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648|回复: 4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姓氏四川名门望族有多少

 [复制链接]
华西都市报 2014年04月05日

□孙晓芬
  四川有着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也是一个姓氏众多的大省。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持续百年,湖广、粤、闽、赣、江南、山陕和滇黔10多个省的人民迁入繁衍。这次以南方诸省为主的大移民,带进了南方诸省的丰富姓氏。
  那么,在四川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本土名门望族呢?如今,这些曾彪炳史册的名门望族后代今又何在呢?笔者列举数例从秦汉至唐宋的著名家族和人物,也许能理出一点线索。

wén



文翁兴学文家场由家族得名
  成都城西8公里处,有一地名唤作文家场。文家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得名缘由,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蜀兴学卓著的教育家文翁和他的后裔。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时任蜀郡守。此前的蜀地文风不盛,也无官办学校。文翁为改变蜀地文风不盛的状况,在成都创办文翁石室官学(如今成都文庙前街石室中学的前身),招收各县子弟入学。
  为提高师资水平,文翁还派遣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律令,学成后回蜀任教。为鼓励学习,入学者免更繇役,成绩优秀者补郡县吏,次等的为孝悌,为田。
  经文翁力推倡导,蜀郡学风大盛,可与文化发达的齐鲁地区媲美。文翁兴学得到皇帝大力嘉奖,命天下郡国皆立学官。文翁“兴文化蜀”,开了蜀地学习教化培养人才的好风气,传扬千古。至今,成都有文翁路以资纪念。
  至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的后蜀(925-938年),文翁的后代文谷官至后蜀御史,退官后寓居今文家场北。文谷去世后,当地人因以文谷葬于此地而将此场镇命名为安谷场。清朝前期,安谷场更名为文家场。
  至于文氏家族后代,笔者分析,2000多年前,文翁在成都任蜀郡守多惠政;约经千年后,文翁后裔的一支文谷在后蜀任御史,退官后又选址寓居今文家场北,安度晚年,去世后又葬于此。文谷在成都生活时间应该较长,必有儿孙辈在此繁衍,并形成以文谷为祖先的家族。清前期,安谷场更名为文家场,以文氏的姓氏命名,可见此地文姓人口较多,其中无疑与文谷及其后裔密不可分。
  所以,仅以文谷名下而计,文氏至今已是千年的家族;若以文翁为鼻祖而计,文氏则是2000年的家族了。

zhuó



西汉卓王孙富甲一方曾自比人君
  邛崃市临邛镇是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乡。临邛镇自古为西蜀工商名城,秦汉时就以盛产盐铁丝绸和邛杖而闻名于世。临邛在汉代用火井煮盐,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煮盐火井,以后又以“酒乡”、“茶乡”闻名,临邛筑城有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称繁庶”。
  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是在秦灭蜀国巴国后,秦移民万家入蜀,以一户四五丁口计,有四五万人,其中就有善于冶铁的卓氏。卓氏至临邛铁山铸铁,富甲一方,并将中原的冶铁技艺传到西蜀。卓氏家族出了两个记入史册的人物。
  第一个是西汉富贾卓王孙。他的祖先是中原赵国人,因冶铁致富。秦国攻破赵国后,被迫迁蜀,遂在临邛铁山冶铁。传至卓王孙,拓展至滇蜀之间从事铁生意,富至童仆千人,田池射猎乐不休,自比人君。与卓王孙同时期的富商还有程郑等。
  第二个是卓文君。卓王孙之爱女,善文学、鼓琴。大儒司马相如至蜀拜访卓王孙饮酒,得悉文君新寡,相如机智地以琴心挑之,得到文君的喜悦。事后,相如派侍人向文君通殷勤,文君毅然夜奔相如同归成都,演绎了“凤求凰”的爱情故事。后因无经济来源,生活贫困,只得重返临邛,典卖车骑,开店卖酒,“文君当炉,相如涤器”。卓王孙见此情无颜面,只得分给财产童仆,以归成都置田宅成为富人。后来,相传相如对文君并不专一,欲聘茂陵女为妾,文君赋《白头吟》劝阻。文君勇于追求爱情和捍卫家庭的幸福,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
  至于卓氏家族后代,史书没有记录。但是,笔者认为,卓王孙身为巨富,妻妾若干,除了爱女卓文君,还应有儿孙后裔。另外,卓氏家族那位在秦灭赵国后被迫迁到邛崃铁山的入蜀始祖,在先祖名下应该繁衍有若干支系(卓王孙只是其中的一支)。

