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380|回复: 2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0 16:45:1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管理科学[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1) 作者:水平

 [复制链接]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

  

  上册专题读本



共产主义观念的百年误解

  

  水平著 

  

  由1848年《共产党宣言》所形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失败,乃至当今的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其根源在于一个“公”字。把共产主义的“共”理解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形成事实上的“公产主义”,这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大误解。

献  给



向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与时俱进的人们!




出版说明

  

对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等重要文




献的学习,不是一时的任务,而要长期坚持,贵在认真。

认真,是一个过程。一要读,二要译,在读原文的基础上,抓住精神实质。译,一般说来有三种。一是直译,了解字面意思;二是意译,归纳精神实质;三是引申,使原意产生新意。不言而喻,引申属于深层次的创造性学习范畴,即具有学术性、原创性,最为可贵。



从具体内容可知,本著具有理论创新性质。作为深层次探讨读物出版,旨在进一步搞清楚十六大所重申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理论课题,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前  言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处于低潮,最根本的原因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又一次重申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基本理论问题。

作者从1978年开始从事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学术研究。其初步成果《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终极形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定型模式》、《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定型模式的构想》和《发挥国有大中型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桥梁》,已于1997年同时被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主持编撰的邓小平理论学术巨著收入出版,散见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之中,未形成体系。

本著根据原创性探讨,则把它系统化了,从而形成了基础理论、运用理论和模式理论三级结构的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体系,初步弄清了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可以得到一种更加合理的解释。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人们一直以为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是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把共产主义的“共”理解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形成事实上的“公产主义”,这显然是共产主义观念的百年误解。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主张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既不是杜林所攻击的生产资料“混沌世界”,也不是恩格斯所辩解的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而是一种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制。但,这种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并非生产资料公有私用制,亦非生产资料私有雇佣制,而是与公有私用制、私有雇佣制所彻底决裂的生产资料私有共用制。在本质上,这种生产资料私有共用制是一种生产资料这种“物的所有权”与生产劳动这种“人的劳动权”相统一所形成的“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而生产资料公有私用制、生产资料私有雇佣制则是与此相反的“两权分离的剥削占有制”。这就是从原始社会末期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几千年以来所奉行的“两权分离的剥削占有制”而形成几千年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社会的根本原因。不言而喻,只有这种“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才可能是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这种共产主义实质内容的唯一所有制形式。

1769年英国蒸汽机问世,1946年美国电脑问世,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件大事,它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划分成了手工劳动、机器劳动、电脑劳动三大历史时代。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这使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变成了一部社会主义发展史。一是从原始社会至1769年,社会主义在手工劳动时代处于空想阶段。二是从1769年至1946年,社会主义在机器劳动时代处于革命阶段。三是从1946年至遥远的未来,社会主义在电脑劳动时代则处于科学阶段。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所要建设的社会形态,显然不是古代的空想社会主义,更不是近代的革命社会主义,而是当代的科学社会主义。

任何不同社会形态,都可以从其内部抽象出不同的要素进行组合,以形成新的社会形态。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优化组合是事物发展的结构性规律。迄今为止的社会形态,可以抽象出四大要素,一是公有、集权、封闭,二是真理、民主、实效,三是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四是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不言而喻,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是公有、集权、封闭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两大要素的直接结合所形成的矛盾混和体,发达资本主义是真理、民主、实效与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两大因素的直接结合所形成的矛盾混和体。这两种矛盾混和体,均不具有稳定内因,在外因条件下迟早会发生历史性剧变或历史性演变。变化的最终结果,将可能一是公有、集权、封闭与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直接结合所形成的劣化组合,二是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直接结合所形成的优化组合。很明显,这种劣化组合是一种不三不四的社会形态,不能代表人类社会的必然历史走向。只有这种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优化组合所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历史规律。

至今,马克思主义还未学科化。人们只知道马克思主义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理论层次上研究人类社会的种类、状态、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可以等同于社会形态学。这样,马克思主义并非只属于一个阶级,而属于整个人类的公用性学科。马克思主义这样学科化后,才真正使它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以上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不是别的什么,而是关于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结构与状态、发生与发展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的认识系统。它主要回答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模式等不同层次的核心问题。不言而喻,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是一门新学科,它要求面对历史,面对世界,面对未来,要从全球化、整个人类化思考问题。

根据“双向三维思考原则”这一特别的跨越思维方式,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不同层次的核心内容,参照中国具体国情,本著提出了一套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设想。这套设想,主张继承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精华,重新构筑既优于传统社会主义又高于发达资本主义的一种崭新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就叫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整个著作近100万字,按详略关系分上、中、下、三册,以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共产主义实质内容为中心,构建了与此相吻合的国家性质、建国方针、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教制度五大社会配套支柱,从而使人们梦寐以求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具体化了,速成化了。为此,本著可用9个字来概括:按多数人的意志行事。也就是说,只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当今不尽人意的社会就会自动转型到既优于传统社会主义又高于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本著可供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及其广大追求社会进步的有识之士思考。



