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596|回复: 18
#
跳转到指定楼层

[新闻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明年开启环球航次

 [复制链接]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级,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深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中使用,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的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在全球载人潜水器中,“蛟龙号”属于第一梯队。目前全世界投入使用的各类载人潜水器约90艘,其中下潜深度超过1,000米的仅有12艘,更深的潜水器数量更少,目前拥有6,000米以上深度载人潜水器的国家包括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除中国外,其他4国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深度为日本深潜器的6,527米,因此“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海试成功到达7,020米海底,创造了作业类载人潜水器新的世界纪录。
  北京时间6月27日11时47分,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6月3日,“蛟龙”出征以来,已经连续书写了5个“中国深度”新纪录:6月15日,6,671米;6月19日,6,965米;6月22日,6,963米;6月24日,7,020米;6月27日,7,062米。
  下潜至7,000米,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载人到达全球99%以上海洋深处进行作业的能力,标志着“蛟龙”载人潜水器集成技术的成熟,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17日16时30分左右从南海一冷泉区海底回到母船甲板上,三名下潜人员出舱,标志着“蛟龙”号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首次下潜任务顺利完成。

2013-04-27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验收会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02所进行  蛟龙号.jpg  保存到相册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日本人最恨的中国明星 谁是四川人?
18#
 btkj 发表于: 2019-2-11 10:08: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明年开启环球航次

源自:青岛政务网
原文标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明年开启环球航次

  青岛日报2月10日消息,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了解到,根据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安全保障制度管理体系有关要求,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日前在青岛组织召开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转段工作会,与会领导及专家充分肯定了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前期工作,认为潜水器目前技术状态已经具备转段条件,可以转入水池试验阶段,并对后期水池试验、海上试验等工作进行了部署。
  据悉,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修与技术升级工作在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科学应用与性能优化”及大洋专项“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大修”等项目的支持下开展,旨在确保潜水器技术状态与安全性能、提升潜水器作业能力、提高潜水器的可维性与可用性。目前,潜水器已经完成总装及陆上联调工作,即将转入水池试验阶段,全面验证潜水器技术状态。
  据介绍,蛟龙号从2009年至2012年接连取得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7000米级海试成功。下潜至7000米,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截至目前,蛟龙号已成功下潜158次,据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总工程师丁忠军此前透露,“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计划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执行环球航次。深海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人类未来发展的蓝色空间。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能够下潜7000米的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探索深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7#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4-25 22:08: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抵达南海作业区 26日将进行今年南海首潜

源自:新华网
  [“蛟龙”号抵达南海作业区26日南海今年第一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科考队员25日上午抵达南海作业区,正式展开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的科学考察,即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区选址和科学调查。25日进行常规科学调查,26日“蛟龙”号将进行南海今年第一潜。

  新华社“向阳红09”船4月25日电(记者:刘诗平)“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和科学家们25日上午抵达南海作业区,正式开展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科学考察。预计“蛟龙”号将于26日展开今年南海第一潜。
  “向阳红09”科学考察船是5月24日下午2时从三亚锚地向作业区进发的。科学家们抵达作业区后即刻展开常规调查:用温盐深仪(CTD)进行海水温度、盐度等调查;安装箱式取样器,准备提取海底沉积物样品;进行其他一些常规调查设备的安装和测试。
  本航段现场指挥部与所有潜航员对本航段潜次及下潜人员进行了具体安排。26日,天气状况允许的情况下,“蛟龙”号将进行今年南海第一潜。
  本航段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蛟龙”号载人深潜优势,在南海北部开展1000米级多金属结核采集系统海试区的选址,获取多金属结核采矿试验工程所需海底地质、深海环境参数。同时,“蛟龙”号将在南海海山链区和陆坡区进行载人深潜,以海洋地质学调查为主,兼顾海洋生物学调查。
  本航段科考原定4月9日至5月7日进行,现调整为5月13日结束本航段,因此“蛟龙”号下潜及相关作业也作出相应调整。
  中国大洋38航次第二航段总指挥邬长斌说,我们根据本航段执行时间调整情况制定了南海调查任务调整方案,对第二航段“蛟龙”号载人深潜的潜次和常规调查任务作出调整。
  “目前的作业时间与原先计划有所压缩,本航次任务更加繁重,我们将以保证安全为第一要务,认真准备、精细操作,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任务顺利开展。”邬长斌说。
  自今年2月6日开始的中国大洋38航次科考,共分三个航段:第一航段在西北印度洋进行科学调查,第二航段在南海开展采矿试验区选址及科学调查,第三航段在雅浦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展开科学调查。
16#
 一眼 发表于: 2017-3-10 17:48:00|只看该作者

