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0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5-7-26 23:09:3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宁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问题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宁夏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实践与展望
  
  城市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途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8年底,我国的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人口比重达到45.7%。与200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了1.48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9.46%,年均提高3.78%。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近几年来,随着“大银川”战略与“两个最适宜工程”的启动,宁夏银川市的城市化速度在加快,人口转移的规模日趋加大。人口转移中既有大量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由农村进入城市,也有大量的干部及其随迁子女自区内各市县进入了宁夏银川市,还有大量的农民工自区内市县和外省市进入银打工,更有大量的外来人员来银川投资、置业、经商。这样一支数量庞大的人口群体向银川转移,既成为推动宁夏银川市城市发展和经济的繁荣的巨大动力,加快了宁夏银川市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就业、住房、子女教育、交通、社会保障、城市管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农民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外来人口的有序转移,如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缓解日趋增多的人口转移所带来的就业、住房、教育、交通、社保、城市管理等压力,就成为银川市党委、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
  一、宁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转移现状及特点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深入与“两个最适宜”工程的推进,银川市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其地域性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交通、运输、物流、信息中心的作用日趋突出与显现,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据统计2000年,宁夏银川市总人口为126.46万,2007年底人口总数已经增加到148.79万,[《银川统计年鉴2007》第78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8月版。]7年间人口净增加22.33万,其中自然增长7.18万[ 根据《银川统计年鉴2007》第80页银川市人口自然变动计算。],年均1.03万,其余的15.15万全部为迁移增长,迁移增长年均为2.16万人口。同期,宁夏银川市的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65.07万,增加到2007年的94.90万,7年城镇人口净增加了29.83万,年均增加4.26万。如果再加上各种前来银川的农民工、经商、投资、置业的流动人口,宁夏银川市的总入口将超过170万。因此,在研究银川市人口城镇化问题时,必须对人口转移的范围进行界定。
  1.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范围的界定
  人口转移,通常也称为人口移动,是泛指各类人口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其工作、生活、学习及其居住地点由甲地到乙地的迁移与变动。广义的人口转移,包括人口在空间地域的各种流动、迁移现象,即人们不论出于何种动机或原因,定期或不定期、时间长或短、距离远或近、暂时或永久性的移居于某地。狭义的人口转移,特指人口因工作、学习、生活其居住地点由农村迁移到城市、由省内迁移到省外、由国内迁移到国外半年以上的一种移动现象。本文所研究的人口转移,特指在银川城市化进程中因各种原因由银川农村迁入城市、由外市县或外省市迁入银川、以及外市县、外省区来银川打工、投资、置业、经商居住半年以上的各类人员。具体来说,银川市人口转移的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宁夏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和银川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银川市城市周边的土地不断的被征用,越来越多的农民部分或完全的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为了解决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银川市党委和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将人均土地不足0.5亩的失地全部办理了农转非。自1982年至2008年,银川市累计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在15万人左右。这部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已经完全属于银川市的城市人口,他们的就业、社保、养老、子女上学等问题,已经全部纳入了银川市的规划范围之内,他们能否在城市内安居乐业?他们能否享受到应有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能否与其他市民一样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对银川市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各民族的团结、以及城市化进程影响极大。银川市的人口转移,首先必须包括这部分人口。
  (2)因工作调动干部、教师、医生及家属子女迁入银川的各类户籍人口
  随着银川市作为地域性中心城市以及大银川的建设,区内各市县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长期在基层担任局长、副局长、县长、副县长、书记、副书记、人大主任、副主任、政协主席副主席、市长、副市长等科级、处级、地市级干部,随着年龄与业绩的增加,大都陆续调入银川相关单位和自治区各厅局工作。同时,随着银川一、二、九中、育才、六盘山中学以及区医院、市医院的扩建,各地市县一大批优秀的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也越来越多的调入银川。这些调入银川的干部、教师、医生、科级人员等,他们的子女必然跟随其父母迁入银川读书上学。据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这部分迁入人口每年都在2万以上,占银川市每年增长人口的2/3以上,他们的迁入是银川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因素。银川市的人口转移,同样必须包括这部分人口。
  (3)外地离退休人员来银川购房居住养老的人口
  随着银川“两个最适宜”工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外市县、外省区以及宁夏周边的陕北、甘肃内蒙古,许多离退休人员前来银川购房居住养老。与西安、兰州、呼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比较而言,银川城市规模不大、人口数量不多、空气清新、环境污染少、土地平坦开阔、交通运输发达、购物坐车方便、物价水平不高、冬不冷夏不热、四季气候宜人、城市干净整洁、小区环境优雅,购物可与香港争妍,居住可与苏杭媲美。银川真可以说是居家养老的好地方。正是看准了银川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宁夏各市县的离退休者,周边陕西、甘肃、内蒙古的许多离退休者,相当一部分都来银川购房居住养老。当然,其中相当一部分离退休者,他们的子女都在银川工作。这部分人口在近年银川的购房大军中,大约占20%左右。银川市的人口转移,也应该包括这部分外地来银居住养老的离退休人员。
  (4)外地来银打工的流动人口
  外地来银川打工的流动人口包括两种人:一种是户口在外地,本人及其家属子女在银川居住已经超过半年以上的人口;另一种是户口在外地,本人及其家属子女在银川居住还不满半年,但已经离开户籍地半年以上的人。他们因各种原因,离开了家乡,来到银川务工经商、或在建筑工地、工厂企业、或摆地摊买蔬菜水果、或在商城宾馆酒店服务、或开修理修焊部,他们大都居住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在近郊找个面积小、价格低的出租房。他们大都未取得银川户籍,只是暂住人口,因此,他们属于典型的流动人口。从1998-2004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银川市流动人口的数量较大,其中以2007年的流动人口最多,累计达到15.9万人。随着银川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加快以及城市人口准入政策的放宽,银川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口流入银川。银川市的人口转移,必须包括这部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
  (5)外地来银投资置业经商人员
  银川市从2003年开始施行进一步放宽银川市城市人口准入的10项政策,以吸引各方人士来银川投资置业、定居生活、参加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步伐。同时银川市的区域现代化中心城市效应已经逐渐彰显,经济软硬环境的创新,大银川辐射力明显增强,这为大批投资、置业、经商、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吸引了越来越多外省市的企业家前来银川投资创业。这其中浙江、山东、福建、陕西来银川投资置业、安家落户创业者居多。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有1000多家浙江、600多家山东、500多家陕西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来银川投资发展,前后总投资额达50多亿,年上缴利税7000多万元,创造10000多个就业岗位。其中,仅从陕北来的客商在银川购房置业者就已经达3000多户,总投资约15亿元。同时,他们还投资建材、汽配、餐饮、房地产、农副产品流通等多个行业,投资额超过5亿元,银川市的几个工业园区都有浙江与陕西人的企业入驻。目前,浙江籍、陕西籍在宁工作、兴办企业和从事各种服务的人员在银川的外地人员中所占比例最高、数量最多。他们成立了宁夏浙江商会、宁夏山东商会、宁夏陕西商会,宁夏福建商会等,这为浙江、山东、福建和陕西人在银川投资置业构筑了平台,必将在扩大投资、拉动内需、共谋发展上起到积极作用。[ 姬恒飞:魅力银川吸引“老陕”[N].银川晚报,2004-11-11。]
  2、宁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必然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银川市人口转移中,大量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迁入了城市,大量的外市县干部、教师、医生、科技人员调入了银川,大量的外省市流动人口自发地来到银川打工,大量的投资、置业、经商人员来银川创业,这不是偶然的,而是银川经济发展快、市民生活水平高、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村生产力发展慢以及大银川发展建设的吸引力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具体来说:
  (1)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失地农民的日趋增多,成为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首要因素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城市的拓展必然建立在对城市周边农村土地的征用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伴随着城市街道的拓宽延长、城市楼群的增多、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加。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银川实施“大银川战略”以来,银川市区的面积由原来的不到30平方公里扩大到目前的近300平方公里,扩大了整整10倍之多。九十年代只有罗家庄一个高新技术开发区,而目前又增加了兴庆区工业园、贺兰德胜工业园、永宁望远工业园和宁东重化工能源基地。随着银川市行政中心的搬迁、银川一、二、九中的搬迁、六盘山中学、育才中学、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宁夏司法警官学院、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的迁建,随着各类开发区、工业园以及一个个住宅小区的建成,银川市周边大片的土地被征用,据统计自1982年至2008年,银川市累计征用市郊农民的土地近20万亩。大量的原本生活在农村,世世代代依靠种地为生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变成了失地农民。在政府的统一安置之下,失地农民集体迁入城市,实现了由农业户口向非农业户口的转换,变成了城市市民。据统计,据统计,自1982年到2008年,银川市因征地实现农转非的农民大约在15万左右。截至到2008年底,宁夏城市化率达45.5%,而银川市的城市化率达到64.43%,高出全区近20个百分点。银川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失地农民大量的实现了农转非,成为银川市人口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与特征。
  (2)宁夏及周边省区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银川市转移的第一推动力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但同时又是一个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尤其是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全国13.4亿人口,19.5亿亩耕地,人均耕地不到1.5亩。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另一方面,人口不断的增加,使人均耕地越来越少。宁夏与全国的情况大同小异,尽管人均耕地高于全国水平,但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总计占全区土地面积的70%以上。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严重缺水,生态环境脆弱,劳动生产率低,土地产出少,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宁夏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宽松的人口政策使得宁夏农村人口、特别是南部山区与中部干旱带人口严重超载。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增大,这种人口的过快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人地关系的矛盾日趋加剧。为了缓解人地之间的紧张关系,中部干旱带与南部山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都选择外出打工。而作为
