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464|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周从林 发表于: 2008-8-28 23:17:0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泸州北部地区宋代以来石刻

 [复制链接]
●李正山

一:泸州概况与文物特征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位于长江、沱江会合口,形势控扼三江两河,位处云、贵、川、渝要冲,形胜一方,自古有“西南会要”之称,是四川出海南通道和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辖泸县、合江、叙永、古蔺4县和江阳、龙马潭、纳溪3区,幅员面积122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万。20世纪50年代,泸州曾是省级政府川南行政公署驻地。泸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西汉景帝六年(前151),泸州设置江阳郡,这是泸州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政区设置历史距今已有2159年。泸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地势南高北低,南山区,北丘陵,其中有全国唯一的晚熟荔枝、龙眼基地。合江佛宝和古蔺黄荆,是地球上同纬度仅存的低海拔植物基因库和原始森林风景区,生态和旅游价值很高。泸州是名满天下的酒城。“酒城”一词首现于朱德元帅1916年驻节泸州时创作的诗句“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泸州酿酒始于秦汉,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发祥地。有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两朵金花。泸州老窖特曲是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名酒之一,是唯一五届蝉联“中国名酒”称号的浓香型白酒,被誉为“浓香鼻祖”、“酒中泰斗”。“国窖·1573”酒,以其卓越品质和高贵典雅风范成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泸州大曲老窖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有“中国第一窖”美誉,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郎酒是美酒河上邻村茅台的“姊妹酒”,是中国十大名酒之一,其天然储酒洞“天宝洞”、“地宝洞”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泸州凭两江舟楫之利,自然形成川、滇、黔、渝结合部地区物资集散和川南政经文化中心地区。泸州由此积淀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众多,目前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9处,已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2个。

受自然地理影响,加上千百年来的文化创造、文化交流和文化保护,至今,泸州形成了比较明显的文物分布特征,辖区每一个行政单元都有一个特征明显的主体文物存在,总括起来概称为泸州文物“六个头”,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文化现象。泸州文物“六个头”,分别是石头泸县、木头叙永、河头古蔺、岩头纳溪、坟头合江、城头泸州,他们均各自具有相对完整的文物表现力、文物差异性和文物形态特征,共同构成了泸州的文化底蕴基础,是泸州文化的主要元素表现体。泸州北部地区石刻,是指位于长江、沱江北岸地区泸县、龙马潭区和合江县的江北地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宋代以来的石刻文物量大、集中而典型,在四川地区石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就此进行扼要介绍,以帮助人们了解、认识泸州石刻文物的一个侧面。

二:泸州北部地区典型石刻文物
泸县幅员面积1532平方公里,人口103万,县城福集镇,距泸州市区35公里,与重庆永川市、内江隆昌县、自贡富顺县和泸州合江县、龙马潭区界邻。隆纳高速、隆叙铁路由北而南穿境而过,是泸州市北大门。泸县文物,石头当家。宋墓石刻、龙桥石刻和玉蝉山摩崖石刻造像群是精粹。

(一)泸县宋墓石刻

泸县宋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泸县19个镇都有发现,总数100座以上,其中福集青龙、喻寺、奇峰相对集中,出土较多。2000年以来,由于多次发生宋代石室墓盗掘事件,才引起有关方面注意。文物考古部门初步调查后认为,宋墓石刻对研究南宋时期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状况、丧葬习俗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是发现的全国规模最大宋代石室墓葬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于2002年9月14日至10月29日对泸县福集青龙金宝村、奇峰红光村、喻寺南坳村3处已暴露的6座石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出土85件各类石刻和部分随葬器物。当年,这一有限考古成果被列为全国23个重大考古发现之一。

