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德同志用和平方法“战胜”张国涛分裂红军路线的功绩,应当摆在中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大计上来作出衡量和评价。建国以后,朱德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堪称全党典范。他支持陈云同志和中央农村工作部廖鲁言、陈正人等同志,对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谨慎政策,只是想组织合作社尽量稳妥一点,出了问题解决以后,取得经验再发展,决不是反对合作化。中央当时计划15年完成的任务,3年半就完成了。这种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需要,强行改变生产关系的做法造成严重的生产力破坏,这样就过早地结束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的本质,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实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目标,即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和平竞争、共同发展。这种实事求是的社会制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也是毛泽东同志的重大理论贡献。1949-1955这六年,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确实创造了奇迹。对比苏联十月革命初期的全国性混乱,甚至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都会造成长时间内乱;对比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的混乱和反复;中国在建国后的高度稳定,甚至在抗美援朝战争条件下,经济建设和社会生活仍能快速进步,都是新民主主义制度所创造的奇迹。 现在有些人,对那几年的“新民主主义”不以为然。但那时候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好处十分明显:它们分别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把修鞋、配锁、挑担卖零售商品的,都集中起来搞“集体化”,对消费者没有好处。而把军工、铁路、航空这样事关国家命运的事情,交给私人资本家去垄断,会给国家带来巨大危险。所以现实很需要多种所有制。这是一种互补、竞争、互助的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实也得益于“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完全国有化固然荒唐,完全私有化也是失败政策。承认混合经济,包括不同所有制混合、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混合,是质的进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实事求是,反对好高骛远,是朱德同志的一贯立场。《一代伟人朱德》一书中“求真务实的经济思想”一章写道:朱德说“在社会主义时期,应该允许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个体所有制同时存在。”(第227页)“农业的基本问题是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个人所有制结合的问题。不与个人所有制结合,农民没有积极性。我看要退回去,退到允许个人所有制的存在是合理合法的。否则,农民总要向外跑,不安定。”他批评商业上混淆三种所有制。 1961年1月,朱德支持农村的包产到户责任制,视察浙江时对“四包一奖”表示赞赏。并向党中央和毛泽东进行推荐(金冲之编《朱德传》第879页)。笔者1962年曾亲自到安徽调查,也听到农民对朱德支持“责任田到户”的赞扬声。 朱德从1959年2月开始,采取各种方式,对农村大办公共食堂极力批评和阻拦,先后多次写信给党中央,直到1961年5月。认为公共食堂的四大罪过是:否认个人所有制;否定商品经济;吃大锅饭;农民不满意。其实最核心的问题是吃公共食堂容易饿死人。出于当时的政治条件,他不可能把“饿死人”作为直接理由,但当时中国农村老百姓都知道,“吃公共食堂是饿死人的主要原因”。 多种所有制并存,符合中国生产力水平极其复杂多样的现状,直接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这也是朱德、陈云、邓子恢、廖鲁言、陈正人等党内同志的根本;是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发冲突的原因。以朱德为代表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是: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工作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方法。不要根据美好的愿望好高鹜远,不要死套已经过时的理论结论。陈云同志总结得非常好: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朱德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远见卓识。如“朱德是中央领导中第一个飞到海南并最早倡议开发海南的。”(《一代伟人朱德》第252页)。 1956年4月,朱德说“沿海工业做母鸡,造船、渔业、盐业非在沿海发展不可。”当时蒋介石叫嚷“反攻大陆”,朱却主张建设沿海,认为蒋反攻大陆不可能,美国也不敢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认为应很好地开发海南岛。1957年、1963年两次视察海南,提出了四点:1,海南岛地下地上资源丰富;2,农业搞多种经营,不要搞以粮食为主;3,发展水路交通,建设军港和商港;4,各部、各省区要支援海南建设。(同上,第252页)可以想像,如果中央及时采纳了朱德的建议,中国经济和两岸关系会是什么样的结果。但历史毕竟不能想像。 1955年前后,党内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提出了不同看法,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设想,但“在众多党的高级领导人中间,朱德是比较早发现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试图突破苏联模式的中共领导人之一。在苏共二十大揭发斯大林问题之前,朱德对中国‘一五’计划学习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所暴露出来的弊端已经有所觉察。”(同上,第264页)1965年12月30日,朱德主持全国人大常委扩大会第24次会议时说:“我们要在毛主席领导下,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41页)概括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强调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苏联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国内社会关系相当紧张”,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越大,阶级斗争越尖锐。“朱德认为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首先是要搞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团结。”(同上,第265页)。 朱德还主张与美国做生意,他说:“因为现在一切生产都是世界化的”(同上,第267页),要搞“内外交流,一个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另一个是扩大同西方贸易往来。”“发展生产力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成果体现在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上。二是发展生产力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必须走科学发展的道路。速度要适当,不忽视手工生产。相对稳定的国内外环境。”“保留一点私有制,多种所有制结构。”(同上,第276页)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敢为“私有制”讲话,已经是非常不容易了。所谓“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实际上源于孙中山,本质上就是“阶级合作的社会主义”。朱德同志这些思想的主张,在今天看来非常合理。这已经是改革开放的主要方针和具体内容。 朱德不仅早就主张开发建设海南,更提出沿海发展的战略目标。朱德明确认为老蒋不可能反攻大陆,第三次世界大战几十年内打不起来。朱德被从“第二”的位置上移到“第四”:原来的“毛朱刘周陈林邓”变成了“毛刘周朱陈林邓”,而且还没有实权,只是保留历史地位。朱德委员长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遗产是:阶级团结、阶级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 时至今日,很多人并不知道朱德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远见卓识,只把他当成军事家。更有甚者,还把朱德同志当成“老好人”、“谁都不得罪”。这就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1966年“五一六”通知下达,标志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凤凰网披露当时中央政治局在北京“批朱德”,作为文化大革命的开端,实在令人震惊。为什么选老朱作为批判对象呢?现在看来,很好理解。但当批判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毛主席从南方视察回来了。他参加会议时突然问了一句:“你们说朱德是黑司令,那我不就成了黑政委了吗?”他为朱德解了围。于是反朱恶浪偃旗息鼓。“人大三红”的红卫兵组织仍然不识时务地满大街贴“打倒大军阀朱德”的标语。闹得太不像话了,周恩来就去给红卫兵做工作:“你们写的大标语,怎么跟内战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写的一模一样?”当然以上事实,虽然除了满大街反朱标语之外,其它都不是笔者亲历,但也不见后来有人反驳。可信度比较高。文革结束时,审判江青一伙时有个细节: 江青编造了一个“中华革命党”的反对党故事。说这个组织要推翻中共领导权,那么它的总书记是谁呢?又是朱德! 1966年冬,陈毅回顾运动初期的反朱说:“我们这么大个党,对不起一位80岁的老头。”5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段历史呢?朱德同志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品格。中国人民和党的忠厚善良、和谐为本、以柔克刚,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以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是朱德委员长留给我们的又一宝贵精神遗产。 红军之父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应包括以下四条: 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必须跟随转变了的形势和各项条件而转变,不应该固步自封,更不应该顽固不化。 二、实事求是地根据自己现有条件决定工作方针,是唯一正确的方法。 三、阶级团结、阶级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前提。 四、不执着于一时得失,以国家民族的长远利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 建议:今后要加强对于朱老总的宣传,用来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 参考文献: 1,《朱德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7年版。 2,《一代伟人朱德》侯书栋等编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1月 3,金冲之编《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5月1日 4,《朱德年谱》,人民出版社,1986年11月1日 作者地址:330006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联络方式:手机:13177830392,电子信箱:jianguochen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