  自古以来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的银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建筑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有大量的清真餐厅与清真寺这些适合于回族人口生存的环境条件,银川必然成为中部干旱带、南部山区以及周边自然环境恶劣的陕西、甘肃、内蒙古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首选之地。“到银川去生存,到银川去挣钱”也就成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以及周边自然环境恶劣省区农民的必然选择。据不完全调查,在银川市劳务市场,南部山区及中部干旱带的农民工大约占60%左右,陕西、山西、甘肃、内蒙古等外省区的农民工大约占40左右。
  (3)家庭承包土地责任制的实施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银川市转移的内在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建立了以家庭为主的土地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劳动力被死死捆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民没有选择农活与外出打工的自由,僵死的经济体制,使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在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民是给生产队干活,收益好坏与自己关系不大。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是给自己干活,收益好坏与自己的勤劳懒惰息息相关。正是这种劳动付出与经济收入的直接挂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副产品的产量,加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幅度增加。闲置在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既可以增加经济收入,又可以寻找新的致富途径。在人均耕地不断减少,农副产品收入不高的情况下,必然要求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投入到其他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产业与行业。因此,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必然外出打工,作为首府银川,经济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地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的日益发挥,尤其是房地产行业的急速扩张,迫切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必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也是近几年银川市迁移人口不断增多与流动人口越来越多的基本原因。
  (4)宁夏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与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提高,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银川市转移
  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这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同时农业机械化的普及推广,必然会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中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逐渐发生深刻的变革。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他们的种地不再是“二牛抬杠”式的面向黄土、背向青天了,他们开始使用小四轮、播种机去耕地、播种,使用插秧机、收割机去代替传统的手工插秧和人工收割。宁夏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推动下,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2007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610万千瓦,农用拖拉机拥有量达到18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55万台,各种配套农机具达到20万台(套),机具配套比1:1.1。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3%,比上年净增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机耕、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2%、47%和22%,灌区小麦生产基本实现了全过程的机械化,水稻机插水平达到18%,机收水平超过87%;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水平达到5%,实现零的突破。[ 赵鑫:宁夏农业机械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N].2008-05-09,中国农业机械化信息网。]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发展,将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同时也加快了宁夏农村中剩余劳动力的增长。据统计2008年,仅固原市就有49.98万农村剩余劳动力,占固原市劳动力总量的68.3%。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靠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消化一部分,但数量十分有限。因此,绝大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还是依靠劳务输出的方式来转移。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其中一部分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有组织的转移到沿海发达地区,而大部分剩余劳动力则是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熟人自发的转移到了银川或其他大中城市。
  (5)银川城市居民的高收入以及生活的高水平,成为周边农村劳动力向银川转移的强大吸引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与农村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更大,增长速度更快。据统计,1978年银川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1元,城乡收入比为2.64:1。2008年银川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14458元,增长了41.78倍,而同期银川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917元,仅增长了37.53倍,[《银川统计年鉴,2007年》第63 页,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出版。]城乡收入比为2.94:1。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越拉越大。在我国农产品数量整体供大于求、农产品价格整体下滑的趋势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显得十分有限。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的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与高楼大厦、商业繁华、工业发达、街道宽阔、车水马龙、发展快速、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比,农村的发展太慢了,变化太小了;与城市人一个月几千元的收入相比,农民的生活水平太低了。通过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所看到的这种巨大的反差,以及看到其他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家过年穿西装、打领带、用手机、大把花钱等情况,深深刺激着广大农村青年。因此,他们义无反顾地结伴外出打工挣钱闯天下。具有“西北小香港”之称的银川,不仅成为区内农民打工创业之地,更成为宁夏周边省区农民创业发展的乐园。因此,近几年区内外市县与周边外省区的农民工来银川打工、经商、投资、置业的人口有增无减,呈日趋增多之势。
  (6)“大银川战略”的实施以及银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着大批的外地农民工来银川打工
  “大银川战略”是近几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客观分析了银川市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区位特征,在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大背景下,加速推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个战略符合中央关于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方针,顺应了宁夏社会各界要求加快首府建设的愿望,是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方向。实施“大银川战略”就是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将银川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以银川为圆心,以周围内蒙古的阿拉善左旗、乌海、临河、鄂托克旗、陕西的榆林、延安、甘肃的庆阳、平凉、景泰500公里为半径,建立大银川经济圈,以此带动银川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大银川战略下,银川8车道的五十里长街、10车道的亲水大街建成了,银川大团结广场、光明广场、人民广场、西夏广场、迎宾广场修好了,近100公里的银川绕城高速公路开通了。银川南门长途汽车站整体搬迁并投入了使用,日发送旅客班次由以前的不到100个班次,增加到目前覆盖全区、周边所有的市县以及全国上百个大中城市的近1000个班次,日发送旅客超过3万多人。银川火车站扩建了,以前只开一趟银川到北京、上海、兰州的火车,现在又增加了银川至广州、银川至成都、银川至西宁等城市的火车对开。火车站日发送旅客由八十年代初的不到5000人,增加到现在的日发送旅客5万多人。银川河东机场由以前每天不到10个航班,发展到目前每天66个航班。每天仅银川到西安的班机就有9个,到北京的班机达8个,全年实现客流吞吐量200万人次,日均发送旅客7000人。成为全国旅客吞吐量增速最快的机场之一。[ 袁洋:《河东机场客流吞吐量半年突破百万人次》新消息报,2009年7月6日,第4版。]大银川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着区内外大批的农民工前来施展才华。大银川战略越来越多的吸引着省内外、国内外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大银川战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客商前来投资、置业、居住。大银川战略加快了银川市的人口转移。
  (7)银川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惠的招商政策,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客商来银川投资置业创业
  银川市以丰富的煤炭电力水力自然资源、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优势,赢得了国内外大企业和民间投资者的青睐,使得宁夏成为了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2008年银川招商引资达到200多亿,超过了2007年1.7倍。特别是随着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依托宁东煤田建立的以煤炭、电力、煤化工、新材料为优势产业的区域性大型工业基地的建成,吸引了国内外大批的一流企业、客商前来投资、开发。截至目前,宁东已累计完成投资500亿元以上,直接或间接新增就业岗位2万余个。在宁东建设工地,目前大约有1万多农民工奋战在煤炭、电力、煤化工等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工地上,2万多名工程技术人员正在夜以继日的加班加点,加快机器设备安装调试。宁东重化工能源基地,对全区经济跨越式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拉动作用,已经成为宁夏对外招商引资的龙头企业,也是目前全区吸纳农民工、吸纳外省市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宁夏今年在香港举行“2009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期间,共签订各类合作项目94个,投资总额达到853亿元人民币。其中银川市招商引资数量最多,仅香港华润(集团)有限公司计划未来3至5年内在银川投资10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已经彰显出银川市作为新型的现代化城市,利益上的双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看准了银川,将银川视为他们创业的理想园地,纷纷投资银川市置业创业。南非的拉普斯置业修建的森林公园、山东的鲁能集团修建鲁能陶然水岸、北京的京能置业修建的北塔湖畔等高中档住宅小区,已经成为银川人、外地人最理想的居住小区,同样吸引着银川周边大批的离退休人员来银川居住。
  (8)银川市实施的“两个最适宜”城市建设,吸引着区内外大批人口来银创业、投资、居住
  2006年2月,银川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银川市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银川市委将“两个最适宜”概括为:经济繁荣、环境宜人、生活舒适、创业活跃、就业充分、教育发达、法制健全、文化先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银川市干部群众团结一心,携手并肩,朝着这个既定的目标奋力前行。市委、市政府提出将银川市建设成区域现代化城市、综合性中心城市、宜居花园城市、魅力文化城市。“两个最适宜”工程,极大地改善了银川城市生态环境。现在到银川来走一走、看一看,唐徕渠自南向北从市中心横贯而过,艾伊河自东向西绕城一周,鸣翠湖、宝湖、小西湖、悦海点缀在银川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为了让广大老百姓真正成为人居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银川市全面实施了住宅产业现代化工程,提高住宅建筑的综合质量,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使得银川成为周边省区中最适合居住的地域性中心大城市之一。短短几年来,银川市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这一个个奖项折射出银川市天蓝、地绿、水清、环境美、人宜居的城市新画卷。一个个令人振奋的大手笔在湖城挥洒,释放出其独特的魅力。银川市正以其独特的交通、通讯、气候、环境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银川购房居家、投资置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内仅陕北人在银川购房安家的就有3000多户,仅此一项即投入资金近10亿元。魅力银川已成为周边人口来银川投资创业的乐园和安家居住的最佳城市。经过各方努力,银川市已经为西北地区环境优美、居住舒适、生活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在《瞭望东方周刊》刊登的“中国城市幸福感调查”中,在“文明幸福感”和“城市发展幸福感”的榜单上,银川均排名第二。随着银川市城市建设的发展和环境卫生的不断改善,银川市已经成了愈来愈多的创业者和农民工来投资、创业、打工、挣钱的乐园。
