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24|回复: 0

[2020年“死灰吹不起”──苏轼的病中诗书

 [复制链接]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死灰吹不起”──苏轼的病中诗书

  蒋勋 凤凰网读书
  苏东坡是中国文化史与书画史的巨人之一,其文、诗、词、书、画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化的代表之一。据“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新闻发布会,2020年9、10月份北京故宫博物院将集中举办一系列题材主题展览,其中,“千古风流人物──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尤其受到文化界关注,这或许是历史上首次举办的苏轼书画特展,目前两岸故宫收藏了30多幅苏东坡的书法真迹,也有部分画作。
  苏东坡自称自己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但他的《寒食帖》却被称为“天下行书第三”。那么,我们何不借“苏轼特展”的机缘,了解一下“苏轼书法美学”。
  01
  由唐入宋──美学的质变
  唐宋之际,中国文化发生体质上的变化。从美学上来看,有非常明显的对比。
  在绘画上,唐代是以人物为主体,宋代则以山水为主体。
  唐代画家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昉的作品,虽然绝大多数是摹本,但一样可以借这些画作,了解唐代画家的主要任务是在表现人物。
  阎立本《职贡图》里有唐藩属国多元民族的使节列队而来,《步辇图》里有侍女簇拥的唐太宗,有吐蕃大使禄东赞与引荐大臣。吴道子是在佛寺墙壁用线条描绘人格化的神佛。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周昉的《纨扇仕女》、《簪花仕女》,都是宫廷贵族女性图像。
  五代以后,绘画上还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但是人物画显然逐渐被“山水”主题取代。绘画史上说的“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四大家,都是以山水为主题。

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
  到了北宋,范宽、李成、郭熙、李唐也都是以山水画闻名。人物逐渐消失在一片云烟苍茫的山水间,变成渺小的存在,不再被凸显,不再被强调。
  由唐入宋,一部绘画史真可以说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
  美学上体质的变化,更明显地表现在颜色的褪淡。
  唐代在色彩上崇尚强烈的对比,金碧、大红、青绿,都是唐人喜好的颜色,强烈夺目。陶瓷史上的“唐三彩”,釉色璀璨斑斓、混杂流动,把色彩的感官煽动发展至巅峰。
  宋代的绘画以水墨为主,色彩几乎消失,影响了此后一千年中国绘画的主体走向。
  宋代瓷器也大多追求单色,定窑的纯白,汝窑的雨过天青,建阳窑的乌金,都不再是色彩的炫耀喧哗,而是回归到更内敛、含蓄、朴素的色彩本质。
  书法是一个时代美学最集中的表现。宋代的书法美学也如同水墨山水,追求素净空灵,追求平淡天真,渴望从时代的伟大里解放出来,更向往个人自我的完成与个性的表现,不夸张宏伟壮大,宁愿回来做平凡简单的自己。
  一般人所说的宋代四大书家──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京或蔡襄),是四种非常不同的个人风格。唐楷强调时代性超过个人性;宋代恰好相反,个人书风的完成超越了时代一致性的要求。
  “宋人尚意”,更重视意境、领悟、个性的自由,而不再是唐楷“法度”的拘束。
  唐代楷书大多与政治历史息息相关,或是奉诏立碑书石,都有特殊纪念意义。宋代名帖更多是个人生活兴之所至的文稿诗词札记,更接近东晋文人的书翰手札,书法回归到平淡天真自在的性情流露,远离政治,也远离历史,没有伟大的野心,只是要回来做真实的自己。
  02
  苏轼与《寒食帖》
  苏轼楷书遵循颜真卿的宽厚,少一点刚强,更多一点柔和;少一点庄严,更多一点温暖。
  苏轼最著名的《寒食诗稿》,被称誉为“天下行书第三”。