(未完待续)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代蜀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代蜀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代蜀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转帖]刘洪波:现在要趟出哪一条血路 [转帖]我99岁老母亲去医院,被诊阑尾炎花了30万元
2# 四姑娘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0 16:50:0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2) 作者:水平

基本专题

第二篇

共产主义观念的百年误解

──“共”等于“公”

   由1848年《共产党宣言》所形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所以失败,乃至当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仍处于低潮,其根源在于一个“公”字。把共产主义的 “共”理解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公”,形成事实上的“公产主义”,这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的一大误解。这是恢复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来面目的历史需要,也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发展规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时需要。因此,探讨这一共产主义观念的百年误解是有划时代意义的。

(一)

1848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消灭私有制”,并没有提出“建立公有制”。但由于人们的共产主义观念与生产资料公有制划了等号,所以“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被强加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内容,错误地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历经40年,以毕生精力所写就的理论巨著《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载体。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首卷问世。在该卷第382页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关于共产主义观念的核心命题:“在资本主义时代的成就的基础上,也就是说,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对此,由于马克思未进一步论述,一百多年来使人们争论不休,成为学术理论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当《资本论》首卷问世后,19世纪70年代就在马克思的故乡所在地,德国党内发生了马克思主义与杜林主义关于党的理论基础的一场大论战。柏林大学讲师、凯里庸俗经济学门徒卡尔·欧根·杜林,先后抛出一批大部头著作,标称自己是共产主义理论行家,而实际的主张是挂着社会主义招牌的资本主义。他攻击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是“混沌世界”。对此,恩格斯予以回击。恩格斯将马克思的个人所有制解释为“消费品”性质的这种生活资料个人所有制。这就是一百多年来成为后人描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重要依据,即生产资料是公有制,生活资料是个人所有制。

1917年5月28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前夕,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更为直截了当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完全同社会主义划了等号。由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的是生产资料世界所有制,所以共产主义革命不会在一国胜利。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的是国家所有制,所以社会主义革命会在一国首先取胜。这就是近百年来,苏联及其一系列社会主义实体国家所奉行的共产主义基本观念。

1988年3月14日至18日,前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南斯拉夫为期5天的访问中,强调了一个问题,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点”就是“公有制”。这就是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坚持的基本主张。

在中国,1958年“大跃进”后,生产资料公有化的速度越来越快,公有化的范围越来越宽,公有化的层次越来越高,旨在“吃饭不要钱”、“跑步三年进入共产主义”。由于生产力落后,使1978年后退到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待将来生产力高度发展后,再回头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从上述可见,自马克思主义问世150多年以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长期所坚持的基本原则,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公”,使共产主义与生产资料公有制根深蒂固。然而,“共”并不等于“公”,把共产主义理解为“公产主义”,显然是一种历史误解。



(二)

在字典上,“共”这一单词,有四种解释:一为“相同”;二为“共有”;三为“在一起”;四为“总计”。“公”,有七种解释:一为“共同”;二为“跟私相对”;三为“国际的”;四为“公开”;五为“公平”;六为“公事”;七为“姓”。不难判断,“共”与“公”有区别,两者不能划等号。

在哲学上,“共”与“公”是两个不同意义的范畴。这个不同意义范畴,是把“私”即个人作为参照物所比较出来的。我们知道,“共”与“私”不是一对矛盾,而是1+1=2的这种加法和的关系。因而,“共”不排斥“私”,不否定“私”,是“私”的组合。所以,“共”与“私”属同一意义范畴,使“共”具有联合性。“公”,则不然。“公”与“私”是一对矛盾,是1-1=0的这种代数和的关系。因而,“公”与“私”处于互相排斥、相互否定的状态,难以调和,只能居其一。所以,“公”与“私”不属于同一意义范畴,使“公”具有不可分割性。

在实践上,“共”理解为“公”,也是行不通的。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提出消灭私有制以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一直为建立公有制奋斗不息。从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武装起义开始,经过漫长的浴血奋斗,也曾有过辉煌的一页,即建立了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世界抗衡,“东风压倒西风”。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文化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不可操作性,制约着经济基础,影响着上层建筑。最后,终于在20世纪90年代以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使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辉煌已经过去,它的低潮仍在继续。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21世纪,再也不能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传统的“公产主义”。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三)

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后,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出了个邓小平。这是一种历史的幸运。

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的实质内容,是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一根红线。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总结了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历史经验,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显而易见,这一“本质论”是继历代革命导师之后的对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又一里程碑意义的科学总结。

1978年以来,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在改革开放理论的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意气风发,迅速增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综合经济力,走上了良性发展道路。这一历史性成就,与思想理论界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存在因果关系。特别是关于昔日不敢问津的上述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问题,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据不完全统计,单在1983年至1990年期间,全国就有数十家报刊杂志讨论此命题,前后发表近100篇的高质量文章,共识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言的“个人所有制”的本意。这一历史性成果以戴道传先生所著《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研究》在1993年4月公开出版为标志,使一百多年来的“哥德巴赫猜想”终于在20世纪末被中国破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在生产资料回归到劳动人民手中后,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