  3、宁夏银川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地区分布
  
  人口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与制约,除过气候、水源、土地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外,社会的因素,特别是经济发达与否、政策是否优惠、居住环境是否优越等,是制约人口分布的主要的因素,其中人口是否容易就业,工作、生活是否方便等,是制约人口分布最重要的因素。银川市人口转移中人口分布呈现以下特征:
  (1)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上仍然分布在原户籍所在地
  在银川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扩张与城市周边的土地征用几乎是同步的。而银川市土地征用主要集中在兴庆区原红花、大新、满春乡,原金凤区的银新、良田乡,西夏区的土地征用相对较少。据银川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办公室统计,1982-2005年6月,兴庆区累计征地22240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32513人,其中完全失地的21236人,占65.32%,部分失地的11277人,占34.68%,办理农转非21957人,占67.53%。金凤区征地面积34435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23662人,办理农转非18121人,占76.58%。西夏区累计征地7035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5319人,办理农转非3073人,占57.77%。按照谁征地谁安置的原则,兴庆区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主要安置、分布在兴庆区的满春家园、景墨家园、北塔新村,金凤区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主要安置在康居A区、B区、C区、D区、保伏桥新村、五里水乡小区,西夏区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主要安置在盈北、双渠口新村等政府统一建设的住宅小区。2005年以后的征地仍然在进行,而且范围在扩大、速度在加快。据不完全统计自1982年至今,三区两县一市,累计征用土地近20万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累计近15万人。他们大都安置在原户籍地。
  (2)干部、教师、医生等人员调动及其家属子女的安置多在兴庆区与金凤区
  人口流动的规律之一就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呈现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县城人口逐渐向省城流动,省城人口逐渐向京城流动,京城的人口向国外流动的趋势。由于银川市三区的功能定位各不相同,兴庆区的功能定位主要是以文化教育、商业贸易为主,在兴庆区中小学居多、大型商场、高档酒店居、居民住宅小区多,为了子女上学方便,从区内各市县调来的干部、教师、医生等大多选择住在兴庆区。随着银川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行政中心的建成,一些高档住宅小区,诸如民生城市花园、蓝山名邸、陶然水岸、森林公园、欧陆经典、翠柳岛、宝湖湾、艾伊水郡、湖畔嘉园、碧水蓝天、枕水花园等中高档住宅不断落户金凤区。许多收入稳定、购置了私家小车的年轻人,大都购房、落户于金凤区。相比较而言,西夏区党政机关少、工厂企业多、工人收入低、高档住宅小区少,所以,调入银川的干部、教师等,购房入住西夏区的比较少。
  (3)外地来银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兴庆区,少数分布在金凤区与宁东地区
  农民工普遍的特点是年轻、有朝气,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缺乏资金。农民工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打工的行业,男性主要分布在建筑业、搬运业,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分布在粉刷、铺地、装修、防护栏制作、餐饮等行业。年轻的女性主要分布于商业、饮食、酒店、宾馆服务行业。银川市三区的功能不同,兴庆区商场、商铺、酒店、宾馆、餐厅多,为外来打工的年轻女性,提供了充分就业的广阔空间。兴庆区的各种专业市场多,诸如装修材料市场、钢材木材水泥建筑市场、水果蔬菜批发市场、服装鞋帽百货批发市场等,既为女性提供了商业服务业岗位,也为年轻的男性提供了装卸搬运的就业岗位。因此,兴庆区的流动人口高达10万人左右。金凤区各类建筑工地多,为身强力壮的男性提供了搬砖、和水泥、砌墙、握钢筋等体力劳动的就业岗位。金凤区的商场、宾馆、餐厅相对较少,因此,外来打工妹在金凤区打工的较少。宁东作为宁夏的重化工能源基地,作为21世纪宁夏的新型工业城市,随着近几年国内外企业在宁东投资力度的加大,外地农民工蜂拥而至。一些具有一技之长的泥瓦工、水暖工、电焊工、电工甚至是供不应求。目前,在银川的三区两县一市中,宁东容纳的农民工数量位居第三。
  (4)外地来银投资、经商、置业的客商,大多分布于兴庆区
  兴庆区不仅是银川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宁夏的经济、商贸、金融、信息、科技、教育、卫生、交通运输的中心。兴庆区云集了自治区政府及各大厅局行政机关,兴庆区店铺林立、宾馆餐厅众多、各种专业市场齐备、交通运输通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一应俱全。兴庆区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吸引了国内外、省内外大批的客商,宁夏浙江商会、宁夏陕西商会、宁夏山东商会、宁夏内蒙古商会、温州商会等基本上都坐落于兴庆区。这些外地客商分别投资于房地产、酒店宾馆餐饮、服装鞋帽百货批发、装饰材料、钢材木材水泥建材等。金凤区的客商主要投资于房地产和几个档次比较高的大酒店。宁东的客商主要投资于能源、电力、化工企业,其他行业涉足相对较少。据银川市流动人口情况统计来看,银川市的流动人口大部分聚集在兴庆区,2004年累计达959,733人,约占全市流动人口的66%;其次为金凤区,为196,762人,约占13.6%;西夏区为187,418人,约占13%;高新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流动人口规模很小,一区三县市总计约占7.4%。总的来看,流动人口主要分布在银川三个市区,并且三区人口规模也很不平衡。[ 银川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暂住流动人口统计年报表》(2004年)。
  同时随着宁东能源重化工基地建成,大量的新岗位的提供,也吸引着外地人口来宁东创业,其规模也在数万人以上。
  (5)转移到外地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西安、成都等地。
  人口的流入和流出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转移的显著特征。银川市的人口流出数量不多,规模不大,流出的地域不广。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些几种形式:
  第一,到外地大中专院校上学的大约3000人左右。宁夏人口少、规模小,国家每年安排外地院校在宁夏招生大约5000人左右,其中银川市能够被录取3000人左右,外地院校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西安、成都、南京等地。这些人中除少数考研与一部分在外地就业以外,几乎有一半左右还得回宁夏就业。因为流出的人口数量少,人口转移研究中可以忽略不计。
  第二,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人数有限。这部分转移出去的人口,在南部山区与中部干旱带劳务输出的人数比较多,规模比较大,每年大约在60~70万。而银川市的三区两县一市,不怕旱、不怕涝,旱涝保收,外出打工者相对较少。也就是灵武市的两三个山区乡镇,偶尔有农村劳动力劳务输出,但基本上也都安排到宁东,到外地的较少。
  第三,自发组织外出打工的人口非常少。银川市的回族人口,相对西海固、吴忠、同心来说要少得多,而且居住比较分散。银川市的回族主要分布在永宁的纳家户、兴庆区的通贵乡、金凤区的保伏桥、贺兰的金贵乡。这些地方都是鱼米之乡,旱涝保收,加之银川市回族人口受到外地特别是南方没有清真寺、没有清真饭馆、夏天热、冬天冻气候等因素的制约,即便是农闲期间外出打工,最多也就在银川市,早出晚归,家庭、孩子都可以照管,所以,到外地打工的非常少。
  4、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主要方式
  
  (1)失地农民因土地被征用,实现了由农村居民到城市居民的转移
  土地被征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进入城市实现了农转非,是人口转移的主要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银川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对市郊农村土地征收的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被征地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加。按照市政府2006年23号文件规定,“自2003年1月1日以后,由银川市土地储备中心统一征用土地全部失地或人均低于0.5亩耕地的,均可以办理农转非户口手续,并可以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之内”。据银川市失地农民办公室统计,2006年至2008年,银川市被征地的农民达5万多人,加上1982年──2005年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那么前后办理农转非户口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累计大约在15万左右。失地农民因土地被征用,实现了由农村居民到城市居民的转变,是银川市人口转移的主要的方式之一。
  (2)国家干部、教师、医生等因工作调动,实现了由外地工作到银川工作的转移
  近几年随着银川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得越来越多的区内各市县工作人员调入区级机关或银川工作。调入银川或区级机关工作的有国家公务员、有教学优秀的教师、有医术高超的医生、有做出突出成绩的科技人员。还有参加公务员考试被录取的大学毕业生和经过公开考试录用的副厅级干部等。除过大学毕业生以外,绝大部分调入、考入的工作人员,都携带妻儿老小定居于银川。据统计,每年因工作调动进入银川及其随迁人口,每年大约在2万人口以上,是银川市每年自然增长1万人口的2倍之多。外地人员因工作调动而进入银川工作居住,是银川市人口转移的另一种主要方式。
  (3)离退休人员因在银川购房居住,实现了由外地养老到银川养老的转移
  由于银川适宜的气候条件、低廉的房价和物价、平坦的土地、开阔的视野、河水环绕、湖泊鸣翠、得天独厚的城市人文景观,居住小区环境优雅,方便的交通,民族团结、社会和谐,既没有北京、上海、西安、兰州大城市的拥挤、堵塞,也没有小县城的萧条、冷清。正是由于银川市这些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了区内外众多离退休人员来银川购房居住。一些价格适中、交通便利、购物方便、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是这些老年人购房时的首选。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每年来银川购房居住的外地老年人大约在3000户左右,加上他们的配偶,机械迁移人口达6000人,几乎占银川市人口迁移增长的三分之一。
  (4)农民工来银川打工谋生,实现了由外地谋生到银川打工谋生的转移
  户籍制度相关政策的放开,以及银川市对外来人口限制条件的取消,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外来人口流入银川,其中大多数为打工谋生者。据统计,近年兴庆区每年流入人口大约在10万人以上,高峰期达到15万人。随着银川市“两个最适宜”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活跃,流入银川从事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随着银川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建筑市场的扩张,对劳务人员需求大增,吸引了大量周边省区农村劳动力。宁夏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首选来银川打工,除了其他因素以外,银川是回族人口的聚居地,回族人口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心理认同等因素,决定了他们更喜欢来银川打工。因此,在众多的农民工中,宁夏籍的占40%以上,宁夏以外的占60%。
  (5)投资、置业、经商者因在银川投资创业,实现了由外地发展到银川创业发展的转移
  银川以其丰富的资源优势、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税收政策、以及银川人的热情、忠厚、善良,成为众多中外客商、知名企业前来投资、置业的热土。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8年,银川市累计吸引国内外客商、企业2000多家,投资 500多亿元。这些企业主要投资于煤炭、电力、化工、房地产、餐饮、酒店宾馆、钢材、木材、水泥建材、装饰材料、服装百货、蔬菜水果批发等领域。他们的投资,带动了银川的就业,加快了银川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银川税收的增长。因此,国内外客商、企业来银川投资、置业、经商,是银川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重要方式之一。
  5、银川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与就业的主要行业
  
  银川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与就业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状况;第二类是农民工的就业状况;第三类是外来投资置业经商人口的就业状况;这三类人口因其自身的经济条件、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社会关系各不相同,他们的就业行业、就业领域也就有较大的差异。
  (1)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行业及其主要分布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按照年龄段,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40岁以下的青壮年人口。这部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因为年轻,大都有初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快,其中一部分接受过非农劳动技能培训,他们的就业相对比较容易。根据调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中40岁以下的男性,就业主要分布在出租车运输、建筑安装、货物搬运、小区保安、水果蔬菜批发、防护栏制作、自行车摩托车修理等行业。35岁以下的女性,就业主要分布在商场、宾馆、餐饮、中介信息服务等行业。
