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61|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易可情 发表于: 2003-10-16 21:34:37|只看该作者|正序浏览回帖奖励|阅读模式

[远古巴蜀之谜有望揭开

 [复制链接]
  四川省汶川有个姜维城,当地人早已知晓。但是,考古学家不久前在此做的一次勘探却发现,“姜维城”实际上是由一段明长城和一段西汉长城组成。而尤为令人震惊的是,考古学家在这段西汉长城下发现了一处保存得十分完好的新石器时代彩陶遗址。这一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向人们打开了一扇认识古蜀历史的大门。
http://www.phoer.net 2 Y1 C2 l% J$ S$ X  U6 X/ d; g3 P% W2 {9 J http://www.phoer.net
一:世界最古老民族在汶川- [9 Q& ?- E% P4 {7 L http://www.phoer.net
  汶川威州镇岷江河谷的右岸是一片连绵的高山,高山上的长城绵延起伏,显得特别的壮观。去年夏天,四川省考古队来到这里,进行发掘研究。在古城墙下挖到地下七八米处,文物不断出土,最终,考古队在其底层发现了距今5000年以上的彩陶。经过分析,这个彩陶遗址与中国著名的史前文化──马家窑文化属于同一类型,而马家窑文化远在千里之外的甘青地区。这证明,早在史前时代,当时在甘肃青海地区的氐羌族的一支就不远千里来到了汶川,并在这里一直繁衍生息到现在。
http://www.phoer.net + m0 ]7 M- e$ q. u2 @; w4 C1 b  羌族是华夏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历史学家认为,古羌族的一支在进入成都平原后与当地原住民融合而形成了最早的蜀人。
http://www.phoer.net ; t; \7 O) H& f2 n* o  惊人发现引起了考古界的震动。著名考古学家、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先生感慨:“一个民族能在同一个地方绵延5000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0 i# k) B/ U0 K4 _/ Z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V* J9 ~! M  h3 x二:出土彩陶辐射三星
http://www.phoer.net % x1 p9 j3 \* E$ @9 Y  e  遗址中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器残片,其中尤以彩陶残片最令人吃惊。这些彩陶制作精美,文案精细,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有些残片组合之后还隐隐透出鱼的图案,这让人倍感惊讶。
http://www.phoer.net 0 t/ z7 S! n$ J  考古工作者们联想到鱼图案是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中最显着的特征之一。汶川县文管所的资料认为,这些文化面貌与三星堆文化遗存面貌极其近似,而且又早于三星堆。换言之,这里有可能就是人们寻找了很久的,三星堆文化的源头。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易可情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易可情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易可情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雅安的雅雨、雅女、雅鱼 早餐应该吃热食 [分享]
4# 金佛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4-3-10 12:03:2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古西蜀重道──保子关
http://www.phoer.net $ z& N& Y9 O& q9 U  保子关实为一山脉结尾处的山脊底部的一个平台,走在威州街上就可以看见。
http://www.phoer.net : f( m& b, @: o& O: a! [+ |  从布瓦寨最高的山头看去,苍黄的山脊倾斜成55度向下延伸,直插到到保子关的隘口。隘口仅可两人挤身而过。窄窄的山脊两边巉崖怪石,绝壁千仞,是个虎狼怯步,鬼哭神愁的极险要之地,如此之险的关口实,属少见。立于这方寸之地,看南和姜维古城平视而望;北和传说大禹故地禹碑岭遥相呼应。左边岷江河,右边杂谷脑河。两河夹一山,在山脚V字形底部汇为一江,形成三山二水之势,如脱江野马,奔东而去,颇为壮观。十多年前,诗人梁上泉先生,在汶川采风时曾赋诗这奇丽的山水。其诗开首“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夹江尽新楼,喜看古威州”。6 ]+ L0 h- E4 d/ _" q6 Q http://www.phoer.net
