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23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张世光 发表于: 2011-1-3 11:10:2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草根说史兴起 能否起到“让历史告诉未来”作用?

 [复制链接]
  核心提示:在这些年的“历史热”中,人们深受浸染的是对皇权的膜拜,对权谋的推崇,对理想的消解。君不见,“王朝啤酒”、“帝豪别墅”、“宫廷配方”、“皇家风范”等封建语汇,已多么深地侵入社会生活与民众头脑。社会趋向,时代潮流,历史大势,真理追求……这些历史本能提供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不但未被发掘和张扬,反而在喧闹和哄笑中越发稀薄。洪流滚滚的“历史热”与万众投入读史,结果似乎不仅没有使人“明智”,反而矮化了人们的精神高度。晚清、五四及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成果,在一些人尤其在饱受“历史热”熏染的年轻一代那里几乎归零。“让历史告诉未来”的自信判断,已蜕化为“历史能否告诉未来”的沉重疑问。


  1992年,由台湾拍摄、港星郑少秋与赵雅芝主演的电视剧《戏说乾隆》在各地方台播出,开启了帝王剧占据电视荧屏十余年的大众文化历史。
  该剧在当年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既是戏说,言下之意就是对历史的真实性和故事的合理性可以不负责任,纯粹是为逗观众一乐。而对历史事实的歪曲和历史氛围的消解,正是让人对其饶有兴味的原因。当这首次露面的以历史为玩物的作品获得市场的积极反馈后,“戏说历史”的风气便蔓延开来。
  在1996年周晓文导演的影片《秦颂》中,对历史失去起码的尊重达到极点,编导公然宣称要“气死历史学家”:秦始皇的女儿栎杨公主自小瘫痪,高渐离去强奸她,这强暴竟使栎杨公主的瘫痪不治而愈……
  这些对历史进行戏说的作品大都有一个共同点:已由历史作出定评的帝王形象被颠覆,戏说中的帝王一派人情味。他们“平等”地在芸芸众生中嬉闹、周旋、谈恋爱,时时让观众发出笑声。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戏说风渐淡,“历史正剧”风刮起。帝王从逗乐的对象转为被歌颂的对象。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雍正(《雍正王朝》),“铁蹄铮铮,踏遍万里河山”的康熙(《康熙王朝》),“煌煌天朝,万千气象”的乾隆(《天下粮仓》),到“统一中国,修筑长城,百姓从此安居乐业”的秦始皇(《英雄》),再到“燃烧自己,温暖大地”的汉武帝(《汉武大帝》)……这些作品动辄数十集,全在黄金时段,并辅以强劲的宣传攻势,荧屏上赫然唱响了歌颂封建帝王的“主旋律”。剧中文史常识错误累累,也就更不能指望它们有多丰富的现代思想、多深邃的历史眼光、多深广浓烈的人文关怀了。
  帝王,哪怕再“英明有为”的帝王,也首先是骑在民众头上威福做尽的统治者。封建社会后人类的文明进程主要就是推翻帝王统治、唾弃帝王意识的过程。而在21世纪的今天,影视中赤诚的“颂皇热”一浪高过一浪,真叫人瞠目结舌。看着满目的帝王“高大形象”,听着满耳的“皇上圣明,奴才该死”,简直不知今夕何夕。
  随着文艺在现代的发展,影视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已非其他艺术门类可比,其效应甚至在新闻宣传和学校教育之上,因此,对影视也就有了“管理”和“引导”。效果如何?在这些年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基本看不到失业工人的辛酸,看不到失地农民的困苦,看不到进城民工的卑贱,看不到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艰难,看不到民众在医疗、住房、教育等重压下的喘息……现实题材的影视片中几乎看不到现实生活,只有“风景这边更好”(赵本山小品台词),一片莺歌燕舞。
  对比建国之后三四十年对封建帝王题材的处理,影视“颂皇热”颇耐人寻味。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前如果出现公然歌颂皇帝的作品,肯定会立即受到主流舆论的抨击和批判,甚至戴上政治大帽子。同样是在“管理”下,直刺现实的作品少了,歌颂封建意识的多了,有关部门的“管理”思维,还真让人摸不着头脑。


