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617|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普通人殷世江──越做越深沉的文学梦

 [复制链接]
  今天我们要来了解一位作家从事文学的心路历程,给大家介绍一位写作者──殷世江,殷世江是何许人呢?用一位朋友调侃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管作家的作家”,现在供职于四川省作家协会。
  殷世江出生在黔江武陵山区,成长于军旅,先后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四川省作家协会工作。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八十年代初开始文学创作,已在全国百余家报刊发表过作品。先后写作出版了《情在感觉中》、《稼穑居随笔》、《秋的怀念》等书,编辑出版过中国当代名家散文精选《美丽与真诚》、《梁实秋闲适散文精品》、《卡耐基完美交际》,还写作了表现川东南山区土家族传统婚俗的《哭嫁》等电视专题片。
  简历似的介绍通常是苍白的,而我们今天要听到的是一个写作者真实鲜活的生命。跟随殷世江平实真诚的讲述,从一本书出版的曲折过程,到一个人创作的心路历程,我们将感受到作家更立体的生活和更深邃的心灵。

与韩箐清
  殷世江的新书刚刚出版了,书名叫:《不经意总是想起你》,听见名字,就让人猜想这是否又与韩菁清有关。2005年,殷世江曾出版了一本《秋的怀念──梁实秋、韩箐清纯美爱恋真情纪事》,以详实的资料,再现了中国现代文坛巨匠梁实秋与歌后影星韩箐清之间的学者明星、白发红颜的忘年之恋,记录了他们十三载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家庭生活。书中收入了大量稀有的照片和资料,不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还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上个世纪90年代,殷世江在四川文艺出版社工作期间,因为编辑出版一些关于梁实秋的作品,与梁夫人韩菁清有过三年的交往,经过多次的见面倾谈、长期互通信件,他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成为国内少有的熟悉梁韩情况的研究者。自韩箐清谢世后,殷世江不断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有关梁韩特别是怀念韩箐清的系列文章,每一篇都展示了一方独特的情感世界。
  从与当事人的交往、收集资料到最终成书,中间隔了十几年的光阴,这其间有一番周折。殷世江在回忆起《秋的怀念》一书的来历时说:
  “1994年8月,韩箐清去世,当时我搞的一套梁实秋闲适散文精选,就是以她的名义主编的,请她来成都签名售书,她答应了,但是没有来成:她喜欢夜生活,有一天晚上出去,到酒吧里面,可能喝了咖啡,在街沿边上摔了一跤,当时也没人知道,过了1、2个小时才被人家发现,回到家里已经成脑中风了,在医院里睡了10多天,就去世了。当时本来她还要来谈“梁实秋论文学”、“梁译莎士比亚”等书在内地的出版,已经准备好了,选题已经报了,结果没有谈成,因为人去世了,她又没有代理人,很可惜。
  很多资料是我在93、94年见她的时候,全部用手记下来的,她跟我在茶余饭后聊天的时候,讲故事一样谈了很多,我记了2个本子,拿回来整理,但是我调到省作协以后,本子又丢了,现在就完全靠回忆了,但是当时这本书已经写完了,稿子还在,书写了1、2年。这本书是93年开始写的,从收集资料到现在已经有10多年了,当时是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报纸都发了很多。
  有了这么一个基础以后,我又和韩箐清接触了两次,谈到了很多东西,还曾经构思写一个韩箐清的传,或者梁实秋传,或者两个人的合传。韩箐清认识我的时候快60了,后来她两次来大陆都邀请我去了上海,书后有我们俩的合影。因为时间比较仓促,还没有谈到他们的传记上去,她只是有一个愿望,后来没有实现,我称为遗愿:她想出一本个人画册。“梁实秋闲适散文”出了以后,94年她就去世了,去世以后,我想实现她的愿望,给她出一本画册,结果没有出成,我后来想干脆把它合在一起,既有我写她的文章,也有照片在里面,虽然不完美,但是还是能够展示给世人:她的风采、品行、文采等,以慰藉一下梁夫人的在天之灵,了却一桩心愿。就把关于梁实秋韩箐清的故事单独拿出来,成了这一本纪实性的书。”