泸县宋墓群主要是南宋中期的官绅石室墓葬,均为竖穴式、长方形单室墓葬,分别由墓道、排水沟、封门石、墓门、甬道、墓室、壁龛、肋柱、棺台和后龛组成,墓葬系条石构筑,墓室大致为长3.5米、宽1.7米、高2米左右,墓顶有藻井式、盝顶式和人字形顶。墓葬用石材构筑,仿木结构建造,石刻精湛,其中女将军造像是中国唯一发现出土的石刻珍贵文物。石刻题材丰富多彩,主要有七大类。(一)、四灵造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二)、人物造像。男武士、女武士、侍男、侍女。(三)、场景造像。飞天、戏婴、妇人启门、乐舞、器乐演奏。(四)、植物图案。牡丹、莲花、菊花等花卉。(五)、动物图案。凤凰、狮子、兔子等。(六)、家具图案。桌、椅、屏风、门、窗等。(七)、建筑图案。梁柱、斗拱、桥梁等。其中各类人物石刻造像尤为生动,真人大小,神态各异,形象逼真,穿着服饰丰富多样。各类石刻技法娴熟,雕刻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目前,泸县宋墓共清理出土各类石刻164件,其中有1件石质族谱、3件彩绘石构件。泸县宋墓石刻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数量之多,价值之高,题材之丰富,文物之珍贵,分布之集中,建筑工艺之精美,保存之完好,在全国首屈一指。墓葬石刻展示了四川南宋时期泸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信仰、丧葬习俗、实物场景,立即引起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美术界、美学界、园艺界、民俗学界、植物学界、建筑学界、宗教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切,成为公众鉴赏古代石刻文化的新热点,特别是一些文化素质较高、有专业素养的人士更为关注。2006年3月,经文化部全国艺术规划领导小组审批立项,国家年度课题“四川南部南宋墓葬群石刻艺术研究”在泸县正式启动。该研究课题由重庆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张春新教授主持进行,预期3年,是泸州文物首次进入国家级研究课题领域,将对泸州石刻艺术的研究和石刻旅游文化品牌塑造产生重大影响。在科学研究基础上,泸县已着手把精美绝伦的石刻艺术在县城福集镇建立石刻艺术博物馆,以集中展示中国当代最新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古代石刻文化成果。

(二)泸县龙桥石刻

泸县龙桥石刻以龙脑桥为代表。龙脑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泸县福集镇九曲河上。建于明朝洪武年间(1368—1398),保存完好,距今已有640年历史,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梁板型龙雕石桥。因石雕艺术精湛,布局奇特,气势雄伟,清干隆四十三年(1778)下旨保护:“钦命永宁道泸州城北九曲河龙脑桥予以保护”。2005年初,泸县政府组织了一次县境范围关于古代龙桥的调查考察,初步查明,历史上毁坏的龙桥多达100多座,目前尚存明清年代龙雕古桥143座。合计起来,这一狭小地区在明清年代曾经建造过龙雕石桥多达250座以上,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是一个谜团。根据目前存在的龙桥数量计算,泸县每10平方公里、每7000人拥有一座龙桥,县域分布率和人均拥有率位居全国之冠。在民间口头,泸县有三里一桥、桥桥有龙、各龙不同、无一重复之传说,这次实地普查,证实了泸县龙桥的真实历史状况,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更多更大的疑惑。