  以帝王为中心的历史剧在荧屏和银幕上汹涌之际,又一种电视形式为“历史热”推波助澜。历史剧情节精彩,场面逼真,吸引观众尚好理解;专家学者在“电视讲坛”上讲解历史也能形成巨大的文化热潮,出乎不少人的意料。
  2004年,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阎崇年主讲的《清十二帝疑案》使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收视率节节攀升。公众经历了影视剧对帝王的“戏说”与“胡说”,已开始产生厌倦情绪,想从专家那里知道一些历史真相。“百家讲坛”到2006年夏天达到沸点,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品三国”一时迷倒观众无数。借这个节目而在社会上获得明星待遇的主讲人还有出口成章的于丹、激情充沛的纪连海、剑走偏锋的刘心武等。
  从最简单的意义上说,学生迷恋易中天和于丹,远比迷恋李宇春张靓颖让人欣慰。但是,作为一档讲解、传播历史的节目,它把“吸引人”放在第一位,对一些最具反思意义的历史时段却讳莫如深,历史的反思功能和指导现实的功能严重弱化。而且,像易中天津津乐道于三国的权谋,阎崇年五体投地于清帝的“伟绩”,纪连海兴高采烈讲着文臣与太监的机智……都不是现代意识所能认同的史观和立场。
  在电视强大的传播力下,坐惯冷板凳的文史学者名扬天下,获利甚丰。大学里已有不少青年教师把自己讲课的录像带寄往节目组,期待被“百家讲坛”看中好名利双收。在百家讲坛读物的勒口上,印着“学者让电视深刻,电视让学者有为”这两句话,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学者、教授的头衔为电视做了装点,电视的特质和传播要求让学者浅薄、让学风浮华。易中天、王立群们的学术功底在编导的调度中被一笔抹杀,专家一变而为说书艺人。
  说到底,“百家讲坛”培育的是明星,而不是学者;提供的是娱乐,而不是思想和文化。也许沉重一点的文化职责和历史使命,目前还不是电视这种轻松的媒体能肩负得起。它只能在大众文化市场与政治意识形态都认可的空间里,收获自己努力的成绩。


