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115|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1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0:47|只看该作者
第一节  太阳病提纲

【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1)

【注解】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风寒外邪侵犯机体,先从太阳经开始。太阳病又称表病,是正邪交争在表的病理反映。邪犯体表,气血向外,充盈于体表以抗外邪,故脉应之而浮。“头项强痛”是太阳经脉受邪凝滞不利的见证。凡阳经病皆可出现头痛,惟太阳经头痛则以项为专位。恶寒是太阳病的必见证,这是外邪伤了太阳,阳气受伤而温煦失职的表现。

按:凡称太阳病,便知为表受邪,病位在皮肤腠理营卫之间而未涉及脏腑。太阳病见证,莫确于脉浮、头项强痛、恶寒三证。但见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这里补充一个问题,为什么太阳病提纲证中,有恶寒而不提发热?这对“病发于阳”又如何理解?我们认为凡外邪郁遏太阳之后,恶寒虽然先见,而发热亦必随之出现,故论中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文,说明了迟早必然要有发热的症状出现。
1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1:08|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太阳病中风脉证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2)

【注解】本书是太阳病中风证的提纲。凡是在太阳病脉证基础上,兼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的,就叫中风。中,读仲,如箭之中的。但它和卒然倒地、人事不省的“中风”名同而病异。

太阳病,因脉证治法的不同,论中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有汗,一是无汗。有汗的以发热为主名中风;无汗的以恶寒为主名伤寒。风邪属阳,伤人浅而在于卫,卫阳与风阳争则发热;风伤卫使卫不固营,营阴不能内守则汗出;汗出肌疏,而风邪不解,故又见恶风。太阳病脉浮,汗出表虚,故脉象松弛而呈缓象。见此脉证,即称太阳病中风证。

按:太阳病中风发热,以手扪其皮肤虽热而湿润;太阳病恶寒发热,以手扪其皮肤则干燥灼手;中风恶风、见风则恶,无风则安;伤寒恶寒,虽居密室,近火就温亦不能减。中风的发热、汗出、恶风三症是互为因果的,从临床实践中看到此病在发热的同时而有汗出,常欲揭去衣被为快,但一见风寒则又洒淅恶之。于是,又须衣被覆身以自卫,此时恶风虽去而发热汗出又继之而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1:27|只看该作者
二、太阳病伤寒脉证提纲

【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

【注解】太阳病的伤寒证,是表被寒邪所伤的证候。寒为阴邪,其性凛冽,伤人阳气比中风的程度为重。伤寒也有发热,但不同于中风迅速,必待阳气闭郁之甚始现。然亦有阳盛而病即发热的,故用“或”字未定之词示义。“必恶寒”是同“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作比较的。言发热虽有早晚,而恶寒必定先见,乃因太阳被寒邪所伤,失去了卫外作用所致。中风恶风,伤寒恶寒,但恶寒比恶风为重。中风是汗出恶风,属于表虚,伤寒是无汗恶寒,属于表实。邪有阴阳之分,病有深浅之别,具体见证各自不同,故不能一概而论。“体痛”就是周身疼痛,是伤寒突出的症状之一。寒为阴邪主凝涩,能使营卫不利,不通则痛,故谓“寒主痛”。“呕逆”乃胃气上逆的反映,是寒邪束表而影响于胃,胃气不和所致。“脉阴阳俱紧”的阴阳指尺寸言,伤寒表实无汗,故三部之脉浮紧有力。根据上述脉证,即可诊断为太阳病的伤寒证。

按:太阳病中风与伤寒,是从太阳病提纲证分出的两类不同证候。太阳中风,邪伤于卫而影响于营,卫强营弱故见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的表虚证;太阳伤寒卫营俱实,故见恶寒、无汗、体痛、呕逆、脉浮紧的表实证。因此,两证鉴别在于有汗和无汗为其前提。
1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1:52|只看该作者
三、太阳温病脉证提纲

【原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6)