然而,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属理论范畴,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如果硬套实践,同样会发生不幸。中国曾在解放初期,就已尝试过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当时剥夺地主的生产资料,将土地分配给了一个个的农民,实现了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客观因素,如天灾人祸等,结果有的农民丧失了土地,土地又向少数人集中,重新成为了奴役农民的剥削工具。所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还有待于具体化,否则无望进入实践领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0 16:51:14|只看该作者

[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3) 作者:水平

(四)

总结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大致有三种:一为公有制,二为私有制,三为共用制。

公有制,在结构上就是公有私用制。这种公有私用制,是现行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所有制形式。由于公有的生产资料不允许私人侵占,但在生产过程中它又必须同劳动者直接结合。于是,这种结合的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作为一种工具供劳动者使用罢了,即公有私用。这种公有私用制,作为自然人的职工即厂长经理和工人,也就是管理者和劳动者,均不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而是抽象法人的事实上的雇工,月月按标准领取工资和一定数量的奖金。因此,在公有私用制的企业里,难以真正有效调动管理者和劳动者两个积极性,出现“ 吃大锅饭”现象也就不可避免,显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结果造成共同贫穷。

私有制,在结构上就是私有雇佣制。这种私有雇佣制,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所实行的主要所有制形式。由于生产资料属于私人“老板”个人所有,在生产过程中同样需要与劳动者直接结合,才可能生产出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这种结合,便是把人当作劳动工具,为生产资料所有者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而已。所以,私有雇佣制企业的劳动者雇佣思想特别严重,难以出现真正的积极性,往往与“老板”存在讨价还价的关系。但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老板”,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却充满着主人翁责任感。他们通过高科技手段和“吃小亏占大便宜”的巧妙办法,可以最大限度地让“丘二”即劳动者为自己卖命,以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公有私用制比较,如果说两种所有制的劳动者差不多,处于同样的地位,缺乏积极性,那么,私有雇佣制和公有私用制的管理者却大不一样。前者是“老板”,后者是“丘二”。一个有积极性,一个无积极性。也就是说,私有雇佣制比公有私用制多一个积极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使 社会财富丰富,但两极分化严重。

共用制,在结构上则是私有共用制。这种私有共用制,是一种崭新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简单说来,私有共用制是一种由若干投资者经达成共识后组成的劳动群体,也就是由若干劳动者根据生产力和市场状况所投资构成的经济实体。其突出特点,一是共同决策,二是共同投资,三是共同劳动,四是分工合作,五是风险共担,六是按功分配。这种按功分配,具有完全的性质,即不仅生产资料属于每一个职工私人所有,而且劳动成果也不实行凭股分红,完全根据每一个劳动者的体力、智力和劳动态度的差异,直接与劳动成果挂勾,实行按效果分配。实行与劳动成果相联系的这种“按功分配”,一是可以避免平均主义,二是可以促进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三是可以杜绝巧取豪夺和形式主义。这样,有利于调动每一个职工的积极性,使管理者和劳动者两个积极性同时出现。私有共用制虽然难以像私有雇佣制那样造就少数超级富翁,但要比公有私用制企业的职工富裕得多。这是因为,扣除成本和国家税金后所体现的剩余价值全部属于职工工资的分配范畴。若经营成功,需要扩大再生产,经全体职工商议达成共识后,再由每一个职工分摊投资,这意味着将给职工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可见,由于每一个职工具有双重身份,即既是投资者又是劳动者,既是“老板”又是“丘二”,这两个积极性的同时出现,使企业具有活力,生产力加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

从上述三种所有制形式不难判断,公有私用制往往缺乏管理者和劳动者两个积极性,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结果是共同贫穷。私有雇佣制的劳动者,同公有私用制的劳动者一样,虽难以出现真心实意的积极性,但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老板”却又颇高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其结果是越发展两极分化越严重。私有共用制的管理者同私有雇佣制的“老板”一样,都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具有颇高的积极性,但由于私有共用制的劳动者具有“老板”和“丘二”的双重身份,这样特定的劳动者,同样会有颇高的积极性。所以,私有共用制比私有雇佣制还多一个积极性,将更加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形成共同富裕的良性循环,于己、于国家、于社会均受益。

到底选择哪种所有制形式,主要取决于决策者的价值取向。如果主张共同贫穷,就选择公有私用制。主张两极分化,就选择私有雇佣制。主张共同富裕,则选择私有共用制。如果三者均不选择,听其自然发展,那么,公有私用制与私有雇佣制两者并存与竞争的结果,是私有雇佣制必胜,公有私用制必败。随着两极分化的出现,各种犯罪率会大幅度上升,恐怖行为也会频频出现,社会也就难以稳定。而私有共用制是一种新的所有制形式,还有它不成熟的一面,有待于通过实践进一步总结和完善,这离不开国家法律的维护和政府政策的正确导向。但由于私有共用制存在管理者和劳动者两个积极性,不管前进的道路有多么曲折,它会最终取代公有私用制和私有雇佣制。那个时侯,就是科学意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自然到来。可惜,这样一来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时间代价会太大,应尽可能避免,要与时俱进。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者,既不会听其各种所有制形式的放任自流,也不会马马虎虎随意地选择何种所有制形式,而是根据自己的奋斗方向,科学地选择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理想的有效所有制形式。从上述可以分析出,公有私用制和私有雇佣制有一个共同特点,即这两种所有制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与职工的劳动经营权是分离的,并且职工的工资进入产品成本,不体现对剩余价值的直接占有,所以在本质上是物的所有权和人的劳动权这“两权分离的剥削占有制”形式。而私有共用制正好相反,是物的所有权和人的劳动权这“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形式。不难判断,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主张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就是这种“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质内容即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最有效的所有制形式。