  “百家讲坛”的成功,使其他电视媒介也纷纷举办此类节目。在这些电视文史讲坛的带动下,通俗类历史图书销售越来越好,“草根写史”成为与百家讲坛一样醒目的文化现象。
  在写史上著名的“草根”,有十年砍柴(著有《闲看水浒》、《晚明七十年》)、子金山(著有《曹操:阿瞒出道》)、清秋子(著有《明朝出了个张居正》、《魏忠贤:八千女鬼乱明朝》)、高天流云(著有《如果这是宋史》)等。这些异样的笔名,就表明了他们与史学正统的区别。在这些拥有大量读者的草根写手里,影响力最大的当属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和曹昇。
  2006年3月10日夜,广东顺德海关青年公务员石悦(网名当年明月)在“天涯社区”“煮酒论史”版发布了他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一帖。随着续帖的不断发布,人气连连高涨,3个月内点击率竟超过百万次,迅速出版的《明朝那些事儿》起印即达10万册,当年年底销量超过20万册。当年明月再接再厉,接连推出四本续篇,本本畅销。从学识和阅历都很丰富的老人,到刚打开求知之门的学生,无不为这套另类的明史着迷。
  《新民晚报》评述这场读史热潮时说:“《明朝那些事儿》所叙明朝三百年间的一些历史事件无甚特别,没有‘恶搞’或‘戏说’,赢得网友喜爱的‘法宝’主要在于其鲜活的写法。写作中,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吸纳和融入了众多流行元素,如叙议结合、伏笔照应、铺垫悬念、动静相衬等,力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还穿插了很多类似冯小刚电影中‘冯式幽默’的噱头,让读者看得轻松。”
  赫连勃勃大王是草根写史中的又一风云人物。他本名梅毅,法语专业硕士毕业,从事金融工作,5年时间出版了500多万字的史著,涉及多个朝代,网上网下拥有一大批固定读者。他是“草根”中的精英,脱离了“历史写手”而进位到“历史著作家”。其古文功底深厚,按他自己话说:“我看繁体竖排本的古书比你看我的书速度还快。”他的渊博和勤奋固然无人能比,思想见解也在一般写手之上,得到过雷颐、钱文忠等历史学家的真诚钦赞,香港中华书局也推出过他的作品。
  曹昇与当年明月、赫连勃勃大王并列,是写史上的“草根三杰”之一。让这位学工科出身的杭州青年暴得大名的,是他以“杭州病人”为名在网上发布的《流血的仕途──古时作官何其难》。两年时间,这个长帖创造了260多万次的点击。
  2007年10月,这部作品更名《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出版,5个月即销售了10多万册。该书写的是著名丞相李斯的一生,用现代目光阐释其官场沉浮。那种连抖“包袱”而让人欲罢不能的写法使该书被称为“单口相声”,书中透出的震撼力和鼓舞力又有一股浓浓的写意色彩。
  在自由自在的写作中,风格各异的草根写手为历史读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由于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他们不受规则的惯性羁绊,透出一股勃发的灵气和才气。他们充满个性的书写与表达,扩大了关于历史的话语权,消解了某些僵化的意识形态。当他们以外来人的眼光闯入历史这片土地时,往往能比长期耕作其上的人更能发现新鲜的东西。
  然而,草根写史在写手自发的勃勃兴致之外,有明显的对读者口味和图书市场的迎合,使历史失去了应有的分量与质量,即便是最出色的几位。在当年明月那充满现代色彩的叙述与调侃中,人们感受不到丝毫历史氛围,也体会不到多少历史的沉重与悲怆,更别提有高度的反思与展望。赫连勃勃大王成书出版的文字与最初发布于网络时的面貌比,一些犀利的语句或与主流史观尖锐冲突的部分时常被改动,而那些粗鄙的文字倒几乎全被保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一部部因“爆猛料”而让人惊讶、迷恋的历史读物……


  潮起潮落,一波波大众文化热浪总要归于沉寂。它们本就是文化工业的肥皂泡,绚烂飘飞,随之就是破灭。
  大众文化热潮中的历史,在市场导向与国家意志的限制与改造之下,流向“讲故事”、“精彩”、为讲史而讲史、只娱乐不反思一途,不但不能“以作镜鉴”、“读史明智”、“告诉未来”,反而有可能成为麻醉品与心灵的绳索。
  在这些年的“历史热”中,人们深受浸染的是对皇权的膜拜,对权谋的推崇,对理想的消解。君不见,“王朝啤酒”、“帝豪别墅”、“宫廷配方”、“皇家风范”等封建语汇,已多么深地侵入社会生活与民众头脑。社会趋向,时代潮流,历史大势,真理追求……这些历史本能提供给我们的最宝贵的东西,不但未被发掘和张扬,反而在喧闹和哄笑中越发稀薄。洪流滚滚的“历史热”与万众投入读史,结果似乎不仅没有使人“明智”,反而矮化了人们的精神高度。晚清、五四及上世纪80年代的思想启蒙成果,在一些人尤其在饱受“历史热”熏染的年轻一代那里几乎归零。“让历史告诉未来”的自信判断,已蜕化为“历史能否告诉未来”的沉重疑问。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张世光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张世光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张世光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知识分子天职:无论专业 为真理与社会良知活着 社会养老保险 交得越多越亏?──一看吓一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7 01:01,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