泸县是中国古代龙雕石桥最大密集分布区,在一千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保存了古代中国唯一完整的龙雕石桥文物群,数量蔚为壮观,价值令人叹为观止,其典型代表是龙脑桥。龙脑桥桥长54米,宽1.90米,高5.30米。12座桥墩布13孔。中间8座桥墩墩首雕刻4龙1象1狮2麒麟,均采用圆雕手法。石雕纹饰,有的卷云飞舞,有的火焰熊熊。它们的姿态、形体、装饰、眼神、口形以及皮、毛、麟、角都毫不雷同。有的嘴衔“绶带”,有的口吐“玉书”,有的脚踏“绣球”,有的足踩“玉圭”。各具特色,无不生动传神。龙桥各部雕刻浑厚刚毅,比例匀称,工细规整,造型别致,逼真生动,特别是对细部的加工处理一丝不苟。例如龙头上的眼、耳、鼻、眉、须、髯、角,龙身上的甲、翅和流云,刻画得极其精细,因而栩栩如生。象雕,处理得非常洗练,雕刻得体,质感厚重,轮廓线简练分明。象鼻卷曲,长牙上伸,大耳下垂,神态自如,没有任何佩饰,给人以安详、宁静、亲和感受。青狮、麒麟,也反映出古代匠师雕刻技巧的纯熟精到。整体观望龙脑桥,石雕布局奇特,雄伟壮观,气度非凡,势有紧扣大明代元那种时代江山变迁之意。龙形畅快沉浑,朝气勃发,自有主张,深蕴以石刻艺术作不朽之内涵表达,观后无不油生大汉雄风龙回在首之豪壮感,令人浑身气壮有胆,觉山河增色,万千感慨满身回荡。细而观之,龙的眼、耳、鼻、角、须、眉、甲、翅和流云,招招式式,生动传神,如青春活龙,昂首力游,潇洒现世。龙脑桥的艺术造型映射出的时代变迁气象达到了极高境界,堪为各方龙桥之最。巨龙口内含石珠,重30余斤,镂空雕刻,滚动自如,妙趣横生。九曲河风乍起,龙鼻浑圆沉吟,如英雄莽汉重音叠唱,仿佛让人听到了巨龙的召唤之声。九曲河风萧水激,似感叹生命求索之大任伏职于身,催人奋斗不息。如遇滂沱垂洗,好似骄龙越海升腾,意欲干坤翻卷。龙脑桥的艺术造型与实地环境彼此烘托,营造出在不同气氛下赋予人们以广阔的想象力,拓展人们的思维空间,促使人们展开具有历史和艺术内涵的浮想。一桥之上,四龙为主,四兽为次,各配狮象麒麟,此布局是龙脑桥又一特色,其携带的若干时代信息和内涵表达仍是待解之谜,牵动人们流连忘返之心。龙脑桥的突出特征是,以石雕艺术记录时代变化,反映时代特征,内涵表达极其深刻,在中国古代桥梁石刻艺术中独树一帜,是中国古代桥梁石刻艺术经典之作。目前,泸县所属其它比较著名的龙雕石刻桥梁有滩子口桥、仁寿桥、杨桥、三龙桥、陈斯桥、双龙桥、正桥、泸永桥、昔河桥、永兴桥、程桥、太平桥、新桥、渔湾桥、特凌桥、纺线桥、高桥、八角庙桥、会元桥、潭石桥、岸滩桥、王家桥、五子凼桥、血水河桥、蜘蛛桥、福寿桥、双寿桥、对夹滩桥、皂角滩桥、泰和桥、旧桥、水口寺桥、永济桥、台狮桥、鸿雁桥、龙灯桥、观音桥、龙洞桥、家安桥、潮河桥、海潮溪平桥、水笛滩桥、幺滩子桥、神碓子桥等。

中国古代桥梁有三种类型。一是悬索桥,一是石拱桥,一是梁板桥。悬索桥的早期是植物藤索为主,后来发展为铁索桥,红军长征经过的泸定桥就举世闻名。石拱桥在中国和世界闻名的当数赵州桥和卢沟桥,它们以历史悠久、建筑科学、关联重大事件而达闻天下。梁板桥则以龙脑桥为中国第一。龙脑桥摆脱了梁板桥建筑历史上单调枯乏的状况,是桥梁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建筑作品。它开启了梁板桥艺术化建筑风格的先河,而且一开始就达到了高峰水平,是古代中国桥梁建筑从简单实用走向艺术浮华又不脱离实用价值的开山杰作,是古代中国以文化表达为主、兼具实用价值的首屈一指的文化型桥梁,发展和丰富了中国桥梁文化。它把人们日常的交通道路变成了艺术道路和民族性的文化鉴赏道路,集石刻艺术造型、科学施工建造、社会变迁气象于一体,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和民族文化特性。在建筑史上,桥梁从单纯的道路交通工具进入欣赏性的道路文化阶段,龙脑桥就身负标志意义,它不仅通过桥梁本身来展示说明,更在于拓展了桥梁蕴涵的文化意义。

