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9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2013年普京反腐:没有碰不得的人

 [复制链接]
  一百多年前,俄国作家果戈理的喜剧作品《钦差大臣》让人们看到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极端腐败。一百多年后,俄罗斯虽已成为世界一极,但腐败依然“如同毒瘤一样,侵蚀着这个国家的肌体”。
封面报道
  一百年来,俄式腐败被形容为一场场堕落的狂飙。每个历史时期,腐败不但有新的成因和表象,还总是与过去的传统融为一体,以至如今,腐败渐渐从政府向司法机关、军队、教育系统扩散,向街头巷陌扩散,甚至扩散到了普通民众的心理层面。
  俄前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认为,80%的官员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行为;调查显示,有29%的个人和56%的企业曾被迫行贿,在那些尚未行贿的人中,也有44%的人“有所准备”……
  腐败严重损害了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声望。近年来,反对派在集会游行中不断打出横幅,“反对统俄党官僚腐败”,非常醒目。
  这一切,令第三次出任总统的普京不得不严阵以待,高调反腐。
  “反腐败斗争中不应该存在‘碰不得’的人,社会公众希望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成功。”2013年2月21日,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伊万诺夫曾作出上述表态。
  一个多月后的4月2日,他披露,当时,为防止金融资产外流,总统普京已向国家杜马(议会下院)提交法案,禁止官员在海外拥有银行账户、持有国外发行的股票以及其他金融票据。目前,这份法案正在由议会讨论,如果获得通过,有望于7月1日开始执行。
  同样是在4月2日,普京签署了一项法令,以推动俄官员收支申报制度获得严格执行,包括申报购入房产、土地、汽车、贵重物品、股票和在海外持有资产的信息,同时解释购入这些资产所用资金的来源。
  据了解,日前,2012年俄罗斯官员收支申报工作已经结束,包括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在内的各级官员已经提交了收支申报表。
  “没有碰不得的人”,“没有不能触碰的领域”,此番财产申报,算是对此的一种注解吗?

狠话·重拳·紧箍咒
  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宣布,对官员和国企领导人,除了监督其收入和资产外,还要监督开支和大宗购置。他发誓,“要把腐败分子清除出政权机关!”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的首次国情咨文以反腐为主题,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环球》杂志特约撰稿人/盛世良(发自北京)
⊙记者:曹妍(发自莫斯科)

  前不久,全球反腐败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了2012年全球清廉指数,在182个国家中,俄罗斯排名第143位。这一排名,甚至还不如塞拉利昂和尼日尔等非洲不发达国家,仅稍强于利比亚、伊拉克、索马里、阿富汗等动乱国家。
  就此,富有幽默感的俄罗斯人编了个笑话:国际组织评审年度各国清廉指数,俄罗斯出人意料地由头年的垫底变为荣登前十名。俄国官员透露:“那是因为咱给评委送了礼……”
  近来,俄舆情调查机构列瓦达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腐败已经与贫穷和通胀一起,成为俄民众最关注的问题。
  而事实上,这些年,尤其是2012年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宫以来,普京在反腐问题上没少下功夫,他的一系列组合拳,已打遍整个俄罗斯。