  第二类是“4050”人员。这部分人口是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就业最困难的,他们因为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各类企业用人单位大都不喜欢接受他们就业。他们中的一部分男性主要的就业行业是小区保安、个别的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有一定资金的开个小商店、有一定技术的开个小饭馆,或者电焊修理部,还有的搞蔬菜水果零售,相当一部分都呆在家里吃低保。“4050”人员中的女性是就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中绝大部分闲置在家,个别的搞家政服务、小区保洁、环境卫生,极少数摆小摊艰难度日。
  第三类是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这部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他们已经到了或超过了退休年龄,大都在家养老。他们中一部分经济条件比较好,自己已经缴纳了1万多元的养老保险费,目前每月享受国家发给的300多元的养老保险金,加之征地补偿款,他们的生活基本上自理,而且过的还比较殷实。另一部分年龄大、经济条件差,无力缴纳1万多元的养老保险费,每月享受政府发给的200元左右的低保费,他们的生活比较困难。
  (2)外地来银农民工的就业行业及其分布
  外地来银农民工的就业比较复杂,从年龄段上划分,就业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25岁以下的青年男女。他们的就业相对容易,由于他们年轻、脑子活、适应性强、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他们的就业面比较宽。从电脑打字、三位动画、房地产信息、中介服务等脑力劳动,到商场销售、宾馆服务、酒店保安、餐饮服务、再到建筑工地、抡大锤、扛麻袋、搬水泥,基本上都可以适应。他们对工资报酬要求不是太高,对工作地点工作性质不太挑剔,所以比较容易就业。
  第二类,25~40岁的中青年。他们大都已经成家,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责任感强。这部分农民工,出来打工多的有十几、二十年时间,少的也有二、三年的时间,他们深知要想在城市打工挣钱,必须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他们大都学有一技之长,有的学会了电工、木工、油漆工,有的学会了钢筋工、泥瓦工或水暖工。他们的就业行业、就业领域非常宽泛,男性比较多的集中在建筑领域,有的做泥瓦工、钢筋工,有的做电焊工、水暖工,有的做室内外墙体粉刷、装修。女性在建筑工地多以和水泥、钩砖缝、做杂物、搞后勤为主。农民工从业范围以建筑业为主,这是因为一方面城市建设快速发展,需要建造大量的住宅、学校、医院、餐厅、宾馆,必然需要大量的建筑工人。另一方面,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体,他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又缺乏从事个体工商户经营所需的资金,这样必然就形成了以建筑业为主的体力劳动的行业结构。建筑业之外,农民工在家庭装饰行业就业的也比较多。他们多以铺地砖、贴墙砖、做门套、窗套、刷油漆、刮墙、水暖电安装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为主,女性多以和水泥、递瓷砖、打砂纸、刷油漆、擦玻璃为主。在银川搞家装的农民工中,铺瓷砖的以四川、甘肃人居多,做木工的以江苏、安徽人居多,刷油漆的甘肃人居多。家装行业以外,做防护栏的四川人居多,做铝合金、塑钢窗的江西人多,女性中卖瓷砖、卖木材的福建人居多、卖门锁、合页、钢钉等五金配件的浙江人居多。这部分农民工,就业比较稳定,收入比较可观,是农民工中就业最为充分的群体。
  第三类,40岁以上的中年人。这一部分农民工,其就业状况又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有一定资金的,大都以经商为主。大到买卖钢材、木材、水泥、家具、瓷砖、汽车配件、各种装饰材料,小到买卖服装鞋袜、日用百货、文化用品、家用电器、干鲜果品、蔬菜日杂等,什么能赚钱就卖什么。其就业的地点多都集中在钢材建材、装饰材料市场、汽车商城、银川商城商都、温州商城、以及大街小巷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商店。第二种类型是有一定技术的,大都以给他人打工为主。这类人的就业分布也非常广泛,在家装行业铺地砖、贴墙砖、做木工、喷油漆;在建筑行业做泥瓦工、电焊工、钢筋工、水暖工;在制造行业,做防护栏、防盗门、塑钢窗;在修理行业,修自行车、摩托车、各种汽车;在餐饮行业,做厨师、厨师长;在运输行业,给他人开出租、开中巴、大巴、开货车跑运输。这部分农民工,因为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收入比较高。但就业受到季节性的限制,尤其是建筑工地,活多时,为赶工期连轴转。冬闲时,一连十多天没活干,就业不太稳定,常有后顾之忧。第三种类型是既无资金又无技术的,大都以打短工为主。这一部分农民工,就业最为困难。由于他们文化程度低、缺乏专业技能,年龄又偏大,体力活干不动,技术活又不会,男性大多在钢材木材、沙子水泥市场、装饰材料、服装批发、家具零售市场,依靠自己登三轮、开三轮摩托车送家具、木材、装饰材料为生,也有少部分在劳务市场打短工,靠背沙子、背水泥、砸墙、搬家、送煤气罐、送水等为生,还有极少数年龄大的依靠收废品、捡破烂为生。而这个年龄段的女性大多在家带孩子、做家务,基本上无法就业。
  (3)外地来银投资、置业、经商人口的就业行业分布
  外地来银投资、置业、经商人口的就业行业分布,按照资金实力和经济条件,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资金特别雄厚者,大都集中在房地产行业。这类行业需要流动资金最少500万~1000万元。房地产行业既是个高利润行业,也是个高风险行业,更是一个资金周转慢、资金回笼周期长的行业。房地产行业,不仅需要一定的资质,技术力量、专业人才,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购土地、聘人才、买钢材水泥等原材料,没有数量充足的资金,是无法涉足房地产行业的。在银川的众多房地产商中,浙江、山东、江苏、陕西人占了一大半。银帝房地产集团的朱奕龙,浩华房地产公司的胡满华,都是近年来银川投资房地产成功的浙江商人。
  第二类,资金比较雄厚者,大都集中在餐饮娱乐业、电脑、手机电子产品、家具、装饰材料销售行业。这类行业需要流动资金至少200~300万。行业的特点是资金周转快,资金回笼周期短,顾客消费、购物都是一把一清,绝不拖欠,即便是政府机关购物,也极少签字打白条。银川几个比较有名的餐厅,诸如广东雪花大酒店、浙江海鲜大酒店、中国城大酒店、君豪鲍翅大酒楼等,大都为广东、浙江人所开,即便是其他几个规模小一点的,如老毛手抓、国强手抓、中华手抓等餐厅,也都是吴忠、灵武、兰州人所开。至于电脑、手机、电子产品、家装材料、家具沙发等,对于普通大众百姓,都必须是一手交钱,一手拿货。在银川的电脑、手机、电子产品市场,家具、家装材料市场,绝大部分老板都为外地人,其中江浙人最多。
  第三类,资金不太雄厚者,多集中在服装鞋帽、日用百货、五金日杂、电工电料、水暖配件批发零售行业。这类行业一般需要流动资金至少30~50万。由于资金少,他们大都租不起面积太大的店面,大都在商城、商都、东方商城、南方商城、温州商城租个摊位。资金雄厚者,租个店面。这些经商者,以个体工商户居多,他们既是小老板,又是打工仔,往往是妻子、儿女一起上。他们赚钱不多,但就业比较稳定,他们非常辛苦,但收入比较可观,远比农民工收入多。
  第四类,资金比较少,多集中在开小饭馆、小商店、理发店、打印店、粮油店、房屋中介、防护栏、塑钢窗制作。这类行业所需资金少,一般情况下有1~2万元流动资金就可以启动。纵观银川市大街小巷、城乡结合部、此类小饭馆、小商店、理发店、粮油店、房屋中介、防护栏制作店等,比比皆是。从业者绝大部分都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外地人。他们拉动了就业,满足了市民多方面的需求,是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6、宁夏银川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中的技能培训状况
  
  从理论上讲,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需要就业、需要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从外地转移到银川的农民工,也需要进行相关的非农劳动技能培训。但是由于农民工居住分散,就业各自为政,居住地点不同、就业单位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因此,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培训、农民工的培训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进行岗前技能培训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过去在农村居住,以种地为生,他们不需要非农职业技能。现在进了城只有实现就业,才能维持生存。现实中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文化程度低,缺乏非农职业技能,就业非常困难。因此,对他们必须进行岗前技能培训。近年来,银川市政府加大了对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岗前技能培训,先后举办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泥瓦工、电焊工、水暖工、电工培训班,专门为失地妇女举行了商场、酒店、宾馆服务员培训班。这些岗前技能的培训,提升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再就业的竞争力,增加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上岗再就业的筹码,是他们能够顺利走上就业岗位的重要保障。
  (2)对农民工进行岗位职业技能培训
  加强对农民工的岗位职业技能培训,是农民工能否顺利适应岗位的关键。我们知道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长期从事农业劳动,缺乏一定的非农劳动技能,大多数农民工都没有参加过岗位职业技能培训,这必然影响农民工顺利实现劳动就业。近年来,银川市加大了对农民工的各位职业技能培训,先后多次举办钢筋工、电焊工、锅炉工、电梯操作工等岗位职业技能培训,并且实行严格的考试和资格证制度,不仅使农民工熟悉和掌握了所要从事工作岗位的性质、岗位技能,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农民工自身的专业素质。
  (3)对流动人口(包括农民工、外地经商者等)进行创业培训
  前几年,银川市在这方面的培训不太多,但是,近年来,这方面的培训已经陆续出现。参加者不仅有外地来银的农民工,也还有一些外地来银的经商者、个体工商户与大学毕业生。这些人除大学生外,他们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缺乏理论知识,需要更新观念。创业培训对于这些被培训者来说,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他们等国家、靠政府的传统就业观念,改变了他们追求工作轻松、职业固定、报酬优厚、离家较近的就业观,有助于他们树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新观念。
  7、宁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主要特点
  
  (1)失地农民前几年人数猛增,近年来增长数量逐年下降
  城镇化的核心所在就在于大量的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在户籍上由农业户口转变成城市户口。银川市作为西部地区的首府级的中心城市,近几年来,在西部大开发以及大银川战略方针的指导下,银川市城市化进程发展快速。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周边的土地征用逐年增多,使得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变成了失地农民。据统计,自1982~2002年,银川市累计征用土地约2.07万亩,失地农民累计3.5万人。自2003~2005年,城市化进程加快,征用土地规模加大,三年累计征用土地8.5万亩,年均征地2.83万亩,失地农民累计6.3万人,年均有失地农民2.1万人[ 赵立夫、谢金海:《银川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与设计》银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年12月,第85~90页。]。但自2006年以来,征地规模逐渐减少,失地农民的数量逐年下降,2006~2008的三年中,累计有失地农民5.38万人,年均有失地农民1.79万人。(见表 1)可以预计,在今后的几十年间,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银川市的土地征用范围还会进一步扩大,失地农民还会继续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会像前几年那么多,城市化率还会上升,但上升的幅度不会像前几年那么快。
  (2)区内各市县及周边省区迁居来银川的人口逐年增加
  银川是一个人口迁入型城市,历来有“银川有天下人”之说。根据人口普查资料,银川市现有的城市人口中约有70%是外省区迁入的人口及其后代。近年来,银川市提出了把首府建设成为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各方面的人士积极响应。区内各市县的精英不断的调入银川,区内各地与周边地区离退休的老年人口越来越多的来银川买房居住养老,以及许多有识之士源源不断的来银川投资、置业、经商,都促使着银川市迁移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据银川市政协开展的一份住宅市场万人调查显示,首府10%的购房者是外地迁居来银川的,其中60%的人来自于区内各市县,40%的人来自区外周边省区。在外地来银购房者中,42%的迁居者看重的是银川的教育环境;17%的迁居者来银川买房主要是为了经商考虑;17%的迁居者则是随单位迁居来银川;6%的迁居者来银川买房则看重银川的生存与居住环境[罗晓红.首府10%房主系外地迁居者[N].2007-04-24,宁夏网。]。据银川市公安部门统计,近年来银川市每年净迁入人口近3万左右,其中2006年迁入7.35万,迁出4.42万,净迁入人口2.94万。[《银川市2006年人口统计资料》银川市公安局编印,2007年3月20日,第7页。]
  (3)区内外市县与周边省区来银川的农民工逐年增加
  伴随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改革,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一种新形式,人口流动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阻挡的一种趋势。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规模逐渐向西部地区倾斜,使得银川市暂住流动人口迅速增长。1998年,全市统计在册暂住流动人口48802人,比80年代初期增加了近10倍。据银川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公布的资料,截至2005年年底,银川市登记的流动人口总数为153 807人,分别是80年代初期和90年代初期的30倍和15倍。据银川市公安局统计,2006年兴庆区常住人口42万人,而在户籍管理部门登记的暂住流动人口数量达到了15万人。如果再加上大量的没有去登记的,流动人口的数量可能要超过20万。在这些流动人口中,绝大部分为外地来银的农民工。
  (4)外地来银的流动人口分布空间范围主要集中在兴庆区
  银川市的流动人口,从空间分布上来说,主要集中在兴庆区。据银川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的最新统计,截至2005年10月底,银川市流动人口总数为147,770人。其中兴庆区81,230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54.97%;金风区21,167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18.26%;西夏区26,983人,占全市流动人口总数的14.32%。可以看出兴庆区在三区中流动人口的比重最高。在兴庆区红花渠以东的高台寺村有749户房屋出租户,出租房屋11698间,高峰期有15000多流动人口在这里租房居住。靠近城边的原红花乡的光华门村、大新乡的友爱村,满春乡的沙渠村,村民家家有出租房,有的村民家里三、四层楼房几十间房屋全部出租。几乎所有城乡结合部,都是流动人口的乐园。因为这里房屋价格低廉(一间出租房一月100元),管理松散,因而也是犯罪率的高发区。