泸县龙桥最有特征性的一面,是将沉静的龙雕石桥进行艺术造型再现,进行有生命力的活性传承,将沉默的石头通过艺术造型转化,赋予神态动作语言,被借鉴为舞动的彩龙,形成了泸州雨坛彩龙民俗传统,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文化展现形式已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泸州人在传统民俗文化方面最卓越的贡献之一。泸县龙桥动静结合,人文与石刻彼此渗透,民俗活动与石刻艺术相互映照渲染,表现时代,展现风采,古今呼应,传承不衰,成为有地域标志意义的龙桥文化。泸县龙雕石桥是一个整体,是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的天然集粹,是泸州先民保留给后人的珍贵文化,具有特殊的地域属性、文化属性、历史属性、艺术属性和观赏属性,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在学术研究、旅游观光、艺术教育诸方面都有很高价值。

(三)泸县玉蝉山摩崖石刻

泸县玉蟾山摩崖石刻位于县城福集镇玉蟾山,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距泸州市区33公里。因遍野山石的形状神似蟾蜍,有“遍山皆玉,无石不蟾”美誉,故名玉蟾。玉蟾山主峰海拔504米,国家3A级旅游区、四川省级森林公园。景区规划面积5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2%。九曲河、赖溪河、马溪河环绕山前,从隆纳高速公路福集连接线可直达。景区有珍稀树种银杏、桢楠、红豆、水杉、鹅掌楸等240余种。林中鸟类有布谷鸟、画眉、乌鸦、斑鸠、白头翁等20余种。景区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举办观音会,游人如织,香火旺盛。景区著名景点有悟道图、塔林、仙人洞、千蟾嬉戏、双蟾对鸣、玉蟾寺、《流民图》浮雕、玉蟾关遗址、龙脑桥、弥陀寺、龙盘寺、白云寺、金宝山宋墓群等。玉蝉山最著名的是摩崖石刻,从唐末五代一直延续至20世纪90年代连续不断,是四川地区从古至今石刻延续历史最长的石窟摩崖造像群。据《泸县志》记载,从唐景福二年(893)开始修建寺庙,到明代形成了以佛教题材为主的摩崖石刻造像群。现存明代摩崖造像411尊,有“千手观音”、“九龙浴太子图”、“村妇图”、“十八罗汉飘海图”等著名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满尺。有五代以来岩间石刻题跋10余处。北宋黄庭坚手书“玉蟾”二字完好无损,明代状元杨升庵手书“金鳌峰”三字清晰可辩。此外,尚有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景泰六年(1455)、弘治三年(1490)、正德二年(1507)、嘉靖十八年(1539)、天启五年(1625)等石刻题词。1987至1990年,泸县政府在玉蟾山峰顶石壁浅浮雕石刻《流民图》,雕刻了泸州籍世界级人物画大师蒋兆和先生代表作《流民图》。此浮雕按原作的1.5倍放大,总计150平方米,石刻造像立体再现了《流民图》101位人物的神情特征,是当代国内最大的摩崖人物群雕石刻造像。

(四)泸州龙马潭石刻

泸州龙马潭石刻以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为主,位于泸州市龙马潭区洞宾亭,濒临长江,因遗存明代石刻吕洞宾像得名,距泸州中心城区1.5公里,其汉代崖墓遗址群为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区面积7000平方米。洞宾亭集中了泸州城区出土的汉代至近代以来的石刻文物,其中以洞宾亭摩崖造像群和陈列展示的宋代墓葬石刻文物为重要代表。

洞宾亭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续建,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摩崖造像保存完好,分布在长43.50米,高7.10米的崖壁上。横向排列,3龛,均穹隆形龛。从右至左,有造像202尊。1号龛为拱形顶,系吕洞宾及弟子3人造像。其中吕洞宾造像高4.30米,宽1.60米,厚0.90米。2号龛为两弟子造像,立式深浮雕。3号龛为千佛龛,摩崖9级深浮雕雕刻,计197尊造像,横向排列,每个造像背高0.55米,宽0.20米,厚0.10米,分别是五百罗汉、金刚力士、观音、佛像等。石刻规模宏大,雕刻精湛,是泸州明清年代大型摩崖石刻造像的主要代表之一。2007年10月,依托汉代崖墓遗址群和洞宾亭摩崖石刻造像群,把泸州城区出土的自汉代以来的408件石刻文物全部集中陈列展示于洞宾亭,建成了“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它因此成为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断代性专业石刻博物馆,目前陈列展示600多件套,涵盖了汉、宋、明、清和近代以来共二千多年时段的石刻文物。其中宋代武士石刻题材最多,这些武士石刻均出土于泸州城区宋代石室墓,分为三类:将军武士、侍卫武士、女性武士,其中女性武士的威猛和造型,反映了中国宋代时期性别能力上存在“阴盛阳衰”的状况。武士石刻之外,有反映当时泸州地区民俗生活风采的舞蹈场景、乐技演奏图、仕子折桂等石刻图案,由此可以观察到宋代时期泸州地区的社会生活情景。另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石刻也是重要的石刻艺术品类。