1407年,英国政府批准设立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所有制形式,这就是现今流行的股分制的起始。其特点有三:一是社会集资性,二是大股东控制性,三是凭股分利性。所谓炒股,不参与企业的任何经济活动,仅仅是按照股市游戏规则凭股占有剩余价值而已。因此,股份制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私有雇佣制,在性质上属于“两权分离的剥削占有制”更为纯粹的形式,在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里必然会消亡。但股分制又是孕育“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的温床。在微观上,就职工持股这一点,体现的是“丘二”与“老板”的合一性,其私有共用所决定的“两权合一的劳动占有制”的本质会在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里发扬光大。

(五)

从以上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对共产主义观念不能理解为“公产主义”,可以理解为“共用主义”。“共用主义”提法似乎不通俗,令人费解。笔者主张恢复两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自己的理论概括 “科学社会主义”。这样,提“科学社会主义”,一是避免“公产主义”的传统影响,二是利于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一词,始于18世纪50年代,并在知识分子群体中流行。而“共产主义”一词,始于19世纪70年代,在工人群众流传。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所写的《共产党宣言》中,只不过是沿用和发挥了工人群众的提法,使“共产主义”一词盛行于世。但属于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真正独创,是“科学”与“社会主义”两者的直接结合所构成的“科学社会主义”。其提出“科学社会主义”的初衷是,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而将自己的共产主义理论概括为“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是指主客观相符合的真理,具有永恒性。根据“社会主义”一词的演变史、形形色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点和各社会主义实体国家几十年的实践,可以归纳推理出:社会主义并不是什么生产资料公有制,而是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所以,这种意义的“社会主义”亦具有永恒性。“科学”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是人类社会的未来。也就是说,永恒乘以永恒等于更加永恒,使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永无终止的秉性,而成为马克思主义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中的终极社会形态。当然,对于科学的具体内容和社会的共同富裕程度,都是时间的函数,是不会有“终极”的,并随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必然与时俱进。因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成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这每两种社会形态之间,不是对立关系,均是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从结构上理解,科学由真理、民主、实效三大要素构成,社会主义由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三大要素形成,由昔日的“共产主义”观念发展成今日的“科学社会主义”概念,显然是一种历史进步。在当代历史条件下,建设科学社会主义要结合不同的国情。对于中国来说,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比较起来,仅仅增加了“科学”二字。这“科学”二字,正好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所在,是振兴人类最壮丽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希望所在。

一句话,“科学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己真正的独创。根据现代科学发展观,可以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解为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量大要素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体。为了更有效避免人们对共产主义观念的继续误解,按照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与时俱进”精神,应当尊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自己的提法,将“共产主义”统一改称为“科学社会主义”。



  

4# 金佛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0 16:52:27|只看该作者

[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4) 作者:水平

第三篇

中国共产党的功能转变

──论“三个代表”思想



这里所讨论的“三个代表”思想,是指中国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自身建设的基本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思想。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朝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此“三个代表”为基本内容的思想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它犹如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三个代表”思想的出现,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是加速了中国共产党的由政党体现的阶级功能,向社会主义科学阶段的执政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和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以下,就“三个代表”思想的时代背景、科学本质、全民实质、历史任务和现实意义进行讨论。

时代背景

“三个代表”思想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有其深远的时代背景。

如果把社会主义定义为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那么,根据历代社会主义者所实现手段的不同,可以把整个社会主义发展史划分为空想阶段、革命阶段和科学阶段。从原始社会主义至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是空想阶段的社会主义,其历史使命是孕育社会主义理想。从1848年至1917年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是革命阶段的社会主义,其历史使命是建立社会主义实体国家。从1917年至遥远的未来,是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其历史使命是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由于历史的惯性,1917年苏联及其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诞生后,在时间上虽已进入社会主义的科学阶段,而在治党治国的基本思想上却仍然没有与昔日的空想手段和革命手段脱勾。

一种社会是否繁荣与公平,往往与国家的分配制度密不可分。巴贝夫是18世纪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最后一个代表人物。他目睹了当时社会两极分化不平等的现象源于两个对立的阶级集团,一是由资产阶级、贵族上层人组成的所有者阶级集团,二是由无产者、劳动人民下层人组成的劳动者阶级集团。1796年,巴贝夫组织平等派密谋革命委员会,以图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平等共和国,实行“均等分配”。对此,马克思高度评价巴贝夫的平等派密谋组织,认为是“真正能动的共产主义政党”,但未倡导巴贝夫的“均等分配”设想。