  (5)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分布在兴庆区、金风区居多
  银川市城市化过程中,征地比较多的地方集中分布在兴庆区和金风区,西夏区失地农民与农转非人口相对较少。据银川市失地农民办公室统计,从1982年~2005年6月30日,银川市有被征地农转非人员32258户,98531人,主要集中在兴庆区和金凤区(兴庆区32513人、占32.99%;金凤区23662人、占24.01%;西夏区5319人、占5.39%;永宁县11761人、占11.94%;贺兰县6460人、占6.56%;灵武市11828人、占12.0%;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7033人,占7.14%)。[赵立夫、谢金海《银川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与设计》银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2006年1]据银川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办公室的最新统计,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间,银川市三区的农转非人口兴庆区和金凤区分别是11864人和14728人,分别占全市农转非总人口的22.0%和27.3%。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随着大银川战略的启动,西夏区作为开发区建设也如火如荼的开始启动,大量的土地征用,使得西夏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也快速增长,从2006年到2008年的三年里,在全市的农转非总人数中,比例明显增加,总人数达到10479人,约占19.4%,见表2。
  (6)宁东作为新能源重化工基地流动人口中以农民工居多
  宁东作为新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成,成为了宁夏经济腾飞的一个契机,同时也带来的新的就业契机,尤其是给外地来银的农民工带来了劳动就业的好机会。据有关资料统计,宁东重化工能源基地的开发,不但可以新增产业工人3万多人,而且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众多的厂房、仓库、办公楼、住宅楼、学校、幼儿园、道路、草坪、花坛等,需要几万名泥瓦工、钢筋工、电焊工、水暖工、环境卫生保洁工、草坪花坛养护工去就业,这必然吸引大批的农民工到宁东就业。不仅如此,宁东的产业链还带动了宁夏沿黄城市带新增就业岗位10万多个,可以吸纳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人口转移定居50万人。宁东,是宁夏未来经济腾飞的希望,也是银川未来几十年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基地。
  (7)流动人口就业以建筑业、餐饮、商业服务业居多
  农民工自身的文化条件与经济现状,决定了在城市的职业分工中,他们只能更多的从事体力劳动和比较简单的服务行业。外地来银的流动人口,就业基本上集中在非技术劳动行业中,金融、计算机等行业非常少。据有关资料统计,在银川市的流动人口中,基本上是以务工、经商和从事各种服务性行业的就业为主。其中务工人员41,938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51.05%,主要由建筑工人、企业里的工人和零散从事体力劳动,如装修工、搬运工、水暖工等人员组成;经商人员13,765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6.76%,主要由从事各种商业贸易,如建材、百货、五金、水果蔬菜营销的人员组成;服务性行业的人员14,314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17.42%,如饭店保安、餐厅、商店、娱乐场所服务员等。在这三大领域就业的流动人口共有70,017人,占流动人口总数的85.23%,在流动总人口中占有了绝对比例,见表3。
  (8)流动人口中以20~40岁的年轻人居多
  在银川市的流动人口中,主要为20~40岁的年轻人。究其原因,一是他们有年龄优势。20岁以下大都还在读书上学出不来,40岁以上身体差,出来体力活干不了,技术活不会干。二是他们有文化优势。这部分人,年龄最大是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生,年龄最小是八十年代以来出生的,大都接受了比较系统的义务教育,相当一部分还受过高中教育。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快,可以适应城市快速发展的生活节奏。三是他们有技术优势。他们中的许多人,或多或少地接受过非农职业技能培训,初步掌握了一些谋生的职业技能。因此,他们可以在城市里生存。据宁夏大学马宗保老师2004年对银川市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表明,在所抽取的1856人中,其中15-39岁之间的流动人口1649人,占总调查人口的88.9%,而40-50岁以上者,只占12.1%,而银川市被访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8.65岁。可以看出,流动人口20~40岁的年轻人居于主体。
  二、宁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的积极作用
  
  伴随着银川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批的农民工、外地投资、经商者、因工作调动而迁入者等各类人口大量的涌入银川,既给银川市的劳动就业、住房、教育、交通、医疗卫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但同时对银川市经济的发展、GDP的增加、城市建设的加快、农民工收入的增加等方面,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流动人口进入银川,加快了银川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GDP的增长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然带来大量农村人口的转移。城市化的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而这些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村。城市化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银川市,分布在银川的各类建筑工地、装饰市场、商场宾馆餐饮服务市场。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去建设银川、使我们银川的高楼更高了、马路更宽了、街道更靓了、环境更美了。大批的农民工做银川人不愿做的脏、苦、累的工作,他们接受了银川人所不愿接受的最低工资,他们选择了银川人所不能接受的艰苦工作和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到来,加快了银川市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带动了银川市GDP的增长。各类人口进入银川,对银川市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首先,大批的劳动人口进入银川,为银川市注入了新的生机,补偿了银川市城市化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其次,流动人口来源多元化,他们自身所携带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元文化,从而加快了银川市多民族融合,提升了银川作为中心城市的整体面貌。再次,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银川,在人力和智力资金等方面为银川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可以说,“农民工进城,繁荣了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与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状况,极大地推动了城市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在事实上重组了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城市暂住流动人口已经从初期的拾遗补缺,逐渐演变成了目前城市社会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成份。”[ 李禄胜.银川市暂住流动人口的调查与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4)。] 最后,外来人口的流入,增加了银川市城乡财政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外来流动人口大多数从事第三产业,是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财源、繁荣了城乡经济。
  2.大量流动人口进入银川,加快了银川城市建设的步伐
  城市建设的规模往往建立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基础上。随迁人口、投资经商人口以及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银川市,增加了银川市的人口规模,也加快了银川市城市建设的步伐。大量的人口进入银川,必须得解决住、吃、行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教育、医疗等问题。正是大量的源源不断的各类人口进入银川,才促使银川的房地产市场火爆。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片片住宅小区到处可见,但仍然不能满足银川市日趋增多的人口住房的需要。市内的空地没有了,城乡结合部的土地征光了,近郊的远郊的土地,也正在变为新的住宅小区、新的学校、新的市内道路。大量的各类人口的进入,使银川市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来不到30平方公里的银川市区,现在已经增加到近300平方公里。大量的人口进入银川,使得各类中小学爆满,大班额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新一中、新二中、新九中、新的回中、新的十五中应运而生。自治区医院、附属医院、市医院、市二医院,已不能适应日益增多的人口就医的需要,大都进行了扩建。银川市的公交,由过去的不到十条线路,增加到目前的四十多条线路。如今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个个环境优雅的住宅小区,见证着银川市城市建设的巨大变化,现代化的银川已展示在世人的面前,这里面大部分汗水是农民工所为。
  3.大量农民工进入银川,增加了农民工自身的经济收入
  实践证明,农村劳动力大规模的外出打工,极大地增加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也是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在宁夏南部山区,流传着农村劳动力“输出一人,脱贫一户,输出十人,脱贫一组,输出百人,脱贫一村”的说法。农民工进入银川,主要从事建筑、装修、装卸、餐饮、服务业;还有一些主要从事个体工商业,如贩卖水果、蔬菜、百货、日杂;还有一些从事自行车、摩托车修理,一些女性则从事修鞋、擦鞋;一些中老年人在车站、商场等繁华地段看管自行车、汽车。年轻一些的蹬三轮、拉板车、装卸搬运;什么特长都没有的中老年人则收废品,清扫卫生等等。这些职业尽管收入很低,但相对于农村高投入低产出的状况,其收入大大增加了。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建筑工地的收入,最低一个月的收入1500元,最高可达3000元;餐厅、商场、宾馆服务员最低月收入600元,最高1200元;即便是登三轮、搞装卸搬运,每天至少五、六十元,一个月至少1000元以上。这与他们在农村的收入比起来,要增加了许多倍。如今的银川市,已成为来银农民工最便捷、最有效的致富途径,成为银川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4.大量农民工进入银川,提升了农民工人力资本价值的开发
  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同时也是农村人口人力资本大幅度提升的过程。当前农村人力资本同城市人力资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比较城乡之间的文化程度也可以看出,城乡之间在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和积累阶段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别。城市人力资本积累目前基本上处于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尚处于普及义务教育阶段。宁夏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很大,川区人力资本高于山区,城市人力资本高于乡村。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向银川流动,在银川生存的过程中,农民工的观念必定会随着生存环境变化而发生变化。在我们的实地调查中,许多农民工已经认识到教育能够改变命运,知识就是力量,他们已经开始重视下一代子女的教育问题。许多农民工想尽办法,将老家的子女接到身边,让他们在教学条件好、师资水平高的银川市的中小学读书上学。还有许多农民工,主动到银川市劳动就业培训中心或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去接受泥瓦工、电焊工、水暖工、锅炉工、服装剪裁、烹调、刺绣、汽车驾驶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经过考试,获取了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还有的参加了成人高考、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同时银川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实地农民、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人力资本的开发,通过建立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各类来银人口提供岗前或岗位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使这些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得到了开发,增强了他们在银川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在银川生存、发展。