  这“三山”指的就是南面的姜维城,北面的禹碑岭之山,中间一山就是保子关了。
http://www.phoer.net - ~$ U4 T5 V- {$ E: E  而我只用我浅薄的眼睛去感应它只是一座山,更好奇的是庆幸自己居然能见到一条山脉结束或是开始逐步隆起突然提升的地方。我一直懒惰的叫它“那边那个山”。直到我到威州十多年以后,才知道它原来也有名的:保子关。" u0 U1 k1 s  B0 ~* b$ n http://www.phoer.net
  初时,我以为和保卫什么人有关。后来知道确实和“保卫”有关联的。原来这么个不起眼的巴掌大一小块地方,还曾是保县(今理县薛城)县衙之地。这不能说不让我感到意外!& V- \& Z- Z, t% x http://www.phoer.net
  明清时候,岷江上游吐蕃势力渐强,大有向东部汉区逼进之势。明王朝为稳住日渐动摇的局势,宣德3(公元1428)年,威州治地从凤坪坡底(今汶川县郭竹铺),迁往保子关。历时4年。而保子关是在成化12(公元1476)年,威州知府李宽在此修堡设关时就此称名。2 [- M$ B( M2 U http://www.phoer.net
  过去,保子关是羌汉重关的要地。它的军事位置是万分重要,此关一破,必如岷江之水,汹涌而至,势不可当。而事实上羌民因不满封建统治者的压迫欺诈,而多次起兵反抗直捣成都的历史史料,至今流传在羌民的说唱,传说故事当中,很多故事在不断的加工传说中已成神话。1 Y6 W% h: p" `; \ http://www.phoer.net
  当时的朝廷把它看成是首当其冲的险关要冲,异常害怕。3 m7 o* v. w, e: E http://www.phoer.net
明代城墙
http://www.phoer.net % M  \9 }3 o! c6 Y地点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http://www.phoer.net / S% n7 g% r! N$ G& ~时间2003-11-21 13:39:12
明代城墙) i# x, W- Z( O' R/ R http://www.phoer.net
地点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http://www.phoer.net ( v; q# t. p/ F7 o* F& W' N7 a时间2003-11-21 13:43:40
姜维城下正在挖“探方”,发掘文物7 Y5 q3 j/ {4 ?4 H8 C" g( g) @7 b" k http://www.phoer.net
地点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x7 q- g" x: w- z; r, Y http://www.phoer.net
时间2003-11-21 13:57:29
  保子关不仅是把守羌汉重关的军事要地,也是来往商贾过关纳税,汉蕃贸易的重要关口。汉地的盐巴,茶叶,布帛在此通过和蕃地名贵的药材等交易。所以此关也是经济贸易的重要关口。
http://www.phoer.net 1 X+ p8 L! M3 C$ W, M  《保县志》这样记载:清干隆二(公元1767)年,设兵三十,关口五卡房,县设巡役,汉民入番寨贸易者,具结领票,限以时日,兵役验收,无票者禁。此城汉蕃咽喉,西路命脉也。
http://www.phoer.net 4 T7 |6 o# ?& W  y4 Z6 i' Z" ^  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一处重要古遗址,今人不忘前事,地方特在原上关小道上修了水泥阶梯。中途修一筒简瓦仿古小亭供游人小息。拾阶而上300米,过去就是通往汶川太阳岛的小路。上得关口,左边杂谷脑河滚滚而过流经山脚。右手边是一自然高台,约4米高,上去几步土台阶,是一片宽阔的平地,这就是当年守关治地的遗址。
http://www.phoer.net 2 J1 n* ~2 K/ g5 B/ X8 N% D4 B8 }" @$ b  记得多年前,那时保子关的平地和山坡下至到河边的沙滩上,有成片的桉树和洋槐。人往草丛一坐,只见草影绿树,人语窃窃,就是看不见人在哪里。是夏天绝好的消夏去处。而在冬天,因它地处向阳山坡,在凹地枯黄的草中一坐,那暖暖的冬阳,就带你梦回威州知府李宽,在此修堡设卡的情景了。而现在,在当年县衙的房屋平地上,只有厚厚的尘土和找不到家的风还固守着它的余颜。残存的基址也在逐步分化得七零八落。残基址分两台,第一台基址长19米,宽14米,高3米。第二台基址长11米,宽8米,高3米。全是片石砌成,灌黄泥浆,粘结非常牢靠。第二台基下去的山尾处,是县广播局修的电视转播台。那是为了不破坏先有残基址,才修在这悬崖绝壁之上。站在此处,两岸两河的威州城尽收眼底。保子关索桥和桑坪索桥各自将一头固定在伸进水中的硬崖上。下面就是两江汇合之处。江水一青一蓝,遇到礁石,白浪翻卷,涨水时节,涛声如雷,轰鸣震耳,观者莫不头昏目旋,摇摇晃晃,如站在一只巨鲸的头上。! C3 x% n+ C1 B! P http://www.phoer.net
