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136|回复: 7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蜀虎 发表于: 2002-8-21 08:45:2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2002-08-21日:去能海上师故乡

 [复制链接]
⊙作者:雷康/编


  我,一个平常心的人,十分敬业地、真实地记录下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我的口号就是:见证历史,我求真历史,我延续历史。

  2002-08-08日更改〖本站〗的名字,由原来的“天府茶馆”「标识tfcg.net」更改为〖巴蜀网〗「标识phoer.net」,并开通【论坛】栏目。
  2002-08-16日《四川日报》的「人物写真」版以《雷康:“数码”走四川》为题对〖巴蜀网〗和作了报道。
  自2001-08-24日买了个3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后,昨日又借钱买了个500万像素的,算来,自130万开始这已是第三个数码相机了。
  的中学同学赵纯远是学建筑的,也喜欢文化,对的事一直给予支持。他有一家三级资质的装饰公司,近日新买了个小轿车,今天约绵阳市为他刚完工的一个装饰工程拍摄效果照片,同行的有赵纯远公司的员工刘程旬、还有的亲兄弟雷强
  这是第一次在四川省的第二大城市逗留,不幸的是,近日患了感冒,身体有些不舒服,无精神采风。

一路顺利,进了城后直接到铁牛广场附近的一家中国建设银行的营业点,这就是赵纯远的公司刚完工的装饰工程
地点:XXX街·涪城区·绵阳
时间2002-08-21 11:15:30
在拍摄完室内装饰后,应邀为中国建设银行该营业点的职员拍摄。左起:XXX、XXX、XXX、杨虹、谭琴、XXX、张蜀嘉
地点:XXX街·涪城区·绵阳
时间2002-08-21 11:50:50
离开建行营业点后,赵纯远绵阳市工作的同学约我们在西山附近请我们吃饭,但后又因其同学有事而取消邀请
地点:西山·涪城区·绵阳
时间2002-08-21 12:30:36
中午同行的我们四人在一家中餐馆吃饭后,来到不知名的河边「不知其名,请您赐教于」的草坪上喝茶,一边休息,一边等赵纯远的同学
地点:XXX河·涪城区·绵阳
时间2002-08-21 13:49:24
佛教的一位高僧──能海上师特别感兴趣,故向赵纯远提出回程时,绕道专门去能海上师的故乡汉旺镇去看看,因大家都没有去过,于是拿出地图看去汉旺镇的道路。左起:赵纯远雷强
地点:XXX河·涪城区·绵阳
时间2002-08-21 14:11:42
黄桷树下纳凉,赵纯远的同学唐雪春来了后也帮助寻找去汉旺镇的最佳线路。左起:因感冒不适躺在椅子中休息的、XXX、赵纯远刘程旬,远处停放的是赵纯远的车
地点:XXX河·涪城区·绵阳
时间2002-08-21 14:41:44
摄影雷强

相关标签
  雷康

提示
  ①以上文字说明中有相关的超链接,可点击进入!
  ②摄影雷康
  ③最佳效果请看主站history/2002/20020821a.htm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九寨沟景区85%景观迎客 双龙海瀑布首亮相 成都MM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2-9-14 13:45:4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2002-08-21日(下):去能海上师故乡

⊙作者:雷康/编


  我,一个平常心的人,十分敬业地、真实地记录下我身边所发生的事,我的口号就是:见证历史,我求真历史,我延续历史。

  三点过离开绵阳市,我们同行的四人随车一同前往德阳市所辖的县级市绵竹市的汉旺镇,去寻找能海上师的遗存。当路的左边出现一个古塔时,我们停下了车,买门票进去看个究竟。

一门三孝”塑像,纪念东汉时期的大孝子姜石泉「孝孙,别名安安,在正中」手握《孝经》,姜诗「孝子,别名士游」和庞三春夫妇。“一门三孝”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祠,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从此至今,已近两千年,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被宋代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家园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
地点三孝园·孝泉镇·旌阳区·德阳
时间2002-08-21 16:10:58


元代顺帝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修至七层终止,其弟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明代正德十三年(公元1481年)·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该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13层,高37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
地点三孝园·孝泉镇·旌阳区·德阳
时间2002-08-21 16:18:14


园子不大,但大分幽静,这是龙护舍利宝塔下的茶桌,人们在这里打牌下棋,左二刁烟者为守塔人
地点三孝园·孝泉镇·旌阳区·德阳
时间2002-08-21 16:19:30


涌泉跃鲤”池,池边是藏龙井亭(1991年新建),亭内有一仿古大钟。亭右侧是“鸿夷宫”茶园,供游人歇足休憩
地点三孝园·孝泉镇·旌阳区·德阳
时间2002-08-21 16:22:04