  5.大量农民工进入银川,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宁夏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以及与宁夏交界的周边省区市县,大都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落后。而这些地区的农村人口长期困守一方、死守一业,思想观念陈旧、生活空间狭小,市场适应能力差,加之小农经济观念重、致使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他们走出大山,进入了银川,或在工厂企业、建筑工地打工,或在商场宾馆餐厅从事服务业,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他们逐渐接受了现代工业、商业及城市文明的熏陶,不仅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而且还掌握、学会了新的技术、新的知识和新的经营理念,提高了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自身的素质。他们中的许多人,不仅将在银川打工经商赚到的钱、学到的实用技术及脱贫致富的方法、经验带回了家乡,更重要的是将许多经济信息、市场经济观念和现代文明带回了家乡,并用于指导、帮助、带动家乡的生产经营和脱贫致富。他们在家乡或投资办厂、或搞大棚种植、或搞设施农业、或开个连锁店小超市,很快就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为家乡的脱贫致富增添了活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宁夏银川市城市化进程中人口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大量的外地人口、农民工、投资经商人口进入银川,在加快银川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带动GDP增长的同时,相应的也产生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大量的农民工进入银川,使银川市及其农民工自身的就业压力加大
  据银川市人口与计生委的统计,近年来进入银川的流动人口逐年增加。2007年银川市的流动人口达到14.69万,其中省内的5.45万,省外的9.24万。在流入的这些人口中,大都是20~40岁的青壮年,而这些人正是劳动就业的主力军。一方面,这些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对人口规模不大、经济总量不多的银川市的劳动就业,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外地来银的农民工,他们中文化程度低、缺乏职业技能的,在激烈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中,其就业同样处于劣势,同样对他们自身也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在流动人口之外的农转非人口中,就业问题依然十分突出。长期以来在农村种地务农,使得失地农民办理农转非到城市以后,难以适应失地以后新的就业,以至于就业问题成为当前失地农民农转非以后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据银川市失地农民办公室统计,2005年,银川市失地农民中具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65436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的有22385人,占失地农民劳动力总数的34.7%。[ 赵立夫、谢金海:《银川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与设计》第94页。银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2006.]从他们的就业区域看,以区内就业为主,区外就业较少;从他们的就业渠道看,自谋职业的占到了85.3%,而政府安置就业的,总共只有14.7%。有65%以上的农转非劳动力找不到工作。这种状况,确实值得市政府认真研究,逐渐加以解决。
  2、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银川,致使银川的住房问题日趋严重
  (1)迫使房价持续走高
  自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大部分城市房价普遍下降,房地产市场很不景气。而银川市房价却依然一路走高,据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指数显示,从2008年的8月、9月、10月、11月、12月到2009年的1月,银川市房价同比涨幅分别为13.9%、13.6%、11.4%、10.6%、10.1%和8.8%,尽管涨幅呈微降态势,但已连续6个月涨幅位居全国70个大中城市首位。导致银川房价上涨的原因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旺盛的购买需求。据统计,近几年来银川市宜居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外地人在银川购房已占到57%,来自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周边地区的购房大军,在银川市购买商品房占到销售总量的20%,成为支撑银川市房价持续上涨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省内调入自治区和银川市的干部、教师、医生、科技人员等日趋增多;省内外离退休人员大量的涌入银川购房等,导致银川的商品房供不应求,房价必然持续走高。到2009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减小,以及国内经济的复苏,银川市房地产市场又开始呈现出上涨的态势。可以预测,今后,随着区内干部教师医生等调入银川的增多,随着区内外离退休人员来银购房居住的增多,随着区内外农民工来银的增多,随着外地来银投资、置业、经商人员的增多,银川市的房价还会不断上涨。银川市居高不下的房价,让许多想买房的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银川的住房问题十分突出。
  (2)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严重不足
  根据调查统计数据表明,银川市城市家庭中,低收入家庭约占总户数的40%。按2007年底银川市城市人口28.96万户计算,低收入家庭为11.58万户,其中,人均住房面积小于 15平方米的低收入困难家庭约为5.87万户。在低收入家庭中,最低收入家庭有1.7万户,其中人均住房面积低于15平方米的约为1.27万户。据报道,为了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银川市正在加快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计划在2008-2012年,银川市计划改善6万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其中约2.4万户占总量40%的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通过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改善住房困难;约有2.88万户需通过提供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租住房屋来解决住房困难;约有7200户通过廉租住房实物配租来解决住房困难。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银川市政府计划在2008-2012年五年间解决6万户低收入者的住房,但这与银川市11.58万户低收入者家庭来看,通过廉租住房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的道路还是非常漫长。还有在现实中一些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即使拿到补助资金也难以租到合适的住房,住房补助大多被用于改善生活条件,使住房保障制度难以达到实际效果。
  (3)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增多
  如今遍布在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是城市化建设遗留下的顽疾,解决“城中村”问题,是促使城市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据统计,目前银川市共有“城中村”23个,如银古路街道办事处高台寺村一、二队,地处兴庆区北京东路以北、红花渠以东、北环市场以南、丽景街以西,是1997年原郊区人民政府批准建设的小康村,这里有北环蔬菜水果批发市场,交通发达、经济发展快,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的城中村。这里的绝大多数农民家中,都自建有三──四层的出租楼房。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自建楼房规格不以、大小高矮自成体系,楼房与楼房之间,无法通风,缺乏消防通道。“城中村”作为城市的“死角”,是卫生较差、环境恶劣、安全隐患较多的地方。在清河南街的银川市劳动力市场周围,许多餐馆将桌子摆到了马路上,一些务工人员聚在一起吃饭、打麻将,还有人将衣服晾在人行道上,阻碍行人过往。而“城中村”高台11队的卫生情况更为恶劣,狭窄的巷道因没垃圾桶,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十几家破旧的门面房经营着小旅馆、小饭馆等,有些旅馆10元就可住宿,卫生情况极差。这些“城中村”的存在严重的影响着银川市的城市形象,也使得加快解决“城中村”势在必行。
  (4)城区住房狭小,居民住房日趋向城外发展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致使人口大量的集中到城市,使得银川市区人口极为稠密,城市空间变小,造成了市内交通拥挤,房价步步攀升,社会管理混乱,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市区内土地资源有限,就地拆迁就地安置对于开发商来说代价太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房地产开发商不得已到市区外买土地搞开发。相比较而言,市区内房价高、空间小、环境差,而市区外房价低、空间大、环境好。因此,越来越多的银川市民,选择了向城外搬迁。前几年,金凤区的房价要比兴庆区低得多,近几年,随着行政中心的搬迁,随着鲁能陶然水岸、翠柳岛、森林公园、岚山名邸、艾伊水郡等高档楼盘的建成,金凤区的房价扶摇直上,楼市均价名列银川市三区之首。对于工资低、收入少的广大老百姓,在市区内买房,价格太高,买不起。到市区外买房,这些高档楼盘价格更高,不得已,只好买远离市区、地理位置偏、周围环境差、交通不方便的经济实用房。
  3、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银川,使银川教育大班额问题日趋突出
  随着银川“两宜”城市建设的加快和义务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银川市义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一方面,一些经济落后的乡镇学校,生源外流,学龄儿童减少,导致学校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农村和不发达地区的人口向城市及中心发展区流动,导致城市大班额问题日趋严重。据银川市教育局统计,2009年,银川市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215032人,其中在校小学生147824人,初中学生67208人。现有小学教学班3241个,初中教学班1251个。按照教育部及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规定,小学班额城镇为40~45人,农村30~35人,初中班额城镇45~50人,农村为40~45人,小学应该设有3696个教学班,而实际却只有教学班3241,差额为455个教学班,缺额相当于24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19所。初中应该有1461个教学班,实际有教学班1251个,缺额为210个教学班,相当于24个教学班规模的学校9所。其中市区小学、初中56人以上的班级占到了50%,县城占到40%以上。部分城镇学校的班额超过了70人,移民地区部分学校班额超过了100人,并且班额还在持续上升,形势非常严峻。造成大班额问题的基本原因是学校总量不足,学校布局不尽合理,最为主要的因素是近年来非银川市户籍学生逐年增加以及大量的农村学生、农民工子女涌进城市所致。大班额引发教育安全问题,导致教育质量下降,教师压力过大,增加财政负担,办学条件不达标。因此,必须增加学校设施,尽快解决大班额问题。
  4、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银川,使银川的交通压力加大
  (1)市区内交通拥挤日趋严重
  近年来,银川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日渐突出,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银川市人口大量增加,市区内原有的街巷胡同日显狭窄与拥挤。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银川市民拥有的私家车辆日趋增多。截至2008年底,银川市私家车拥有量已接近5万辆。私家车的快速增长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城市交通体系正面临着严峻考验。机动车辆的大幅度增加,大大加重了城市道路的负担,增加了市区交通压力。目前,在银川市市区路段已经出现了经常性的堵车现象,多发于兴庆区,主要路段为清和街以西、长城路以北、北京路以南、正源街以东,以及南门、南关清真寺、新华东街、西门桥以东路段等,由于车辆多,道路窄,交通拥堵现象十分严重。
  (2)公交线路不合理,个别街道拥挤不堪
  近年来,银川市区面积越来越大,人口数量越来越多,原有的公交路线已经无法满足日趋膨胀的城市人口的需求。随着大银川建设步伐的加快,银川市跨越包兰铁路的立交桥已经有贺兰山路,北京路,黄河路三座,在最新的市政规划中确立还要陆续建设长城路等3座立交桥。让我们看看现在的情况:北京路立交桥上有1路、11路、17路、18路、24路、30路、39路、41路、42路、45路、101路、102路、105路、106路等14条公交线路通过,联系西夏区、金凤区与兴庆区,可以说在这个路段公交车扎堆。而黄河路立交桥仅有31路,贺兰山路立交桥上只有49路通过。长城路亲水大街以西路段、金凤区新昌西路、贺兰山中路、东路无公交车通行。西夏区同心路最近结束了无公交车历史,五里水乡、五里湖畔刚开通了到火车站方向的公交车。新南郊汽车站的公交车,只在清河南街、胜利街开通,其他路段均无,使广大市民坐车出行,尤其是到南郊汽车站极不方便。公交线路布局的不合理,致使市中心繁华路段公交车拥堵,非中心路段居民很多,而没有公交车。这种状况不改变,银川市的交通拥堵的问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
  (3)市区内公共场所和住宅小区停车场地严重不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交车大幅度增加、私家小轿车更是猛增。伴随着各种车辆的猛增,不仅仅引发了交通拥挤、道路堵塞的问题,更是引发了停车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银川市机动车停车需求迅速增长与停车场地严重缺乏的矛盾日趋突出。银川市现有机动车80000余辆(不含农用车、摩托车),共有机动车公共停车泊位6000余个,这就使得有74%的车辆外出后无处可停。特别是在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的区域,停车难问题尤为突出。同时,停车场管理规划不科学,在城市建设规划上对商业网点和大型建筑物、小区规划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停车场的配套建设,最终的结果就是无偿占用临街公共用地作为停车场。经营者利用公共用地的无偿价值为自己赚取利润,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这在银川市比比皆是。还有停车场管理主体者职责不明确,管理不统一。银川市一直没有形成明确停车场行业的管理部门意识,存在着责权不分,依据过时,处罚不力,导致银川出现停车场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随意设置,多种停车票共用,收费标准不统一的无序管理局面。
  5、农民工、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无法落实
  (1)农民工的“三险一金”无法落实
  所谓“三险一金”主要是指,农民工在企业或相关单位打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企业或相关单位应该给在其单位就业的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开支,愿意招聘农民工干活,不愿意为农民工缴纳“三险一金”,而且大都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如果农民工非要签订劳动用工合同,那他们就雇佣其他的农民工,这样,农民工就要面临失业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农民工只好选择不签订劳动合同,只好选择不让用工单位缴纳“三险一金”。这种做法,严重的损害了农民工的切身利益,违反了国家劳动法的相关规定。