  走到左边设堡的山坡,但见满坡杂草,在瑟瑟的寒风中抖动,古堡的遗迹是一堆人工整理过的乱石。生命中的一些场景总是这样,在突然间就残缺了,措手不及之间,让人们还来不及思考,就已快速地凋零。只有一段旧墙基,还见识着旧时的踪迹。早些年,林场在这里植树造林,林深草茂,当地人就把它当成一快极好的放牧之地。为防止牲畜的破坏和游人的安全,林场在此古墙基础上砌了道一人高的石墙。风雨一侵蚀,还和古保子关融为一体,显得古朴浑厚,混茫一片。& N4 `9 H6 Z! k: ~3 e: d http://www.phoer.net
. m# L' y( U4 t/ `9 b% s http://www.phoer.net
谜雾重重姜维城, X. X( _! v$ P3 s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p/ @1 x# _! h9 t3 D! Q待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罗子兰 发表于: 2004-3-10 11:51:57|只看该作者

[原创]漫话威州(草稿)

“威州”由来* d% F4 n* O* ]! _+ n http://www.phoer.net
  西出成都,沿213国道线,穿都江堰,逆岷江上行146公里,达汶川县城所在地──威州。
http://www.phoer.net ( h, V* Z  i( S  走在街上,冲击首先来自街两边的现代建筑。那时,视觉的承受就不仅仅是那些来自千百年的风了。仿羌式,藏式的色彩和花纹,独自在高楼领略新的风情和慷慨的阳光;着鲜艳羌族服饰的姑娘和各式前卫的衣着的人们;店铺里传来音响重金属的打击和接亲绵长的古锁呐。这一切,总是让你的眼睛和耳朵交替在过去和现在的街流中。6 A9 q1 ]( j) X9 P http://www.phoer.net
  翻开《威州镇志》,仿佛打开一道厚重的木门,在措手不及的忙乱中姗姗步履是似乎正泣血飞起,忽喇而来。按住跳动的心,穿越时光的隧道,那些在淹没在历史尘埃的故事和人物,就慢慢在迷茫中清晰。而我,尽量用平静的心境,去浏览她那厚重,沧桑,又艳丽及至的容颜。* d# T: \0 E% K. q http://www.phoer.net
  威州立郡早在西汉元鼎六(公元111)年。) N0 S( ~4 N9 P) T& v http://www.phoer.net
堡子关# E# T; F3 g- _4 u http://www.phoer.net
地点堡子关·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6 l1 F( J( s( `! H0 Z http://www.phoer.net
时间2003-11-20 12:29:41
; V1 e' g6 a7 D+ t1 H% s  E http://www.phoer.net
红军桥全景( y# @& K( k  M/ M- g http://www.phoer.net
地点威州镇·汶川县·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http://www.phoer.net 3 g) u# I: a" h时间2003-11-20 14:15:13
  原名叫“维州”。宋景德三(公元1006)年,因京城开封送往山东潍州的文书误投到维州(今理县薛城)。开封到四川已是够远够险的路途了,到这西蜀的蛮荒之地更是险之又险。这千山万水的四川恶道,苦了差人不说,还误了几个月的公事。为不再淆“维”、“潍”二州,故改名“威州”。取“威镇西羌”之意。
http://www.phoer.net $ F( B4 w% C8 L  元朝时保宁(今理县薛城)县并入州。明洪武三(公元1385)年,保宁地分为保县,属威州。明洪武二十四(公元1406)年,威州迁到今汶川县郭竹铺村,明宣德三(公元1428)年,因“常患羌人侵扰”,又从郭竹铺迁到今汶川县名“保子关”一山坡上。可能是保子关太过窄小,明宣德七(公元1432)年,又迁至今县城岷江河的东岸“姜维城”的山坡上。后由此地又迁往今绵篪镇。所以今人多有叫绵篪“老汶川”的。
http://www.phoer.net ( N* G5 _. W3 B2 C  Y, W  清灭明后,州,县治仍用明时旧制,统属成都府。雍正五(公元1727)年归保县,不复为州。隶属茂州(今茂县)干隆二十五(公元1760)年,清在平定大,小金川两土司之争的战役中,怕西蜀吐蕃势力的扩张,废保县,设杂谷脑直隶厅(今理县杂谷脑镇)。嘉庆八公元1803)年,又改为理番直隶厅,属川西道管辖。威州属理番直辖。民国三(1914)年,废道治,以州府,厅为制,直属四川省政府。民国三(1914)年,因民族地区的复杂性,国民政府又恢复道治,理番厅改为理番县。威州仍属理番县。1935年,中国红军北上途经威州地区,国民政府将县以下设区,实行联保联坐保甲治。威州那时叫“新保镇”,属理番第三区。区公所在今威州镇。
http://www.phoer.net ; \) Z9 I2 p" S3 C1 z1 @  千年寒暑,几移其地,几换其名,威州象个历史的皮球,抛来抛去,直到1951年2月,从改为理县的理番县划分出来,归汶川县。“威州”地名也就沿用至今。
2# 四姑娘山
 楼主|易可情 发表于: 2004-1-31 22:00:15|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22:0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