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成都市政府网站 从成都出发的中欧班列(成渝)号一路向西奔向欧洲。成都日报记者 张青青 摄
昨日是新年的第一天,也是“十四五”开局的第一天,成都和重庆同时举行了“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首列发车”仪式,开启了两地携手合作促进中欧班列发展的新征程。
上午10时许,成渝两地的两列中欧班列满载着电子产品、机械零件、智能家电等,带着新年新气象一路向西奔向欧洲。这是国铁集团首次批准成渝两地统一品牌,并使用统一名称开展品牌宣传推广。作为行业“领头羊”,中欧班列(成渝)号将肩负积极探索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打造合作共建、高效运营的样板。
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成渝两地是全国开行最早、运行最稳定、影响力最大的中欧班列城市,为全国提供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目前,两地采用“枢纽集散+干线直达+多式联运”模式,可覆盖欧洲全域,辐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把我国内陆腹地与欧洲中心腹地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辐射欧亚、串联东盟、多向互联的国际流通体系,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效大通道。
对此次成渝两地的合作,重庆市政府口岸物流办主任巴川江表示,成渝两地合作共建中欧班列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主任杜进有介绍道,两地开展中欧班列深度合作将有利于中欧班列(成渝)优化线路运行、提升运营时效和提高整体服务水平,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更好发挥国际枢纽通道的规模效应和对产业、贸易的集成带动效应,推动两地从内陆腹地向门户枢纽和开放高地加快转变。(记者:杨富 李萌)
原文标题:聆听新年第一声汽笛 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启程
成都日报制图 江蕊松
昨日上午10时许,一声清脆悠扬的汽笛声后,满载货物的两列中欧班列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明媚阳光,分别从成都青白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重庆沙坪坝区团结村中心站同时驶出,沿着那熟悉的万里“卧龙”驰骋,一路向西奔向欧洲。从这一天起,它们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共同名字──中欧班列(成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瑞武,副市长刘筱柳出席了成都的发车仪式。
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此次成渝两地携手积极开展中欧班列合作,充分发挥两地中欧班列在全国的“领头羊”优势共筑“成渝号”品牌,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实施推动畅通“双循环”、唱响“双城记”的具体举措。
巴蜀一家亲,川渝一盘棋。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沿着“一带一路”方向展开新合作,融入发展新格局,开拓发展新机遇,对于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把成渝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助力“十四五”高位开局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合作
全国中欧班列史上首创
两地携手合作共建“成渝号”第一品牌
昨日新年第一天,成都、重庆两地都在中欧班列各自始发地同时举行了首趟“成渝号”发车仪式。车头悬挂的“唱响‘双城记’畅通‘双循环’”红底金色字体,在新年第一缕阳光的映衬下,格外耀眼。
上午10时许,伴随一声清脆而悠长的火车汽笛声响起,成渝两地满载着41个车厢货物的两列中欧班列(成渝)缓缓启动,然后加速飞驰驶离中心站,沿着万里“卧龙”铁轨一路向西奔向欧洲,拉开了成渝两地携手共同推进中欧班列发展的新合作、新征程帷幕。
十多天后,成都的这趟中欧班列将抵达波兰罗兹,重庆的这趟中欧班列将抵达德国杜伊斯堡,分别深入东欧、西欧的交通枢纽。成渝两地始发的两条“巨龙”,把我国内陆腹地与欧洲中心腹地紧密地串联起来,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高效大通道,为国际经贸合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提供有力支撑。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量近5000列,历年累计开行量达14000列,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40%以上,成为全国中欧班列运行中的“领头羊”。重庆和成都是目前国内运输货值最大、辐射范围最广、产业带动最强的两大中欧班列城市。在新发展格局下,站上新起点,迈入新征程,如何深入推进中欧班列共商共建共享,进一步引领和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成渝两地多次展开协商并达成合作共识。
2020年12月18日,国铁集团正式回复称:积极支持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合作发展,为成渝地区物流协同提供支撑;支持成渝两地使用统一名称“中欧班列(成渝)”开展品牌宣传推广,并于2021年1月起以两地中欧班列合计开行数发布相关指标数据。这是全国中欧班列发展史上首次实现两市联合开行。这既体现成渝两地全面响应国家战略号召的决心,也充分反映两地推动深入合作的意愿,共迎相向发展的新未来。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纪寿文称,成渝合作携手培育中欧班列发展新机遇,在RCEP签署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背景下,中欧班列(成渝)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将为西部对外发展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