  (2)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率低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据有关部门统计,在2006年,银川市三区城镇户口从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8万余人,而农民工参保人数仅有1793人,不及城镇参保人口的1%。这当中,女性农民工参与失业保险的比率很低。据相关部门统计,在银川享受到养老保险的女性农民工只有9%。在个体私营企业中,女性农民工的参保率几乎接近零,生育保险更是无从谈起,女职工“四期保护”普遍难以落实。[ 刘晓莉:女性农民工:弱势群体中最弱势[N].新华每日消息,讯,2005-10-31。]农民工参保难的原因,主要是企业担心增加生产经营成本;同时相当一部分农民工普遍存在参保意识不强,参保积极性不高,加之收入过低,也无力顾及将来的养老保问题;此外,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在不同地域间,保险关系转移续接还不能顺畅实现。
  (3)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无法落实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也是社会保障制度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为了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银川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出台了《银川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办法规定,“凡是征用土地后全部失地、或人均耕地少于0.5亩、并且已办理了农转非户口手续的18岁以上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均可以被纳入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范围之内。凡按15年缴费年限一次性缴清个人应缴费用11914元后,男性满60周岁、女性满55周岁,均可以按月领取300元养老金。”[《银川市失地农民就业与社会保障文件选编》,银川市失地农民领导小组办公室,2006年5月。]应该说这个政策非常好,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问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政策却很难落到实处。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政府给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土地补偿标准非常低,各项花费开支以后手中所剩无几,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另一方面,50岁以上的老年人,想缴纳养老保险费,但既没工作又没钱,只能望险兴叹。40岁以下的中青年,感觉自己还年轻,还可以打工挣钱,缴纳1万多元的养老保险费没有必要,养老金还要等十几、二十年后才能领取,时间太长,变数太大,因此大都不去缴费。据银川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保险科的资料统计,截止到2008年9月,银川市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中已经办理了养老保险缴费手续的有10104人,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为6069人。[《银川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养老保险统计报表》2008年9月,内部资料。]而银川市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已经增加到15万之多,缴纳了养老保险费的人数不到10%。由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手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政策制定的不尽合理,就使得他们的养老保险无法落实。
  (4)外地来银的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待遇
  现阶段,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城乡人口的户籍所在地为依据实施的。由于国家还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可转移续接的社保制度,这就使得农民工离开了原来的户籍所在地,就无法再享受原户籍地的低保、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待遇。因为你已经离开了户籍所在地,甚至根本就不再回去了,不可能让你在外面打着工、挣着钱,又在家乡享受着低保、医保和救助。而现实中,当农民工来到银川后,由于没有银川市城镇或农村居民的户口,即便是经济再困难,所在街道社区的居委会或村委会,都不可能给你办理低保、救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任何社会保障待遇。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你不是我们居委会或村委会的人,你在这里就没资格享受任何社会保障的相关待遇。农民工社会保障异地转移续接制度的缺失,使得外地来银的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当地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
  6、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银川,引发了其他社会问题
  (1)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难
  随着银川市两个最适宜建设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活跃,流入银川市务工,经商的外来人员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些外来人口大多处于20到40岁年龄段,正是生育的旺盛期,而且大多来自经济不发达的周边地区,生育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其中超计划生育的甚多。由于他们居住居无定所,务工、居住的不稳定,给当地人口计划生育部门的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按照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流动人口离开户籍所在地前,要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持证人的婚姻、生育情况可以一目了然,银川的流动人口持证率不足40%,工作人员遇到情况时,无法及时判断其婚育是否合法。据银川市兴庆区计生局计划生育监察大队介绍,兴庆区有3万名左右的外来已婚育龄妇女,其中超生的起码有一半,而且流动性极大,很难管理。银川市目前计划生育信息还没有联网,管理方法主要是采用人工登记,硬件设施“不争气”也加大了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难度。
  (2)无法实现就业的农民工犯罪率高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银川市每年外来流动人员达15万左右。农民工大多都能吃苦,但文化知识普遍偏低,尤其是法律知识贫乏,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就不知道用何种途径进行解决,往往小问题激化成大矛盾,小事情酿成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来到银川的农民工,构成复杂、良莠不齐。进城之初,依靠家里所带的有限费用,生活还能维持一段时间,若是就业无着落,他们便陷入困境。为了生存,他们中个别人去盗窃、抢劫,少数年轻女子,去歌厅坐台、去洗头屋、洗脚屋、洗浴中心搞色情服务,个别的沦为卖淫女。还有的农民工因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或应得的报酬拿不到,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或绑架人质、或入室抢劫、或引爆炸 药等,给城市安全带来严重的社会治安问题,引发犯罪率升高。据公安部门统计,各类犯罪案件中,农民工犯罪超过60%以上。银川市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指出,目前流动人员犯罪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从近期银川市破获的几起案件来看,都与流浪无业的农民工有关,这是值得我们来注意的现实问题。
  (3)流动人口居无定所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
  流动人口最大的特征就是流动性大,银川市对于他们来说,仅仅只是一个暂住地,他们只是这个城市中流动的过路客。由于经济收入低、就业不稳定性,决定了他们哪里好就业就往那里去,哪里出租房价格低就住在那里。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居住空间。银川市15万之多的流动人口,从活动的空间分布上来说,大约10万人左右分布于兴庆区,他们大多数在城乡结合部租房居住,尤其是南部的光华门、东部的红花渠、大团结广场附近,成为外地流动人口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由于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不平衡,一些农民工居住集中的城乡结合部已经成为了藏污纳垢之地,成为赌博、吸毒、卖淫、抢劫等违法犯罪的沃土。[ 安稳:《城中村》银川晚报,2007年12月21日
  在这里地摊、水果摊、小饭馆、加工店、服装店、洗脚屋、美发店等各类小商店应有尽有。这里除了环境“脏、乱、差”之外,还是各类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和信息交流场所。由于管理体制以及工作人员、相关设备的有限,目前银川市对流动人员的建档登记和管理工作一时还无法做到及时准确。加上各类流动人员居住不稳定、流动频繁,给当地公安、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造成了很大的难度。
  (4)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趋增多
  为了生计,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由家乡的老人看管。由于爷爷奶奶年老体弱、文化水平低,无法对留守儿童起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和监管作用,有的甚至放任自流,让他们处于无人管教的状态。正常的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失,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甚至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据有关调查显示:大部分留守儿童面临着情感缺失、家庭教育贫乏的问题,心理不健康比例也明显高于其他儿童,主要体现在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人际关系较差等方面。这严重的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早期社会化,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值得全社会的关注。
  四、促进人口转移、加快宁夏银川城市化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银川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加快,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乃至整个21世纪,银川市以它快速的经济发展、优越的居住环境和独特的生态人文景观,继续吸引着大量的流动人口前来银川打工、经商、投资、置业,大量的人口还将继续向银川转移,这在促进银川经济发展、城市化加快的同时,必然会对银川市的就业、住房、教育、交通、社会保障、计划生育、城市管理等方面造成诸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日趋突出的问题?我们认为:
  1、加快经济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减缓银川市就业压力
  发展经济是硬道理。城市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缓外来人口的就业压力。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化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城市的工业、商业、各类服务业必须快速发展,才能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另一方面,农村的土地必须实现集约化、规模化,迫使更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大量的在城市就业居住,才能逐渐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英美日发达国家是这样过来的,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化也是这样发展的。因此,当前银川的城市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银川的经济发展,就需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经济发展。在具体的经济发展中
  (1)加快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要利用银川丰富的煤炭、能源和人力资源优势,制定优惠的政策,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银川投资、置业。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发展民间投资,为银川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便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银川经济的发展。
  (2)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银川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工业领域,依托银川资源优势,加快发展煤炭、能源、化工、电力工业。在城市大力发展房地产建筑业,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结合银川市旅游资源丰富、外来人员多的特点,大力发展商业、饮食、宾馆服务、旅游业这些投资少、容纳劳动力多的行业。在农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温室大棚,减少种植业,增加养殖业,既可以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又可以增加农民收入。
  (3)积极拓展劳动就业渠道,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针对当前银川市外来人口多、劳动就业难的现状,市政府应该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便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4)制定优惠的政策,鼓励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流动人口自主创业。政府应该制定优惠政策,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以及流动人口提供小额贷款或者贴息贷款,为他们的创业提供必要的启动资金。同时,对这些自主创业的被征地人员和流动人口,提供税收的优惠,减免一定额度的营业税、所得税。