“公仆们”平均每天要捞10亿美元
  普京反腐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早在2000~2008年的前两个总统任期内,他就采取了高级官员财产申报、设立公开举报制度等措施。
  2008年梅德韦杰夫出任总统后也曾放出狠话,要惩治腐败“这一俄罗斯社会重症”。他设立总统反腐败委员会,亲自担任主席,并颁布了《国家反腐败纲要》和《反腐败法》,甚至具体规定,官员只能接受价值在3000卢布(1卢布约合0.21元人民币)以下的礼品。
  然而,这十余年,俄罗斯的腐败之风不仅没有刹住,反有变本加厉之势。
  梅德韦杰夫估计,不法官员勾结商人每年侵吞国家资金达3000亿美元。专家则估算,俄罗斯目前每年用于腐败的流动资金总量为3500亿美元,这就是说,“公仆们”平均每天要捞10亿美元。
  俄罗斯内务部经济安全和反腐败总局公布的2011年的数据显示,俄官员平均每人受贿30万卢布,远高于2010年的6.1万卢布。最易受贿的是负责政府采购的人员,其受贿所得一般都存在境外。
  俄媒体披露,腐败官员平均每次收受贿赂的金额如今已经攀升到27000卢布,比3年前激增近3倍。如今受贿案数量达49000件,比3年前增长26%,其中有35000件已经触及刑法。
  俄前总检察长乌斯季诺夫认为,80%的官员有不同程度的腐败行为。
  ……
  腐败严重损害了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声望。自2011年底以来,反对派在集会游行中不断打出“反对统俄党官僚腐败”的横幅,非常醒目。
  这一切,令第三次出任总统的普京不得不严阵以待,高调反腐。
  第二天,电力高管及其副手被解职
  其实,在第三次入主克里姆林宫之前,普京就已经进行了一场“预热反腐”,电力系统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当时,普京授意自己的头号心腹、时任副总理的伊戈尔·谢钦拿改革不力、问题频出的电力产业开刀。
  在2011年12月的一次电力产业会议上,普京将谢钦提交给他的调查报告拿出来,愤怒地说:“在被调查的352名电力产业高管中有162名,约一半,与总数达385家的商业组织有联系。”
  也难怪普京发怒,这385家商业组织要么是这些电力高管的亲属或心腹经营的电力服务企业,要么就是在海外注册的用于转移他们财产的离岸公司。
  会议上,普京予以一一揭露,有3名高管甚至被他毫不留情面地点出了姓名。第二天,这3名电力高管及其副手共13人,全部被解职接受调查。
  砍掉一半“特权车”
  在俄罗斯,有一种车挂有特殊车牌,车前悬挂国旗,有的车顶上还有警灯。它们不仅不遵守交通规则,不受限速约束,甚至还经常有交警开道。
  这种车被称为“特权车”,它们常常是俄罗斯高官们的“坐骑”,有时也会被高价“出租”给商人。由于车顶装有警灯,它们可以在街上横冲直撞,免受处罚。
  近些年来,“特权车”经常违反交通规则并导致多起事故,引起不少民众强烈不满。俄罗斯民间相继开展的一些针对“特权车”的抗议行动,不仅得到了民众的支持,甚至还得到一些交警的默许。
  普京在2012年总统竞选时承诺,大幅减少“特权车”数量。胜选后,他于5月19日签署总统令,将俄全境的“特权车”削减一半,同时严格排查非法使用情况。
  总统令于7月1日生效。根据这份总统令,俄罗斯全国共有569辆交通工具可以安装警灯和警笛,此前这类车辆的数量大约为1000辆。总统令规定,仅国家保安局分管安全事务的人员和受国家保护的人所乘车辆可以安装警报装置,禁止不分管公共安全的官员使用警报装置。
  克里姆林宫说,这一举措旨在“提高交通安全”,停止“不恰当使用”警报装置。
  20年来第一位因腐败而丢官的部长
  2012年10月25日,世界“俄国通”组织“瓦尔代俱乐部”的成员在莫斯科郊外诺沃奥加廖沃总统官邸的宴会厅前喝着香槟和威士忌,等待与普京共进午餐。预定时间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未见总统身影。普京最终还是来了,但似乎有点心不在焉。
  原来,当天早上,警方突袭搜查俄罗斯国防服务公司董事会成员、前国防部财产司司长叶夫根尼娅·瓦西里耶娃的住所时,居然在这位34岁的金发美女家里撞见了她的老上级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而事后部长竟然要求把自己列入参加搜查的人的名单!