新格局
强强联手实施“三步走”
提质增效不断增强中欧班列国际竞争力
中欧班列是亚欧各国深化务实合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和明星品牌。2020年6月,为了进一步提高中欧班列运行质量,国家明确支持重庆、成都等5个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以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目前,围绕共同推进中欧班列合作发展,成渝两地在开行计划、线路拓展、合作机制等方面已经达成统筹共识,并明确了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占全国开行总量40%以上的共同奋斗目标。
根据双方合作共识,制定了中欧班列近期、中期和远期“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其中近期目标是将“成渝号”打造成全国中欧班列第一品牌,不断提高“成渝号”国际影响力,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面向欧洲的桥头堡和欧洲投资中国西部的首选地。
同时,围绕统一订舱、提高服务、降低成本、探索标准、合资经营等方面确立了中期目标,包括探索合理高效的市场运营机制,探索构建统一对外的订舱平台,为客户提供高效、便捷的一体化订舱及订单跟踪服务;根据成渝两地产业及客户需求,对成渝两地存在的部分重复线路进行优化,通过共商共议开展线路、场站、口岸、集装箱等资源共享,发挥集成优势,集中力量打造统一对外的精品线路;根据海外市场及操作的实际需求,成渝两地平台公司共同联合在海外成立合资公司,共同拓展“成渝号”欧亚地区市场业务,并对重要的场站节点进行布局,提高境外操作及全程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成渝号”中欧班列国际竞争力。
远期目标方面,在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全面合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西部陆海新通道、航空及水运等国际物流大通道的全方位合作,共同举办高水平国际论坛及展会,扩大川渝两地国际物流大通道影响力和品牌力。通过通道带物流、物流带贸易、贸易带产业,延展全球供应链前后端服务,依托成渝两地综保区及铁路口岸等开放平台,积极开展分拨中心、产业项目的跟进及落地工作,促进两地通道与物流、贸易、产业的融合发展。
四川物流研究院院长王智超认为,中欧班列(成渝)的开行,进一步强化了成渝双核效应,开启了成渝国际铁路港枢纽、链接全球大通道、畅通双循环和对外开放大平台为支撑的全球供应链物流体系时代,这必将加快提升成渝供应链对全球市场要素资源的整合能力,增强头部企业在成渝设立功能性、区域性总部的吸附力。
新机遇
“双子星”彼此互补呼应
勇拓市场空间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其实,在2020年3月底,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就展开了合作探索。3月27日,两地中欧班列满载电子配件、机械制品等货物从成都国际铁路港、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分别驶出,实现中欧班列(成渝)开行数量突破10000列。目前,全国已有超过60个城市开通了中欧班列,成都和重庆的中欧班列运行综合竞争力持续名列榜首,成为引领中欧班列发展的“双子星”。
成渝两地中欧班列开行以来,相继招引博世、保时捷、宝马、盒马、达能、LG、康佳、玉湖等百亿级分拨中心项目落地,2020年带动进出口贸易额超3000亿元。中欧班列(成渝)成为聚集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平台和有力优势,直观地体现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向型产业的高吸附力,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4年前,成都的首趟中欧班列TCL专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发出,无缝对接TCL在波兰的组装基地。该基地是中国在波兰最大的工业制造项目,以前出口主要通过海运,一般要花42天,自从搭乘中欧班列后运输时间节省三分之二,极大地降低了企业供应链综合成本,也改变了其全球市场格局,TCL成都工厂的出口额以平均每年30%的速度递增,目前TCL已将80%的欧洲订单转移至了成都。
“中欧班列拉近了重庆与世界的距离,也拉近了我们与‘一带一路’全球贸易伙伴及全球用户的距离。”重庆东风小康集团董事长张兴海称,未来中欧班列(成渝)发展可期,小康集团将通过专列批量出口乘用车到汽车强国德国,这既是小康集团三十余年来坚定全球化战略的一个标志性进程,也是坚持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发展及国际化布局的一个重要节点。
日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也明确提出:支持重庆、四川、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
此次成渝两地强强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中欧班列发展,既有利于落实国家战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又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时,也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中欧班列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为共建“一带一路”、“十四五”开好新局提供有力支撑。(熊一凡 记者:杨富 ◎摄影:张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