chén



阆中“三陈”家族兴旺达四世
  历史上,宋代的四川是全国学术领军之地,阆州(今阆中)的陈氏大家族大放异彩,在宋真宗、仁宗之际,“陈氏一门二相、四世六公”,家族兴旺长达四世。
  据宋人记载,当时天下皆以“陈公(省华)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元剧作家关汉卿据史料,将其演绎成剧本《状元堂陈母教子》,展示陈氏家族科第之盛,皆因陈母教子有方。到明清两朝,地方政府把宋代当年的“三陈”──陈公的3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苦修学业之处修建成书院,以鼓励后世学子。其中陈尧佐为“三陈”之最。
  陈尧佐(963-1044年),字希元,自幼得到陈公、陈母的有方教育,勤学博古,品德优异。在“三陈”中最先中进士,并为同科186人之冠。历任州县,赈饥民除赋税,留意民政。
  天禧中知滑州,河决,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称“陈公堤”。
  职务无论升提或贬削,陈尧佐皆惠政及民,政声显著。如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被贬潮州任通判,继后调任惠州府这样经济文化较落后的荒远之地,皆政声显著。
  陈尧佐治潮,使潮州成为人文昌盛之地。他把中原文化和儒学传播到海滨边地,树立孔子、韩愈的形象;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办学兴教、举仕;关心民间疾苦,为民除害戮鳄(鳄鱼为当地之大害),推行王道教化等。
  陈尧佐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副史、枢密副史、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等职,任枢相官居一品达16年之久。
  陈省华(939-1006年),字善测,“三陈”之父。其鼻祖是陈朝后主(588-589年)陈叔宝之弟淑明(受封宜都)的一支,隋末避乱入蜀(淑明的次子治能迁居阆州西水,生子有德,有德第十四世即陈省华)。
  陈省华的高祖于五代仕宦入蜀,任新井令(新井隶阆州,新井县治所在今南部县大桥场),遂定居下来,故为阆州人。宋太祖平蜀后,后蜀大小官员皆随孟昶归宋。宋初,陈省华调任陕西、河南,皆带3个儿子同往,随任课读苦学,树立一个好家风并传承至子孙后代,人才辈出。陈省华本人被尊为“秦公”。
  陈省华及其三子北上为官,定居于河南新郑,未再归蜀故里,且先后辞世,皆葬于新郑城北30里的陈氏世墓。但在四川阆州的阆中和南部县,繁衍数十代,分支多,瓜瓞连绵,子孙众多。





苏东坡家族光耀中华文坛17代
  眉山,古称眉州,是“千年第一文人”苏东坡的故乡。古眉州历时1430年为郡、州、专区治所,千载诗书城。
  宋代蜀学,是全国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四川成为宋代全国学术领军之地。在宋代,蜀中学术家族的世系连绵、博学、多能。在全国历史上成为显族的眉州“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为宋代蜀学之冠,“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苏轼为“三苏”之冠。
  苏轼(1037-101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嘉佑进士。神宗时任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任职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被贬惠州、琼州。徽宗登基后,被移至廉州,后被赦北还,不幸途中病逝于常州,其一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
  苏轼历州、郡多惠政,知杭州浚西湖,建苏公堤,至今为人传颂。苏轼个性坚强,被贬岭南边远地艰苦生存环境中,自作“东坡肉”,流传至今,为天下华人所喜爱。身为大文豪的苏东坡,其诗、词、文、书法、绘画,都是高端佳作,著作有《东坡文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27岁方才发奋做学问,多次科举不第而绝意于功名,遂闭门苦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嘉佑年间,携二子苏轼、苏辙到京师。幸遇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认为不在贾谊、刘向之下。一时间,学者竞效苏氏文章。
  苏洵长于古文,笔力雄厚,著有《嘉佑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先世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自唐任眉州刺史,留有一支裔孙在眉州,苏洵父子为苏味道后裔。眉州苏氏家族至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而大盛,其后裔连绵不绝,至明初涌现出著名学者苏伯衡及其子辈,皆载入史册,在中华文坛学界历17代之久,经久不衰。
  据金生杨的《眉山苏氏家族与学术》记载,苏氏家族成员众多,经苏序、苏洵的开拓,三苏父子辉煌于世,“三苏”学术境界宏博精深,有经、史、百家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科技等各个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在政治上同样有着良好的品行风范,从而最终构成苏氏家族优良的学风家风。传世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三苏”就占了三席,并非偶然。
  至于苏氏家族后代,苏味道为官任蜀中眉州刺史后,确有一支后人留在眉州,宋代“三苏”为其第六、第七代后裔。至明代,繁衍至20世,人口应达数千人。到今天,苏氏望族的后裔子孙,在蜀中、在眉山应该也不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四川远古姓氏大起底 第5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评选活动启动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4-4-11 17:06:1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chánɡ