  而普京的迟到正与此相关。
  俄罗斯近年来搞军事改革,把部队的后勤业务外包给了新成立的公司。俄罗斯媒体披露,隶属于国防部的国防服务公司将该部拥有的一些建筑和地块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售,比如,一些地块在出售前使用国防部的国家预算资金建设了高档别墅区,但仍按照空地的价格出售。在这种操作中,一些官员牟取了私利。
  除了国防服务公司,另外一家军队下属的后勤保障公司也涉嫌套取国家预算资金。根据最新的调查情况,这两起案件给国家造成的损失超过67亿卢布。俄罗斯联邦侦查委员会副主席索罗奇金说,这在过去几年是从未有过的。多名涉案国防部官员已经被立案调查。
  据调查,这些交易是在瓦西里耶娃的主使下进行的。瓦西里耶娃和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既是大学校友又是邻居,两人关系密切。
  据俄《生意人报》报道,从瓦西里耶娃家中发现的现金、名贵珠宝、古董、名画等价值1000万美元。瓦西里耶娃当时要求留下一些东西作纪念,称其中不少是谢尔久科夫送给她的礼物。
  而其他一些媒体的报道更为这起案件增添了桃色。英国《星期日电讯报》报道说,瓦西里耶娃是50岁的谢尔久科夫的情人,谢尔久科夫的桃色丑闻惹恼了其岳父、副总理祖布科夫,是后者一手安排了这次搜查。事发后,谢尔久科夫紧急求见普京。于是,普京会见“瓦尔代俱乐部”成员的时间推迟了一小时……
  尽管谢尔久科夫求见了普京,但11月6日,普京还是解除了他国防部长的职务。
  虽然各路人士对谢尔久科夫倒台的真正原因进行了不同的解读,但不少专家认为,国防部长的落马可以被视为俄当局试图严惩腐败的一个信号──谢尔久科夫是俄罗斯20年来第一位因腐败而丢官的部长。
  贪腐案密集曝光
  2012年11月初,谢尔久科夫黯然下台,但近来被反腐风暴刮倒的,另有不少高官。
  俄罗斯前农业部长斯克伦尼克就是其中的一位。俄罗斯国家电视台1台11月底播出调查纪录片称,这名女部长此前在担任俄罗斯农业租赁公司总经理一职时,涉嫌挪用高达390亿卢布的联邦预算拨款。稍早时候,俄罗斯媒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强力部门已经掌握了足够多的资料,可能很快对她进行刑事立案,她在法国的住所也可能被冻结。目前,斯克伦尼克被软禁在法国的住宅里,正在接受进一步的调查。
  反腐风暴之中,“弱不禁风”的高官们还有:
  地区发展部前副部长、现彼尔姆州州长帕诺夫被撤职查办并逮捕,罪名是侵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9300万卢布资金;航天公司在“格洛纳斯”全球定位系统研制过程中侵吞近1/3经费,数额高达65亿卢布,总经理乌尔利奇被解除职务;卫生部、科教系统等部门官员也相继曝出贪腐丑闻。
  俄罗斯这段时间密集曝光贪腐案,其层次之高,数额之大,实属罕见。这些迹象似乎表明,俄罗斯领导人下决心从打击高层腐败和净化权力机关着手,反腐要动真格的了。
  2012年12月12日,普京重返克里姆林宫后的首次国情咨文即以反腐为主题。他发誓,“要把腐败分子清除出政权机关!”听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制度上的“紧箍咒”
  除了拿腐败官员开刀,普京的反腐风暴中,不容忽视的另一点就是试图从制度上解决腐败问题。在国情咨文中,普京已表达出相关意向:对官员和国企领导人,除了监督其收入和资产外,还要监督开支和大宗购置……
  2012年12月21日,俄罗斯立法机关国家杜马(议会下院)通过法案,禁止国家公职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在规定期限内拥有海外资产(不动产和银行存款),规定期限指的是官员任职期间及离职后3年以内。违者将被处以500万~1000万卢布的罚款,或被判处最高5年的有期徒刑,并在3年之内不得担任公职。
  自2013年起,俄公职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在购买房产、土地、交通工具、有价证券、股份时,如果支出数额超过家庭最近3年收入总和,则必须申报并说明资金来源。证明大额支出收入来源的信息将在相应政府部门网站上公布,在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基础上,这些信息将在媒体上公开。法案于2013年1月1起生效,但是从2012年1月起的交易也将被检查。
  禁止拥有海外资产、监督官员大额开支只是俄罗斯给官员新加的“紧箍咒”。其实,俄罗斯于2008年通过的《反腐败法》,已经确立了预防和打击腐败的主要原则,为国家反腐斗争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反腐败法》中最关键的一条是,自2010年起,公职人员及其家庭成员需申报薪水收入、房产和银行存款。截至2013年初,记录公职人员最近3年家庭收入的数据已经完备,这也使得对官员大额支出进行监督具有了理论上的可行性。
  此外,俄高层还在试图寻找更多办法治理腐败。总理梅德韦杰夫早些时候表示,除了强调“制度反腐”,媒体应该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样可以更迅速地达到社会希冀的结果。

寡头时代的终结
⊙记者:曹妍(发自莫斯科)

