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114|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3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8:25|只看该作者
【原文】若微恶寒者,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主之。(22)

【注解】继上证若其人微有恶寒,“见微而知著”,反映了阳虚的本质,故于上方再加附子扶阳,是为正邪兼顾之法。

【治法】补阳消阴

【方药】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方解】用桂枝去芍药汤以治胸满,加附子以治恶寒。此证在“脉促胸满”时已伏有阳虚之机,故一见恶寒,便可加用附子,大力助阳而为扶正之计。

按:无热恶寒为病发于阴,因胸满未除,恶寒尚微,故仍用桂枝去芍以治上,加附子助阳以温下,此乃上下兼顾之法。

以上两条,说明太阳病,本以微发汗为佳,若过汗遂漏不止,以致伤阳耗液,出现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等证。阴阳两伤,治以扶阳为主,故于桂枝汤中加附子。

若太阳病,本不应下而误下,使在表之邪有机可入。其人“脉促”主正虽伤而犹能力争;“胸满”系邪虽在胸而去表未远,故用桂枝去芍药汤,拒邪仍从表解。若同时见轻微恶寒,则阳虚之证已现,则加附子以扶阳。桂枝加附子汤,风邪未解而阳虚;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表邪已解而阳气不振。方药不同,主治亦有别。

【附医案】王某,男,42岁,工人。多年来,胸中发满,甚或疼痛,遇寒则增剧。并伴有咳嗽、气短等证。其脉沉弦而缓,握其手则凉,询其小便清长且多,舌淡嫩、苔白略滑。辨为心胸阳虚,寒邪凝滞而为病。为疏:桂枝三钱 炙甘草二钱  附子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七枚。患者见方除姜枣外仅三味药,流露不满之色。一周后欣然来告,称连服六剂,多年之胸中满痛得以解除。
3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8:4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5.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证

【原文】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

【注解】发汗后表证已解不应身体疼痛。今出现身疼痛,必须凭脉以决定表里虚实。“脉沉迟者”,脉沉主里、迟主血少气虚,反映了身疼痛是汗后气虚血少不能充养肢体所致。治疗用桂枝加芍药以补荣血,加人参以补血气,加生姜使药力作用于体表,以实荣卫之不足。方名“新加”乃仲景新加之方已非桂枝之旧。

【治法】补气血调营卫

【方药】

桂枝新加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方解】用桂枝汤调和营卫,加芍药以补血,加人参以补气,加生姜领药力走于外,以治身痛之证。

按:产后气血双虚而身痛不可耐者,用此方多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9:13|只看该作者
6.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28)

【注解】病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等症,医生认为是表邪不解,投以桂枝汤发汗;还见心下满微痛与小便不利之”症,医生又认为里有凝结,而治以泻下之法。然无论或汗、或下对此证均无效可言。那么,这是什么病,为什么汗下皆无效?此证乃太阳之邪内陷于腑,腑气不利,水气内停,故辨证关键在于小便不利一证。

夫病在内者,可以反映于外;病在腑者,可以外应于经。此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为经气不利;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太阳腑有水邪凝结,如不利其小便则经、腑之证皆不能除,故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利其小便则愈。

【治法】利水以通经

【方药】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方解】此证无表邪,故减去桂枝;小便不利,心下满微痛,是水饮内停,故加茯苓、白术淡渗除湿;生姜健胃化饮,以散心下之满;芍药助疏泄,以解心下之痛;甘草、大枣则为培脾制水而设。

按:五苓散方有桂枝用以解表,其方后要求“多饮暖水,汗出愈”;本证无表,故减桂枝,其方后要求“小便利则愈”。叶天士说:“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小便一利,阳气得通,则头项强痛等证随之而解。自吴谦等人提出留桂去芍以后,在去桂去芍问题上造成了混乱,可见注疏之事不可不慎。