1988年仿照以前的姜孝祠新修的三孝园大门,一辆停在路边的大货车十分杀风景。左起:赵纯远刘程旬
地点三孝园·孝泉镇·旌阳区·德阳
时间2002-08-21 16:24:28
摄影雷强



  离开三孝园后,我们继续前行,依然晴空万里,车窗前方渐渐地出现了一抹朦胧的高山。不久即到达了目的地,心中的风水宝地──汉旺镇。这是川西北的一座小镇,位于两座大山夹击的河谷内的开阔地带,两座山东边的叫曙光山,西边的叫紫薇山,两山之间的河流名叫绵远河,是沱江水系的主流,河水来自更深的横断山脉边缘的雪山──雪宝顶,因而汉旺镇也就自然成为了沱江第一镇。

神武汉王塑像,由德阳市的罗平出品。传说汉代光武皇帝刘秀曾经就是在东边的曙光山中读书,小镇的名字“汉旺”就是缘于四川话的“汉王” [size=-1]本图已在2002-09-10日的《四川日报》第10版发表
地点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6:57:56


街边的亭台楼阁
地点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04:06


紫薇山远眺,特取沿公路栽植的盛开的紫薇花为前景。紫薇为千屈菜科紫薇属,学名:Lagerstroemia indica. L. 紫薇原产中国,紫薇为花叶灌木,又名无皮树、满堂红、百日红。由于花期特长,7月至10月花开不断,故名百日红。紫薇能吸滞粉尘,在水泥厂内距污染源200米~250米处,每平方米叶片可吸滞粉尘4042克。因此,它是城市、工矿绿化最理想的树种,也可作盆景,通常种在隔离带,与乔木草坪搭配。宋代诗人杨万里诗赞颂:“似痴如醉丽还佳,露压风欺分外斜。谁道花无红百日,紫薇长放半年花。”明代薛蕙也写过:“紫薇花最久,烂熳十旬期,夏日逾秋序,新花续放枝。
地点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14:2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2-9-14 16:45:03|只看该作者
镇南的“雄秀紫薇”牌坊,右边车上的是
地点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17:38
摄影雷强


  进“雄秀紫薇”牌坊前行,沿新修的水泥公路不久即到柏林公园门口,柏林公园为南宋抗金名将张浚之父、理学名儒张栻之祖父张咸及其计氏的陵园,早在清代,即享有“蜀中理学推绵竹,天下祠堂数柏林”的美誉。买票进入公园,却发现这里荒芜人烟,除了我们四人,十分寂静,若大的公园内不见他人。

宋代爱国名将岳飞送张浚北伐诗手迹碑廊,宽7米,高3米,气势恢宏,内容充满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26:24


雷强在碑廊背面留影。背面刻绘有宋代南宋爱国名将张浚,和其子著名理学家、教育家·张栻,以及其父母雍国公张咸和秦国夫人计氏的人像。画像上是张浚张栻的手迹书法作品,右边是紫岩张氏谱系一览「见下图」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27:40


紫岩张氏谱系一览。
一世:张九皋,自尚书郎历唐、徐、宋、襄、广五州刺史,岭南节度使,封南康县伯,后移居长安(西安)。其兄张九龄(673~740),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一贤相。(《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二世:张抗,赠右仆射。
三世:张仲方(765~837),贞元中,擢进士宏词,历散骑常侍、京兆尹。左迁华州刺史。入为秘书监。皋有9子,39孙。孙子辈以仲方最有名,历仕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帝(779~840),官至谏议大夫,封曲江县伯。开成二年卒,年七十二,赠礼部尚书,谥曰成。(《新唐书·列传第五十一》、《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载仲方为九皋曾孙)。
四世:张孟常
五世:张克勤
六世:张浔
七世:张崇纪(或纪)。
八世:张璘,入川时任唐僖宗(873~888)国子监祭酒。传三世而迁绵竹,到南宋初年出了宰相张浚、理学大师张栻,史称其族尤大。
九世:张庭坚
十世:张文矩,英年早逝。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由夫人杨氏带着北走汉州绵竹县仁贤乡,归依外祖父家生活,文矩这一支因此而移居绵竹
十一世:张纮,迁绵竹
十二世:张咸,进士出身,封雍国公。
十三世:张浚(1097~1164),字德远,号紫岩居士,汉州绵竹人。政和进士。建炎三年(1129年)任知枢密院事,力主抗金,并建议经营川陕,被任为川陕宣抚处置使。次年因东南形势紧张,乃集军反攻,牵制金军。后用吴蚧等坚守秦岭北麓,使全蜀安堵。绍兴四年(1134年)再任枢密,次年为宰相,重用岳飞、韩世忠,废黜席懦的刘光世。秦桧执政后,被排斥在外近二十年。曾在永州(今属湖南)贬所连上五十疏,反对议和。三十一年金完颜亮攻宋,才重被起用,封魏国公,主持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的北伐,因将领不和,符离之战失利,又被主和派排挤去职。著有《中兴备览》等。葬宁乡官山。(《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
十四世: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宇乐斋,号南轩,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官至右文殿修撰。曾主教岳麓书院8年之久,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著有《南轩集》(《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道学三》)。明代名相张居正(1525~1582)为其十二世孙,(《明史·列传第一百一》)。
……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29:00