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分配原理是“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劳动是一种人力功,与劳动成果相联系,才具有可操作性,使劳动量化。所以,马克思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本意是“各尽所能,按功分配”。但列宁把马克思的分配原理概括为“按劳分配”,而斯大林又在列宁概括的基础上增加“各尽所能”四个字,于是变成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这就是1917年以后,苏联及其一系列先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实体国家所奉行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至1991年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崩溃时止,这种“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在实践中仍然没有跳出空想社会主义的平均状态,所以难以有效推动生产力发展。

在中国,则以“阶级斗争为纲”,各种名目的政治运动不断,划分地、富、反、坏、右,搞无产阶级文化革命,让“造反派”夺取各级政府“走资派”的权,在共产党内抓“资产阶级”,也几乎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推向崩溃的边缘。事实表明,党在社会主义科学阶段不体现“三个代表”,仍然按空想手段和革命手段行事,不仅不能建设好党和国家,反而乱了自己,毁了自己。这是令人深思的。

科学本质

在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自我崩溃的深远历史背景下问世的“三个代表”思想,无疑是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这继承与发展,就是“ 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本质。

任何新生事物,都是对现存事物的一种继承,所以使历史不被割裂。同时,任何新生事物,也都是对现存事物的一种发展,所以使历史无终止。其继承与发展的运动轨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发展规律”。否则,不讲继承与发展,也就无任何科学本质所言。这是有历史借鉴的。

华国锋是一位忠诚而可靠的共产党员。1976年,毛泽东逝世后,由华国锋接班,任党政军最高领导职务。但是,华国锋缺乏发展意识。在工作中,他不把毛泽东看成现实生活中的人,却视为完美无缺的神,无论对与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都照搬照抄,不革新和创造,按“既定方针”办,坚持“两个凡是”,使党和国家停止不前,未能及时改变因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动乱所造成的国民经济崩溃状态,所以最后不得不离开政治舞台。

邓小平成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后,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无疑是对毛泽东时代的一种继承。同时,又提出和实践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毛泽东时代发展到了邓小平是代。这就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没有与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一道退出历舞台的根本原因,从而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在地球上赢得了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0 17:31:12|只看该作者

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贴说明

在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主持编撰的邓小平理论学术巨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出版十周年的日子里,《水平文集》学术编委会出版了水平新书《步入科学社会主义》,并于2008年5月10日下午2点在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110号召开出版发行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有: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水平文集》学术编委会、重庆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重庆市行为科学学会。
  《步入科学社会主义》一书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伍林生任主编,重庆工商大学教授吴正俊、重庆医科大学副教授刘志远、三峡联合职业大学、《东方潮杂志编委会》主任、高级工程师成剑虹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委会的还有全国30多所大学、39名副教授以上学者、专家。
  此外,本书还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汪洋、中共中央委员、重庆市政府市长王鸿举(针对作者水平2007年6月18日关于重庆、成都新特区试验的主题方案《开创公民治理新纪元》)建言的回复。
  为了更好的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受作者委托,笔者将此书通过网上发表以求得更多读者和公民参与。
  因此,在《新华网》发表了一些节选之后,笔者有意通过巴蜀网向重庆成都两大新特区公民传递《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信息,为共同建设重庆成都新特区贡献微薄之力。
  谢谢!
6# 青城山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1 11:21:30|只看该作者