常璩著《华阳国志》出身巨族家族世代为官
  东晋史学家常璩(约291-361年),是蜀郡江源(今四川崇州)人,字道将,出身巨族。江源在今崇州西北,常氏巨族,自后汉至晋世代为官。
  常璩少时遍读先世遗书,颇有才气抱负,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其后代晋居建康。常璩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一名《蜀李书》,记成汉李氏兴旺,已遗失)。
  颇受历代重视的《华阳国志》12卷,前4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类似正史的地理志,后几卷类似正史中的本纪和列传。该书是我国首部地方志著作,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的先河。
  对常璩本人家庭而言,他的“后代晋居建康”。建康是今南京,后代晋居江南,没有在今四川崇州的江源(原名江原)繁衍后代。
  从常璩的常氏巨族出身分析,这个江原的巨族,不仅是从后汉至晋世代为官的官宦家族,而且是一个房系多的人口大家族。他的父、祖、曾祖辈,各辈的父兄子侄人口繁衍众多,常氏家族瓜瓞连绵900年,当今在崇州有可能寻找到常璩家族的后裔。

四川古代部分姓氏
  《华阳国志·〈氏族谱〉》中记载:“晋常璩当记蜀大姓,成都有柳、杜、张、赵、郭、杨、朱,郫有何、罗、郭,繁有张,新都有杨、董、汝、郑,其他不一著列,皆可概见,足数十姓。”
  1995年《乐至县·〈人口〉》记载历代姓氏(从县志人物、科举、大年、官宦、烈女、节孝、孝子等篇目中查录),宋代有寇张王冯杨彭赵王李牟安陈薛孙焦蒲赖刘雍倪周杜等22姓;明代有许游叶夏屈黎杨金戈林刘何王熊汪马燕田朱宾张徐冯彭赵黄李牟安陈薛孙焦蒲赖雍倪黎董邹鲍甘吕卢吴曹胡姚杜阳等50姓;清代有阎魏任钟邢詹戴练石姜邵阮崔鄢梁全粟郑王徐张白程黄杨傅汪查萧廖宋柳翁严罗陈高游邹李郭赵田伊吕鲁舒陆胡郎林周古卢贺潘印明鲍曹朱刘齐秦龙袁雷童向尤盛夏余陶车何唐苏谭伍施但和叶彭吴屈杜倪冷姚范蒲毛邓马许熊喻冯欧江蔡龚蒋黎谢唐曾柯文丁孙邱柴侯等116姓。
  1990年出版的《射洪县志·〈人口姓氏〉》记载:县境内唐代有贺高薛姓氏,宋代有王尹皮等23姓,元代有孙牟赵左姓氏。