  殷世江说,韩箐清相当于现在的“超女”。她14岁就成了上海"百乐门"的歌星,四五十年代红极港台,是影歌双栖皇后,今天,因为相关资料的缺乏,人们已很难领略到当年星光耀眼的韩箐清的风采,然而,我们找到了韩箐清的歌曲原声,从半个世纪前韩箐清那清亮甜美的嗓音中,还能感受那曾经存在而后又逝去了的美丽。

写作经历
  在殷世江写的书《秋的怀念》里,凝聚着作者潜入生活细处、潜入文化大家情怀深处打捞历史的努力。每个人的身后都有一段长长的故事,写作了梁韩故事的殷世江也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殷世江从一个土家族的山寨走出,多年来,在茫茫人世上独自追寻,经历了从放牛娃到在大都市文化机关任负责人的漫长路程。路途中,文学一直是他的支撑和梦想。在部队的时候,他参加自学考试,系统学习了中文专业,在后来新闻报道的实践中,他磨练了手中的笔,开阔了心中的视野。那些废寝忘食采写新闻的日子,是他心中一段辉煌充实的岁月,写出报道得到承认,为别人带来了好处,是他心里无上的快乐。虽然后来一直担任着行政工作,但在主持各种会议、参加各种应酬、迎来送往八方人等的同时,他还是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初衷,不断地都有作品发表、有图书出版。那么,为什么,文学和写作,对殷世江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殷世江说:文学,需要来自人内心的一种神秘能力,只有具备这种特殊感受力的人,才能对微妙的信息进行接收、解码和加工,他用了“手机信号屏蔽或者畅通”的比喻,来表达他所理解的这种感受力:
  “我写作有20来年了,以前写的很多写的东西都没有发表过。我从15岁参军离家以后,在部队里一直做政工、文字工作、搞新闻报道,包括写稿和照相。后来从部队转业回到地方,当时别人让我去做官,我没有去,自己跑到出版社去了,我想只要是和书打交道,哪怕让我当售货员卖图书都可以,不想做官。到了出版社,文人多了,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慢慢地就被熏染得对写作有点兴趣了,后来自己又发表了不少,兴趣就更高了,90年代初出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我认为创作是需要天赋的,天赋可能就是一个感悟的问题,就象手机信号一样,有些人信号屏蔽、不接收,要能接收畅通,就需要天赋。文艺报有一个编辑曾给我讲:文学创作就是一个悟性的问题,悟性就是你天生来的接收信号的能力,同样的生活,大家都在当中体验和感受,但是有些人就感受不到那个程度,这就是悟性,就是创作中观察、思考、综合、提炼的能力。有些人觉得搞文字工作累,我觉得不累,是一种兴趣,兴趣来了以后,‘非常令人愉快。观察生活、提炼生活,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
  殷世江的新书《不经意总是想起你》刚刚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由廖全京作序,全书分为四辑:秋的怀念、漫话人生、书趣文缘、闲言絮语,收入作者十多年里陆续写作的50多篇文字,在书的末尾,殷世江写道:“在世纪之交的十多年里,我陆续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文坛朋友,其中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的这些,是我一生也忘记不了的。”在他心中,朋友是最宝贵的,友情是他一生的财富、一生的挂念。在初初开始追逐文学之梦的时候,他曾得到过许多朋友无私的帮助,在《稼穑居随笔》一书中,他动情地回顾了自己走过的文学之路和友人曾给予自己的帮助,从文字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真实的感情:
  “我多年做着文学梦,在部队生活18年,有16年和文字打交道:或写经验材料,或写总结报告,或起草文件,或代首长写讲话稿,这些都无疑给我的文学创作垫定了一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业余干了14年新闻报道工作,一直没有间断地写新闻稿:如通讯、报告文学、更多的是消息和简讯,还曾连年被成都军区政治部、四川省军区政治部、《成都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这段生活充满辉煌和欢乐。我忘不了那些帮助过我、启迪过我的老师和朋友,是他们使我这场梦越做越深沉,一直没有破灭。
  命运总爱和理想开玩笑,1987年4月,我调到出版社工作,不久就被指定当了“办公室主任”,殊不知文化单位的办公室主任“吃得杂”: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灯泡不亮、厕所不通、耗子在跑、苍蝇在飞都得管。倒不是认为这些工作低贱,关键是心不在焉,何以尽力呢?!文学的美梦被行政事务像蚕食桑叶似的,一点点地啃去了,偶尔有些创作灵感,也只能是有开头无收尾,圆不了我的那个梦。
  柳暗花明又入梦,但眼前有座山。文学创作需要梦幻精神,一旦梦醒了,才倍感疑障重重,在这个时候,是友人帮我找回了昔日的梦,扶持我在《读书人报》、《吉林日报-“东北风”》上扬起了梦的双桨,把我推荐给全国的许多朋友,那些朋友常常来信给我以指点帮助,使我感到在卸去了“主任”的头衔之后,内心充实了起来,大有登高望远之感,重又拾回了往昔的文学梦,不过,此时的我已经成熟了许多,我看清了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平川,而是一座大山,能否越过它,取决于我的体能和毅力……”
  也许正是因为有过这样的经历,殷世江更能关心年轻的作者,正如在一篇名为《好友殷世江》的文章中写到的,和殷世江接触的人能够感受到他的一副古道热肠,在帮助文学后辈上,他总是不遗余力,可谓“文学青年的伯乐”。
  说到土家族,你会想起什么?纯朴的民风,悠长的石板路,古老的吊脚楼,还是土家织绵“西兰卡普”?民族的文化和故乡的记忆,给了殷世江丰厚的写作资源,他时时从记忆深处、从几十年的生活积累中采撷一些,凝聚成一篇篇蕴含深情的短文:《板栗树》、《吊脚楼》、《父亲的酒瓶》、《过生》、《小桥情重》、《风箱与童年》、《故乡的齐钹》……从他的文字中,读者看到了无邪童趣、母子深情、独特的民风、乡邻的命运……从容的叙述中,一个倔强重情、冷静中带着几分幽默的作者形象跃然而出。个人的体验和记忆,折射着时代的变化,作为一名土家族的作家,殷世江说,民族的责任始终都在肩上,他希望能写出更多更大的作品,来呈现自己民族的生活……可是,许多的心愿,也许只有等到退休后,才能有充分的时间来实现了,他说:
  “我是从农村出来的,从小在那里长大。在家乡武陵山区,我呆的时间并不长,离开家乡已经30多年了,现在我每年都要回去1-2次,回去就常常能感受到家乡的美丽:那里的山水、风土人情……
  作为少数民族,不管你搬到什么地方去居住,作为一种民族的习性,这个家是搬不走的。就象阿来写《尘埃落定》之前,他背着背包在藏族地区走了1个多月,完全是走路,为的是补课,感受那一段地缘生活,他当然也吃了很多苦。所以,民族地区的人,要写他本民族的东西,除了有一定的学养知识以外,生活积淀很重要。我来自于土家族,但是因为离开时间很长,要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东西就比较困难,在骨子里面流动着土家族过去的很多东西,但是那毕竟离现实比较远了,还是需要去感受现在的生活,社会在进步,民间的生活方式也在发展。我觉得,自己民族的责任永远都担负在肩上,它是永远不会卸下来的,作为一个作家更应该是这样,有责任展现自己本民族文化的深层的东西,我的散文里有很多都是写土家族的东西,包括《吊脚楼》等文章。我现在心里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写,比如土家族的饮食文化……我打算退了休来集中时间写,因为我不是职业写作者,而是行政公务员,有很多工作责任,加上我这个工作很特殊,接待应酬又特别多。”
2007-05-10 20:24:30,楼主王映和殷世江,成都 摄影:雷康  R1058152.JPG  保存到相册

文章选读:《板栗树》