[转帖][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5) 作者:水平

邓小平去逝以来,党的领导核心历史地落到了以江泽民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双肩上。通过一系列艰苦努力,做了无计其数的继承与发展工作,现在终于使党的建设耳目一新,使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在2001年7月1日,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为标志,把党和国家推进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时期,举国上下欢心鼓舞。如果说20世纪的邓小平理论是对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的“破”,那么,21世纪的“三个代表”思想就是对中国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立”。两者统一起来,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性,正好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而可以使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于这种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起步期。这样定位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后,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思路,就可能成为党在21世纪的时代主题,就可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国方针。若能付诸实践,人类最壮丽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就会继往开来,有望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开创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纪元。全民实质 “三个代表”思想的实质,是顺应历史规律赋予党以全民性。赋予这种全民实质,以使党在社会主义由革命阶段进入到科学阶段后,能够更好地发挥前所未有的社会功能。当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建立社会主义实体国家后,昔日无产阶级政党的功能也就发生了相应的根本性变化。即,由昔日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组织变成了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全民族先锋队组织,由昔日的为一个阶级服务变成了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为全民族服务。党的社会功能发生如此根本性变化,其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革命成功,使生产资料回归到劳动人民手中,昔日的无产阶级在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里变成了有产阶级。二是因为国家建立,从此,昔日的无产阶级政党在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里变成了执政党,所面临的不单是一个阶级,而是全民族。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若不顺应历史发展规律,赋予党以全民实质,就会使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失去组织基础。上世纪,赫鲁晓夫曾主张“全民党”、“全民国家”。对于今天来说,赫鲁晓夫算是先知先觉。在当年极为公有、集权和封闭的困难条件下,能感觉到党的全民实质,是难能可贵的。在治党治国问题上,如果当年确能体现21世纪“三个代表”思想的全民实质,并在实践中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大概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只可惜,当时不具备营造“三个代表”思想的客观条件。由于理论上空乏,实践上又走投无路,历史的选择也就只能是告别昔日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社会主义事业,连同党和国家一起退出历史舞台。实践表明,在社会主义科学阶段,不把执政党赋予鲜明的全民实质,把国家建设成为不属于一个阶级所独有的全民族当家作主的国家,要使自己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社会主义的“本体”是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对现实来说,正如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指出的那样,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共同富裕。“三个代表”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社会主义“本体”与“本质”的一种具体化。所以“三个代表”思想的全民实质在现阶段是指我们中华民族,而在未来则是指全人类。适应科学阶段的社会主义新需要,赋予党这种更高层次的全民实质,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才有望变成现实。四、 历史任务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代表”思想所面临的历史任务,首先就是要搞清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是一门独立的新学科。它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发生发展的认识系统,对于执政党不能不把它搞清楚。正如,1993年11月2日,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总结历史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豫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至今无定论。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也不明晰。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经济制度模式和文教制度模式亦不系统。此五大命题,是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内容,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国家形态的形成。即,关系到国家性质、建国方针、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教制度五大社会支柱建设。所以,搞清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要花大力气,且在时间上越早越好。搞清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最终落脚点,是一要继承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二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精华,三要具有中国特色,以重新构筑既优于传统社会主义又高于发达资本主义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崭新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可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亦可简称为“中国科学社会主义”。根据“三个代表”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无疑是当今时代所提出的历史课题。若以生产工具划分人类社会的历史时代,那么,人类社会在长达数百万年的时间中,则经历了手工劳动时代、机器劳动时代和电脑劳动时代。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发明蒸汽机为开端的产业革命是人类生产大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使昔日的手工劳动让位于机器劳动。20世纪40年代,以美国制造出程序控制电脑为起始的产业革命则是人类生产大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使昔日的机器劳动让位于电脑劳动。这样,两个里程碑隔着三个时代,于是就把历史的长河分成了低级的手工劳动时代、中级的机器劳动时代和高级的电脑劳动时代。这三个时代不是彼此截然对立,而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联系社会主义发展史,空想阶段正好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手工劳动时代,革命阶段出现在人类社会的机器劳动时代,而科学阶段则出现在人类社会的电脑劳动时代。由此表明,社会主义能由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不是人为的,而是顺应历史规律的必然结果。这就是空想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无不打上时代烙印的根本原因。不难判断,空想社会主义具有幼稚性,革命社会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1 11:23:36|只看该作者

[转帖][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6) 作者:水平

主义具有冲动性,而只有科学社会主义才具有成熟性。

电脑劳动时代,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等,这些均属于电脑劳动时代所不同于手工劳动时代和机器劳动时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高科技的电脑劳动时代里,根据“三个代表”思想建设党,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构筑成熟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无疑是时代的要求。

现实意义

“三个代表”思想的深刻内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联合国,虽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外,离我们的期望值还颇遥远,但它毕竟是我们人类理想中的一种“世界大同”雏型。在联合国某些情况下,国不分大小,也不计较强弱和富裕程度,政治上亦不管性“资”、姓“社”或姓“封”,大家和平共处,每一个会员国都有平等的一票,最后由多数说了算。这种工作程序,无疑是人类社会的新希望。经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努力,上世纪恢复了我国在联合国中的会员国席位。现在,亦应根据“三个代表”思想在联合国中继续努力工作,发挥与美国等战略伙伴关系,同所有会员国一道,共同建设我们人类大家庭。

古希腊人,常在奥林匹亚进行体育竟技。据此,1894年国际体育大会决定把世界性的综合运动会命名为“奥林匹克运动会”。并规定,每四年一次,在会员国之间竞争举办。从此,“奥运”成为世界上规模最为宏大的人类盛会。百余年的实践表明,奥运精神是和平与发展、竞争与进步、交流与理解,成为我们人类进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巨大资源。中国申奥,争办到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届时,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创造性地举办好,努力使中国成为爱好和平、社会进步、彼此理解的表率。

历经15年的漫长努力,于2001年11月10日,中国终于被接纳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这有利于改革开放,使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距离缩短。通过减少关税、放开国界等措施,无疑有益于全人类的共同富裕。遵照“三个代表”思想的“始终”要求,我们要兑现承诺,共同营造人类地球村。

一些国家针对制造美国“9.11”事件的恐怖分子实行大规模的军事打击,但代价高,收效甚微。根据恐怖分子的隐身性,各主权国家应通力联手,强化警力,军事辅之,才有望稳、准、狠地打击真凶。无数事实表明,现实生活中的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不合理现象,很不得人心,无疑是恐怖活动的恶根。这就要求,通过社会“人心”系统工程,把恐怖行为消除在萌芽状态中,才有望赢得反“恐怖”战争的最终胜利。不言而喻,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若“三个代表”思想能国际化,笔者深信这种“恐怖”战争消亡之日,就是“世界大同”到来之时。

