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05|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6-8-23 21:02:1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复制链接]
纪念朱德诞辰130周年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陈建国
(江西社科院 南昌 330006
朱德同志给我们党、军队和国家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随转变了的形势和各项条件而转变,不应该固步自封,更不应该顽固不化。必须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工作方针,建设社会主义;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以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1886121日,朱德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位贫苦农民家庭。他比孙中山20岁。朱德很早就被党中央誉为“红军之父”、“人民的光荣”。上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武装革命所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被外界称为“朱毛红军”。敌人方面常常以为朱、毛是一个人。在抗日战争中作为八路军总司令的朱德,跟毛主席并排挂像,这在频繁播出的抗日电视连续剧中屡屡显现。
朱德出身贫寒,在母亲教育下,自幼发奋读书,既为了改变家庭面貌,更为了改变中国面貌。1909年朱德加入同盟会,12月入云南讲武堂,1911年毕业,很快就在蔡锷先生响应武昌起义时发挥指挥作用,受蔡赏识,军职不断提升。191312月开始讨袁,直到1916年蔡先生病故,朱已是滇军少将旅长。
但他放弃高位,追求革命,1922年赴德国留学之前,在上海法租界的寓所会见孙中山。为了对付陈炯明叛乱,孙中山跟朱德商量,给他10万银元,让朱德回云南去整顿滇军,以便消灭陈炯明。朱德首先谢谢孙先生好意,但他认为革命再不能用军阀打军阀的旧办法,“在这种一再重复的错误中已经度过了宝贵的十一年”。他和好友孙炳文婉言谢绝孙先生的邀请,准备去德国学习革命(即学习马克思主义)。孙中山依依不舍地握着朱德的手说:“革命的前程远大,各人的志向也有大小之分,好自为之吧。”
那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立,但党的负责人陈独秀却把朱德看成旧军队的将领,婉言拒绝了他的入党要求。1922年朱德在柏林学习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是他的入党介绍人。他学习哲学、军事学,后来又去苏联学习。朱德成了中共党内“喝洋墨水多的”少数领导人之一。19253月,孙中山病逝时,朱德在柏林深情地悼念。他虽然不赞成孙先生利用军阀搞革命的办法,但对孙先生的革命精神和高尚品格十分敬重。朱德精读《史记》、《三国志》,写下一百多处批语。如“从民心向背看战争胜负”、“从经济、政治条件的变化看军事实力的强弱”、“从选用人才看事业的成败”,这些主张与孙先生比较一致。
他从中国民主革命的前一阶段的先锋人物,自觉主动地要求革命进入下一阶段,即武装工农、依靠工农,并在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的新阶段。说明他对革命理论的理解和对当时中国革命形势的分析,都达到了科学而准确的高度,成为在革命的两个阶段带头转换的突出人物。这一点对于瓦解旧军队,建立新的工农革命武装起了积极作用。这是任何别的领导人都无法替代的。正因为如此,他对于参加革命前一阶段的武装力量和领袖人物,尽最大可能争取。一时争取不过来,至少让他们保持中立。只有顽固对抗者才加以消灭。
他能够尊重和理解这些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带头人物”,虚心向他们学习。这对于以后共产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意义重大。红军的几次死里逃生,都跟朱德善于利用自己在旧军队中的旧关系有关。所以,曾经担任所谓“旧军队的将领”,不是朱德的不足或耻辱;恰恰相反,这是他的优势和光荣。
朱德被称为“红军之父”,誉为“人民的光荣”决非过誉。1927年的“四、一二”大屠杀,蒋介石公开背叛革命。党意识到自己独立掌握武装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所以周恩来等人,才利用朱德在南昌担任公安局长的有利条件,发动了南昌起义。在起义胜利以后,把部队带到哪里去的问题上,朱德跟当时的起义领导核心有分歧。据他的警卫员回忆,朱德是主张“上山打游击”。因为他在滇军的时候就擅长用游击战术对付敌人。以后的事实更证明了这一点。但朱德在当时的起义军领导核心中地位比较低,党内不是主要领导,行政上也只是“副军级”,左右不了决策层。朱德把自己能够掌握的那部分起义部队,带到安远县的山沟里,打了一次漂亮的埋伏战、游击战。歼灭和击溃了追击红军的白军,起到很好的掩护断后作用。这时从广东传来起义军主力失败的消息,主要的起义领导人逃脱并隐藏了起来。为了挽救南昌起义仅存的革命硕果,朱德同志给部队作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动员工作,终于让部队重新振作起来,向着革命大目标奋勇前进。
他把部队带到湘南,在与自己关系较好的国民党军中“潜伏”下来,联络地方党组织,依靠工农大众,发动了响应毛泽东秋收起义的湘南暴动。并在何长工等同志协助下将部队带上井冈山,实现了震惊中外的砻市“朱毛会师”。文革后期,笔者到井冈山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当时还健在的井冈山暴动大队大队长邹文楷同志,心情十分激动地对我们说:“朱德上井冈,救了红军,救了毛泽东!”
