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996|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牛行天下 发表于: 2020-4-7 19:05:58|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安全生产从援鄂护师张静静殉职,看疫情后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问题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新闻周刊
原文标题:从援鄂护师张静静殉职,看疫情后医护人员身心健康问题


“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职业耗竭”
  4月6日晚,山东援鄂医疗队员张静静突发心脏骤停,经全力救治无效去世。她是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也是山东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员,在湖北黄冈待了近两个月时间。
  3月21日,张静静结束了援鄂任务,在山东进行集中隔离观察,4月4日隔离期满,本来计划在5号返回家中。5日上午,张静静突然出现心脏骤停的症状,经全力抢救无效,于6日晚上18时58分不幸逝世。
  张静静的丈夫韩文涛长期在非洲工作,未能见到最后一面。孩子年龄还小,刚满5岁,留在了老家。在支援黄冈期间,张静静坚持写抗疫日记。刚到湖北时,她忙于工作,常常夜不能寐,一直到2月中旬,睡眠问题才有所好转。此外,她还根据南北方言有差异的情况,制定了《护患沟通手册》。
  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一直是很多人关注的话题。这其中,护理群体承担着具体而繁重的工作任务,首当其冲。从疫情高峰时期的急性应激反应到后疫情时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经历过种种动荡的内心防线并没有随着疫情的缓和而巩固,仍然面临着长期的余震。
  “医护群体本来见得比较多,但这次的疫情太不寻常了。尤其是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每天都有病人离开,当时不觉得有什么。那时候他们还处于亢奋状态,看起来还好,一休息就很多问题出来了。”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刘忠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10%的医护人员会留下心理创伤
  李奇光来自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心身医学科,是陕西首批心理援助医疗队成员。2月24日,他随队来到武汉,陕西心理援助医疗队一共32人,平均5人一组,进驻到六家定点医院和方舱医院,其中难度最大的是雷神山医院和武昌医院,李奇光是专业出身的博士,主动请缨,被分配到武昌医院。
  一般医疗队针对的主要是病人群体的心理需求,但是李奇光和他的团队将2/3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武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身上。他发现,当时武昌医院所有的医护人员压力非常大,情绪也都很不好。
  医务人员的伤亡是造成这一困境的直接原因。2月14号,武昌医院梨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护师柳帆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2月18号,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感染新冠肺炎,抢救无效殉职。
  院长的去世造成了直接的冲击,一些医生和护士跟李奇光反映过,他们觉得刘院长是他们的精神支柱,这下子整个医院的主心骨不在了,行政流程上有点乱。其次是,为了抢救刘智明,当时动用了所有能想到的先进手段,但还是没能挽回院长的生命,武昌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一度对新冠肺炎的治疗难度感到灰心。
  李奇光和同事每天早上去病区做联络会诊,下午和晚上就在武昌医院的定点酒店接待已经下班的医生和护士,那时候人多一些。相比于医生,更常见的是护理团队的心理需求,基本都是女性。她们每天需要应对繁琐的工作,目睹了大量的死亡。
  “大批量的目睹死亡,对于医护人员的心理创伤是很大的。她们脑海里会不断地闪回这种画面,晚上睡不着觉,甚至噩梦。白天在做其他的事情,也会突然闪回到这个病人去世的画面。处理另一个病人,可能病人状态不太好,就会反复地把这个病人往即将病故的状态去联想,导致自己的压力很大。”李奇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与此同时,她们也要面临着来自家里的压力,长期的隔离状态影响了家庭关系。李奇光记得有一名护士和丈夫都在抗疫一线,不能回家。孩子只有11岁,在家里没人管,只有社区每天给孩子送饭。一家人住在三个地方,这名护士内心焦虑,整晚睡不着觉。
  还有一名年轻的护士妈妈,从春节前就在医院的隔离酒店居住,到了3月份,过生日跟自己的孩子视频,孩子只有4岁,已经不太搭理她了。这位护士觉得难受,长期无法回家导致母子情感的疏远。
  李奇光后来统计过,他们一共处理了五十多起医护人员的心理问题,其中只有两名男性。很多医护不愿意在周围认识的同事面前袒露自己的愁绪,外地心理援助救援队作为介入的第三方,让很多人放下了顾虑。
