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时代周报
原文标题:格力电器变更回购计划,注销1亿股 董明珠:明年不退休,即使退也不卖股票
⊙作者:郑栩彤
格力电器突然改口。
6月27日晚间,格力电器(000651.SZ)宣布第二期回购股份用途将由“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变为“用于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
格力电器第二期回购成交金额60亿元(不含交易费用),股份注销后公司总股本将减少约1.68%至5,914,469,040股。
即便公告称,变更回购股份用途是因短期内无将其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的具体计划。但由于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近期陷入“利用第一期股份回购浮盈近8亿元”的舆论风波,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格力电器或许希望借此挽回股民信任。
6月28日,中山大学金融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郑云鹰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董明珠或较快退休是股民质疑员工激励目的不纯的一大原因,可通过“董明珠退休后一段时间内不减持”等设计破除股民质疑。
目前,格力电器并未调整第一期回购用于员工持股的计划,该计划还在继续推进。
针对“利益输送”等质疑,格力电器6月26日公告的北京市中伦(广州)律师事务所相关法律意见书(下称“法律意见书”)称,该员工持股计划具有合法合规性,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利益的情形。按计划,格力电器2020年年度股东大会将审议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的相关议案。
6月28日,时代周报记者就第二期回购股份用途变更相关问题采访格力电器相关负责人,但未获回应。
格力电器股价回升
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不同,回购股票用于注销将减少公司流通股份,理论上有利于股价攀升,利好投资者。
自6月21日发布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引发争议后,格力电器股价低迷。6月22日,格力电器股价跌破50元/股。
第二期回购股份用途变更为“用于注销以减少注册资本”后,6月28日,格力电器股价开盘走高,随后股价涨幅有所收窄。截至当日午间收盘,格力电器股价上涨1.4%至52.96元/股。
6月28日,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格力电器改变第二期回购股份的用途,是希望向资本市场传达并非所有回购股份都会用于员工持股计划的信号。同时,此前的员工持股计划公布后引发了股价下跌,格力电器欲借此阻止争议扩大,止住股价下跌的势头。
在网络各平台股吧中,股民和网友也议论纷纷。
“一亿股激励职工,一亿股回报股东,这样才能体现公司公平公正。”一名网友如此表示。
由于此次公告并未涉及备受争议的第一期回购,不少网友仍存疑虑。
“先是分股票,董明珠买入3000万股,第二期回购再注销一亿股,董明珠占公司股票比例更高了。”“第二期回购变更用途是为了稳股价,保护董明珠8亿元浮盈不缩水。”有网友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格力电器曾同时公告了三期回购计划,并表示三期回购股份都将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其中,第一期回购数量为1.08亿股,占总股本的1.8%,成交总金额约60亿元。第二期回购数量为1.01亿股,成交总金额约60亿元。正在进行的第三期回购预计回购股份不少于1.07亿股,占总股本1.78%,回购资金总额将超75亿元。
随着第二期回购股份用途更改,第三期回购股份是否也不再用于员工激励,目前尚未有定论。
“半价”持股计划仍继续
目前,格力电器仍在推进备受争议的员工“半价”持股计划,且态度颇为明确。
格力电器面对争议发出的法律意见书称,律师逐项核查发现,不存在利用本次员工持股计划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证券市场等证券欺诈行为的情形。本次员工持股计划关联董事、关联监事已根据相关规定回避表决。
对于员工持股方案的争议点,格力电器在6月26日董明珠出席的投资者关系活动中也给出明确回答。
针对员工退休后才能对相应股票行使权利,格力电器回应称,该员工持股计划对工作10年、20年以上的老员工和技术工人进行筛选,尽可能覆盖更多核心员工。该方案设定实际原则上持有至退休,希望该计划带来激励,让员工更有信心,而不是只追求短期利益。
针对该员工持股方案中10%左右的业绩考核指标,格力电器称,公司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会保持稳定增长,不切实际的业绩考核目标没有意义。对业绩考核要实事求是,考虑可达成性。
据媒体报道,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董明珠表示:“我不会明年退休,即使退休也不会卖股票。我要为公司长期发展负责。”
6月28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表示,不应只以董明珠年龄超60岁为由判定其将很快退休,格力电器已不是国企,董明珠也不受退休年龄约束。此外,格力电器供员工购买“半价”股票,还考虑到珠海制造业留住人才较难的问题。
盘和林指出,设置被质疑“行权条件太低”的股权激励,恰是因格力电器遇到经营瓶颈期,需谋求未来发展。格力进行数字化等转型需稳定一批员工与团队来支撑业绩,也需靠员工寻找机遇。该员工持股计划的目标是长期利益绑定而非出于业绩对赌。
梁振鹏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改变第二期回购股份用途并不意味着第一期股份回购后的员工持股计划将有更大可能通过股东大会。该员工持股计划能否最终通过,还要看该计划的合理性和股东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