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155|回复: 5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人余光中的四川情缘

 [复制链接]
⊙作者:王映

  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在海内外华人中广泛传唱,被誉为是台湾同胞和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国家总理温家宝访问美国,会见华侨华人时,脱口而出援引的就是余光中的诗句:“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几十年来,有许多人给《乡愁》谱曲,台湾歌手杨弦、罗大佑分别将《乡愁》、《乡愁四韵》谱曲传唱,深为人们所喜爱。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从23岁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他心头的始终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他的乡愁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
  余光中1949年离开大陆,曾在台湾、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也受过五四新文化的熏陶,中华文化深植心中。余光中现在高雄“国立中山大学”任教,他的办公室就在面海的半山腰,他说:“也许是天意,现在我凭窗而立,便可直视海峡西面,尽管身在台湾,仍可眺望对岸,可以一生守望我的大陆。”
  余光中被称为乡愁诗人,他作品丰硕,传播甚广,然而,他与四川的一段不解情缘,却并不为人所熟知。抗战中,余光中曾辗转于重庆读书,10~18岁是在四川度过的,在四川的8年岁月,给他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他说:“蜀者,属也,在我少年记忆的深处,我早已是蜀人”。他把入川不久就会说的一口川音,当成他的一种乡音,一说就是60年。在他穿三峡顺流而下的生命长河中,巴山、蜀水、川人,总是挥之不去,他时时咀嚼它、反复体验它,它们伴随他的生命成长,也将伴随他的诗文流传。
  余光中说:“我永远忘不了在四川的那几年,丰硕而慈祥的四川,山如摇篮水如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是二次大战期间,西半球的天空,东半球的天空,机群比鸟群更多。我在高高的山国上,在宽阔的战争之边缘,做一个孩子爱做的梦……我永远记得那山国高高的春天。嘉陵江在千崎万崎里寻路向南,好听的水声日夜流着,吵得好静好好听。”
  巴蜀文风颇盛,民间素来重视旧学,虽在八年抗战中,却弦歌不辍,余光中后来说: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他有幸来到四川,领略这里的大自然和民风,四川深厚的人文风气,还有良师益友,给了他深刻的影响,如果没有当年中学时代的四川经验,他的作品里就会缺少很大一个空间。
  余光中说:“一个人的学问也好,写作也好,中学时代太重要了,到大学才来怎样就已经比较晚了.所以我在四川中学时代对我印象太深了,包括我英文的学习、古文的启蒙,都有很大影响,我的幸运就是碰到很多好的老师。”
  1938年5月,余光中随父母从南京迁居重庆,1939年秋天,进入从南京迁来的青年会中学,成为初一的学生。那家中学在江北县悦来场的乡下,不算名校,但是教学认真,在群山环绕中,余光中那颗渴学的心,像干燥的海棉,饱吸水分,他有幸遇到了几位博学的启蒙老师:二舅孙有孚、国文老师戴伯琼、英文老师孙良骥,他们在讲解之余哦哦吟诵,古典的情操用乡音召唤着少年。沉浸在山灵水秀,古典浪漫的氛围中,他们为他开启了一扇门,门内万紫千红,花团锦簇。