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兄弟”今年出海

源自: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蛟龙”号的“兄弟”今年将出海──专访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胡震
  新华社记者 刘诗平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西北印度洋调查区域频频深潜、屡有斩获,“蛟龙”号的“兄弟”──正在研制中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何时能出海?它有哪些创新和亮点?新华社记者近日就相关问题采访了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胡震。

何时潜深海──正在总装联调,年中将海试
  作为“蛟龙”号的副总设计师,胡震参与了“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随后又多次随“蛟龙”号出海。如今,作为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总设计师,胡震又将见证另一条“龙”的诞生和入海。
  胡震说,“蛟龙”号立项之初,我国研制过的最深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一次艰难的技术跨越。“蛟龙”号海试成功后,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关键技术的研制开始提速,攻克了钛合金载人舱球壳、超高压海水泵研制、低噪声一体化推进器研制及充油锂电池研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目前,正在开展总装联调,预计年中将进行海上测试,‘蛟龙’号将迎来一位‘弟弟’,进一步满足科学家的深海科考需求。”胡震说。

为什么研制──技术推进和科研需求
  胡震说,“蛟龙”号出海后,科学家对深海作业能力提出了更多需求,而大洋中脊和我国南海地区等一些科考热点大部分在4500米以浅。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与“蛟龙”号在深海科考方面可以很好地互补和合作。
  同时,“蛟龙”号研制过程中,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培养了一支深海装备研发队伍,把这些技术能力和队伍建设继续往前推进,有助于发展我国自主创新的一套深海装备技术体系,为我国更好地走向深海奠定技术基础。
  “向深海进军,体现我国技术和工业化水平能力,同时也可为国内原来很多技术的突破找到应用的窗口。”胡震说。

有哪些创新──诸多亮点照亮深海
  胡震说,“蛟龙”号研制走的路线是自主设计,一部分是国际合作,载人潜水器技术的核心--载人舱耐压球壳便利用了俄罗斯的材料和加工工艺,部分传感器、推进器等部件也是引进的。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则在国产化方面取得了突破,高压钛合金载人舱和机械手等都实现了自主研制。
  “以钛合金载人舱耐压球壳为突破口,将整块钛合金板直接冲压成半球形,以电子束焊接缝合,最终经受住了严格的耐压测试,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的载人舱耐压球壳实现了自主研制。”胡震说。
  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在框架的局部结构和总体构型上进行了全新布局和设计革新,进一步提高了潜水器维护的有效空间,降低了设备安装的操作难度。与此同时,使用寿命更长的充油锂电池研发成功,也可大幅降低使用成本。
  胡震说,与“蛟龙”号相较,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本身有不少亮点:拥有5个观察窗,满足更多视角科学观察;载人舱同为3座,但有楼梯方便出入舱;舱内操控界面更加舒适;为科学应用提供了更多搭载接口,具有更好的扩展能力。