姓氏与婚俗:天下曾氏不通婚
  我国自古有着近亲婚配后代不倡的习俗传承下来,演绎出在姓氏传承与婚俗的众多生育理念文化现象。

曾氏婚姻 同姓严格不通婚
  曾氏以曾参为鼻祖,曾参是孔子的高足,其排行在亚圣孟子之后,被尊为“宗圣”曾子。
  曾姓子孙均以宗圣的崇高地位为荣耀,把曾姓看成是显赫的姓氏。曾氏子孙繁衍字派十分严格,谱牒记载详实,虽经历迁徙,但无紊乱。
  曾氏的婚姻严格实行同姓不通婚,无论迁徙到天下何处,曾氏皆是曾子的后代,天下曾氏不得通婚。金堂县曾氏族谱详记有曾氏源流及文化。
  在当代,曾姓的“天下曾氏不通婚”已有所突破的个例。

祖上数姓为一家 不能通婚
  1993年出版的《沐川县志》记载:沐川县的沐溪镇刘、李、曾、王、悦姓,为该镇5个主要姓氏。其中居于第五位的“悅”姓,与沐溪镇的夏、黄、丹、朱、颜姓同源一个祖先,认定为是一家人,6个姓不能通婚。
  其中,悦、朱两姓子女可分别姓夏、颜,改姓后相互称谓不变。

同姓同音姓氏 不能通婚
  1994年出版的《宣汉县志·社会风土》记载:在宣汉山区,同姓不通婚,有的音同也不能通婚,如胡姓与符姓,江姓与姜姓,于姓与余姓等。
  笔者认为,在古代小农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范围小,特别是在山区,长期因交通经济不发达,婚配范围窄小所致。

李氏一家子孙分二姓
  1991年出版的《大邑县志》记载:五龙乡李氏谱载,其“入蜀先祖李明舟于康熙年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上川居大邑依仁乡,入赘杨全冷家,子孙分杨李二姓,至今已繁衍至13代人,其排行为:“朝芳枑山先,玉天支八公。扬声承华汉,传世道德崇。树立惟忠孝,城正尚学庸。翰林名诗祖,西平著丰功……”

作者简介:孙晓芬,区域史家,中国作协会员,有明清移民专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4-4-11 17:07:53|只看该作者

  四川省社科院提供的数据显示,四川共有汉族居民8000多万人,姓氏达4183个。专家分析,四川和全国一样,同样遵循大姓集中的普遍规律,从前10的大姓氏来看,四川和全国姓氏的集中程度相似。前10位的大姓分别是李、王、张、刘、陈、杨、黄、周、罗、何。
  李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万人,占全省人口的7.47%。
  李、理,古时通用,是古代法官的名称,总主征伐刑戮之事。古时的李氏族以冠名为原始氏族图腾,最终形成李姓。
  李也是一种树名。蔷薇科,落叶乔木。果实可以制作成为蜜饯。古时的李氏族也有以李姓为原始图腾的,进而形成氏族的族徽和名称,最终形成李氏。
  李氏的姓氏源头很多,其中一支和古蜀有很大关系。商朝时期,巴人居武落钟离山,即今天的湖北长阳西北一带,是周的同姓后裔,后来向川东扩展。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即今天的重庆巴南区,称为巴子国。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留在巴地的巴人成为板楯蛮,顾名思义,当时的巴人喜欢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是一个善于弩射、长于狩猎的民族。随后,部分板楯蛮向南移到湘西,成为武陵蛮的一部分。
  巴人以虎为图腾,在巴语中读虎为李。演化为姓的过程中,巴人崇仰汉人之姓,就依音用了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后来灭于东晋。这支李姓,到现在已有2800多年历史。