简言之,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在实践中将继续深化和发展,会以不同形式体现。





8#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1 11:25:26|只看该作者

[转帖][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7) 作者:水平

第四篇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

200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其主题的实质,无疑是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一切讲科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21世纪所面临的历史使命。

科学所反应的是客观规律,具有不可战胜性,是人类实现自己理想最有效的手段。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础上增加“科学”二字,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可以体现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二是反映邓小平理论的发展,三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科学社会主义”的本来提法,四是划清昔日传统社会主义的界线,五是有利于吸收当今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精华,六是奋斗目标的明确,七是有利于新的探索,八是益于参与世界性的事务,九是显示中国的独立性,十是与当今电脑劳动时代的俱进,从而为以胡锦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的领导集体开辟了继承与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空间。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执政功能即社会功能所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集中反映和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这是因为它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还具有世界意义,可以从方方面面体现科学性。

(一)

邓小平理论的“改革开放”是对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的“破”。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则是对中国式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立”。两者结合,所构成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历代马克思主义者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结果。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把社会主义的空想变成了实体,建立社会主义实体国家,为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创造了历史舞台条件,这是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历史功勋。但是,实践表明,苏联及其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建设的不是马克思主义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的社会形态。这种社会形态,从政治、经济、文教等多方面分析,它虽然比封建社会高半级,却比资本主义社会低半级,从而决定了这是一种不稳定、不成熟、不定型的社会形态。一般说来,它不会倒退到封建社会,可是极容易同资本主义社会接轨。这就是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和平长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原因,也是“全盘西化”和“补资本主义课”观点的由来。

受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传播到了中国,结合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1949年终于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也为在中国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人类理想创造了历史舞台条件,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发展到毛泽东思想阶段的历史功勋。“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各种现象表明,中国毛泽东时期所建设的社会主义,属于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范畴。

这种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是指公有、集权、封闭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社会形态。实践表明,经济上的公有制,政治上必然是集权制,思想上也就是封闭式。采用这种公有、集权、封闭的手段,事实证明不可能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体目标。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种特色社会主义避免了中国与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一起自我崩溃的命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争得了实现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的广阔空间,这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到邓小平理论阶段的历史功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据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到底应定位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的何种社会形态上?邓小平还没有来得及解决,就与我们告别了,这是历史的不幸。人类社会几百万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在上述五种社会形态中,每两种社会形态之间不存在其他任何稳定和成熟的社会形态,即使在现实生活中偶然出现了一种“不三不四”的社会形态,但它最后还得要听命于历史规律的摆布,与它最临近的更为先进的社会形态接轨。也就是说,如果把中国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于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之间,其最终的历史命运必然是与资本主义社会接轨。而如果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定位于资本主义社会与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之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前加“科学”二字变为“科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最终的历史方向也就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所一再强调的 “三个代表”思想,把党的阶级功能转变为社会功能,顺应历史规律赋予党以科学本质,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集中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本质是“科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增加“科学”二字,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这种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无疑是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发展到“三个代表”思想阶段的历史功勋。

可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到来,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21世纪的必然结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1 11:26:36|只看该作者

[转帖][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8) 作者:水平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一历史使命是若干代人和漫长岁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的结果。首先是,1753年,欧洲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首次使用“社会主义”提法。1872年,先是恩格斯,后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增加“科学”二字,首创出“科学社会主义”。1917年,以列宁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把空想变成了实体国家。1949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2001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通过“三个代表”为基本内容的思想体系,才真正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了以胡锦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所面临的重要历史课题。

“三个代表”思想的出现,标志中国共产党由昔日一般的政党所体现的阶级功能,向社会主义科学阶段执政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的历史性转变,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意味着中国将向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铺轨。只要认真思考,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均优于迄今为止的其它任何社会形态。

在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形态中,我们可以分析出A、B、C、D四大要素。即,A为公有、集权、封闭,B为真理、民主、实效,C为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D为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A、C组合,形成公有、集权、封闭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相结合的“传统社会主义”。B、D组合,形成真理、民主、实效与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相结合的“发达资本主义”。B、C组合,形成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A、D组合,形成公有、集权、封闭与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相结合的不三不四的社会形态。不言而喻,上述中的第一种社会形态是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而第二种社会形态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发达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均是矛盾混合体,矛盾在外因条件下不断激化的结果,最后必然发生历史性变化。如,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今西方国家职工持股的出现,则冲破了昔日的“两权分立的剥削占有制”经济基础。而在不少国家中出现的全民公决,则冲破了现行的“三权分离的间接民主制”上层建筑。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言的“双赢”,其实质就是共同富裕。这些,都预示着当今东、西方社会将会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种可能性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公有、集权、封闭糟粕与发达资本主义的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糟粕的直接结合,形成上述“不三不四”的社会形态。但这种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物搞修修补补的改革所出现的劣化组合社会形态,由于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不合拍,所以是暂时的,没有前途的,最终必然消亡。而唯独上述第三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合理内核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真理、民主、实效科学精华所优化组合后的社会形态。因为这种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最终会分化瓦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不言而喻,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人类社会的未来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种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有现实性,而且还具有超前性和世界性。