  俄罗斯的寡头是诱发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去十余年间,普京与寡头的斗争也是其反腐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实际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的和国家政权的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俄罗斯的寡头问题源于叶利钦时代,当时,俄罗斯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伏尔加汽车公司的后台老板别列佐夫斯基、“大桥”公司总裁古辛斯基等7人被称为七大寡头。他们控制着俄罗斯最大的几家银行、最大的几家石油天然气公司以及大多数新闻媒体,其触角几乎伸至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这几个大寡头同时又与叶氏家族成员尤其是叶利钦的女儿季亚琴科等保持着良好的个人关系,并为后者在国外购置了多处奢华的不动产。作为回报,寡头们在克里姆林宫及政府中被安排了重要职务,叶利钦遇到重大政治决策和人事安排问题都要先同他们商量。当时,在俄罗斯普通人眼中,寡头政治就是腐败的代名词。
  这些寡头们曾经有过相当长时间“呼风唤雨”的生活。但是普京上台后,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早在普京出任代总统时期,他就解除了叶利钦女儿季亚琴科总统顾问的职务,这让各路寡头倒抽了一口凉气。
  成为总统之后,普京声明同寡头们划清界线、保持距离。此后,他又多次表示要结束俄罗斯的寡头政治经济时代,树立国家政权的威信。
  在2000年会见“库尔斯克”号核潜艇遇难艇员家属时,普京言辞激烈地抨击了寡头们。他说,这些人在私有化过程中钻法律的空子,以极低的价格夺取了一些大型企业和许多媒体的控制权,他们是导致俄罗斯经济衰退的罪魁祸首。
  普京从经济层面入手解决寡头问题,首先是重拳打击寡头们的经济违法犯罪行为,此外,普京也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寡头垄断的政策。在就任总统半年之内,普京就整治了两个寡头首领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2003年选举前夕,普京再次出手,解决了另一个寡头首领霍多尔科夫斯基。
  从2000年开始,别列佐夫斯基在英国政治避难,今年3月23日,他被发现死于其伦敦近郊的寓所内。目前,古辛斯基躲在以色列,霍多尔科夫斯基因欺诈、逃税、洗钱和盗取石油等罪名被投进监狱,其他几个大寡头也破产的破产,隐退的隐退,再也不能兴风作浪了。
  立法严厉 执行坚决
  程敏
  “总统反腐,立法先行”,这是俄罗斯元首们反腐的基本做法,比较而言,普京反腐出台的法律是最严厉的,执行起来也是最坚决的。
  叶利钦时代,在两届总统任期内,俄罗斯社会动荡、贪腐盛行。1992年,俄政府推出了第一部《反贪污贿赂法》。1997年,叶利钦签署了第一个关于公职人员申报财产的总统令。但是,上述法令均未取得实效。
  2000年,普京在誓言“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之际,就启动了强势反腐的进程。从2002年起,俄政府围绕公务员体系制定颁布了一系列反贪腐法律,包括《俄联邦国家公务原则法》等。2003年,普京签署总统令,成立总统直属反贪污贿赂委员会,此后还在各级检察机关设立了反贪监督局。
  2012年下半年以来,普京在俄罗斯再次掀起反腐浪潮,所颁布的各类法令之严厉世所罕见。
  普京反腐的另一个特点是运动化。他一贯强调,应该多次发起反腐运动,惩治官员。2004年1月,普京在反腐败工作会议上指出:“俄罗斯的腐败阶层实际上已经组成了一个个黑社会,不仅官员腐败,各行各业都有腐败现象。”在随后的几年里,他多次掀起反腐风暴,撤掉多名涉嫌贪污的官员。
  最近的一次反腐风暴起始于2012年下半年,先是俄罗斯前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被普京闪电般撤职,随后,俄多名政府高官应声而倒,反腐风暴持续至今。
  与以往相比,普京此次发起的反腐运动所涉及的官员级别更高,行动更快。对于那些腐败多年但一直未被惩治的官员,普京这次都下了狠手,采取了果断措施。
  普京此轮反腐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特征是借助了媒体手段。以往的反腐行动多数都是悄悄进行,释放的信息非常有限,但这一次,俄政府在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放了在任和离任部长腐败丑闻的纪录片。尽管纪录片是深夜播出,但依然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媒体的广泛参与使这次反腐风暴成为最高调、最透明的反腐运动。普京借助媒体公开官员腐败丑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并对其他官员起到了警示和心理震慑作用。但这种高调反腐也产生了一些副作用,媒体大力宣传的效果虽然震慑了官员,却也吓坏了老百姓,他们对俄罗斯的腐败现状感到失望,甚至不相信政府能够彻底根治。
  普京对贪腐现象深恶痛绝,但一些媒体评论说,俄罗斯要想根治贪污受贿,需要的不是特别严酷的法律,也不是各种高调的运动和宣传,而是坚持到底的决心。
  2010年后,俄罗斯在法律上彻底废除了死刑,因此,即使是罪大恶极的贪腐分子也不会被判处极刑,这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贪腐分子的嚣张气焰。近年来,俄罗斯一些正直的官员、记者因揭露腐败而遭到打击报复的消息屡见不鲜,俄民众对此深感不满,不少人支持恢复死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领导人在反腐败问题上缺乏决心,反腐运动就只会流于形式,很难产生长期效果。
