂告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3:23|只看该作者
2.大青龙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38)

【注解】太阳中风,概括风寒之邪而言,非指中风一证。脉浮紧,为太阳伤寒表实之脉;发热,恶寒,身疼痛,为风寒表实之证,当用麻黄汤发汗。若因循失治,或者药轻不得汗,以致风寒闭郁不解,阳气不得宣泄,正邪相争,则见烦躁之证。然不兼口渴引饮则非阳明里热。故用大青龙汤峻发在表之邪,以宣泄阳郁之热,则烦躁可解而表证得去。若其人脉不浮紧而微弱无力,且见汗出恶风症候,这是太阳病的中风表虚证,则不得用本方发汗。若误服本方过汗亡阳,阳气不能充达于四肢,则四肢发生厥逆;亡阳液脱不能荣养筋肉,则见筋惕肉<──>等症,是为治疗之逆。

按:大青龙汤是在麻黄汤基础上倍麻黄,加石膏、生姜、大枣,故为发汗之峻剂。本证的烦躁,是汗不出所致,和里实证不大便烦躁或里热口渴的烦躁而有所不同。

【治法】发汗除烦,宣通阳郁。

【方药】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本方由麻黄汤加减而成,是发汗的峻剂,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散表邪,加石膏辛寒以除烦热,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此方发汗甚峻,有时难以控制,若汗出多,则以米粉粉身,以止其汗。若已汗出,便停后服;若复服,则汗多亡阳使人虚,而有恶风烦躁、不得眠之变。

【附医案】某医在我院进修《伤寒论》课,家住农村,回乡探亲时,适值抗旱打井,一壮年社员,汗出如洗,缒绳下井,井下阴冷,顿时汗消,因患身痛、恶寒发热、烦躁难忍,服药无效。其脉浮紧,面赤气粗,某医辨为大青龙证,开大青龙汤原方,甫一服,汗出烧退霍然而愈。
4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3:42|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注解】大青龙汤为不汗出阳郁之烦躁而设。然亦有在“不汗出”的同时,皮腠之间的水液凝涩不散,而出现周身沉重,甚至酸楚,以及两臂沉重难以抬举;或手指作肿,其脉不紧而缓的,亦可用大青龙汤发泄其水毒使从汗出则愈。

按:对此条的解释也有人认为是寒邪化热,如尤怡说:“伤寒脉浮缓,脉紧去而成缓,为寒欲变热之证……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人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其脉犹浮,则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重乍轻之候也。”尤怡之说亦有道理,兹录之以供参考。

【附医案】吕某,男,46岁患两手臂酸重难举,诊脉时抬手都感觉吃力。西医诊为神经炎,注射维生素B无效。其人身体魁梧,而脉来濡缓,舌苔白滑而腻。初诊认为卫虚挟湿,投防己黄芪汤反使病情加重。于是,始悟仲景“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之语,乃疏大青龙汤令发汗,果一剂而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4:02|只看该作者
3.小青龙汤证

【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注解】“伤寒表不解”,谓脉紧、头痛、发热、恶寒之症仍在。“心下有水气”,谓寒饮内停蓄于胃脘。寒饮扰胃,胃气上逆则干呕;水寒射肺则咳;水饮之邪变动不居,故有津液不滋之或渴;水走肠间之或利;水寒滞气之或噎;水气内停之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若水寒凌肺而气不下降则作喘。治疗用小青龙汤外散寒邪内蠲水饮。

按:小青龙汤以散寒蠲饮为称,临床所见往往有表证者少,而无表证者多,然寒饮每从表寒而来,  “形寒饮冷则伤肺”,故此方以肺胃寒饮为治疗之重点。

【治法】温散寒饮,表里两解。

【方药】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方解】本方外散风寒,内化寒饮,有两解表里作用,若无表寒,则专一散饮。方中麻黄、桂枝发散风寒之邪,细辛、干姜温化肺胃寒饮,半夏涤痰降逆,甘草护正和中。此药辛散为最,恐耗心肾之气,故以五味子之酸收以保心。肾,芍药之酸敛以护荣阴,方能去邪而不伤正。又干姜、细辛、五味子三药相配,为辛散酸收并用,乃仲景治寒饮作喘惯用之法,此亦不可不知。