  5人的心理援助团队配备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一起进行医护群体的心理危机干预。首先是精神科医生接诊,对严重程度进行初步的判断,然后转给心理治疗师,讨论具体的治疗方式。一般的危机干预需要10到12次的疗程,但在当下的特殊时期,时间有限,治疗被缩短到3到5次。
  有的医务人员因为焦虑和抑郁,长时间处于警觉状态,看到新的一批N95口罩跟上一批不一样,也会产生心理反应。上一批是3M的,这一批是国产的,医护人员担心不达标,不愿意戴。也有的人一进病区就紧张,喘不过气来,这是一种急性焦虑发作。李奇光和团队在可控的范围内,让来访的医护人员进行宣泄和释放,比如哭一场。
  当然,也有一部分医护人员的应激状态会慢性化,比例在10~20%。“大多数的应激反应会随着应激源的消失而自然好转,但是对于少部分人来说,应激会持续存在,在医学诊断上叫创伤后应激障碍,也就是PTSD。在疫情过去之后,需要重点关注医护人员的持续应激状态,及时干预,否则对于他们的个人生活和工作影响都非常大。”李奇光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

职业耗竭与不能承受之轻
  最近,经常有认识的医生朋友来找刘忠纯,咨询心理问题,这几天就有好几起。刘忠纯是湖北省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也是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心理危机干预专家组组长。随着疫情的进一步缓和,很多医护人员有了休整的机会,重担一下子挪走,种种问题却随之而来,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让一部分医护人员出现了PTSD的后续症状。他们经历了内心的振荡,在时间过去很久之后仍然会突然惊醒。
  “我们身体里有去甲肾上腺素,在疫情高峰时产生了一种亢奋感,跟打了鸡血一样,医护群体没有退路,只能顶上去,但是这种亢奋的状态是不可持久的,经过了一个月,甚至是两个月,需要及时休整,否则就跟弹簧一样,失去了弹性限度,就恢复不了了,就算休息,也还是觉得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职业耗竭(burnout)。”刘忠纯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伍毅是上海市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主任,作为第九批外地医疗队的成员,在2月21日随队来到武汉,进驻到红十字会医院。伍毅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的本地护士,只有26岁,原本是在武汉市的一家非定点医院工作,是第一批报名援助红十字会医院的8位医护人员之一,在看护病人的过程中也感染了新冠肺炎。
  这位护士的症状较轻,但她的家里还有一个姐姐,也是身处抗疫一线的护士,父母都住在乡下。她对自己的病情并不感到焦虑,但一直担心姐姐也感染病毒,导致胸闷和失眠等一系列症状。
  随着疫情的进一步缓和,以及外地医疗队的陆续进驻,本地医护群体的压力小了很多,但心理问题并没有随之减少。杜洺君是湖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常务秘书长,此次一直参与具体的心理援助。
  对于心理需求的整体趋势,杜洺君有一个初步的判断。2月的时候,患者群体面临着基础就医的难题,医护群体则需要处理数量众多的病人,心理问题被掩盖在迅猛的疫情攻势下面。进入到3月,疫情有所缓和,医护群体的心理需求也显露出来。
  杜洺君的团队定期给定点医院的医护群体做团体心理辅导,有的医院一个月两次。“整个疫情还没有结束,医护群体还是相对比较节制,他们跟我聊过,希望疫情结束之后,完成14天的隔离观察,医院也回归到非定点医院时,他们觉得一定要大哭一场,也计划做一次好好的内心梳理。”杜洺君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护士群体会更脆弱吗?对于这个问题,杜洺君的回答是否定的,恰恰相反,她们更坚强。“但就像堤坝一样,洪水袭来的时候,一般人早就撑不住了,她们经历了这么多,累积到了一定的程度,需要疏导和宣泄。”杜洺君说。
  随着一批经过改造的定点医院恢复正常的门诊,很多医护人员得到了轮换和休息的机会,回到家里却什么也不想做。“这其实是他们在休整自己,就像一池子的水,再加一勺,就溢出来了。这也是创伤后的一种反应。”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牛行天下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牛行天下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牛行天下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牛行天下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牛行天下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牛行天下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湖北官场,这76天 国羽二次检测均为阴性,10天过渡期严禁出基地
2# 四姑娘山
 楼主|牛行天下 发表于: 2020-4-8 07:0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北青报:关爱护士是对张静静的最好告慰