如何探深海──“兄弟”增多,深海全覆盖
  “深海设备不断提升,有效助推着我国的深海探测与科研。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是整个深海作业体系中的一个环节。目前国家正在实现潜水器的谱系化,包括载人、无人潜水器,各有侧重和互相配合地进行深海作业,相辅相成。”胡震说。
  目前,我国已形成从1000米、4500米、7000米到万米级全海深潜水器能力。
  与此同时,国家海洋局正在联合地方政府推动载人潜水器谱系化工作;科技部表示,深海潜水器谱系化科研攻关将继续定位于载人深潜器和无人深潜器相结合、浅水至全海深作业相结合、深海自治与遥控探测及作业装备相结合。
  除了“蛟龙”号的“弟弟”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今年将出海,它的“哥哥”万米级载人潜水器也已经开始研制,预计2020年完成研制。踩在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的肩膀上,万米级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用钛合金研制已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新型高强度高韧度可焊接钛合金,采用该合金制备的全海深载人潜水器载人舱缩比件顺利通过压力试验,已成功完成载人舱半球的冲压。
  “从‘蛟龙’号到现在,我体会最深的是这十几年,国内适应深海的新材料、新技术比较欠缺,对技术进步和应用存在不足,没有形成产业化链条,市场面比较窄,制约了高技术的产业化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对深海的认识有限,需要发展各种各样的深海潜水器和作业工具,去探索深海的未知世界。”
  胡震说,如今,各类深海潜水器竞相取得突破。希望更多用户利用这些深海装备去探索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同时进一步促进深海装备更好地发展。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5#
 西蜀教师 发表于: 2015-3-17 10:47:00|只看该作者

中国7千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科考任务返回

源自:新华网
  我国7000米级载人深潜器“蛟龙”号完成了在西南印度洋近四个月的科考任务,17日上午返回位于青岛的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13次下潜,首次发现海底热液喷口“大烟囱”,采集到700多种生物样品。(晓洁、旭东)
14#
 小姑凉可爱 发表于: 2015-2-4 09:2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水面支持系统现故障 潜水器未按预定回收

源自:新华网

  资料图:蛟龙号深潜器出水瞬间
  新华网“向阳红09”船2月4日电(记者: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日在西南印度洋执行下潜科考,在回收潜水器时,船舶上的水面支持系统出现故障,无法按预定规程将潜水器回收至母船,现场随即启动应急预案。
  “蛟龙”号于东四区时间3日17时10分(北京时间21时10分)左右完成第100潜次作业浮至水面。水面支持系统的A型架在起吊潜水器时左侧马达突然漏油,A型架无法起吊潜水器。
  为保证潜水器安全,“蛙人”及时将连接潜水器与A型架的主吊缆解开,潜水器在水中漂浮,母船“向阳红09”随即密切跟随潜水器,并保持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
  在出现该情况后,现场立即启动了应急预案,工程技术人员和船员抓紧时间抢修A型架。原计划在简单修复后用单马达驱动起吊潜水器,但为安全起见,且船上有A型架马达备件,现场指挥部决定立即更换损坏的马达。
  记者了解到,“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舱内的生命支持系统可在正常情况下供三名下潜人员72小时内使用,应急情况下可延长至84小时。
  目前,A型架部分功能已经恢复,马达备件更换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A型架马达备件更换将于4日凌晨完成,4日天亮后回收潜水器。“向阳红09”船正通过VHF与潜水器内三名下潜人员进行定时联系,潜水器状态正常,舱内三名人员状况良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3#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8 18:4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印度洋深潜创中国深海科考多个第一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向阳红09”船1月18日电(记者: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母船“向阳红09”正在驶往毛里求斯路易港补给的途中。在刚完成的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中,“蛟龙”号共成功下潜9次,创下中国深海科考的多个“第一”。
  航次现场指挥部总指挥于洪军介绍说,在这个航段,“蛟龙”号首次到南半球下潜,首次到印度洋下潜,这是“蛟龙”号在具有地形复杂、高温极端环境特征的深海热液区的开创性应用。
  另外,“蛟龙”首次在超慢速扩张西南印度洋脊活动热液系统开展了载人深潜探测,对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及合同区外不同类型的热液系统进行了精细调查研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春辉表示,这为热液生物区系的划分以及洋中脊大规模碳酸盐岩的成因研究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样品和数据。
  据介绍,在这个航段中,“蛟龙”号还首次获得西南印度洋脊的热液流体样品及特征;首次精细开展了不同热液区的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首次在西南印度洋脊东段确认低温热液区等。
  “蛟龙”号母船在毛里求斯补给后,将于24日起航继续前往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务。
12#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5-1-16 02:4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科考采集到30厘米长粉红未知生物