我十分惊讶,因为当时只有毛主席才被称为红军和人民的大救星。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人数少,也就千把人,而且军事素养差,很多人不会放枪,更不知道利用地形地物。而朱德带上山的人,将近万人,军事技术比较成熟,多是南昌起义旧部和一部分起义湘军,以正规军为主。正是由于朱德正规军的参加,才提高了红军的军事素质,这对于战胜白军至关重要。
邹文楷的上述说法,是笔者亲耳所闻。红军在井冈山、瑞金时期所实行的政策,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说法,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非社会主义。民主革命前后阶段的衔接具体体现在朱总司令身上。这既是历史的选择,又表现了朱德同志与时俱进、不断进步的性格特色。这种主动而且彻底的转变,在民主革命前一阶段的革命将领中并不多见,而且其影响力也无人能跟朱德相比。
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随转变了的形势和各项条件而转变,不应该固步自封,更不应该顽固不化。朱德的实事求是,表现得全面而且准确。首先在党内有分歧的问题上,不强人所难,照顾战友的特殊情况。决不是一定要争个你输我赢,甚至斗个你死我活。对于三十年的争论,从今天看,朱坚持党政分开,党内可以自由争论,反对家长制,反对“党可以管一切”的主张都是对的。但朱却坦率地说:“过去的那些我收回。”明显地作出让步。这种让步到底对不对?如果按“坚持真理”的要求,朱老总似乎不应该让步;如果朱真的不让步,矛盾无法解决,红军和党必然分裂,革命不可能成功。为顾全大局,朱不能不让步。建国以后的很多时候,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朱总是谦让着。我们常常说:事在两难之中,两害取其轻是决策原则。
一般同志常常不理解这种困难,以为是真理就应该胜利,应该占上风。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真理往往被埋没,无人理睬。只要我们今天能客观地对待历史,设身处地理解朱老总的让步精神,对于党和国家今后的前途会有好处。朱德对于自己不赞成的观点,出于服从纪律和团结战友的需要,有时会违心地被动表态,淡化处理,这在研究党史军史当中,需要仔细分辨。当然,朱总司令对于有些事情还是不肯让步,坚持到底,比如坚持“技术挂帅”,经常强调技术的作用。
19503月,在空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朱德强调“空军能不能建设好,掌握技术是个关键。在一定意义上,技术决定一切。”(《朱德军事文选》1997年版,第717页)。195110月,朱在装甲兵干部集训会议上说:“政治工作要保证技术的提高,军事任务要靠技术来完成。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把技术搞好。”(同上,第817页)在中共党内高层,还没有谁像朱德这样重视和强调技术。
技术是什么?是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只有狠抓技术进步,才是真正在贯彻唯物史观。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坚持技术挂帅恐怕是根本分歧,但这种坚持不影响领袖地位。朱德对于张国涛的斗争,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景。朱德相信张所率领的红军中大多数军官和士兵是拥护中央北上抗日政策的,受张国涛支配的只是少数,所以在表面上没有跟张决裂,而是利用自己在中央军委的合法身份和红军总司令的行政资历,团结依靠军队内坚持跟随中央的其他干部和士兵,跟张的分裂路线进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他一个排长、一个连长地去做基层干部的工作,说服他们放弃南下分裂路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将张部全体红军,带回到北上抗日的正确道路上来。我们可设想一下:张国涛所带领的红军人数多,力量大,真的到大西南搞武装割据,不仅仅是对中央红军的威胁,更是对国民政府的严重威胁。如果这样,即使有张学良、杨虎城的努力,也未必能实现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计!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18家券商中期净利腰斩 下半年业绩仍“压力山大” 女子借钱买房 男友却以死相逼要求只署自己名字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6-8-23 21:03:4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对于朱德同志用和平方法“战胜”张国涛分裂红军路线的功绩,应当摆在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大计上来作出衡量和评价。建国以后,朱德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堪称全党典范。他支持陈云同志和中央农村工作部廖鲁言、陈正人等同志,对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谨慎政策,只是想组织合作社尽量稳妥一点,出了问题解决以后,取得经验再发展,决不是反对合作化。中央当时计划15年完成的任务,3年半就完成了。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强行改变生产关系的做法造成严重的生产力破坏,这样就过早地结束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本质,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标,即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竞争、共同发展。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毛泽东同志的重大理论贡献。1949-1955这六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确实创造了奇迹。对比苏联十月革命初期的全国性混乱,甚至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都会造成长时间内乱;对比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的混乱和反复;中国在建国后的高度稳定,甚至在抗美援朝战争条件下,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仍能快速进步,都是新民主主义制度所创造的奇迹。