苏轼,《黄州寒食帖》
  从《兰亭序》、《祭侄文稿》到《寒食诗帖》,从东晋王羲之、唐朝颜真卿,到北宋苏轼,书法美学上三件名作都是“文稿”,也就是未经修饰的“草稿”。
  行书与楷书不同,不强调法度的严谨齐整,反而追求当下的随兴与意外,把艺术创作里不受刻意控制的情感流露作为重点,让书法线条随心情变化自由发展。在理性意识与感性直觉之间游离,有点像苏轼自己所说,写作时“如行云流水,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样的论述,其实是把艺术创作部分交给潜意识的感觉来主导,使创作过程游离于理性边缘,自在、随兴、意外、偶然,不断与理性对话,若即若离,产生“下笔若有神助”的经验。所谓“神助”,其实并不神秘,可以解释为创作者在严格法度训练之后的放松与解脱。“意到,笔不到”,不斤斤计较于点划撇捺的形式,而更看重在特殊心境下创作者一气呵成的心事表白。
  《寒食帖》自然是宋人美学最好的范例。
  《寒食帖》是苏轼在黄州留下的一篇诗稿,大概写于一〇八二年。这一年,苏轼四十五岁,经过“乌台诗狱”的诬陷,几经磨难,下放黄州,他文学上传世不朽的名作《念奴娇》、《赤壁赋》都写于这一年。这一年,流放的诗人在江边唱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年,是苏轼生命低潮的谷底,却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
  《寒食帖》是黄州时期苏轼留下的珍贵墨迹,总共两首诗。第一首记录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寒食节后,连月霪雨,潮湿苦闷的春天,流放江边的诗人,心情沮郁颓丧,看海棠花凋谢,坠落泥污之中,感叹岁月逝去,无声无息,自己仿佛霎时从青春少年大病一场,病起已是满头白发。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苏轼的诗平实近于白话,不用典故,没有晦涩难懂的字,几乎是平铺直叙。写自己到黄州,已过了第三年的寒食节,每年这时节都惋惜春天,但是春天不容惋惜,春天还是一样逝去。
  文人行书特别着重“字”与“心境”之间的契合,写这样毫不矫情的诗句,苏轼自然也用毫不刻意、毫不做作的字体。
  苏轼《寒食帖》绝不是华丽的书风,绝不是炫耀的书风。
  在“乌台诗狱”之后,经过生平最无辜的政治诬陷,经过一百多天囚禁在乌台大牢的恐惧,经过酷吏小人的审讯侮辱,曾经少年得意的苏轼,初次感受到人生途径上的满目疮痍、狼狈惊慌。
  苏轼下放黄州的第三年,惊魂甫定,在流放的心境下,人到中年有了深沉的沧桑之感,他的书法也随文体一同走入不假修饰的平淡天真。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两个月不停下雨,春季却像秋天一样萧瑟荒凉。卧病的诗人,看故乡的海棠,从繁花盛开到萎谢凋零,红如胭脂、白如雪的花瓣,一一坠落污泥。苏轼笔触颓散荒苦,“萧瑟”二字是心境的沉重沮丧;到了“卧闻”二字,线条里有多少流放者的自我放弃、自我嘲弄,生命到了这样境遇,似乎只有苍凉的苦笑了。“卧”、“闻”两个字像松掉的琴弦,是喑哑荒腔走板的声音。苏轼书风以真实之“丑”,逼走了矫情故作姿态的俗媚之“美”。经过大难的诗人,生死一念;经过最难堪的侮辱陷害,还会固执于华丽矫情之“美”吗?

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
  苏轼是善于调侃嘲弄自己的,人人都在炫耀自己书法俊美的时候,苏轼忽然说自己的书法是“石压蛤蟆体”,是被石头压死的癞蛤蟆的风格。“卧”、“闻”二字正是“石压蛤蟆”,扁平、难堪、破烂,然而那难堪、破烂,或许正是诗人亲身经验到的人生,正是诗人要讲述的人生。就像眼前的海棠花,红如胭脂,白如雪,是苏轼的少年得意,如今却与泥污在一起,不正是“美”坠落在难堪肮脏中的荒谬之感吗?
  “花”与“泥”两字,细看有牵丝纠缠,是“花”的美丽,又是“泥”的低卑,苏轼正在体会生命从“花”转为“泥”的领悟。爱“花”的洁癖,爱“花”的固执,要看到“花”坠落“泥”中,或许才能有另一种豁达。
  03
  乌台诗狱
  “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府外多种柏树,有成千乌鸦聚集,所以称为乌台。北宋神宗年间,苏轼因为反对新法,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新政的不满。由于他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声名太过响亮,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等诗文中的语句罗织罪状,以讪谤新政的罪名逮捕苏轼,抓进御史台大牢。幸而宋朝有不杀士大夫的惯例,又有多人仗言相救,苏轼才免于一死,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
  苏轼谪居黄州后,由于生活困窘,只得开垦东边坡地,躬耕自给,因此号“东坡居士”,也开启了他从侮辱灾难中浴火重生的新生命。

