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119|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5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5:34|只看该作者
【原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注解】汗为心之液。凡经常出汗的人,心气早已先虚,若重发其汗,则邪不解而心益虚,必然发生心神恍惚不明、神虚意乱而不能自主之症,并且小便毕而阴中作痛。此因心与小肠为表里,今心液虚,而小肠之液亦竭所致。与禹余粮丸以敛汗而养心。

按:禹余粮丸方本缺。魏荔彤认为即赤石脂禹余粮汤。《医宗金鉴》认为“与禹余粮丸”五字为衍文。未知孰是。
5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5:5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原文】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89)

【注解】病人胃中寒,反发其汗,阳气愈微,胃中冷甚,假如有蛔必不能安,故必吐出。

按:宜理中汤加乌梅、蜀椒。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6:11|只看该作者
【原文】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注解】由脉浮数,可知发热恶寒、头项强痛等证同时存在,为病在于表,法当以汗解之。若误下之;非但表邪不解,而又徒伤正气,因出现身重、心悸的气血两虚之证。此时,就不能再发汗了。可待其气血津液恢复便自汗出而愈。所以然者,因为患者尺中脉微,反映了肾中阳气不足,故当禁汗。须待正气充实,表里气复,津液调和,而后汗出乃愈。

按:凡伤寒表实而尺脉不起者,亦可用小建中汤治疗。待尺脉起,再用麻黄汤发汗。

【附医案】昔有乡人丘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痛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日:虽属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耆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叟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是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录自《普济本事方》)

麻黄汤为伤寒表实而设,所以,以无汗而脉阴阳俱紧为主。如果伤寒挟虚而尺脉沉迟不起,则为荣气不足,血少之故,不可用麻黄汤发汗。以此类推,文中指出的咽、淋、疮、衄、血、汗、寒诸般阴阳气血不足之证,虽有伤寒表邪不解,亦当禁用麻黄汤发汗。语云:强人伤寒发其汗(指用麻黄汤);虚人伤寒建其中(指用小建中汤),可谓要言不繁而中肯綮了。
5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6:36|只看该作者
三、桂枝麻黄合方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原文】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注解】“一日二三度发”六字,当移“热多寒少”句下。此条以“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九个字为纲,而系以.“欲愈者”、“阴阳俱虚”者与“未欲解”者三证,并辨其治法。此条言伤寒之证,得病有八九天,曾经汗下而病仍不解。现有的症状是寒热如疟,而且发热多于恶寒,发作的次数也较少,每天只发作两三次,这就反映了在表的邪气并不为重;病人也不呕,而大便是可以的,没有什么不正常,这就反映了这个人里气是调和的;再论其脉象,从前的脉浮紧,变成了现在的微缓之象,说明了邪气已衰,正气将欲恢复,故为欲解之兆。若以上的证候,得之八九日之后,而脉微不缓并且还恶寒的,这是经过或汗、或吐、或下以后,其邪虽已解除,然表里之气由此而虚,所谓“此阴阳俱虚”,治当从扶正入手,不可再用更汗、更吐、更下之法。若其人不见恶寒,而面呈发热之色的,反映了太阳表邪不解,阳气怫郁不伸,而表仍未解;且由于不得小汗出,其身必痒。发痒,也是表有邪的反映。此时,如用麻黄汤发汗,则嫌其峻;如改用桂枝汤发汗,则又嫌其缓,仲景故合二方之半,使药力不峻也不缓而恰到好处。

按:凡外感风寒不解而出现身痒的,此方实有立竿见影之效。

【治法】发汗透邪止痒

【方药】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生姜(切)  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二汤各取三分之一,即得桂枝一两十六铢,芍药、生姜、甘草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三个零三分枚之一,收之得二十四个,合方。详此方乃三分之一,非各半也,宜云合半汤。

【方解】小邪在表,稽留日久,若不得小汗出,则其人脉浮,发热、面红而身痒。古人说,“痒为泄风”,故以发汗之法为宜。然此证如发汗太多,则可使邪内传阳明。如果不发其汗,又虑表邪内传少阳,故以桂麻合方发一点小汗为宜。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注解】凡服桂枝汤发汗,应以“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如果不按这一要求去做,而发汗太多,则可发生种种变证。但也有的汗出之后,其人不烦渴而脉来洪大的,反映了里虽无热而表邪仍在。洪大为阳脉,主阳气犹能上冲而与邪争,所以可用桂枝汤啜粥取汗则愈,切不可认为脉洪大为病已转入阳明而过早使用白虎汤,反冰伏表邪而不得解。若大汗之后,表邪不解而恶寒发热,好像发疟疾似的,一天发作二三次之多,这就反映了太阳肌表之邪仍然未解,而使荣卫不和则寒热如疟状。治疗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续毛根朋友汗以解表,则寒热自可解除。

【治法】小汗透邪外出

【方药】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本云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合为二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如前法。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十二分之五,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一两六铢,甘草二十铢,大枣五枚;麻黄汤取九分之二,即得麻黄十六铢,桂枝十铢三分铢之二,收之得十一铢,甘草五铢三分铢之一,收之得六铢,杏仁十五个九分枚之四,收之得十六个。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一两十七铢,麻黄十六铢,生姜芍药各一两六铢,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杏仁十六个,合方。

【方解】小邪不解,寒热如疟,仍须发汗解表而使病愈。然大汗之后,又复发汗则以小汗为宜,故取桂枝汤的三分之二,又取麻黄汤的三分之一,可见这种方法是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以免克伐无辜而更伤正气。

按:此方药物与桂麻合方相同,惟桂枝剂量略增,麻黄剂量略减,因此,它的发汗力量则逊于桂麻各半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7:06|只看该作者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原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注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然发热比恶寒为多,这反应了表邪不解、阳郁将欲化热,故前之脉浮紧,一变而为脉浮弱。此证则不宜麻黄汤之峻汗,然又不得不发一点小汗以宣解阳郁,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治疗。