现在有些人,对那几年的“新民主主义”不以为然。但那时候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好处十分明显:它们分别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把修鞋、配锁、挑担卖零售商品的,都集中起来搞“集体化”,对消费者没有好处。而把军工、铁路、航空这样事关国家命运的事情,交给私人资本家去垄断,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险。所以现实很需要多种所有制。这是一种互补、竞争、互助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实也得益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完全国有化固然荒唐,完全私有化也是失败政策。承认混合经济,包括不同所有制混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混合,是质的进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实事求是,反对好高骛远,是朱德同志的一贯立场。《一代伟人朱德》一书中“求真务实的经济思想”一章写道:朱德说“在社会主义时期,应该允许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同时存在。”(第227页)“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结合的问题。不与个人所有制结合,农民没有积极性。我看要退回去,退到允许个人所有制的存在是合理合法的。否则,农民总要向外跑,不安定。”他批评商业上混淆三种所有制。
19611月,朱德支持农村的包产到户责任制,视察浙江时对“四包一奖”表示赞赏。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进行推荐(金冲之编《朱德传》第879页)。笔者1962年曾亲自到安徽调查,也听到农民对朱德支持“责任田到户”的赞扬声。
朱德从19592月开始,采取各种方式,对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极力批评和阻拦,先后多次写信给党中央,直到19615月。认为公共食堂的四大罪过是:否认个人所有制;否定商品经济;吃大锅饭;农民不满意。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吃公共食堂容易饿死人。出于当时的政治条件,他不可能把“饿死人”作为直接理由,但当时中国农村老百姓都知道,“吃公共食堂是饿死人的主要原因”。
多种所有制并存,符合中国生产力水平极其复杂多样的现状,直接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这也是朱德、陈云、邓子恢、廖鲁言、陈正人等党内同志的根本;是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发冲突的原因。以朱德为代表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工作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不要根据美好的愿望好高鹜远,不要死套已经过时的理论结论。陈云同志总结得非常好: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朱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远见卓识。如“朱德是中央领导中第一个飞到海南并最早倡议开发海南的。”(《一代伟人朱德》第252页)。
19564月,朱德说“沿海工业做母鸡,造船、渔业、盐业非在沿海发展不可。”当时蒋介石叫嚷“反攻大陆”,朱却主张建设沿海,认为蒋反攻大陆不可能,美国也不敢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认为应很好地开发海南岛。1957年、1963年两次视察海南,提出了四点:1,海南岛地下地上资源丰富;2,农业搞多种经营,不要搞以粮食为主;3,发展水路交通,建设军港和商港;4,各部、各省区要支援海南建设。(同上,第252页)可以想像,如果中央及时采纳了朱德的建议,中国经济和两岸关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历史毕竟不能想像。
1955年前后,党内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设想,但“在众多党的高级领导人中间,朱德是比较早发现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中共领导人之一。在苏共二十大揭发斯大林问题之前,朱德对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经有所觉察。”(同上,第264页)19651230日,朱德主持全国人大常委扩大会第24次会议时说:“我们要在毛主席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1页)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苏联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国内社会关系相当紧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越大,阶级斗争越尖锐。“朱德认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首先是要搞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团结。”(同上,第265页)。