此图为赵子昂所绘东坡像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用了庄子的典故。时间如此逝去,连夜半睡梦中也不停止,不知不觉地偷走了青春、梦想,偷走了一切眷恋放不下的东西。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第一首诗的结尾有脱漏字“病”,用小字补在旁边。有错字“子”,字旁用点标记。
  这是草稿,草稿自然有涂改错误,苏轼像在修饰诗稿,又像是修正自己的生命。他讲的“病”也似乎不是身体上的病,而是那使他惊慌失措的“病”,在流放途中,他不敢明讲。只是这一场大病,使他从少年的梦中惊醒,一头都是白发了。
  诗稿第一首,是在荒苦的苍凉孤独里品尝自己的流放岁月。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苏轼,《黄州寒食帖》局部
  到了第二首,文体仍然平铺直叙,纯粹纪实,但是书法开始奔放,笔墨酣厚,如倾盆大雨,如汹涌波涛,水就要涌进屋里来了。苏轼的笔势倾侧跌宕,颠覆正规法度。“欲”、“入”两字都如散仙醉僧,步履踉跄,似斜而正,欲倒又起。线条看来轻软不用力,却是“棉中裹铁”,看来潇洒自适、豁达无为的苏轼,内在还有这么深的隐藏着的悲苦、坚持、顽强、对抗与愤怒。
  一切隐藏的不平,都在下面的线条中宣泄而出。《寒食帖》最被称赞的一段,文体与书法融合无间,成为行草美学的最高品格。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寒食节”是纪念先秦晋国介子推的节日。介子推侍奉继位以前的晋文公,流亡途中没有食物,曾经割自己腿上的肉煮给文公吃。文公即位,要介子推出仕做官,却遍寻不见。后传说介子推与母亲隐居棉山。有人建议用烧山之计,介子推至孝,一定会与母亲出来。不料一场大火烧山,介子推与母亲都烧死山中。晋文公伤心后悔,颁订“寒食节”,全国不烧炉灶,吃冷菜纪念介子推。
  这一段流传民间的故事,苏轼不会不知道,寒食节的由来隐藏着荒谬不可说的政治谋杀,刚经过牢狱之灾、九死一生的苏轼,一定感受特别深。看到空的厨房,寒凉的菜,看到破烂的炉灶,潮湿的芦苇,“空”、“寒”、“破”、“湿”,把一个得罪朝廷、流放诗人的心境完全点出。“寒食节”是纪念忠心耿耿的臣子的节日啊,苏轼说──“哪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流放岁月,没想到是寒食节,却看到清明过后,乌鸦衔着坟间烧剩的纸灰飞过。
  这是寒食“诗”最动人的句子,也是寒食“帖”书法惊人的高潮。
  对比“破灶”与“衔纸”,笔锋变化极大。“破灶”用到毛笔笔根,字型压扁变形,拙朴厚重,如交响乐中的低音大提琴,沉重、喑哑、顿涩,有一种破败的荒凉;而“衔纸”二字,全用笔锋,尖锐犀利,如锥画沙,如刀刃切割,有苏书中不常见的愤怒凄厉,透露了流放诗人豁达下隐忍的委屈。“纸”的写法特别,“氏”下加“巾”,“巾”的最后一笔拉长,如长剑划破虚空,尖锐笔锋直指下面一个小小的、萎缩的“君”字。《寒食帖》的这一段,错综了荒凉、悲愤,混合了自负、凄苦,交织着委曲、伤痛,使行书点捺顿挫借助视觉流转,成为生命底层的呐喊,动人心魄。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最后结尾,想到不能接近君王,尽忠无门;祖坟远在四川,尽孝也不可能。流放江边的诗人,仿佛在生命中途,茫然四顾,不知何去何从。也想学古代阮籍,走到路的穷绝之处,大哭几声,却发现自己心如死灰,连哭笑爱恨也都多余了。“哭途穷”三个字写得很大,“哭”与“穷”都像困窘尴尬的人的脸孔,在绝望中彷徨张望,啼笑皆非。
  “右黄州寒食二首。”
  苏轼最后并没有署名押款,个人风格到了极致,自有一种品牌,署名似乎也是多余。
  04
  黄山谷的跋
  《寒食诗稿》在苏轼写完之后,流传到黄山谷手上。黄山谷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中仅次于苏轼的大家。他小苏轼八岁,却总以学生自称,对苏轼的人品文章书法都极为崇拜尊敬。
  黄山谷和苏轼一样,在政治立场上被归为旧党。神宗变法,苏轼反对新党作为,遭小人诬陷,“乌台诗狱”后下放黄州,留下《寒食帖》这样的名作。
  神宗在一〇八五年去世,新旧党争却并没有结束。哲宗继位,因年幼,由高太后辅政,起用旧党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推荐黄山谷编修《神宗实录》。到了一〇九四年,哲宗亲政,改元绍圣,表示要继承神宗的变法,重新起用新党,批判黄山谷《神宗实录》讪谤诬毁先帝,黄山谷被贬,一一〇五年死在广西
  黄山谷晚年的命运与苏轼很相似,都在流放南方的岁月中度过。黄山谷看到苏轼的《寒食帖》,当然不能没有感触。
  黄山谷在《寒食帖》后的跋文书法极美,是黄山谷典型的风格。