2007年底,洞宾亭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新增加了两套系列性重要石刻文物,一套是“杨氏节孝和好善乐施坊”,一套是“百子图摩崖题记”。

杨氏节孝和好善乐施坊是清代石刻建筑,又名宏道堂牌坊,原位于泸州中心城区百子图宏道堂遗址,是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牌坊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是道光皇帝旌表儒士杨泮龙之妻李氏节孝和开办宏道堂书坊堂主杨继谟“济贫救孤乐善好施”下旨修建的牌坊建筑群,以表彰妇女节孝和杨家助人为乐精神。由于城市建设开发需要,2007年底搬迁到洞宾亭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陈列展示。复建牌坊位于入口处,整体坐南向北,石质仿木结构建筑,三重檐歇山式顶,坊顶中脊以青石雕成。6柱5门7滴水,通高10米,宽7.4米,进深3.5米,石柱边长0.55米。目前独立保护区面积750平方米。以中心牌坊为基点,左右两边延伸出两道石坊,形成5道门的牌坊群体,在古代牌坊中属于精品。牌坊第一层檐盖下横梁阳刻草书“福”字,寓意祝福、感恩、福气之意。“福”字下方是浅浮雕卷草花纹,卷草花纹下是3尊20厘米高小观音菩萨端坐祥云之上。整体寓意菩萨保佑,福气永在。牌坊第二层明间檐下正中位置镶嵌石质竖匾“圣书”,边沿镂空雕刻“五龙捧圣”图案。牌坊第三层横匾正中楷书阴刻“节孝”二字,用彩色碎瓷镶嵌,做工非常考究。中间楷书竖写小字“诰授奉直大夫”“为杨泮龙立”。横梁楷书“旌表儒士杨泮龙之妻李氏节孝坊”,横匾楷书“敕授儒林郎杨继谟乐善坊”,“文渊阁大学士四川总督部堂琦为急公好善聿请”。整座牌坊共有7副对联,9龛瓷造像和15龛深浮雕石刻造像,4组16个楷书大字和众多名人题跋,有文渊阁大学士四川总督部堂琦、知泸州事襄平恒裕、知松潘府事廖应麒等题书。牌坊除草书“福”字外,全是端庄淳朴、丰润圆厚的楷书,文辞书法,相得益彰,美不胜收。牌坊雕刻精湛,题材丰富,构思巧妙,有浅浮雕、深浮雕和镂空雕刻。额坊、檐椽、栏柱刻有各种人物、鸟兽、花卉、飞天、飞龙图案。滴水上有8个立式龟身龙头图案,门楣上阴刻楷书“好善乐施”。牌坊垒砌牢固,整体结构与局部制作比例适当,造型美观大方,庄重雄伟,集绘画、书法、雕刻、民俗和社会统御为一体。一般情况下,牌坊为4柱3门,但杨氏节孝和好善乐施坊是6柱5门,是比较少有的牌坊建筑精品,具有较高的传统文化研究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牌坊距今已有158年光阴,历经风霜雨雪,但各类石刻图案仍保存完好。