  一篇殷世江《稼穑居随笔》中的文章《板栗树》,小小的板栗,凝聚着一个人内心关于童年、母爱、成长的记忆,是一篇真情之作:
  母亲又给我带了板栗来,这故乡的板栗,是连结我和母亲情感的使者,也是母爱的象征。我凝视着桌上香喷喷的板栗烧鸡,不免又追忆起过去,想起母亲和故乡的那棵板栗树。
  小时侯,我是很爱吃板栗的,苦于自家没有板栗树,只好偷偷跑到人家的树下,躲在草丛中,用两只小手东刨西找,寻找那金子般的可爱之物,有时找到一颗,馋了,就立刻将它消灭掉。生板栗的味道清甜,吃了一颗想二颗,地上找不到,只能仰头眼巴巴地望着树上,嘴里不断地吞口水。有回母亲看见我这可怜相,就来帮我找,在刺笼笼里找到几颗油黑油黑的大板栗,母亲的手被刺划破了,流着血。回到家,她选了一颗最大的,窖在院坝边的肥土里。来年春天,板栗长出了嫩芽,母亲教我如何关心幼苗,如何给它浇水施肥,还特地用楠竹片遍了一道篱笆,将幼苗围起来。没过几年,小树长到屋檐高了,快要挂果那年,我报名参了军。临行前,我走到板栗树下,依依不舍地抱着树干,仿佛看到树上结满了板栗球,那刺球就象母亲爱护自己的孩子,把它们紧紧地抱在怀中,后来板栗成熟了,刺球才慢慢张开,让它们独立地去生活。此时,我不也象那即将脱壳的板栗吗?就要离开母亲,我心情十分难过,母亲还以为我想吃板栗,走过来拉住我的手说:“你放心吧,板栗出来了,我给你邮去。”
  第二年秋收季节,母亲果真邮来了板栗,说是自家树上结的,我摸着那些颗粒均匀的油浸浸的板栗,知道是母亲精心挑选的,每一颗都凝聚着母亲那慈祥的爱。战友们围在炉子边,用洗脸盆装上河沙,倒进板栗边炒边抢着吃,一阵嘻哈打笑,吃完了,一个个伸长双脚、十指交叉地托着后脑勺地计算着:“我母亲邮的葵瓜子快到了”、“咱妈寄的松籽快到了”、“俺娘带的花生米也快到了”……部队当时驻在一个交通极不方便的大山深处,吃的用的全靠人背马驮,邮件一周来一次,思念母亲时,巴心巴肝地想,常常想得鼻子发酸,不能自已。每到星期六的下午,战友们全都早早等候在营房门口,眼睁睁地盼着取邮件的文书回来。
  照往年的算法,那天应该收到板栗了,可是文书说,我只有一封信,急忙拆开来看,渐渐地我眼圈红了,母亲在信上说:“那颗板栗树已收归集体了,我没有钱买板栗,往后……望儿原谅!”泪水终于掉了下来,战友们以为我家出了什么意外,争着抢我的信去看,一个接一个地也流泪了。
  十年后,我被调到省城,在部队的一个机关工作。一天,突然收到一张包裹单,单上写着“板栗五斤”,附言是:“多年不寄,还爱吃吗?”拿着那张包裹单,我心潮久久不能平静,默默地想着:“母亲啊!母亲,怎么还把几十岁的儿子当小孩!”
  吃着餐桌上的板栗,我仿佛看见年迈的母亲,正弯着风烛残年的腰骨,用她含辛茹苦的双手,在板栗树下,一粒一粒地为我寻找板栗,就象要找回昔日对儿子的爱一样,那么执着,那么深沉。
  细细地咀嚼着板栗,我想:母爱为什么不老啊!在母爱的暖翼下,我能有一天象那离开母体的板栗,去播种那不老的爱心吗?

相关文章
  好友殷世江
  殷世江写《秋的怀念》──梁实秋与韩箐清婚恋纪实
  痛悼作家殷世江先生
  一直忘不了你的微笑──写在殷世江先生因病辞世的“头七”之日
  世江兄:一路走好
  独立苍茫诉哀思──沉痛悼念殷兄世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何晓:如果论坛的朋友到阆中旅游想找我…… 走马观花李家大院
2# 四姑娘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7-1-23 13:47:3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稼穑居随笔》这本书,我还没有见到,到是殷哥最新出的书《不经意,我总是想起你》收到了赠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代蜀华 发表于: 2007-1-30 16:42:48|只看该作者
但愿这个梦能驰骋于世界各地,让我们的文学挣脱自己的桎酷,真正成为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天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06:12,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