  有88%的俄罗斯人向国家机关寻求解决问题时曾遭遇过冷遇和刁难;有53%的俄罗斯人承认,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有过贿赂别人的经历。
  《环球》杂志特约撰稿人/冀思宇盛世良
  前不久,俄罗斯国内进行了一次网络调查──“谁能帮助俄罗斯打击腐败?”结果显示,接受调查的人中,5%选择“国际法庭”,3%选择“总统”,3%选择“司法机构”,还有1%选择“总理”和“国家杜马”。剩下的80%以上的民众作何选择呢?他们认为,在反腐问题上,谁都无能为力。
  俄罗斯民众对于腐败问题的无奈,可以说有着深刻的背景。从沙俄到苏联,再到现在的俄罗斯联邦,这头“北方巨熊”身上的腐败,像虱子,又像毒瘤,总是挥之不去,治之不愈。而俄罗斯历史的每个时期,腐败不但有新的成因和表象,还总是与过去的传统融为一体,尤其是,千百年来集权体制下的官僚主义,遭遇社会变革时期的管控缺失,俨然成就了一场场堕落的狂飙。
  “其实我们大家都在偷”
  俄罗斯的历史似乎起源于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弗拉基米尔一世时期,文化贫弱的基辅罗斯(俄国的前身)面临了第一次选择──定何种宗教为国教。君主最终选择了东正教及其所代表的拜占庭集权主义文化,摒弃了天主教及其代表的多元主义传统。这次宗教的皈依,奠定了俄罗斯千年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君主的权力至高无上,宗教领袖唯君主马首是瞻。而这种绝对权力必然导致的绝对腐败,也成了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
  十七世纪晚期,沙皇彼得一世在欧化改革中革除了昔日臃肿庞杂、职责混乱的衙门系统,代之以职责分明、人员精干、效率明显提高的近代官僚体制。然而,改革并没有抑制住腐败。在现代化的外衣下,官僚体制再次成了腐败的源泉──俄国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为官员所把持,腐败变得经常化、规模化。
  彼得一世时期的腐败官员数不胜数,他们的贪污数量之巨也常常令人咋舌,战功赫赫的缅希科夫将军就是一个典型,据说,“只要路经的地方,他盗窃拐骗、徇私舞弊、巧取豪夺、敲骨吸髓,无所不为。”
  在乌克兰,他把15000名农奴据为己有。在波兰,他迫使一些领主以极低的价格出让大片土地。他侵吞用于自己部队给养的军费,利用自己的影响换取高额的赠献,还私自征用粮食。
  缅希科夫通过巧取豪夺得来的财产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他的富丽堂皇的府邸在圣彼得堡首屈一指,府邸内部是个名副其实的宫廷,其排场之豪华,花费之巨大,无人可比。
  当时,还有人曾引证据说是“俄国领导人”的话写道:“每征收100卢布的税款,只有30卢布进入国库,其余的钱被有关的官吏们拿去分掉了。”这里的“俄国领导人”可能就是彼得一世,虽然他也痛恨腐败,但腐败蔓延之广,又令他在决心清理之时不得不有所顾忌。
  据史料记录,彼得一世曾命令总监察官雅古任斯基起草一道诏令,要严厉惩处一切犯有盗窃国库罪的人。他指示,谁盗窃国库的钱如果够买一根绳子,那么就用这根绳子将谁绞死。总监察官反驳说,“其实我们大家都在偷,只不过有的人比别人偷得多一点,巧妙一点罢了。”彼得认为他说得有理,诏令不得不被撤销。
  “不顾一切地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
  苏联成立后,很多西方学者进入这个新国家,希望领略这个新政权的魅力,但他们很快发现,腐败的毒瘤仍然存留在其肌体之中。
  其实,上世纪30年代以前,苏联在政治上一度非常清明,很多文件和报告也一再提到要坚决反对贪污腐化、反对官僚主义。但随着官僚体系的成熟、官僚任命制度的僵化,民主集中制逐渐被架空,监督机构逐渐失效,腐败现象开始迅速蔓延,而且更多地呈现出集体化和制度化倾向。这两种腐败倾向与自彼得一世时期开始的官僚主义传统合为一体,成为红色旗帜下的阴影。
  苏联的腐败首先表现为官员特权繁多,进而演变为自上而下的特权思想泛滥,最后发展为固化的特权制度。这种特权制度一直延续至苏联解体前夕。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就曾在苏联敏锐地观察到了“特权阶层”和“新贵族阶层”的出现,他写道,他们“正在不顾一切地把自己变成一种特殊的阶级”。
  据记载,斯大林本人拥有无数座“专用别墅”,其家庭的豪华生活完全由公费开支,就连斯大林身边的警卫长之类的工作人员都享有很大的特权,他们不仅全部拥有乡村别墅,还有专车服务,生活待遇堪比政府部长。
  苏联的终结者、俄罗斯第一任总统叶利钦曾在《我的自述》一书中描述他第一次走进专属别墅时看到的情景:“在入口处,别墅的卫士长迎接我,先向我介绍此处的服务人员──厨师、女清洁工、卫士、花匠,等等。然后,他领我转了一圈。单从外面看这个别墅,你就会被它巨大的面积所惊呆。走进屋内,只见一个50多平方米的前厅,厅里有壁炉、大理石雕塑、镶木地板、地毯、枝形吊灯、豪华家具。”“就连我这个政治局候补委员,这样的级别,都配有3个厨师、3个服务员、1个清洁工,还有1个花匠。”
  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开始,苏联高级干部的一切家庭生活费用──包括汽车、别墅、仆役等──由政府开支已经成为一种“制度”。除此之外,他们还享受着生活用品的特殊供应、工资上的特殊津贴,在有些地区,甚至还出现了在禁猎林区为某些领导人组织狩猎的现象。苏联时期,不仅政府要员享受着特殊待遇,他们的亲属也得以“利益均沾”,奢侈之风甚嚣尘上。
  苏联时期腐败的另一种表现是官员贪污受贿活动猖獗。