(三)

笔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开始写的近70万字的书稿《第三种社会形态》,即本著《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下册原创读本,就是对上述那种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这种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一是要继承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二是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精华,三是要具有不同国情。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战略思考的由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可能要经历若干代人和漫长岁月的艰苦努力。在建国初期,苏联是“老大哥”,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在实践中,当1958年“大跃进”带来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后,毛泽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政方针。但毛泽东时代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已由革命阶段进入到科学阶段的起步期。由于时间进入而思维滞后,仍坚持革命阶段的方法论和“以阶级斗争为钢”,努力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跳出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束缚。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力,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中国社会形态进行了重新设计,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单纯的政治形态,也不是纯粹的经济形态,而是由政治、经济、文教等不同社会支柱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所以,邓小平时代所未能完成的事业,经过江泽民时代后,历史地落到了以胡锦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双肩上,需要在21世纪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就是通过搞清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回答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教制度模式,以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性质、建国方针、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教制度五大配套社会支柱建设。
10#
 楼主|代蜀华 发表于: 2008-8-11 11:27:47|只看该作者

[转帖]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上册9) 作者:水平

(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其科学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的社会形态。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一历史使命是若干代人和漫长岁月的不断努力和探索的结果。首先是,1753年,欧洲本尼迪克丁·安塞尔姆·德生首次使用“社会主义”提法。1872年,先是恩格斯,后是马克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增加“科学”二字,首创出“科学社会主义”。1917年,以列宁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把空想变成了实体国家。1949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领导集体使中国人民获得解放。1978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领导集体把中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2001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领导集体通过“三个代表”为基本内容的思想体系,才真正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提到了议事日程,成为了以胡锦涛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所面临的重要历史课题。

“三个代表”思想的出现,标志中国共产党由昔日一般的政党所体现的阶级功能,向社会主义科学阶段执政党所体现的社会功能的历史性转变,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从此,意味着中国将向未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铺轨。只要认真思考,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社会主义是一种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均优于迄今为止的其它任何社会形态。

在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形态中,我们可以分析出A、B、C、D四大要素。即,A为公有、集权、封闭,B为真理、民主、实效,C为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D为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A、C组合,形成公有、集权、封闭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相结合的“传统社会主义”。B、D组合,形成真理、民主、实效与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相结合的“发达资本主义”。B、C组合,形成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相结合的“科学社会主义”。A、D组合,形成公有、集权、封闭与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相结合的不三不四的社会形态。不言而喻,上述中的第一种社会形态是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而第二种社会形态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发达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形态,均是矛盾混合体,矛盾在外因条件下不断激化的结果,最后必然发生历史性变化。如,苏联及其东欧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历史舞台。当今西方国家职工持股的出现,则冲破了昔日的“两权分立的剥削占有制”经济基础。而在不少国家中出现的全民公决,则冲破了现行的“三权分离的间接民主制”上层建筑。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言的“双赢”,其实质就是共同富裕。这些,都预示着当今东、西方社会将会发生历史性变化。一种可能性是,传统社会主义的公有、集权、封闭糟粕与发达资本主义的有阶级、有剥削、两极分化糟粕的直接结合,形成上述“不三不四”的社会形态。但这种以资本主义为参照物搞修修补补的改革所出现的劣化组合社会形态,由于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不合拍,所以是暂时的,没有前途的,最终必然消亡。而唯独上述第三种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合理内核与发达资本主义的真理、民主、实效科学精华所优化组合后的社会形态。因为这种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实生活中的传统社会主义和发达资本主义最终会分化瓦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然会发展到科学社会主义社会。

不言而喻,当今的发达资本主义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人类社会的未来必然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所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这种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不仅有现实性,而且还具有超前性和世界性。

(三)

笔者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开始写的近70万字的书稿《第三种社会形态》,即本著《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下册原创读本,就是对上述那种真理、民主、实效与无阶级、无剥削、共同富裕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所进行的专门性研究。这种优化组合的社会形态,一是要继承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二是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精华,三是要具有不同国情。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来说,这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战略思考的由来。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可能要经历若干代人和漫长岁月的艰苦努力。在建国初期,苏联是“老大哥”,他们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在实践中,当1958年“大跃进”带来1960年至1962年的“三年自然灾害”后,毛泽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大政方针。但毛泽东时代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已由革命阶段进入到科学阶段的起步期。由于时间进入而思维滞后,仍坚持革命阶段的方法论和“以阶级斗争为钢”,努力的结果最终还是没有跳出苏联式的传统社会主义思想束缚。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为了适应新的生产力,总结了国内外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明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中国社会形态进行了重新设计,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但任何社会形态都不是单纯的政治形态,也不是纯粹的经济形态,而是由政治、经济、文教等不同社会支柱所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所以,邓小平时代所未能完成的事业,经过江泽民时代后,历史地落到了以胡锦涛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双肩上,需要在21世纪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无疑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所面临的历史使命。这一历史使命,就是通过搞清楚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回答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模式、实现社会主义的文教制度模式,以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性质、建国方针、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教制度五大配套社会支柱建设。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12:12,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