《寒食帖》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黄山谷书法峻拔英挺,中锋悬腕,长线条一波三折,跌宕生姿,常常用肩膀的力量带动笔势行走,与苏轼手腕靠在桌上的扁平萧散书风颇不相同。
  用世俗的说法,黄山谷是排名第二的书家,他在排名第一的苏轼《寒食帖》,后却极度赞扬苏的文体与书法。
  黄山谷首先称赞苏轼的诗──“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
  黄山谷觉得苏轼《寒食帖》写得像李白,甚至有李白也达不到的境界。
  接着,黄山谷谈论苏轼的书法──“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
  黄山谷一口气举出苏轼《寒食帖》书法兼具了唐代颜真卿、五代杨凝式、北宋初年李建中三个书法家的风格。
  黄山谷用的是“笔意”,当然不是说苏轼临摹前代大师的形式笔法,而是在美学上、精神上的继承。黄山谷的这一段话,也恰好说明了由唐入宋,从颜真卿到杨凝式、李西台,一直到苏轼,文人写意书法的完成。不再斤斤计较于法度结构,而是更强调个人心境的自然流露,“宋人尚意”美学于此完成。
  黄山谷当然也是“宋人尚意”书法美学重要的一名推动者。黄山谷写字用功之处,绝不输苏轼。但或许正是用力太过,作为苏轼的崇拜者,黄山谷似乎总觉得无法达到苏轼无所为而为的自在天真。
  在《寒食帖》跋尾中,黄山谷盛赞苏轼的诗、苏轼的书法,但他也特别强调美学上一种偶然的机遇,他说──“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这是说《寒食帖》这么好,如果让苏轼再写一次,未必能再写得这么好。行草美学是不能重复的,重复就是刻意、做作,已经失去第一次创作的“无为而为”的自然自在。
  黄山谷与苏轼亦师亦友,两人都在政治上遭遇流放,两人都列名在“元佑党籍碑”中被诬陷打击,两人也都在山水诗文书法之美中寻求个人生命的放达自适。
  黄山谷看到《寒食帖》,用他一生美丽的书法与苏轼对话。他调侃自己,谦卑
  地说──“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
  苏轼或许会笑我,他不在,我就称起老大了。
  宋代文人的谐谑可爱、平易近人,也都表露无遗。
  “应笑我”是苏轼《念奴娇》的名句,此处黄山谷以飞白流转,在一向紧劲的山谷书法中也有了偶然放逸诙谐的轻松之美。
  黄山谷的书法常被形容如“长 枪大戟”,如“将军武库”,他的拖长线条,常常构成菱形倾侧斜伸的结构。笔笔中锋,可以了解用力之深。也有人说,他从船夫划船荡桨中领悟笔法,线条一波三折,的确是船桨在水中滑动对抗水的压力形成的跌宕。
  黄山谷书法追求的紧劲连绵、俊美挺拔,忽然遇到苏轼“石压蛤蟆”的率意随兴,就像姿态优美刻意的拳脚遇到了不成章法的醉拳招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但是黄山谷还是整顿起自己做第二名的自信,用毕生最漂亮的俊挺线条与苏轼对话。
  《寒食帖》因此不只是苏轼的名作,也是黄山谷的名作。宋代两大书家,如高手过招,使人叫绝。《寒食帖》苏、黄二人书法并列,被称为“双璧”,也诠释了“宋人尚意”的最高典范。
本文摘自:

书名:《汉字书法之美》
⊙作者:蒋勋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年:2009-11
⊙编辑:童_指杏花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没熟的冬瓜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没熟的冬瓜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没熟的冬瓜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没熟的冬瓜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没熟的冬瓜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没熟的冬瓜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湖北人说不会吃四川人送的儿菜,网友急疯了纷纷送菜谱 贾跃亭方回应甘薇索偿40亿元 “仍在处理,尚存异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1:54,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