朱德还主张与美国做生意,他说:“因为现在一切生产都是世界化的”(同上,第267页),要搞“内外交流,一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另一个是扩大同西方贸易往来。”“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成果体现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二是发展生产力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速度要适当,不忽视手工生产。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保留一点私有制,多种所有制结构。”(同上,第276页)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敢为“私有制”讲话,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所谓“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源于孙中山,本质上就是“阶级合作的社会主义”。朱德同志这些思想的主张,在今天看来非常合理。这已经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方针和具体内容。
朱德不仅早就主张开发建设海南,更提出沿海发展的战略目标。朱德明确认为老蒋不可能反攻大陆,第三次世界大战几十年内打不起来。朱德被从“第二”的位置上移到“第四”:原来的“毛朱刘周陈林邓”变成了“毛刘周朱陈林邓”,而且还没有实权,只是保留历史地位。朱德委员长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是:阶级团结、阶级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
时至今日,很多人并不知道朱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远见卓识,只把他当成军事家。更有甚者,还把朱德同志当成“老好人”、“谁都不得罪”。这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标志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凤凰网披露当时中央政治局在北京“批朱德”,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开端,实在令人震惊。为什么选老朱作为批判对象呢?现在看来,很好理解。但当批判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毛主席从南方视察回来了。他参加会议时突然问了一句:“你们说朱德是黑司令,那我不就成了黑政委了吗?”他为朱德解了围。于是反朱恶浪偃旗息鼓。“人大三红”的红卫兵组织仍然不识时务地满大街贴“打倒大军阀朱德”的标语。闹得太不像话了,周恩来就去给红卫兵做工作:“你们写的大标语,怎么跟内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写的一模一样?”当然以上事实,虽然除了满大街反朱标语之外,其它都不是笔者亲历,但也不见后来有人反驳。可信度比较高。文革结束时,审判江青一伙时有个细节:
江青编造了一个“中华革命党”的反对党故事。说这个组织要推翻中共领导权,那么它的总书记是谁呢?又是朱德! 1966年冬,陈毅回顾运动初期的反朱说:“我们这么大个党,对不起一位80岁的老头。”5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段历史呢?朱德同志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品格。中国人民和党的忠厚善良、和谐为本、以柔克刚,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以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是朱德委员长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精神遗产。
红军之父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应包括以下四条:
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随转变了的形势和各项条件而转变,不应该固步自封,更不应该顽固不化。
二、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工作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三、阶级团结、阶级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
四、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以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建议:今后要加强对于朱老总的宣传,用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
参考文献:
1,《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2,《一代伟人朱德》侯书栋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111
3,金冲之编《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51
4,《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111
作者地址:330006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联络方式:手机:13177830392,电子信箱:jianguochen4@163.com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11:15,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