【附医案】  陈慎吾老大夫生前治一发热患者,屡经医治而发热不退。问其小便不利,胃脘胀满不适,脉沉而弦,舌苔水白。陈老辨为水饮内停,阳气外郁之发热,乃不治热而治水,用本方三剂热退而安。

桂枝汤加减证,属于外邪不解的:有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的桂枝加葛根汤证;喘家病中风,或误下太阳微喘的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的有桂枝加附子汤证。病邪已离于表的:有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的桂枝去芍药汤证;若微恶寒的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以及汗后气血双虚而身疼痛脉沉迟的桂枝新加汤证;汗下后病不解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我们掌握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又能随证加减化裁,使它既治中风,又治杂病,举一反三。以推广桂枝汤的治疗范围。
3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9:32|只看该作者
(三)桂枝汤的禁忌证

【原文】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17)

【注解】酒客是指平素嗜酒成癖,不是一次醉酒的人。酒曲蕴郁脾胃,则可化成湿热,往往出现头痛、发热、呕吐等症,治当解酒利湿,慎不可误认为中风用桂枝汤治疗。另外,酒客内有积湿,如患太阳中风,亦当慎用桂枝汤。盖桂枝汤为辛温之剂,辛能助热,甘能助湿,湿热得辛甘之药而壅滞脾胃,势必使胃气上逆而作呕,故仲景注云“以酒客不喜甘故也”。若酒客内无湿热,则桂枝汤亦可服用。

按:山田正珍主张酒客虽有中风之证,不可执桂枝之成法与之,宜减去甘草、大枣二物以投之。也有人主张于桂枝汤加枳棋子、葛花为得体,录之以供参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9:54|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16)

【注解】考《少阳篇》第267条有“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由此论之,“仍不解者”指病不解而言,非太阳表证之不解。此时桂枝证已罢,而已转成“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正证自坏。若为医所误,其证不坏者仍可与桂枝汤而不禁。由此可见,“坏病”则桂枝汤已不可用。由于坏病变化多端,故对坏病救治之法,仲景只能示之以原则,即所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本文第二段是论伤寒禁用桂枝汤的问题。桂枝汤治太阳表虚有汗,本为解肌驱风而设。如果是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太阳伤寒表实证,切不可与桂枝汤。“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为作者叮咛之句,示人要记住:浮紧、无汗是伤寒的麻黄汤证,不能用桂枝汤。
3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0:14|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15)

【注解】太阳病属表证,宜用汗法,驱邪使从表解。若误下使正气不伸反引表邪内陷,故表病宜汗不宜下。今误用下法虚其里,使邪有可乘之机,往往构成各种邪陷里证。但也有的人正气充足,不因误下致邪陷,而有“气上冲”的表现。气,指太阳之气;上冲,指太阳之气犹能抗邪于表,见头痛、发热、脉浮等证,反映了太阳之气与邪斗争向上向外,此时仍可与桂枝汤微汗以解其邪。若是太阳之气不上冲,表证已不存在,邪已入里,就不要用桂枝汤。可与45条互参。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0:27|只看该作者
【原文】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19)

【注解】桂枝汤为辛温之剂,对于内热者须禁用。服桂枝汤本不应吐,若素有内痈的患者,则热灼气血,营卫不和,亦可出现类似太阳之证。如误认中风而投桂枝汤,则发汗伤津,药与热搏必吐脓血,反使病情增剧。

小结:桂枝汤的禁忌证,包括了伤寒脉浮紧,发热汗不出的表实证;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不上冲的阳气内陷证;酒客病的湿热内蕴,胃气不和,营卫失调的类似中风证;或误用汗下等法,导致太阳正证自坏,变成种种的“坏病”;或者其人素有内热,热灼气血,营卫不和证。以上诸证,都须禁用桂枝汤治疗。