按:小青龙汤治寒饮作喘极效,但不宜久服,因能发动冲气,又易伤阴动血。忆1958年冬,予治一喘疾患者,乃寒饮射肺证,投小青龙汤,服之而效,患者甚喜,不与予谋,一连服十数剂之多,时残冬已尽,新春又来,患者突然鼻衄,势甚汹涌而不能止,家人颇为惊慌。后至同仁医院急诊血止,然身体由此而衰,又求余诊,始知其情。噫!过服小青龙之祸可不慎欤!凡临床用小青龙汤而喘势已减,便可以苓桂杏甘汤或苓桂味甘汤善后调理则较为稳妥。
4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4:24|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心下有水气,咳有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注解】本条文之“小青龙汤主之”应接“发热不渴”之后。小青龙汤证的病机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因而发生咳而微喘与发热不渴的表里证。若服小青龙汤以后,其人原不渴而如今渴的,仲景注为“此寒去欲解”;因寒饮去而阳气布则渴。

小结:麻黄汤加减证中有葛根汤证、大青龙汤证及小青龙汤证。这三个方证皆是表实无汗,但葛根汤证为无汗恶风而项背强几几;大青龙汤证为不汗出而烦躁;小青龙汤证为无汗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因此,这三个表证同中而有异。葛根汤发汗以利经输;大青龙汤发汗以解烦躁;小青龙汤发汗以平咳喘。如果其人汗出恶风的表虚证,这三个方子都不能服,误服过汗则有各种坏病发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4:48|只看该作者
(三)麻黄汤的禁忌证

【原文】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注解】浮紧是伤寒脉,身疼痛是伤寒证,脉证相合,宜用麻黄汤发汗。“假令尺中迟”,尺脉候里,迟脉是精血不足的反映。里虚不耐攻伐,故不能发汗。“何以知然”是诘问语,追究为什么尺脉迟不能发汗?“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说明是因为营气不足,血液亏少之故。

按:尺中脉迟而伤寒不解,叫“挟虚伤寒”。许叔微用小建中汤,俟尺脉不迟,然后再用麻黄汤发汗。可供参考。
5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5:12|只看该作者
【原文】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注解】咽喉,人体之要道,肺。肾之脉贯其间。咽喉干燥为肺肾津液不足之证,因此,虽有表证,亦不可用辛温发汗。若强发之,则更劫其阴,必致干燥益甚而变证百出。

按:虽言咽喉而口舌已在其中。“不可发汗”后,恐有脱落之文字。

【原文】淋家,不可发汗。汗出必便血。(84)

【注解】淋家,素患小便淋沥之人,其原因多由于下焦蓄热,津液受损,虽有外感,亦不可发汗。若误汗伤阴,使邪热炽盛,不但津液愈亏,更惧逼血妄行而引起便血之证。

【原文】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85)

【注解】久患疮疡的人,气血腐为脓液,正气已伤,虽有表证,不可发汗。误用汗法,则荣卫更虚,筋脉失其濡养,必发生筋脉强直,肢体拘挛的痉证。

按:钱潢日:“疮家,非谓疥癣之疾也,盖指大脓、大血、痈疽、溃疡……之属也。”

【原文】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86)

【注解】衄家,则阳明经血早已先伤,故虽病伤寒亦不得发汗,如误发其汗,则阳明经气更虚而额上皮陷(阳明经脉行于额头);血脉已虚,无血以润养,则脉拘急紧张,目直视而不能<──>(晌,读镟,义同瞬),为此故不得眠。

【原文】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注解】亡血家,指平素有失血疾患的病人。因其血虚,而气亦不足,故虽有表证,亦不得用麻黄汤发汗。《灵枢·营卫生会》说:“夺血者无汗。”亡血发汗,势必阴阳两伤,故其人寒栗而身振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22:3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