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79|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7-7-26 21:09: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论苏东坡诗中的民俗文化及意蕴

 [复制链接]
.  井东燕 

  
  苏东坡的一生创作颇丰,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诣。尤其在诗歌方面,他开创了“苏诗”风格。现存的苏轼诗有四千余种,其中,他写的大量的民俗诗作是中国文学史上反映民俗文化最全面,最具有独特价值的宝贵财富。在他的笔下,节气物态、风土人情、世俗众生都显得情趣昂然,耐人寻味。当然,这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有关:他一生儒道兼信,政治上抑郁坎坷,生活上飘零不定,身如浮萍;但又能随缘放旷,适时派遣,虽在士大夫阶层,却心系民生疾苦而歌咏风土人情。
 
  一、关于年节俗文化
 
  自古以来,年节文化都是文人笔下备受关注的文学题材,苏东坡亦不例外。他才高气盛,十分热爱民俗文化,节俗传统成了他诗作中描写的重要内容。翻开他的民俗诗,我们可以看到一副副鲜明生动,细致入微的风情画面。
 
  春节,一岁之首,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为隆重的节日。苏东坡诗中描写此节日的也最多。例如《岁晚三首》、《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减字木兰花》、《和子由送春》等,其中以《岁晚三首》,即《馈岁》、《别岁》、《守岁》最有名。这三首诗用古朴的笔调和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民间过年的风俗。诗人当时一人在凤翔,又逢除夕,想回汴京和家人团聚而不可得,回想起故乡的淳朴民风,一种独在异乡的思亲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如《馈岁》:
 
  农功各已收,岁事得相左。为欢恐无及,假物不论货。山川随出产,贫富称小大。置盘巨鲤横,发笼双兔卧。富人事华靡,彩绣光翻座。贫者愧不能,微挚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节过。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此诗生动地描述了一幅故乡岁暮馈送图,邻里之间不记货贝,互赠礼物的风俗。诗中还写出民间馈岁时的贫富差异:“盘鲤”“笼兔”“彩绣”与“舂磨”形成鲜明的对比。有钱人追求富贵奢华,而贫穷人家只能拿出自家加工的食品当作礼品。无论贫富,诗人客观地写出了当时当地馈岁风俗,也不乏流露出无人与之共举乡风乡俗的遗憾和伤感。
 
  另外,《岁晚三首》的其它两首同样精彩。《别岁》中“东邻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为一日欢,慰此穷年悲。”写除夕夜,人们酒食相邀,辞旧迎新的情景。诗人在最后一节感叹岁月流逝,让人回味无穷。诗云:“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来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守岁》中“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即为蜀地守岁的生动写照。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全家老少围炉而坐,边吃边聊直至深夜或通宵达旦,谓之“守岁”。
 
  除了春节,诸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重要的节日民俗在苏东坡的诗中皆有体现。我们可以以其中的代表诗句加以说明:
 
  《徐使君分新火》中“临皋亭中一危坐,三见清明改新火。沟中枯木应笑人,钻斫不然谁似我。”即为宋时黄州清明节改火的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禁火三天,只吃冷食。到清明节重新钻木取火,叫做“新火”
 
  《屈原塔》一诗显然是端午节缅怀屈原的风俗诗。“至今沧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则是对这一节日的描述: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据说在这之前,粽子只是一种夏令食品,同时用以祭祀水神或龙,后来人们才把纪念屈原附会上去,并流传至今,当然这只是一地说法。
 
  中秋节,恰值三秋之半,民间有合家团圆赏月之俗。苏东坡的《中秋月》则是一首中秋赏月诗,寄寓了作者的对人生无定的感慨。正如诗云:“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九日黄楼作》是九月九日所作的一首既追述上一年重阳节的情景又写这一年此时的盛会的诗歌。“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客一呷”在对比中写出了重阳节的民间风俗。古时九月九日,人们有登高、野宴、佩带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以求免祸呈祥。现在老人节也定为今日,举行各类活动,以示对老人的尊重。
 
  人是文化的载体,一种民俗文化就是集体无意识地反映一定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诗歌则可以作为研究这一领域的窗口。通过以上诗歌不难发现,节俗文化最能体现特定的民俗心理和审美情趣。这种趋向已成为一种蕴含在一种民俗形式中群体对于具体民俗的较稳定的意识和定势。在苏东坡的节俗诗中,不论是春节还是其它节日的习俗都包含着渴望团圆、求吉祛灾、珍惜时光、佳节思念的民俗心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巴渝文化论纲 先秦川西高原的氐与羌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7-26 21:09:5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二、关于饮食文化
 
  饮食俗文化是指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或食用过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及礼仪常规等方面的民间文化。苏东坡的诗中描写此类文化的亦不在少数,下面主要从茶文化、酒文化、美食文化三方面举例说明。
 
  苏东坡是一位高级的茶艺师。他的诗作多次记载了对茶叶的选择、采集、制作及烹煎方面的宝贵经验,至今对我们都有启发作用。如诗作《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列举了各地名茶,而且他认为福建建溪茶为北宋全国之冠;双井茶为草茶第一。《记周安孺茶》一诗则追述了茶的历史,并指出建溪贡茶的制作过程。另外,有关如何煎茶、用水、用火的诗作以《汲江煎茶》、《寺院煎茶》最为有名:
 
  《汲江煎茶》云:“活水还需活水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又《寺院煎茶》云:“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水发新泉。”在这两首诗中,诗人用十分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他专精的煎茶技艺。一要讲究火的变化,火有文火和武火之分,炙茶须文火,煎茶须武火。二要观察茶汤的色象、水形、耳听其沸声,似松涛之声为限度。若煮得未熟或过熟便觉乏味。此外,苏东坡还有记载碾茶、磨茶文化习俗的诗作如《次韵黄夷仲茶磨》,这首诗主要介绍了茶臼、茶碾、茶磨等碾磨茶的器具,品茶人通常用这些工具将茶饼加工成末茶。
 