  (5)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力度,增强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非农劳动技能,致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就业市场中,就业困难,为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一是必须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的资金。这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的关键。政府要将这部分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且形成一个制度,坚持一、二十年。二是必须落实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师资、设备与实践基地。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将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科技、建设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等行业现有的培训基地充分利用起来,分别落实培训职责和任务,形成工作合力。促进农民工顺利实现就业。
  2、加大住房投入,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难问题
  银川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外地人口进入银川,既加快了银川经济的发展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爆,同时也造成了房市价格不断攀升和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严重短缺的问题。因此,解决困难群体住房难的问题,是银川市党委、政府在新形势下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为此,政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加大住房投入,进一步建立健全银川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
  一是必须落实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资金。这是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的物质基础。经济适用房不同于一般的商品房,它必须由政府埋单,政府可以从土地出让金中拿出一部分,可以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拿出一部分,也可以从中央专项经费中大部分,甚至还可以发动企业或各界人士捐款建设。
  二是必须落实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用地。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不同于商品房,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房屋的价格低,而价格低的关键在于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用地是免费的。这就需要政府在征用土地的过程中,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哪些地段开发商品房,哪些地段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不落实好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建设用地,建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制度就是一句空话。
  三是必须选择信誉好、质量好的企业进行施工。由于经济适用房价格低,为了减少成本,许多施工企业在施工中偷工减料,造成了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工程质量监督,杜绝豆腐渣工程,提高房屋质量。建成的每套房屋必须独门独户,设有卧室、厨房、卫生间和供电、供暖等设施,满足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要。
  四是必须严格审查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入住资格。由于经济适用房价格低廉,许多不具备入住资格的人、许多已经有住房的人,通过各种关系或不正当的手段,又搞到了经济适用房,挤占了非常有限的公共资源。因此,房管部门必须严格把关,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分配给那些经济确实困难、确实没有住房的人,从而体现党的阳光政策。另一方面,廉租房应该允许农民工、外来人口租住,以缓解农民工、外来人口住房困难的压力。
  3、加大教育投入,扩建新建学校,解决银川市大班额问题
  加大教育的投入是教育发展的前提。教育基础设施的不足,造成了银川市大班额日趋突出,严重的影响着银川是教育的和谐发展、均衡发展和全面发展。加快银川市教育的发展:
  首先,政府必须进一步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加教育设施总量尤其是加大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落实教育经费投入的“三个增长”。
  其次,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在城市化建设中,科学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对远郊学生人数少的小学进行撤并,对市区人口密集、大班额严重的学校进行扩建。对于一些新开发的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住宅小区,新建一批中小学。
  再次,增加教师编制,实施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缓解教师压力,提高办学条件,满足城市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同时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难的问题,一要在政策上保障其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最后,建立农民工子女学校。必须重视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与协调发展,为农民工子女提供接受平等教育的场所。
  4、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力争使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
  受二元户籍制度的制约,银川市的城市人口、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外来人口,他们的社会保障待遇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快推进银川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现社会保障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说:
  (1)建立银川市城乡统一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凡年满18岁以上具有银川市户籍的城乡居民、在银川居住满三年以上的农民工、外来人口,均可以纳入银川市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之内。凡在社会养老保险范围之内的人口,都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每人建立一个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养老保险费实行国家补助一部分、村集体或所在企业(单位)出一部分,个人出一部分,尽可能的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使所有城乡居民、外来人口都能够享受养老保险。
  (2)建立外来人口可以转移续接的医疗保障制度。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乡居民的重病、大病基本上可以由国家负担。但农民工、外来人口的医疗保障卡在银川无法使用。因此,当前最为迫切的任务是尽快建立外来可以转移续接的医疗保险制度。使农民工、外来人口与银川居民一样,有病可医,有病能医。
  (3)严格劳动用工制度,确保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权利。针对用工单位普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普遍不愿为农民工缴纳“三险一金”的状况,劳动保障部门和劳动监察部门要加大劳动用工监察的力度,深入到各个建筑工地、商场、宾馆、餐厅、用工企业和相关单位,对签订劳动用工合同、缴纳“三险一金”的情况,进行认真的检查。对于签订并履行劳动用工合同的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于那些不履行劳动用工合同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和处罚。
  (4)建立外来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外来人口排除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之外,这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外来人口应该享有与银川当地人口一样的社会保障的权利,因此,应该建立外来人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一是要合理界定外来人口中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只能是那些生活水平一时或永久地低于银川市的最低生活水平的外来人口,只要符合条件,就应该给他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要确立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政府要及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对低保资金的投入,执行“年度预算、定期拨付、年终决算、结余流转”的运行机制,同时还必须辅之以社会化帮扶的渠道募集资金。三是要尽快制定实行一系列的配套改革措施,如: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法制化、规范化管理,制定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相配套的优惠政策及实施细则。
  5.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缓解银川市交通紧张的压力
  银川市交通拥挤、道路堵塞、场地不足、公交线路不科学,是多种因素的结果,但根本的原因还是交通投入力度不大、基础设施不足所致。因此缓解银川市交通紧张的压力,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必须大幅度增加公交车辆。据统计,目前银川市公交汽车仅有 辆,远远不能满足市区近100万人口出行的需要。政府必须增加交通经费投入,每年增加30~50辆公交车,开辟更多的线路,缓解银川市交通紧张的压力,满足老百姓出行的需要。
  其次,必须科学布局,合理调整公交线路。银川市内交通压力大,尤其是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拥挤不堪、一些路段严重堵塞,与公交线路不合理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必须对市区内的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具体方案:在兴庆区,东西走向方面,减少解放街凤凰碑至西门桥的车流量,增加宝湖路、长城路、南熏路、北京路、上海路、贺兰山路的车流量。西门桥头桥面花坛,应该尽快拆除,既不美观,又挤占桥面,严重妨碍车辆的通过。在南北走向方面,应该增加清河街、中山街(胜利街应该更名为中山南街)民族街、凤凰街的公交车线路。在金凤区,东西走向方面,应该增加长城路、黄河路、上海路、贺兰山路的公交车流量,减少北京路的流量。南北方面,应该增加正源街、宁安街、中岗楼南北街的公交车线路。在西夏区,东西走向方面,应该增加黄河路、贺兰山路的公交车线路,南北走向方面,应该增加同心路、文昌路方面的公交车线路。
  再次,增加各类停车场地。停车场地严重不足,制约大银川的建设与发展。增加停车场地,一是在大型商场、宾馆、餐厅门前要规划建设停车场地。二是在医院、学校、党政机关门前要规划建设停车场地。三是在各类新建的住宅小区内,必须规划建设地下停车场地。要有超前的意识、发展的观念、要考虑至少三十年、五十年以后的发展。
  6.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的问题
  针对流动人口中计划生育难和城市管理难的问题,政府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
  一要建立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尽快完善市、县(区)、乡(街)三级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平台,整体推进银川市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发展,提高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化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二要建立流动人口基础信息库。打破流动人口信息上的条块分割和部门封锁,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流动人口信息互联互通和动态更新。加快流动人口信息监测网点建设,创新流动人口信息采集的手段和方法。大力加强流动人口的信息整合、开发、利用与研究方面能力建设。
  三要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公众的流动人口信息服务系统、流动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大力提高流动人口信息的科学决策、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流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快速、及时、准确、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
  四要建设一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队伍。培养精通计算机,熟悉、热爱流动人口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对目前在岗的流动人口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信息资源开发、应用、管理水平,形成体系完备的信息化服务网络,为流动人口宏观管理与科学决策服务。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科学处理少数民族人口流迁问题 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 14:34, Processed in 0.3276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