百子图摩崖题记是唐代至清代文化古迹题刻。原位于泸州中心城区百子图,原名真如寺,濒临沱江,是泸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唐代,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干隆五十三年(1788)修缮。寺壁有“俗世百子图”石刻,寺门砌“百子图”坊,石刻西侧有黄山谷题“滴乳岩”三字,因名百子图滴乳岩。有5通石刻题记,5通石碑,100余尊造像。一号石刻分布于山门正对面石壁上,题刻“出自幽谷”4字。楷书横排。字径高0.20米,宽0.30米,为清光绪十七年(1891),黄山谷十七世孙泸州分巡道黄云鹄书。二号石刻分布在长4.90米,宽2米的壁龛内。上下排列,分4层,为百子图造像,深浮雕。人物身高0.30米,宽0.13米,厚0.20米。计24组世俗百子戏乐造像,再现清代服饰、礼仪、饮酒戏乐等世俗生活情趣。此石刻于2001年切割搬迁到泸州市博物馆中心馆区陈列展出。三号石刻分布在高2.70米,宽5.40米岩壁上,刻“滴乳岩”三字。阴刻楷书,款识:“黄山谷题,黄云鹄补书”。字径长0.78米,宽0.70米。四号石刻分布在长8.40米,宽4.90米,高2.50米的云谷洞内。洞内有黄山谷睡过的石床、石枕和5通石碑。五号石刻位于滴乳岩左侧岸壁上。护国战争结束后,朱德驻节泸州5年,与友人常到百子图吟诗唱和,留下“三官寺外炊烟淡,百子图中曙色浓”诗句。百子图文化古迹题刻,由唐而宋,历明过清,至于近代朱德元帅流连忘返,文化脉络清晰,价值意义巨大,他实际上是泸州城市文化的根基和源头,现在被全部分割搬迁到了洞宾亭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重新布置,其历史原貌已不复存在,其文化意蕴已经脱落,其文物保护实属荡然。搬迁百子图摩崖题记文化古迹题刻,不仅造成了泸州城市文化根基的支离位移,更是一种莫大损害,这种做法,提供了现代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足资借鉴的反思案例。

此外,龙马潭著名石刻还有天生岩摩崖造像、玉龙寺、龙洞山摩崖造像等。

天生岩摩崖造像是明代摩崖石刻造像,位于龙马潭区来龙乡群丰村。凿刻于明嘉靖丙辰(1556)六月。造像坐北向南,分布在长10米,高4米,距地表高0.80米的岩壁上,共10龛26尊。10龛造像分别嵌在4层岩壁上,其中两龛外檐上分别刻有“玄天宫”和“圣父堂”。楷书阴刻。造像右壁距地表3米处,刻有“天生岩”三字。龛内右侧刻有“南无阿弥陀佛,大意救苦天尊”12个大字。最大造像高0.84米,最小0.30米,均为高浮雕。

玉龙寺是明代至清代佛教寺庙建筑,位于龙马潭区胡市镇。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重修,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改建。正殿左右壁嵌有长5.10米、宽1.30米的浮雕。上排刻有护法天神24尊,各手执法器,伫立云端,俯视尘寰,衣袂飘扬,神采奕奕。下排列“十八罗汉过海图。”海水汹涌,水族翻腾,罗汉分别站在龙、虎、鱼、虾、龟、鳖上,或招呼,或谈笑,或指点,神态生动自然,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山门横额有斗大四字“慈云普荫”,两侧对联系清道光时四川探花江国霖书:“玉垒共浮云千秋不变;龙潭呈皓月万象俱空。”

龙洞山摩崖造像是民国摩崖石刻造像,位于龙马潭区鱼塘镇望山坪村龙洞山南麓,凿刻于民国十八年(1929)。石刻分布在长37.30米,高6米的石壁上,计11龛28尊。第二、六、七、八、十一龛为穹隆形,其它为方形。第七龛为主龛。高3.50米,宽3.50米,深0.15米。佛高1.30米,肩宽0.70米,深0.10米。造像分佛道两类。主体为释迦牟尼,二弟子侧立,作高肉髻,双领下垂袈裟,结跏趺坐于须弥座上,为深浮雕。