  由以上诗作可知,苏东坡不仅博学多识,多才多艺,也是一位不乏闲情雅致之人。自古以来茶饮是一种文化,亦是一种享受,也是一个人人生心态的反映。古之爱茶者多将茶品与人品相联系,“品之高,必求之其质”,人如此,茶亦如此。
 
  苏东坡对酒文化也颇有研究,他爱酒、醉酒、谈酒、写酒并且知酒,酿酒。咏酒诗中如咏“竹叶酒”、“罗浮春”、“桂酒”、“真一酒”、“蜜酒”、“松花酒”、“天门冬酒”等,都是很好的酿酒史料,其中对如何用料,发酵,制作过程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遗留下来。以《蜜酒歌》为例,诗云:
 
  珍珠为浆玉为醴,六月田夫汗流泚。不如春瓮自生香,蜂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鱼吐沫,二日眩转清光活。三日开瓮香满城,快泻银瓶不须拨。百钱一斗浓无声,甘露微浊醍醐情。君不见南园采花蜂似雨,天教酿酒先生。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乞米何曾得。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这首诗为苏东坡在黄州酿酒时所做。据说当时他是模仿西蜀道士杨士昌作蜜酒之法,后人也曾按此法试酿,果真味甜如醇醪。早在林弼的《临江》诗中云:“蓬窗吟罢还成醉,蜜酒初香玉笋肥。”
 
  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料,在功用上与茶有异曲同工之妙,既有振奋人之精神,又有保身健体的作用。尤其对于文人学者来说,茶酒之饮更是激发灵感,调解情绪的最佳方式。或独饮或对客同饮,都别有一番自情致在其中。
 
  苏东坡作为一个美食家,同样可以找到大量相应的诗作加以印证。他不仅懂得食用要与营养、健康相结合,而且亲自制作,甚至对传统的食品做法大胆的创新。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东坡羹”、“东坡脯”、“东坡腿”、“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都是经他创造或与他有关的食品。下面举几例加以说明:
 
  苏东坡在黄冈时戏作《食猪肉诗》云:“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味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不管。”当时,宋人吃猪肉大都不把猪肉煮烂,苏东坡发现煮烂的猪肉更好吃,他用这种“慢着火,少着水”的方法炖猪肉,并与朋友们分享,大家都觉得特别好吃,于是“东坡肉”在广东,浙江一带广为流传直至今日。
 
  “东坡羹”是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名馔,主要以野生荠菜与米糁为主要原料的粥。这种食品既好吃又能治病,是苏东坡发明的一道食疗汤。据说当时他们因困于儋地又逢“米贵如珠”,忽出新意以山芋为原料烹制了玉糁羹(东坡羹的一种),苏东坡称赞“色香味皆奇绝”。其有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情。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
 
  苏东坡喜爱平民食品,怀念苦笋江豚,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说黄州人喜食河豚的写照。另外,他的诗歌中还记录了各地特殊的食俗,反映一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如《食槟榔》一诗就具体介绍了槟榔的形、色、食用方法、食用过程、味道、食者的感受及药用价值。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7-7-26 21:10:09|只看该作者

  三、关于婚姻、祭祀文化
 
  婚俗、祭祀文化也是民俗文化的重要部分,透过苏东坡这方面的民俗诗能更全面地了解当时当地的文化习俗,并分析产生这种习俗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最为有名的婚俗诗《陈季村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云:“何年顾陆但清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闻道一村惟两姓,不将门户买崔卢。”此诗形象地反映了宋代名叫朱陈村的地方的婚姻习俗。一村惟朱陈两姓,世为婚姻,因为当时有同姓不婚的习俗。当然,后世的礼法虽坚持这一戒律,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已渐渐被打破。古代的村落文化依据成员的不同可分为独家村、亲族联合村落、杂姓聚居村落三种,很明显,这里的朱陈村有朱陈两个家庭组成,属于亲族联合村落。他的《张子野年八十五,尚闻买妻,述古令作诗》一诗写了宋代词人张子野八十五尚买妾,反映当时的所谓“枯杨生娣”或“枯杨生华”的婚俗。
 
  祭祀文化诗以《纵笔三首》(其三)为代表,诗云:“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明日东家当祭社,只鸡斗酒定膰吾。”这首诗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祭祀习俗──祭灶。诗中写清贫中希望邻居以祭灶神的酒肉相赠。据说灶神掌握一家的祸福,每年夏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的善恶,故民间各户于该日置酒、糖,果等,陈于厨房灶神牌位之下祭祀,随之将灶神像焚之,俗谓之“送灶神上天”,并换以新像。北宋《儋县志.习俗》载:“祭灶时,以竹枝扫屋尘,换炉灰,夜具糖果,送灶君朝帝”。
 
  综上所述,苏东坡的民俗诗题材广阔,内容丰富,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俗文化,他还有大量反映当时当地生产生活、服饰、寿诞以及占卜等民间文化的诗作。通过这些诗,我们不难看出苏东坡深厚的民俗文化根基和开阔的创作视野。他用诗歌的形式将古代众多丰富而有趣的民风、民俗记录下来,研究这些诗,不仅对于研究宋代文学有重要价值,也是研究当时社会心理和民间文化状况的宝贵史料。
 
 
 
  井东燕,兰州大学在读硕士
 
  源自:《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4:13,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