【注解】温病,是感受温热邪气所引起的疾病。温热伤阴,它和风寒伤阳不同。然温病初犯肺卫,亦有发热、头痛、脉浮等证,故仲景统称之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为温病的特点。反映了温病不同于伤寒,它起病不经传变,即见口渴;且因阳为邪引外无寒束,故虽发热而并不恶寒。

风温,即温与风搏之证,它同伤寒为病迥然不同。寒邪束表,发汗则邪去而热解。风温为病则不然,如发汗则风可去而温反盛,故周身灼热较前更甚。风温之脉,因其风伤阳,而温伤阴,故脉阴阳俱浮而不紧;风泄津液,温伤肺气,故见自汗出而一身尽重。风温热盛则使人神昏,故多见昏睡之证;温热上壅,故鼻息声鼾而语言难出。此证当以辛凉甘寒为治。医不知而用泻下,则适以伤脏阴而邪气陷;脏阴伤则小便难,目直视;邪气陷则时复失溲而大便不禁。此证不但禁用汗下,更应禁用火疗,如误用火攻,则火热加于温热,则“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然此证亦有轻重之分,不可不辨。若火邪轻微熏于皮肤,而身发黄色;若火邪剧者,则内逼心神,其证则如惊痫之状;且风从火出,时时发生四肢瘛<──>,或抽搐不开,或缓纵不收,此为误用火攻之逆。

此证若已误火而复又以火熏取汗,是逆而再逆,误而再误,一逆尚能延日待时而有图治之机,再逆则促短寿命而使人速死。

按:本节首冠太阳病,是用以与温病比较之意。因温病初起亦有头痛、发热、脉浮等近似太阳病的证候,然温病不恶寒,而有口渴,故与风寒外感证绝然不同。温病是温热之邪伤人之阴,与风寒伤人之阳有质的区别。在治法上有辛温和辛凉解表的不同。这里举温病、风温作为伤寒的类证,以示与风寒的相互鉴别,防止发生误治。其中指出的误火种种变逆,以见温病伤阴之大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2:28|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 太阳病经证

一、桂枝汤证及加减证、禁忌证

(一)桂枝汤证

【原文】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12)

【注解】太阳中风,包括前节中风的全部脉证。切脉轻取即见叫“阳浮”,重按脉软叫“阴弱”,阳浮阴弱乃脉浮缓的互词。“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是仲景自注文,说明中风发热、汗出的病理。“阳浮”是指卫阳被风邪所伤中而抗邪于外,故见发热;“阴弱”是卫被邪扰不保护荣,荣阴外泄而内弱,故见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形容畏恶风寒的样子。“啬啬”,读色色,畏缩怯敛的意思。“淅淅”,读析析,如冷水洒身不禁其寒的意思。“翕翕”,读习习,像衣被覆身产生之热,叫翕翕发热,也是对“阳浮者热自发”的补充。

风邪客表,肺气不利,鼻窍发塞,偶尔气通,则作鼻鸣。有声无物叫干呕,这是表病引起胃气上逆的反映。“桂枝汤主之”,言上述的太阳中风证候,唯宜桂枝汤主治。“主之”的意思是对证施药,不须顾虑,而信任使用。

【治法】解肌驱风,调和营卫

【方药】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畋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后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方解】桂枝汤为治疗太阳中风的主方,有解肌驱风,调和营卫,发汗以止汗,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的功能。桂枝辛温,辛能发散,温通卫阳;芍药微酸,酸则收敛,固护营阴。桂枝与芍药配伍,于发汗之中有敛汗之旨,和营之中有调卫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肌,大枣之甘佐芍药以和营。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而调和营卫。

本方的煎服法更为重要。“畋咀”乃把药捣碎的意思。在服第一次药后,要温覆衣被,不但避风寒之袭,而且创发汗之条件;须臾(很短的时间)令患者喝热稀粥一碗,以资助谷气,而增加发汗作用,故啜粥之举是为助药力发汗而设。喝粥后,温服一时许,以遍身絷絷<──>(读淅淅,汗出貌)微似有汗为好,“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因汗出若多而伤营卫,则病反不愈。若一服汗出病差,则停止第二、三次的余药,可不必尽剂。若第一服而无汗,还可再服;又无汗,可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以半日许令三服尽为准。若病重者,可昼夜给药,连服二、三剂,务使汗出病解为目的。服桂枝汤还应禁食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秽恶及有刺激性的食物。