源自:北京青年报
原文标题:关爱护士是对张静静的最好告慰

  本报特约评论员
  我国护士人数虽然日益增多,但护士待遇差、工作忙、社会地位不够高等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护理事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切实提高护士的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护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每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充分保证护士职业的稳定性和尊崇感,既是对抗疫护士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张静静护士的最好告慰。
  山东省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士张静静,完成支援任务后随医疗队返回济南,4月6日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逝世。她丈夫韩先生因在非洲工作而未能见爱妻最后一面。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说,人民会感激和怀念张静静护士,会永远感激和铭记医务工作者所作出的贡献。(相关报道见04版)
  “静静地来,静静地走;静静的爱,永留人间。”面对张静静护士的溘然离去,别说是她的家人和受她救助过的患者,任何一个获悉者都会感到揪心之痛。说得残酷一点,假如张静静是牺牲在援鄂工作现场,或许我们又是另外一种悲伤,而就在结束返程隔离期即将踏进家门之时,她却突发疾患,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怎不令人唏嘘不已?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支持护士和助产士”,我国将今年世界卫生日的宣传主题定为“致敬医护,共抗疫情”。在今年的世界卫生日,在我国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之时,听到了张静静护士去世的消息,怎不令人悲憾交加?
  张静静是中国护士的优秀代表。“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医疗系统这句耳熟能详的话,道出了护士工作的重要性。拿这次抗击疫情来说,抗疫一线护士们付出的代价、作出的牺牲,值得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赞赏。从人数上看,援鄂医疗队七成都是护士。从工作量上看,平时的护士工作,在疫情期间一样都不能省,除此之外,出于防疫需要,护工甚至搬运工等重体力工种要远离隔离区,这些工作多由护士承担。患者被隔离时,没有亲人在身边,容易产生悲观和恐惧情绪,护士要承担起安慰患者的工作,分内分外的粗活细活都得干。
  另一名优秀护士的命运也牵动了亿万国人的心:2月28日,广西第七批援湖北省抗疫医疗队员梁小霞在武汉协和医院隔离病区工作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恢复自主心跳和呼吸,目前仍处深度昏迷状态。张静静、梁小霞的事迹,集中反映了抗疫护士工作繁忙、压力巨大的真实情况。正如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所说,在抗疫前线的所有中国护士都是“南丁格尔”。
  关爱护士和促进护理事业发展,是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医学界越来越关注的一项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将2020年定为“国际护士和助产士年”,我国将今年“5·12”护士节的主题确定为“发展护理服务,人人享有健康”,都彰显护士队伍和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据国家卫健委介绍,2019年底我国护士总数达到445万,比2018年增长35万,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人,是近几年护士队伍数量增长最快的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护理服务的需求更加旺盛,疾病全过程干预的现代健康理念,也更加凸显了护士的作用,建设一支强大护士队伍,显得尤为迫切。
  疫情让护士群体进入社会关注的中心,既有现实原因,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我国护士人数虽然日益增多,但护士待遇差、工作忙、社会地位不够高等造成的不利影响也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护理事业发展的瓶颈难题。切实提高护士的待遇,让护士得到社会更多的理解尊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护理工作,进一步提高“每千人口护士数”和“医护比”,充分保证护士职业的稳定性和尊崇感,既是对抗疫护士的最好回报,也是对张静静护士的最好告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2 08:45,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