源自:新京报

  水下拍摄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采集到的铠甲虾。

  “蛟龙”号采集到的未知粉红色生物。
  1月14日,“蛟龙”号在西南印度洋龙旂热液区执行印度洋科考首航段的最后一次下潜。“蛟龙”号采集到一透明生物以及一只30厘米长、直径3厘米的粉红色生物,随船科学家尚不能确认它们是何种生物。
⊙记者:张旭东 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1#
 远方的雁 发表于: 2015-1-3 03:2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勘探合同区下潜

源自:京华时报
  昨天,“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在西南印度洋中国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执行下潜科考任务,并首次搭载中国第二批潜航员学员下潜。
  这次下潜主要任务是探索热液口作业方式,测定热液喷口温度、采集流体和烟囱体样品,在热液口布放硫化物生长仪以及高温检测传感器,在低温热液中布放定殖架和微生物原位培养装置,并采集岩石和生物。
  中国是世界上首个就3种主要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均拥有专属勘探矿区的国家。除西南印度洋1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硫化物合同矿区以外,中国还拥有东北太平洋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及西北太平洋海底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矿区。
原文标题:蛟龙号下潜西南印度洋)
10#
 天朝明志 发表于: 2014-12-27 11:27:00|只看该作者

蛟龙号在印度洋海底采集到硫化物碎片

源自:中国政府网
“蛟龙”号在印度洋海底采集到“烟囱”碎片
  新华社“向阳红09”船12月27日电(记者:张旭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26日在西南印度洋圆满完成第88次下潜科考,这是“蛟龙”号在印度洋首次执行科学应用下潜,采集到硫化物“烟囱”碎片及岩石矿物样本20公斤。
  硫化物“烟囱”也称“黑烟囱”,其成因是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在附近的海底,像“烟囱”一样堆积起来。硫化物“烟囱”作为一种海底矿藏日益受到关注。
  现场指挥部副总指挥李向阳说,东四区时间12月26日7时26分(北京时间11时26分),“蛟龙”号开始下潜,9时25分到达预定深度,15时抛载返航,17时33分回收至甲板。本次下潜“蛟龙”号最大下潜深度3782米,水中时间10小时13分钟。
  这次下潜由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潜航员唐嘉陵担任主驾驶,搭载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肖湘和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张同伟。下潜中进行了潜水器系统状态复核,完成了测深侧扫系统功能复核,初步探查了非活动硫化物区域范围,在非活动硫化物区域内进行了现场地热、溶解氧测量与取样,获取了硫化物“烟囱”碎片及岩石矿物样本20公斤,还进行了大范围环境参数测量与近底海水采集。
  “我们还采集到了海底沉积物样品,这对海底热液区微生物研究很有价值,”肖湘说。
  根据现场指挥部决定,下潜结束后“蛟龙”号母船启程奔赴新的作业海区,预计29日晚抵达。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正在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科考任务,为期120天。这是“蛟龙”号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和距离最远的一次征程,预计下潜20次。
原文标题:“蛟龙”号在印度洋海底采集到“烟囱”碎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泡泡老忍者 发表于: 2014-11-25 15:07:01|只看该作者