王:精神图腾 成为帝王后裔称谓
  王是四川第二大姓,有48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94%。
  王,三横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称号,这是王的本意。
  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种斧状的兵器形状。这种兵器称作钺,古代的帝王和诸侯用它来指挥军队,监督士兵作战,是权力的象征。掌握并用钺指挥作战的人,被称为王。
  王的始祖往往出生于帝王世家,这是王姓先人对于权力和血统概念的崇拜,是一种精神图腾,成为帝王后裔某一氏族的称谓,最终产生王姓。
  作为四川人,大家最熟悉的一位王姓历史人物,应该是葬于成都永陵的王建了。
  王建(847-918年),字光图,许州舞阳(今河南舞阳)人,五代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出身无赖,唐末加入忠武军,成为忠武八都的都将之一。因救护唐僖宗有功,成为神策军将领。后被排挤出朝,任利州刺史。此后不断发展势力,逐渐壮大。
  文德元年(888年),王建投奔成都,为陈敬瑄所阻,于是攻打西川。历经3年苦战,王建夺下西川,被封为西川节度使。此后,王建接连击败黔南节度使王建肇、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武定节度使拓拔思敬,占有两川、三峡,取得山南西道,被封为蜀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
  天复七年(907年),唐朝灭亡,王建因不服后梁而自立为帝,国号蜀,史称前蜀。
  王建在位时期,励精图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扩张疆土,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蜀中得以大治。在位12年,庙号高祖,谥号神武圣文孝德明惠皇帝,葬于永陵。

张:天象图腾 后称为氏族名姓氏
  张是四川第三大姓,有481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5.85%。
  张的本义是把弦绷在弓上,与“驰”相对。张也是星名,属于朱雀七宿中的第五宿,按天象的排列形状类似弓,称为弧星,也被称作“天之弓”。是擅长制造弓箭氏族崇拜的原始天象图腾,进而称为氏族名、地名和姓氏。
  提到四川,蜀汉政权的张飞声望非常大。是四川历史上最有名的张姓人。其实,在张飞之前,张姓已进入四川,成为成都地区的大姓之一。秦初,张姓大规模进入四川,他们大多是三晋贵族的后裔。
  在后来的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张姓都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随着战争的蔓延,张姓迅速地进入齐鲁燕代地区,并有一部分从关中地区进入四川。
  “燕人”张飞和蜀中的张姓非常有渊源。早在张飞进入蜀地前,张姓已在蜀地建立了根据地。三国时期,蜀中的名人还有张任、张松等人。

刘:狸猫换太子 刘皇后被冤枉了
  刘是四川第四大姓,约有434万人,占四川总人口的5.28%。
  刘的本意是兵器。春秋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刘”,像手执两刀作解剖的形状。
  刘累是远古部落联盟陶唐氏首领尧的后裔,是被广泛认为的刘姓始祖。这位刘累,据说有养龙和解剖龙的力量,有出类拔萃的养龙、杀龙技术。这里的龙,指的是河洛地区的一种鳄鱼。鳄鱼皮十分坚硬,没有锋利的刀具很难制服。刘在远古时期,应该是一个屠龙部落。后来发展为部落名称、地名和姓氏。
  在巴蜀等地的刘姓家族中,存在着在庭院中栽种石榴树的传统,但很难说清这是为什么。事实上,早期的刘氏以刘树为社树,刘树在古代也被称为榴树,就是山石榴。如果这支刘姓一直保持着种石榴树的传统,很可能就是屠龙世家的后裔。
  四川历史上一位姓刘的女子,险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她就是献明肃皇后,名叫刘娥(968-1033年),宋真宗赵恒的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太后,功绩赫赫。后人常将其与汉之吕后、唐之武后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刘父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生刘娥时,母亲庞氏曾梦到明月入怀,醒来后便生下一女,取名刘娥。刘娥出生不久,刘通奉命出征,牺牲于战场上。因刘通无子,家道中落,庞氏只好带着襁褓中的刘娥寄居娘家。
  刘娥十三四岁时,庞家把她嫁给银匠龚美。随后,刘娥和丈夫一起开始了北漂的生活。龚美开始在东京汴梁城打拼,他结交了襄王府上的差人,襄王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宋朝时期,蜀女已名声在外,还没结婚的赵恒特别想要一位四川媳妇。龚美也够狠,把妻子刘娥送进了王府,自称娘家哥哥,改名刘美。
  就这样,赵恒娶了一个有夫之妇。但后来赵恒知不知道刘娥的这段往事,就无从知晓了。刘娥在赵恒登基后成为刘妃,但不能生育,便推荐丫鬟当了李辰妃。李辰妃生下一个男孩,过继给了刘娥,这个男孩就是宋仁宗赵祯。宋真宗晚年患有老年痴呆,刘娥成为皇后,长期把持朝政。
  针对这段过继的历史,民间将其演绎成了“狸猫换太子”的故事。事实上,刘娥并没有真的去做这个缺德事。
  仁宗即位后有人告诉他,刘娥不是他的生母,他的生母被刘娥害死了。仁宗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宅男皇帝,一生几乎都没有出过京城,头脑简单的他竟然相信了这个说法,把生母李辰妃的棺椁打开,结果发现李辰妃是以太后的礼仪下葬的,身体里灌满水银,就像活人的面孔,显然是自然死亡。
  但验尸的事情已经尽人皆知,民间艺人进行演绎后,就有了“狸猫换太子”的桥段,真可谓是千古奇冤。