【治法】发汗宣解阳郁

【方药】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  芍药麻黄甘草各十八铢(炙)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当裁为越婢汤、桂枝汤,合之饮一升;今合为一方,桂枝汤二分、越婢汤一分。臣亿等谨按桂枝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越婢汤方:麻黄二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大枣十五枚。今以算法约之:桂枝汤取四分之一,即得桂枝、芍药、生姜各十八铢,甘草十二铢,大枣三枚;越婢汤取八分之一,即得麻黄十八铢,生姜九铢,甘草六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一枚八分之七,弃之。二汤所取相合,即共得桂枝、芍药、甘草、麻黄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铢,石膏二十四铢,大枣四枚,合方。旧云:桂枝三,今取四分之一,即当云桂枝二也。越婢汤方,见仲景杂方中。《外台秘要》:一云起脾汤。

【方解】此方药味近似大青龙汤,但剂量甚小,故为发汗的轻剂。方中有石膏之清,针对发热多脉微弱的化热之势。仲景恐人不解此理,故以“此无阳也”一语见示。“无阳”,言表邪有向里之势,而与麻黄汤太阳表实证不同,而非指的阳虚。观153条的“无阳则阴独”,则其义自见。

桂枝麻黄合方,是针对太阳病小邪不解,荣卫不和,仍有发热恶寒以及身痒等证而设。由于病程日久,而邪又不甚,所以,用麻黄汤发汗则恐其峻;如用桂枝汤发汗又恐力弗能及。因此,取两方之长,弃两方之短,寓发汗于不发之中,以解在表之小邪,可云用心之至。

具体来讲,桂枝麻黄各半汤发汗之力大于桂枝二麻黄一汤。因桂枝二麻黄一汤之证,见于大汗之后,故麻黄剂量必须小于桂枝,此乃不得已之兵。桂枝二越婢一汤,是寒已化热,脉由紧变弱,由恶寒变发热,故必须借用石膏之辛凉,方能改变辛温解表之法,而为清热透邪之用。
5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7:38|只看该作者
第三节  太阳病腑证

一、蓄水证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71)

【注解】太阳病发汗,治不为谬,但应微微汗出,才能保存津液而又驱除邪气。如果发汗太过,则津液随汗而耗,使胃中干燥;燥则生热,故有烦躁不眠的症状出现。胃燥液干必引水自救,故有欲得饮水的要求。可少少与饮,以滋胃燥,务以水津濡胃,滋燥润枯,使胃气调和,则诸症自安。

“若脉浮”以次的文字,则与上述病情不同。作者指出脉浮而微热的太阳经证和小便不利、渴而能饮的水停膀胱的腑证。这种太阳经腑表里同时为病,可用五苓散发汗以利水,两解表里之邪则愈。

按:“消渴”,非今之糖尿病,而是形容其能饮而已。口渴能饮往往为燥热伤津,轻者饮水可愈,重者当以白虎汤治疗。五苓散的消渴,是津液停聚,气不化水所致,辨证关键,在于小便不利,至于其人舌淡、苔水滑、或脉弦,自在意料之中。

【治法】发汗利水,两解表里。

【方药】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解】此方剂型为散,取其发散之义。猪苓、茯苓、泽泻淡渗以利水,白术补脾助输使水津四布;桂枝辛温通阳助气化、解肌驱风。多饮暖水,以行药力、助汗以行津液。

【附医案】王某,男,18岁,河北晋县。症状:发病时感觉有一股气从心下往上冲,至胃则呕,至心胸则烦乱,至头则晕厥、人事不和;少顷,气下则苏。小便频数,但尿时不畅,尿量甚少。脉沉滑,舌质淡嫩,苔白。辨证:太阳膀胱蓄水,水气上冲,冒蔽清阳,证属“水气癫眩”。治法:通阳利水。方药:泽泻六钱茯苓四钱  白术三钱  肉桂一钱桂枝三钱猪苓三钱此方共服九剂而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7:59|只看该作者
【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72)

【注解】此条承上文言发汗后表邪不解,水饮内蓄,津液不化之证。脉浮数为表不解,烦渴是渴的很重的意思,此证当有小便不利,反映了太阳蓄水而津液不布,故用五苓散发汗利小便。
5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8:18|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

【注解】蓄水在下则汗出而渴;蓄水在中则汗出不渴。水在下则用五苓散,水在中则用茯苓甘草汤。

按:此条应与356条合观,则其证情方备。

【治法】健胃、温阳散水

【方药】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二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方解】本方用茯苓以利水,桂枝通阳以化水,甘草扶中益汗后之虚,生姜健胃以散水饮之结。此方散水之力大于淡渗,亦不可不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8:42|只看该作者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日水逆,五苓散主之。(74)

【注解】太阳病中风发热,已六七日,病不解而发生心烦。发热是表证,心烦是里证,反映了表里受邪。渴欲饮水,水入则吐,是津液不化,水邪上逆的反映。这种病叫“水逆”,当有小便不利一症,亦自在言外。

按:“水逆”的吐,往往吐水而不吐食,所以知其为水邪上逆。
6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8:58|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127)

【注解】此以小便利否而辨别蓄水有在中在下的不同。太阳病饮水多可形成蓄水证,若水蓄中焦未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故其小便自利,水饮逆于心下则心下悸动不安;若小便少者,反映了水蓄下焦膀胱而不出,因之必发生少腹里急之症。

按:本条辨证关键在于小便利与不利,以判定水停之部位。但应结合其它脉症作为辨证依据,而决定治疗法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5:08,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