  上世纪60年代,苏联《消息报》曾报道,莫斯科精神病防治所一个附属工厂的厂长伙同他人,收买了社会保安机关的监察员、稽查员、巡视员等人,获得了几十部针织机和大量原料,然后同许多工厂、手工业合作社和集体农庄搭上关系,变卖国有资产,从中赚了300多万卢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曾发生过两起高官贪腐大案: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的女婿、内务部副部长丘尔班诺夫捞了几十万卢布;某共和国领导虚报棉花产量,骗取了国家10亿卢布。
  见得更多的则是“日常腐败”。过去有这么一则笑话:交警求见交通局长,“我老婆生孩子……”“补助你200卢布,行了吧?”“能不能多给点,局长同志……”“得了,干脆把限速牌给你用一天,你随便罚!”交警乐得屁颠屁颠地走了。
  1987年戈尔巴乔夫推行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之后,苏联官员的贪污活动规模更大,用苏共原中央书记利加乔夫的话说:“一股可怕和无孔不入的营私舞弊势力,简直是一瞬间,大约一两年时间,就取代了几十年间在苏共和整个社会中滋长并泛滥的营私舞弊分子……这股寄生势力就像繁殖很快的马铃薯甲虫一瞬间吃光马铃薯的嫩芽那样,很快就使改革的幼芽枯萎了。结果,一个奋起实行改革的国家就这样失去了平衡,受到动摇,现在己坠入深渊。”

畸形的“影子经济”世界
  1990年,俄罗斯人迎来了另一个选择,全盘西化──接受所谓的西方民主制度,抛弃原有的社会主义制度。但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贪腐现象如井喷般爆发,各种腐败行径乘着转轨期间法制和行政管控的极度缺失,俨然发起了一场“突进运动”。
  转轨时期,除了传统的行政腐败继续存在外,“影子经济”及所伴随的经济投机现象成为各种腐败现象的主源。
  所谓“影子经济”,即非市场的官方资源被随意加以利用,并连续不断地转化为市场的“影子”。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原有的法制与新涌入的市场经济因素不配套,很多国有资产界定不清,一些手中掌握权力的官员便开始利用这种漏洞把自己领导的企业、农庄变成“私有财产”,以此攫取巨额利润;另一些手中握有支配物资、产品大权的国家官员和管理人员则利用手中的方便条件,通过承包、租赁、虚报产值、投机倒把等手段大发横财。
  如果说这种行径在苏联时期只是小打小闹的话,那么在转轨时期的俄罗斯就可谓肆无忌惮了。
  俄罗斯寡头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案件曾向世界诠释了什么是“影子经济”。1995年年底,在大规模抵押拍卖阶段,他的梅纳捷普银行买走了尤科斯石油公司78%的股份,霍多尔科夫斯基由此跃升为俄罗斯首屈一指的石油巨头。后来《华尔街日报》报道说,他所出的3091亿美元仅仅比起拍价高出了900万美元,另外三家银行的出价几乎是他的两倍,但却被官方认定为资质不合格。这个案件中,巨额国有资产被廉价变卖,严重损害了俄罗斯国家利益,少数人却因腐败大发横财。
  很多俄罗斯学者指出,转轨时期,“影子经济”已经一步步机制化:形成了“影子”行为规范,如用虚假合同套取现金;在特定主体间出现了稳定的“影子经济”关系形式,如强力部门工作人员“保护”特定企业家的生意;出现了新型组织,如专门的基金会成为商人和强力部门之间的中介……各个方面相互联系,构成了一个畸形的“影子经济”世界。
  在这种氛围中,腐败的主体渐渐从政府向司法机关、军队、教育系统扩散,甚至扩散到了普通民众的心理层面。
  俄罗斯列瓦达民意调查中心前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有88%的俄罗斯人向国家机关寻求解决问题时曾遭遇过冷遇和刁难;有53%的俄罗斯人承认,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有过贿赂别人的经历。
  俄罗斯社会舆论基金会2008年9月的一份调查显示,有29%的个人和56%的企业曾被迫行贿;在那些尚未行贿的人中,也有44%的人准备向俄公职人员行贿。
  大街上和社区里的“贿赂”
⊙记者:曹妍(发自莫斯科)

  俄罗斯高层的腐败《环球》杂志记者接触不到,但日常生活中的腐败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俄罗斯,很多事情需要花钱才能办得成,这些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打点实为“贿赂”,但常常被语义缓和地称为“礼物”。和警察打交道、到医院看病、上幼儿园、去学校读书等都需要送“礼物”。
  记者的中国同事有一次违章停车,车子被俄罗斯交警拖到了交管所的停车场,然后同事和俄罗斯雇员伊戈尔去提车。手续办了一半时,交警说,去旁边等半个小时。还是雇员伊戈尔更了解俄罗斯的“国情”,他去附近的小超市买了瓶伏特加,藏在裤腰里。回来之后,他一边跟交警搭话并展示出身上藏着的伏特加,一边用身体遮挡住其他交警的视线。办事的交警心领神会,随手拉开左手第一个“收礼专用抽屉”,伊戈尔悄悄地将酒放到抽屉里,于是手续顺利办完了。
  还有一次,记者本人和俄罗斯雇员叶甫盖尼出去采访,叶甫盖尼开车时,看到前边路段没车,就猛踩了脚油门。没想到,前边停着一辆警车。交警鸣笛示意我们停车,然后向叶甫盖尼出示了超速照片,并开出了1000卢布的罚单。叶甫盖尼和警察交涉了一下,最终达成协议──罚款500卢布,但不给票。
  根据俄罗斯的医疗制度,部分基本药物是免费的,医生可以在医保报销范围内给病人开价格不等的药物。俄罗斯雇员尼古拉去看牙医时,医生暗示他:“我可以给你开最好的药。”这时,尼古拉就要偷偷塞给医生一些钱,以求得医生开更好、更贵的药物。
  近几年俄罗斯幼儿园入园名额紧缺,不少地区的孩子一出生就要排队等名额。一些家长为了能让孩子按时入园,得给幼儿园负责人送钱。一些大学生在考试前要给老师塞钱,以求考试通过。一些求职者给管招聘的人塞钱,以求能进入公司。一些住户要给物业人员一些小钱,以便需要修的东西尽快修好。一些外来移民在俄罗斯登记居住、打工等各个环节,都要上下打点。