陈:一门四状元 北宋的学霸家族
  陈是四川第五大姓,约有41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
  陈,本义是陈列。作为国名,指的是宛丘,就是今河南淮阳县,是舜后裔居住的地方。城由阜和东组成。东为日在木中,观察太阳活动的神木称为扶桑木或扶桑,阜为土山。
  扶木所在的地方称为陈,是古代帝王诸侯观察天文的地方。宛丘是太昊伏羲氏建都的地方,是先祖观察天文的中心。所以陈是观察天文的神职氏族之后。
  陈姓在四川历史上出了很多诗人。唐宋期间,在南充等地,陈姓已成为文学上的望族,甚至一度成为北宋的学霸家族。其中一门四状元的陈省华,被称为史上最成功家长。
  陈省华长子陈尧叟是端拱二年(989年)状元,次子陈尧佐进士出身,三子陈尧咨是咸平三年(1000年)状元,世称“三陈”,父子4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女婿傅尧俞也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
  陈姓学霸家族,到底是怎样教育孩子的?首先是节俭。据说,陈家当时很有钱,但陈省华的妻子冯氏却非常节俭,不许诸子奢侈浪费。一大家子开火做饭,常常是冯老夫人亲自领着媳妇下厨。
  陈尧叟的妻子是当时尚书马亮的女儿,是个官家小姐,不太喜欢围着灶台转,就给丈夫说:“你是宰相,我是宰相夫人,还要天天下厨房。给父亲说说,免了我下厨房吧。”陈尧叟一听就怂了,摇摇头说:“我爹要求严,我不敢。”妻子急了,回娘家哭诉去了。一天上朝时,马亮在路上遇到陈省华,趁机求情,说女儿“素不习,乞免其责”。陈省华淡然说:“未尝使之执庖,自是随山妻下厨耳。”马亮一听是冯老夫人亲自下厨,肃然起敬地说:“小女就烦你多多指教吧!”
  当然,这样的教育方式,在如今可能已不能适用。如果儿媳妇把婆婆告到妇联,可能会把家庭闹得一团糟。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4-4-11 17:08:18|只看该作者


杨:有游牧民族氐人血统
  杨是四川的第六大姓,约有24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3.2%。
  杨是太阳之意,由木、易组成。木指的是精神树,也是扶桑树。《山海经》说,扶桑树生长在东方大海的上汤谷,也称阳谷。居住于汤谷的氏族,通过观察太阳在扶桑树东西两侧的升落高度变化来计时,称作扶桑纪历。扶桑树也称作杨树,以此为原始图腾的氏族就是杨氏族,最终形成族徽、姓氏。
  秦汉时期,已有杨姓进入四川地区。四川土著的部分杨姓有着氐人的血统。
  氐是中国古代西部的游牧民族,杨是这个民族的大姓。氐族居住于凉州与益州,风俗虽与羌族相似,不过较善于农耕。公元221年,马超举兵叛乱对抗曹操之际,氐族中的兴国氐与百顷氐等部族,加入了马超的行列。
  三国时代后,由于氐族居住地介于魏蜀两国边界,因此时常被卷入两国之间的战火。战争逐渐让部分氐人依附于蜀国,成为四川居民。氐人的第一大姓杨,也成了川西大姓。