  余光中在《我的国文启蒙》一文中说:“每个人的童年未必都像童话,但是至少应该像童年。若是在都市的红尘里长大,不得亲近草木虫鱼,又饱受考试的威胁,就不得纵情于杂学闲书,更不得看云、听雨,发一整个下午的呆。我的中学时代在四川的乡下度过,正是抗战,尽管贫于物质,却富于自然,裕于时光,我得以亲近山水,且涵泳中国的文学。我的幸运在于中学时代是在纯朴的乡间度过,而家庭背景和学校教育也宜于学习中文。所以每次忆起童年,我都心存感慰。”
  余光中相信,一个人的中文根柢,必须深固于中学时代。一上中学,他就在父母的督促下学习古文。当时,他与母亲住在一座朱氏宗祠里,山下是南去的嘉陵江,涛声日夜不断。山中寂寞,每天晚上,摇曳的桐油灯下,母子相对,余光中一遍一遍,习诵着古文,忘情地陶醉于《古文观止》中那骈文的工整典丽,散文的开阖自如,在反复吟咏、潜心体悟中,进入古人的感情,去呼吸历史,涵泳文化,触摸到民族博大深邃的精神世界。这灯下的一幕,是非常强烈的记忆,他一生总禁不住要时时回首,反复描摹,化而为诗。
  记得在河的上游也就是路的起点有一个地方叫从前有一盏桐油灯亮起灯下有一个孩子咿唔念他的古文如果我一路走回去回到流浪的起点就会在古屋的窗外窥见那夜读的小孩吟哦韩愈或李白……
  在夜色的深处在河之源,路之初独守那一盏渐成神话的桐油灯
──《桐油灯》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青灯幽昧之中,一缕诗魂,交通着古今。诗歌的音韵化为脉博心律,孕育出余光中对纯正中文的语感;古典诗文成为催生春草的细雨,此时,他已自许要成为一个诗人。从高中时代开始尝试写诗,余光中对诗的热爱,历久不衰,对古诗的吟诵,更成为他解忧的方式、与古人沟通的方式,“每逢独处寂寞,如异国的风霜雪夜,或是高速长途独自驾车,他都会纵情吟咏,吟诵之间,便顿觉太白、东坡就在肘边,一股豪气上通唐宋。”
  四川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有道是:“天下诗人皆入蜀,蜀中风物尽入诗”。在长江那峥嵘的岩壁、起伏的波涛里,流传着多少船工的谣曲、渔夫的悲歌!那回荡久远的词章歌赋、一代代迁客骚人的足履屐痕,令余光中无限神往:李白仗剑去国,吟诵着“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曲蜀道难,博得谪仙人美名;杜甫自甘肃入川,得蜀山水吐气,蜀中十年,是他创作最灿烂的岁月。余光中为杜甫写过《湘逝》,也为李白写过《寻李白》、《戏李白》,还有奇思妙想的《与李白同游高速公路》……在《寻李白》一诗中,他吟道: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余光中写李白的豪放志气,写出的是他对于中国文化的骄傲,仿佛李白是他的先祖,他是李白的传人。余光中还喜爱能诗善文的苏东坡,向往与东坡为友,东坡《赤壁赋》中“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天人合一”的意境,早已融入他的心中。在四川的8年,余光中和大自然朝夕相处,“蜀江水碧蜀山青”,他汲足了大地精华,又得名师教导,在纯朴的环境下潜心诵读,与生俱来的才情,经过美妙的酝酿后,散放出醇厚的芬芳,愈陈愈香。浓厚的乡情,渗透于他的生命和诗风,巴山多夜雨,雨,成为他诗中永恒的乡愁画面,他写冷雨、鬼雨、清明雨,写春雨、夜雨、四月雨……他总是以微寒潮湿、交织着鸟声的的春雨象征心情,衬托出对第二故乡的无尽追思。
  雨天长,灰云厚三十六根伞骨只一收就收进一把记忆里去了不知在哪扇门背后只要我还能够找到小时候那一把就能把四川的四月天撑开春雨就从伞边滴下来蛙声就从水田里布谷鸟就从远山都带着冷飕飕的诗意来绕着伞柄打转
──《记忆伞》