中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赴印度洋科考

源自:新华网
  新华网江苏江阴11月25日电(记者:张旭东、杨维汉)中国自主研发设计并海试成功的7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5日从江苏江阴起航赴西南印度洋执行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中国大洋35航次)第二、三航段任务,这是“蛟龙”号首次赴印度洋和海底热液区作业。
  随船科学家、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陶春辉告诉记者,此次“蛟龙”号将在西南印度洋的4个海底热液区作业,其中1个热液区是活动的,也是科学家最为关注的。
  “我们对此区域热液活动已进行了多次调查,这次是要发挥‘蛟龙’号定点、精细作业优势,进行微观调查,取得以往调查设备和手段所不能取得的认识。”陶春辉说,“‘蛟龙’号在这个海区作业将对此区域的资源和环境评价起到重要作用。”
  海底热液活动区中的热液硫化物是目前日益受到国际关注的一种海底矿藏。它的成因在于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金、银、铜、锌、铅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应形成硫化物沉积到附近的海底,像“烟囱”的形状一样堆积起来,又被称为“黑烟囱”。
  2011年,中国在西南印度洋获得1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蛟龙”号此次印度洋之行就是在这个矿区作业。
  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主任刘峰介绍,目前中国共在国际海底区域取得了三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的海底矿区,除了西南印度洋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外,还有2001年在东北太平洋获得的7.5万平方公里多金属结核矿区和今年4月在西北太平洋海底获得的3000平方公里的富钴结壳矿区。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在国际海底区取得具有专属勘探权和优先开采权海底矿区最多的国家。”刘峰说,“此前,‘蛟龙’号在多金属结核矿区和富钴结壳矿区都进行了下潜作业,这将是‘蛟龙’号首次赴海底热液区较多的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作业。”
  潜航员唐嘉陵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海底热液区是“蛟龙”号从未去过的特殊海底地形,生物环境和地形相比之前去过的多金属结核区和富钴结壳区复杂的多,不确定因素也更多一些。
  唐嘉陵说,有些热液喷口距离海底垂直距离达几百米,而热液喷口直径只有几十厘米。潜航员要操作“蛟龙”号先爬上一个很陡的坡,有些坡度有七八十度,然后操作潜水器倚在热液口并保持一个很好的稳定状态,这对潜航员操作的要求很高。
  据了解,此前“蛟龙”号作业没有明确的作业点,试验性应用中试验性目的更多一些。而之前通过其他调查工具对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勘探合同区已进行了多次调查,了解到很多信息,这次“蛟龙”号试验性应用中将更偏重应用,要求“蛟龙”号“指哪打哪”,作业目标和作业点非常明确,难度也就更大。
  2014~2015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试验性应用航次高级顾问刘心成表示,“蛟龙”号印度洋科考还面临维护保障新人多和下潜人员多的挑战。“蛟龙”号保障团队正在由研发设计团队向业务化运行团队移交,研发人员大幅减少,很多维护保障人员需要在航次中不断学习。
  据了解,此次“蛟龙”号还将搭载很多新式作业工具,对这些新设备和作业工具进行验证,并拓展“蛟龙”号的功能。新作业工具包括热液保压取样器、海底高温帽、多参数化学传感器、宏生物取样器以及海底长期观察的设备和工具。
  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于25日从江苏江阴正式起航后,预计12月16日停靠毛里求斯港补给,12月21日从毛里求斯前往调查海区开展第二航段调查任务,预计2015年1月21日返回毛里求斯补给,2015年1月24日,从毛里求斯前往调查海区开展第三航段调查任务。整个科考任务结束后,“向阳红09”船再次靠泊毛里求斯补给,预计2015年3月19日返抵青岛。
  “蛟龙”号载入潜水器于2012年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世界上同类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2013年步入试验性应用,取得了丰富样品和科学成果,帮助科学家在南海发现了新的物种。此次“蛟龙”号计划在西南印度洋科考中下潜20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9 21:13, Processed in 0.702001 second(s), 1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