  在雇员尼古拉看来,家长给老师送些钱或者礼物,以希望老师更多地关照自己的孩子,这只能算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而不能算是“贿赂”。
  但总统普京谈及反腐时却说,“我们也需要关注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大街上和城市里向人们敲诈钱财,牢记这些令人们感到担忧的情况。我们还需要关注社会领域发生的情况,例如在教育和医疗领域,尽管谈论这些领域令人感到不适。”

俄罗斯反腐的6个启示
  世界各国,有的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当作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阶层、群体利益的手段,有的将其当作政治斗争的武器,这种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当作工具和手段的态度,虽然也能在某一个时期、阶段,对某些行业和群体的腐败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不可能彻底有效地打击腐败。
  齐晓安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一个国家的反腐败工作能否取得成效,不能仅仅看一时一事,而应当历史地、客观地看其对腐败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是否符合实际。俄罗斯政府的反腐败工作尽管短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效果,但其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是有积极意义的,其作用在将来会逐渐显现。这些举措,对其他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一是最高领导集体的决心。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集体,只有把坚决惩治腐败,积极预防腐败,建立廉洁政府,实行清明政治当作执政的历史使命,对腐败行为采取“零容忍”的态度,才能从根本上研究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政策措施并坚决地贯彻执行,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使“腐败”行为真正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由此,清正廉洁,风清气正的政治文明才能实现。
  纵观世界各国,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中所采取的态度不尽一致,有的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当作缓解社会矛盾,调整社会阶层、群体利益的手段,甚至有的将其当作政治斗争的武器,这种将惩治和预防腐败当作工具和手段的态度,虽然也能在某一个时期、阶段,对某些行业和群体的腐败行为起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作用,但不可能彻底有效地打击腐败。相比之下,二十一世纪以来,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重拳出击打击腐败,誓言“要把腐败分子清除出政权机关”,即是俄最高领导集体惩治腐败的决心和信心的宣示。
  二是适合本国国情的反腐措施。以实行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和公开制度为例,将政府官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这是目前廉洁国家通行的阳光防腐措施,是已被实践证明了的预防腐败的好措施。但是在俄罗斯,全社会贪腐行为泛滥,社会各阶层对贪腐行为在文化上普遍认同,不顾这种客观现实而照搬一些廉洁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的做法,又缺少必要的宣传、准备和过渡,很难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支持和配合。在这样的状态下,即使是好的预防腐败措施也难免在实践中流于形式。
  所以,一个国家制定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政策措施时一定要认真分析本国国情,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能够得到社会大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的措施和办法。经过局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后再全面推广,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反腐要纳入国家总体规划。