雨声中,余光中仿佛幻回童年:看到“雨下在四川,下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象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童年那头唤他。”余光中在诗中说:淅沥沥清明一雨到端午/暮色薄处总有只鹁鸪/在童年的那头无助地喊我,喊我回家去……童年的那头,余光中是地道的“川娃子”,有他可爱的伙伴,有风筝、狗和蟋蟀、还有乡村孩子的游戏,在《罗二娃子》一诗中,他以真挚的感情,写出了对童年玩伴的怀念,诗中没有技巧和丽词,只有一片纯然的童真,一片令人动容的真情。在诗的前面,他特别注明:用四川音朗诵。这首诗,由四川老诗人流沙河朗诵起来,格外传神,也格外动情。
  罗二娃子他家,就在牛角溪的对面,那年夏天,涨了大水,断了木桥我跟罗二娃子只好隔水大喊,站在两岸……
  罗二娃子喊:我家的花娘娘上星期生了一窝小狗我喊我那只宝贝蟋蟀死了,啥时候你再帮我逮一只哦罗二娃子喊,水一退,我就过来,我送你一只小花狗。……
  水声翻滚,拍散我们的呼声:……
  后来再没有见到过罗二娃子,我跟家里就离开了四川童年就锁进了盆地里在最生动,最强烈的梦里,现在我仍然看见他,罗二娃子浮浮沉沉,向我游来,挥动双臂……
  哦!罗二娃子……
  在千山万岭的重围之中时,年幼的余光中,总向往去远方游历,而当后来真正离开了四川,他才恍悟:童年早已锁进了盆地──他度过了学生时代的嘉陵江畔,他从此患上不可治愈的思蜀症。在梦的彼端、在记忆的上游、在潜意识的角落,小时候的种种切切,尤其是与母亲贴体贴心的感觉,总在召唤他,总令他魂魄不安。
  余光中1949年的夏天告别内地去香港,两年后,去了台湾。余光中绝未想到,这一去,就是43年回头无路,就象九百年前,苏家的游子出川,乘着混茫的大江东去,滚滚的浪头永远也回不了头,隔着另一道海峡,望白了须发,余光中同样只能遥望大陆,故国神游,不知能否再回头,再回头是否还有岸?他华发早生,“枕上夜夜是江声”。随着日子的推移,他心中积蓄起的浓浓乡愁,如梗在喉,不吐不快,终于在漂泊20多年之后,化为一首《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992年9月,在离别43年之后,余光中终于再次踏上故国的土地,他老泪纵横,恍若梦中。“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他此生最大的伤痛。四川,是余光中魂牵梦萦的地方,他曾数度想要入蜀,故地重温,但却云梦无路。终于,在1996年,应四川大学之邀,余光中来蜀讲学,在离别50年后,实现了他归蜀的心愿,正应了那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cui)”。在蜀中,余光中见到了神交已久的四川诗人流沙河,了却了一桩夙愿。在成都,余光中与流沙河相伴流连,探访丞相祠堂、工部草堂,拜谒前朝旧迹,畅论兴替得失。追溯余光中与流沙河的缘分,还是一段文坛佳话。余光中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流沙河又原名余勋坦,两人同乡又兼同姓,年龄相近,心灵相通。1982年3月,流沙河在《星星诗刊》上最早介绍余光中的诗,不但亲自讲授余诗,还编辑出版了几本诗选,从此让余光中诗文传遍大江南北。两位余姓诗人隔着一弯海峡,飞雁传鸿,相交甚久。
  1982年6月,余光中在写给流沙河的信中说:“在海外,每每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在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四年后,他又在《蟋蟀吟》中写下“就是童年逃逸的那一只吗?一去四十年,又回头来叫我?”流沙河感慨之余,就写了《就是那一只蟋蟀》相和,在两位诗人的心目中,蟋蟀已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能沟通古今,融汇两岸中国人共有的情感。(蟋蟀)
  1986初秋,流沙河在一把素折扇上题了一阕元好问的《临江仙》,辗转托海外友人代赠余光中,问他是否乐不思蜀,第二年,流沙河就收到了余光中从高雄转寄来的:《蜀人赠扇记》,诗稿用繁体楷书横写,字迹遒劲端肃、精神迸射,翰墨间仍飘着淡淡乡愁。流沙河被深深打动,写了一篇读后记,与原诗一并寄出。这首诗是台湾诗人的作品第一次直接在内地发表,反响强烈。余光中说:“诗比人先回乡,是诗人最大的安慰。”──问我乐不思蜀吗?
  不,我思蜀而不乐……
  川娃儿我却做过八年!挖过地瓜,抓过青蛙和萤火一场骤雨过后,拣不完满地银杏的白果,像温柔的桐油灯光烤出香熟的哔哔剥剥夏夜的黄葛树下,一把小蒲扇轻轻摇撼满天的星斗在我少年的盆地嘉陵江依旧日夜在奔流,回声隐隐犹如四声沉稳的川话四十年后仍流在我齿唇四十年后每一次听雨滂沱落在屋后的寿山那一片声浪仍像在巴山君问归期,布谷都催过多少遍了海峡寂寞仍未有归期,……
  在《蜀人赠扇记》这首诗中,余光中吐尽情怀,回顾他在四川度过的少年岁月,写出了那段时光的无穷况味。四川,是余光中的第二故乡,对于他,四川就如儿时的摇篮,和成年后的床与枕,如同他诗中所写:“是枕是床/温暖一如四川”,在巴山的夜雨深处,曾有一盏温暖的红烛伴他,夜读到梦的边缘。然而,自从滔滔的江水送他而去,西顾巴蜀,他少年的天府,就锁进了剑阁与巫峰。“海峡寂寞,像一柄冰冷的蓝刀,将他的生命分隔为两半,无论写多少怀乡的诗,也难以将伤口缝合”。
  五十年中,不论余光中的作品是写于台湾、香港或美国,也不论挥笔时他是少年、壮年或晚年,21岁以前在那片华山夏水笑过哭过的日子,永远浮现在他的字里行间。暮年还乡,固然是一件幸事,但余光中明白,他那浓浓的乡愁,仍是此情无计可消除,物是人非,其愁更甚,回乡的游历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它不会因为空间阻隔的消失而化解,反因为文化的内蕴、时光的流逝,变得更加深广、更加浩茫。

余光中,王映(本文作者),诗人·犁青
地点: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集团·成都市
时间:2005-02-24 16:27
摄影雷康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上里古镇 世纪巴金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5-4-13 15:40: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谢谢楼主的好文章,我会尽快配上楼主与余光中的照片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wyzyust 发表于: 2005-5-7 08:56:54|只看该作者
我很欣赏余先生的诗。
4# 金佛山
 楼主|王映 发表于: 2005-7-28 12:18:08|只看该作者

沙河老师在电台录余光中诗

余光中的四川情缘  PAQq8yI2.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映 发表于: 2005-7-28 12:20:26|只看该作者

沙河老师在电台录余光中诗2

余光中的四川情缘  O9J8Xsy9.jpg  保存到相册
6# 青城山
 楼主|王映 发表于: 2005-7-28 12:31:25|只看该作者
这是余光中先生在印象大书房  w1dn3GvB.jpg  保存到相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5 06:11,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