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20-4-15 14:41: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挖掘文化资源 建设特色乡村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郭周卿 张立辉
  在现代市场体系中,只有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价值,发挥民族文化产业的竞争优势,才能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围绕百年咖啡文化,大力发展咖啡产业,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在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方面颇具特色。
  朱苦拉村地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市交界处,距宾川县城105公里,辖区包括8个自然村,共319户1207人,其中,傈僳、彝、黎、土家、拉祜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有1158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96%。朱苦拉村是宾川县贫困村之一,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通过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朱苦拉村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10年间,全村人均年收入翻了10倍,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71%,2018年朱苦拉村脱贫出列。朱苦拉村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对百年咖啡文化的高度重视和充分挖掘,为周边地区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

注重历史积淀,挖掘文化资源
  朱苦拉,彝语意为弯弯曲曲的小路。当地人说,要过“九十九道弯、八十八道坎”,才能抵达渔泡江南岸的朱苦拉村,可见当地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
  1902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树种带到了朱苦拉村。1948年,朱苦拉村首次组织村民成规模扩种咖啡树数十亩。1981年,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到朱苦拉村考察时发现,村里共种植咖啡26亩,其中集体种植24亩,1958年后陆续定植盛产的18亩,1902年最早成片种植现仍正常生长的有24株。此外,还育有一批新苗,准备继续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经历几场雪灾后,朱苦拉村的咖啡树冻死了一半,仅剩下13亩古咖啡林。2007年开始,有关单位的专家深入朱苦拉村,认定这13亩古咖啡林属云南小粒波邦铁皮卡品种,是优质的咖啡品种。而这13亩咖啡林也被公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咖啡林,是“中国咖啡活化石”。时至今日,朱苦拉咖啡树已遍植渔泡江两岸,占地数百亩,呈规模化发展势态。
  开发朱苦拉咖啡文化产业,首先需要认识朱苦拉咖啡文化的历史,这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基础。

凸显地域特色,强化政策引导
  朱苦拉村民在生产实践中就地取材,依靠地方性知识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咖啡加工制饮工艺。咖啡已经融入朱苦拉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并与当地的“彝族打歌”“长桌宴”等习俗相结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山区咖啡文化。
  朱苦拉村民对咖啡的认知,也具有地域文化特性。首先,他们认为咖啡营养价值很高,具有强身健体的养生功能。过去,朱苦拉交通条件差,没有专门的医疗室和卫生所,咖啡亦可充当药物的角色,这使得咖啡成为村民非常重视的作物。其次,在朱苦拉,喝咖啡的时间也很有讲究。每年农历三月至六月天气炎热,咖啡被认为是不同于普通茶叶的“凉茶”,可以多加饮用以解暑去热。而7月以后雨季来临,天气转凉,就得少喝,不然会产生腹泻、头疼等副作用。一天之中,早上、中午都适合喝咖啡,可以让人头脑清醒、有力气,但午饭后就要尽量少喝或不喝,否则会导致失眠,影响第二天的劳作状态。再次,在当地民众眼中,咖啡是待客必备的饮品,煮一壶传统手工制作的原生态咖啡,加入白糖或者红糖,给客人品尝,这就是“朱苦拉特色土咖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朱苦拉咖啡 因其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稀缺性,吸引了外界资本的关注。在政府的持续引导支持下,朱苦拉咖啡产业迎来了发展机遇。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朱苦拉咖啡制作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近年来,宾川县财政每年拨专款,扶持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与此同时,文化管理部门深入开展调查和档案建设工作,组织传承培训活动,努力实现朱苦拉咖啡文化的活态传承。
  在政府主导下,宾川县引进龙头企业,兴建咖啡加工厂,修缮村落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完善朱苦拉咖啡产业链。目前,宾川县已成立朱苦拉咖啡协会,创作宣传歌曲、出版多部相关书籍、制作系列纪录片、组织召开咖啡文化论坛,通过多种方式助推朱苦拉咖啡产业发展。
  “企业+农户”的农产品开发模式,在朱苦拉取得重大成效。2008年以来,一些企业积极打造朱苦拉咖啡品牌。公司以高出市场平均价格两倍的高价收购咖啡鲜果,保障农户利益,并派专业技术人员为村民开设咖啡专题讲座,宣传科学种植咖啡技术,提升村民市场经济意识。咖啡产业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经济收入分配格局。

提升产品质量,完善产区认证制度
  继续提升朱苦拉咖啡品质,发挥品牌效应,走“少精尖”产品路线,不断扩大朱苦拉咖啡的市场知名度、开发优质特色产品,是朱苦拉咖啡产业发展的最佳选择。朱苦拉咖啡虽身负盛名,但在商业开发和品牌打造的过程中,单靠“文化包装”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不断提升咖啡品质,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其文化价值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在市场竞争中长久地拥有发展优势。
  要走精品咖啡之路,从种植、管理、采摘到晾晒、烘焙、磨粉等每一个制作环节都应该重视。要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大力宣传朱苦拉咖啡作为“中国咖啡活化石”的文化符号价值,在市场开发中实现咖啡产业规范化发展。
  应继续完善朱苦拉咖啡产区认证制度,保证政策实施效果。2016年,朱苦拉咖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更好地指导朱苦拉咖啡的生产,保证朱苦拉咖啡的品质,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朱苦拉咖啡》地方标准。对朱苦拉咖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是推进朱苦拉咖啡品牌战略、提高朱苦拉咖啡知名度、提升朱苦拉咖啡品质、促进朱苦拉咖啡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突出乡村旅游特色,注重咖啡文化体验
  提到朱苦拉咖啡,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朱苦拉这个偏远山村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见证者的角色。只有大力宣传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与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注入新活力,从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如今,朱苦拉到平川镇的公路已全部开通,乡村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来到朱苦拉,感受百年咖啡村的魅力。
  如今,朱苦拉咖啡文化产业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链,在渔泡江两岸产生了多维度且持久的影响。下一步,要深入挖掘作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朱苦拉咖啡的品牌附加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
⊙ 作者简介
  郭周卿,西南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张立辉,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研究员。本文系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项目《藏羌彝走廊文化产业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研究》(项目号CX2019B01)阶段性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牢记嘱托 努力写好新时代发展的云南答卷 【地评线】大河网评:构建与疫情防控常态化相适应的消费扶贫模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9 18:15,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