(五)合江县老泸州玄武石刻

玄武石刻位于泸州合江县长江北岸焦滩乡老泸村神臂城遗址,石刻滨依江岸,置于江岸丛竹之中。神臂城遗址又称老泸州城遗址,是发生在泸州的一场著名国际战争宋蒙战争遗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神臂城海拔314米,遗址四周绝壁,长江三面环绕,半岛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米,约1平方公里范围,形势铁臂伸入长江,位置险要,因此得名。南宋端平二年(1235),蒙军三千人入川攻掠泸州,挑起战端。宋淳佑三年(1243),泸州军民为抗击蒙军侵略,把州城迁驻神臂山,依山筑城固守,以作抗击蒙军入侵长久打算。从淳佑三年至宋景炎二年(1277),泸州军民与入侵蒙军在神臂城拉锯争夺长达35年之久,曾先后5次易手,战况异常惨烈,直至守城军民全部战死,在四川当年近百个抗击蒙军入侵的山寨中,属于最惨烈的牺牲战场之一。泸州神臂城保卫战,对保护重庆,延缓南宋王朝覆亡起到重要屏障作用,民间因此有“天生的重庆,铁打的泸州”之说。古战场至今尚存古城墙、古城门、秘密孔道、耳城、护城池等战争遗迹。神臂城遗址为泸州现存最大的清晰可见的古战场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物研究价值。2004年4月22日,我考察神臂城遗址后,即兴作诗《老泸州城凭怀》:

黄沙扬鞭铁骑奔,

漠南漠北一齐来。

神臂孤悬天府国,

万里长江忠魂台。

玄武石刻造像正是见证泸州军民以极大的悲壮牺牲精神保家卫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文物。石刻造像俗称蛇盘龟,位于遗址北门纱帽悬崖下竹林丛中的石坝上,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的田野玄武石刻造像。造像以宋代盛行的庇佑灵物龟、蛇为雕刻题材。龟高1.88米,龟身周长20米,龟背隆凸,坚定负重,伏地潜行,勇往直前,似携万均之力,势成不可阻挡之壮。灵蛇绕龟体腹背盘结,身长21.50米,直径0.32米,灵蛇与老龟合体同心,坚强稳定,毫不犹豫,共赴一方。龟、蛇头部相对,如似默契交流沟通,情态真切,灵韵油生。石刻运用写实手法,以捕捉龟、蛇交流时的气定神态为主。雕刻简洁、洗练。圆雕、浮雕、线刻三者融合,构思巧妙,造型独特,势韵环生,有磅礴气概,为玄武神龟石刻造像中的罕见极品。其石刻造像充分反映了当时泸州军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在积极备战中又寄予神灵保佑泸州免遭外敌涂炭的隐隐期望,是历史、艺术、时事、民俗、宗教和民心向背完美结合的稀世艺术珍品。

三:泸州北部地区石刻的意义
泸州北部地区石刻艺术的完整呈现,最后填补了四川盆地洋洋石刻文化链的空白。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高大伦先生如此评价泸州这批石刻文物的发现价值:它终使四川南部地区以泸县为中心,环绕泸县的安岳、隆昌、乐山资阳、自贡等地共同具有的石刻文化,体现了四川地区石刻文化的历史传承性,是研究南宋时期石刻艺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泸县宋墓及四川南部地区分布的乐山大佛、荣县大佛、安岳石刻、大足石刻等系列历史瑰宝终于连缀成片,这一广大区域近40万个石刻造像,位居全国之冠,它就是古代中国的石刻之乡,而泸县出土的宋墓石刻文物,就成为这一艺术链条上近年来在考古方面最重要的发现,以最完美的方式填补了古代四川地区石刻艺术演变历史的空白,在文化上、艺术上、史料上、学术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价值。

二OO八年六月二十三日

作者:李正山

单位:四川泸州市博物馆

地址:四川泸州市江阳西路37号

作者介绍:四川合江白米人。1964年出生。《泸州百科全书》大类责编、总撰人。《泸州老窖酒史研究》主要作者。《中国旅游景区景点大辞典》(泸州地区)全文作者。《泸州酒史述论》获科研成果政府奖。“泸州土王”发现人、考证人。生态文物理论创始人。泸州市博物馆文物研究人员。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周从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周从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周从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闲侃泸州大贰和外地大贰牌 番茄做爱心
2# 四姑娘山
 孟良 发表于: 2009-2-22 11:24:4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光说无图,看着打瞌睡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2 03:53, Processed in 0.1092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