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一项历史性课题,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像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在经济社会转轨过程中,社会矛盾比较集中,腐败问题比较严重,更要充分认识到反腐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在反腐工作中,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社会各个领域腐败的现状、产生原因、发展趋势,以及人民群众对这些腐败行为的态度,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总体战略规划,并将其纳入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中统筹考虑。这个战略规划,既要有长期工作目标和愿景,又要有近期切实可行的阶段性工作任务和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四是为反腐提供法律保障。惩治和预防腐败是一项原则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每项预防措施的实施,对每一个腐败分子的惩处都需要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否则在反腐工作中会步履维艰,难以深入。
  对于俄罗斯政府制定的《反腐败法》等法律法规,发展中国家可以此为借鉴,结合自身实际,尽快研究以立法的形式明确本国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原则、目标和领导体制、机制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此外,还要对政党和政府多年来制订的一系列有关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进行认真清理,对那些经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修订,经过立法程序上升为法律。
  五是理顺反腐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的贯彻和落实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应当由专门的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来从事,目前像俄罗斯等国已采取了相关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此为鉴,发展中国家应当认真研究专业的反腐工作机构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模式,我国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预防腐败工作机构,充分发挥专门工作机构和专业人员的职能作用和专业特长,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
  六是探索反腐的技术措施。反腐工作不仅需要理论指导,还需要技术支持。在反腐工作中,俄罗斯采取编制易受贿赂职位名册和建立预防腐败综合电子数据库等措施,就属于技术反腐范畴。发展中国家在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中应当研究探索切实可行的技术措施,比如在权力系统内部引进控制技术,查找权力运行过程中容易发生不廉洁行为的风险点,运用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对这些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制定防范和控制风险的措施,保证权力运行的规范有序;通过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将政务的内容、规律、规则、标准、政策、制度等固化于程序之中,用电子程序的“刚性化”,严格规制权力运作,堵塞腐败漏洞,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借助互联网运行中的“实时化”功能和强大的收集信息能力,广泛收集网上舆情,及时发现腐败线索,为惩治和预防腐败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学院教授)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问天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问天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问天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问天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问天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问天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我是歌手》激将法请歌手:你怎知你不会赢 禽流感冲击下的养鸡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15:24, Processed in 0.3744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