按:柯琴说:“此为仲景群方之魁,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考本方倍芍药加饴糖名日小建中汤,治虚劳腹痛、伤寒烦悸、梦遗失精等证;本方加龙骨、牡蛎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男子失精、女子梦交等证。由此可见桂枝汤有调和阴阳之功,而实非他方所能及。本论58条日:“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此仲景治病从阴阳不和而为证治之纲,今又以桂枝汤调和阴阳而为群方之冠,示人辨证论治须从阴阳入手,方能求其根本。

【附医案】刘某,男,48岁.初夏患感冒,头痛发热汗出,在发热不堪时,而欲撤除衣被以自适,然稍一遇风则啬啬淅淅而恶风为甚。于是,又须着衣覆被以自卫,然恶风虽去,而发热汗出又来。切其脉浮缓,舌苔白润。辨为太阳病的中风证。投桂枝汤温复,啜粥取汗而病愈。
1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2:50|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13)

【注解】太阳病,不论中风、伤寒等邪,凡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等证时,即可用桂枝汤。示人以辨证为主,推广桂枝汤使用范围,而不仅限于中风一证。

按:桂枝汤虽为治太阳中风的主方,然太阳病或汗或下,而表仍不解,如见发热汗出、脉浮弱弛缓的,仍可用桂枝汤治疗,不必拘执中风或伤寒的框框。

【附医案】曾治一男性,患荨麻疹,皮肤苦痒,屡治不愈。切其脉浮缓,舌苔薄白,且有汗出恶风证候,投桂枝汤微汗而瘳。

由此可见,以上两条好像重复,实际上一条专指治疗中风,另一条则泛指治疗太阳病各种有汗的表证。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3:09|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95)

【注解】此条应与第12条合观,以见“阳浮者热自发”,为卫中之邪强;“阴弱者汗自出”,为血中之荣弱。荣属阴而卫属阳,阴弱则荣不能藏,邪强则卫不能密,故尔发热又见汗出。“欲救邪风”的“救”字当“解”字体会。此条补充了中风证的病机是卫强营弱和发病的特点在于汗出一证。
1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3:20|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注解】太阳病,指太阳中风证。“初服桂枝汤”,谓刚喝完第一次药。“反烦不解者”,是药后不见汗出,反增加发热烦闷不解,这是因为太阳经的风邪太盛,病重药轻,不能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反而激发邪气的抵抗,故反烦不解。在这种情况下,当先刺风池、风府,疏泻在经之风邪,使阳气不被所郁,然后再续服桂枝汤如法取汗,则风邪自然解散。这种针刺与汤药结合的治法,很有临床意义。

按:这一条是论服桂枝汤不出汗的反应,应与第46条服麻黄汤发汗后的反应互相对看。风池,足少阳胆经穴名,在枕骨粗隆直下正中凹陷与乳突连线之中点,两筋凹陷处。风府,督脉穴名,在后项人发际一寸,枕骨与第一颈椎之间。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3:44|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42)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是发热、恶风寒的表证仍在,当再行发汗以解表。但因脉见浮弱,弱为不足之象,不宜过汗,故宜用桂枝汤。

按:脉浮弱寓有“阳浮而阴弱”,荣弱卫强之意。此条又有补充37条如脉浮弱的,则不用麻黄汤而用桂枝汤的意思。
2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1:13:56|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44)

【注解】太阳病外证未解,又有大便不通的兼证,故提出不可下,若先下之则为逆。结合90条的“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的条文体会,则先表后里之义自见。

按:此证不用麻黄汤者,恐峻汗而增胃燥之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9:47,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