以此类推,由于桂枝汤是辛温之剂,它对时疫温病而阳盛于内,津液先伤,证见口渴舌干,喉痛咽烂等候,此方亦不可滥用。《伤寒例》曾说:“况桂枝下咽,阳盛则毙。”可见古人对桂枝汤的治禁早有明训,须加以注意,而为遵守。本论第29条也提到少阴阴阳两虚之证,亦不可妄投桂枝汤而发其汗。在此为之指明,以免发生遗漏。总之,桂枝汤虽是一个很好的方剂,但它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使用上的禁忌。因此,必须预为指出,方能正确使用桂枝汤。
3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0:43|只看该作者
二、麻黄汤证及加减证、禁忌证

(一)麻黄汤证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注解】表病当分有汗、无汗两类。桂枝汤方是有汗类,麻黄汤方是无汗类。有汗为表虚,无汗为表实。表实证的治疗是用麻黄汤。

条文共有八证,头痛、发热、恶风、身疼是表虚表实共有症,腰痛、骨节痛、无汗而喘是表实的独见症。伤寒表实无汗,寒性收引,气血凝涩,所以疼痛为突出,古人说:“寒主痛。”寒邪郁滞体表,内合于肺则作喘,这和无汗有关。恶风,是恶寒的互词,不言紧脉是省文,应与第3条合参。

按:寒束于表,毛窍闭塞,肺气不利则喘;寒邪伤荣,血脉不利则关节疼痛。治用麻黄汤发汗,可以散寒解热,通利荣卫,宣肺平喘。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方解】麻黄配桂枝,辛温发汗,以开荣卫,散风寒,宣肺郁;杏仁利肺平喘,又助麻黄之宣发;甘草扶正和中,剂量不宜大,恐碍麻黄走表之功。

【附医案】1967年,余参加北京医疗队,赴甘肃省。时方严冬,冰封雪冻,寒气袭人肌骨,因不慎而患伤寒。自觉恶寒特甚,鼻流清涕,无汗,身热作咳,周身疼痛无以复加,脉浮而紧,舌苔薄白。自拟麻黄汤原方一剂,服后卧火炕上温覆取汗,爽然而愈。察我国的西北、东北等严寒地带,麻黄汤证屡见不鲜。不能说麻黄汤方已过时,而是大有用武之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1:03|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注解】文中的“麻黄汤主之”,应接“此当发其汗”之后,此乃汉人倒装文法。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虽持续至八九日不解,亦属于太阳病的表实证,故仲景说“此当发其汗”,而治用麻黄汤。服汤后其症状已微有解除,意在言外,尚未痊愈。这是发汗以后,卫分之邪得解,而荣中之邪犹未得解,若此时正气得势,欲驱邪以外出,则其人发烦,目瞑(视物不明),此症若剧,则其人必衄血,衄则荣中之邪得出,其病则愈。由此可见,发烦目瞑乃衄血之前驱症,其所以出现这种证象,是因为太阳之气闭郁太甚所致,故仲景:“阳气重故也。”

按:第24条是论服桂枝汤后的反应,本条是论服麻黄汤后的反应。桂枝汤的反应是由于无汗而反烦,而麻黄汤的反应则是发汗、证已微除,然后才衄而作解。足见阳气闭郁之甚时而邪解并非容易。山田正珍氏认为:“微除”是“须叟”的误写。他认为应同桂枝汤方后“服已须叟”之文相等,录之以供参考。
4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21:32|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55)

【注解】伤寒脉浮紧,为麻黄汤证。若不发汗,则表邪抑郁,而邪无出路。若体强的人而从衄解者,临床亦有之。若其人虽衄,而血出不多,达不到载邪作解的目的,犹如汗出不彻而表邪不解一样。治疗可用麻黄汤发汗,以分消营中之邪,则衄血与表邪同时俱解。

按:伤寒衄解,每见于阳气旺盛之人,俗叫“出大寒”、或名“红汗”。一衄之后,脉静身凉则愈。若衄而不畅,表证不解,切莫用凉药以冰伏阳气,仍宜麻黄汤发汗,使汗以代衄,则血宁正安而愈。若衄后证变,邪已化热,则另当别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6:4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