黄:族徽形成文字 是皇帝简称
  黄是四川排名第七的大姓,近20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2.4%。
  黄是五色之一。黄是佩玉、黄金、金印的代字,也是皇帝的简称。这是非常美好和高贵的字义,所以后人基本忘了它原本的字义。
  黄的本意是龟,是龟的正规图形。远古的黄氏族以龟为氏族图腾和族徽,族徽的图形逐渐形成文字黄,最终成为姓氏。
  秦汉战国期间,黄姓由于任职等原因,大批迁居到湖北地区,逐渐形成江陵、江夏两个著名的黄氏郡望。此后,陆续迁入四川。黄氏在四川形成显赫的望族,可追溯到三国时期的黄权。
  黄权(?-240年),字公衡,巴西阆中(今四川阆中)人。三国时蜀汉将领,后归曹。黄权年轻时为郡吏,后被州牧刘璋召为主簿。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因而被外放为广汉长。刘璋败,黄权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
  黄权最著名的谋略就是建计汉中。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破张鲁,张鲁逃入巴中,黄权向刘备进言:“如果失去汉中,则三巴之地就会受到威胁,这就割去了蜀地的大腿与臂膀。”刘备以黄权为护军,率领诸将进入巴中。但张鲁已回到南郑,投降曹操。之后,刘备攻破杜濩、朴胡,攻杀夏侯渊,占领了汉中。
  人们只知道攻取汉中主要依靠法正的谋略,却不知道这些计谋都是黄权替刘备先想出来的

周:部落擅长打深井取水
  周是四川第八大姓,16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2%。
  周的本意是环绕,字形向水井和水渠流道。古代周部落,以显示氏族具有打深井取水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徽号的,后来发展为国号、姓氏。历史上,周姓在“湖广填四川”后,成为四川的大姓。
  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
  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其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
  春秋时,周公旦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
  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汭姓周。

罗:川粤湘 罗姓人口最集中
  罗是四川第九大姓,约有10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1.3%。
  罗,本义是捕鸟的网,但罗比网要密,编制的丝绳也要细得多。罗的甲骨文顶部是一飞鸟,下部是一个人双手张开网状,表示鸟被扣住。罗人以捕鸟为氏族的原始图腾,氏族的族徽图形由网鸟组成,居住的地方称作罗邑,逐渐形成姓氏。四川、广东、湖南占了全国罗姓人口的38.2%,是最集中的省份。
  营山是一座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这里是罗姓的聚集区之一。罗姓进入四川,与“湖广填四川”等历史有很大渊源。清初,大批罗氏被迁移到营山。从那时起,营山罗姓就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营山县政府文史顾问罗国建说,罗氏宗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有一个以织网捕鱼为生的部落,就是罗氏部落,在今天的河南省。商朝时,罗氏部落归顺周武王,共同灭掉商朝。周武王封罗氏部落为罗子国,罗子国后来又被楚国灭掉。罗氏人就流落到现在的枝江、汩罗江一带。

何:西汉何武 位列石室先贤之列
  何是四川第十大姓,80万人,约占四川总人口的1.1%。
  何的本意是担、挑。原本是一个象形文字,意思是一边挑着东西一边喊口号的意思。后来荷替代了何的本意。河也作何,是居住于河边民族的原始图腾,最终形成姓氏。
  何武,郫县人,是四川最早的何姓名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3年,系西汉大臣。何武出任过扬州刺史,封汜乡侯,食邑千户,《汉书》有其传。
  1998年,郫县一中修建学生公寓时,出土了创建岷阳书院的石碑。此碑立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虽经200多年的风雨,其碑文仍清晰可见。“即何公旧祠而扩之”,岷阳书院创建,选址于何公祠。
  何武作为贤人,他的人品学识,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和广泛称赞,甚至把他作为学习的楷模。西汉景帝末年,文翁担任蜀郡郡守时创办了石室学校,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宋祁为益州牧,次年修建文翁祠堂,立像于祠,画蜀先贤司马相如等9人像于东西壁以配祠,何武为9人之一。
  华西都市报记者崔燃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慕陶 发表于: 2014-4-11 21:16:36|只看该作者
胡传淮编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清代蜀中第一家 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封面.jpg  保存到相册

胡传淮编著《清代蜀中第一家:蓬溪黑柏沟张氏家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21:32,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