水边有一排参天的柏树不知已枯死了多少年,而枯干却依旧矗立云天,在这冷清的天地间似乎在哭诉它们的不幸与悲哀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33:52


能海上师画像,“绵竹历代名人馆”陈列着绵竹历代名人的画像与生平简介。据查,名人馆的建筑原是寺庙,刚被改建,并正式改名为公园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36:36


融72行彩塑的民俗馆,1998年11月竣工。馆名由吕济民于1998-2-20日题写
地点:七十二行民俗馆·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39:40


民俗馆内以川西地区从古至今普通百姓赖以谋生的七十二种职业为题材,以大型浮雕和彩塑的形式,再配上各种音响,立体地再现了历史的创造者们平凡而真实的形象,具有典型的川西民俗风情特色。雕塑制作为谭家文
地点:七十二行民俗馆·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41:20


雷强在算命塑像旁留影
地点:七十二行民俗馆·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43:06


赵纯远坐在“飞霞遏云”的客堂上
地点:七十二行民俗馆·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45:12
摄影雷强


看西湖镜
地点:七十二行民俗馆·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46:20


【老照片回顾】看西湖镜
地点老成都民俗公园·人南立交桥·武侯区·成都
时间2001-12-31 13:47


墓碑上为“宋封雍国公张咸之墓”,旁有秦国夫人计氏墓。两墓相依,墓前置石俑四、石马二、石狮二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55:56


新塑的十二生肖塑像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56:10


雍国公张咸和秦国夫人计氏的两墓相依,墓前放置有石俑以及石马、石狮等动物,这些石像雕刻得栩栩如生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57:06


出来时,天色已暗,赵纯远把原停在门口的车开走,重新拍摄大门
地点柏林公园·汉旺镇·绵竹市·德阳
时间2002-08-21 17:59:36

  知道汉旺镇,是从了解能海上师开始的,因而很早就起心到念要来能海上师的故乡去寻找上师的遗存,尽管来到这里后,并没有见到上师的故居,却发现这里还是很多名人的故乡,特别是宋代紫岩张氏大家族,但还是决定本纪实的标题仍以能海上师为题。




提示
  ①以上文字说明中有相关的超链接,可点击进入!
  ②摄影雷康
  ③最佳效果请看主站history/2002/20020821b.htm
[此帖子已经被用户于2007-1-22 11:40:35编辑过]
4# 金佛山
 楼主|蜀虎 发表于: 2007-1-22 11:54:58|只看该作者

[转帖]绵竹张栻祖墓的历史考察

赵海萍 蔡东洲/文
  【摘要】张浚张栻家族成员中至少有7位卜葬于四川绵竹。宋孝宗时张氏家族营造了以张栻祖父母张咸夫妇坟墓为中心的柏林陵园。这座陵园受到明清官府的着力保护,遗迹存留至今,蕴含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张栻;祖墓;张氏家族;柏林陵园
  四川绵竹是南宋重臣张浚、理学宗师张栻的故里。据历史文献和石刻资料,张栻的祖父张咸、祖母计氏皆卜葬于绵竹市汉旺镇柏林坝。千年过去,其祖墓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对四川绵竹张栻祖墓进行了实地踏勘。现将这次学术考察的结果,并结合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张栻祖墓的变迁及其价值略加考论。


  绵竹张氏乃唐朝宰相张九龄之弟九皋之后裔。朱熹《张公(浚)行状》中记载:“公讳浚,字德远,本唐宰相张九龄弟节度使九皋之后,自九皋徙家长安。……五世祖仕僖宗时为国子祭酒,从幸蜀,因居成都,寿百有二十岁。长子庭坚,以荫为宝符郎,后不仕。宝符之子即沂公也。沂公早世,夫人杨氏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遂为绵竹人。”[1]张栻《夔州路提点刑狱张君墓志铭》亦称:“予家自唐岭南节度由曲江徙长安,国子祭酒由长安徙成都。再世,高祖讳文矩,早捐馆舍。夫人杨氏挈孤,依外家于汉之绵竹,今绵竹之张皆自高祖出也。”[2]所谓“沂公”,即绵竹张氏始祖张文矩。
  这两段材料清楚地告诉我们,张氏在唐宋时期有过三次迁徙:第一次是张九皋因仕宦由韶州曲江迁往京城长安;第二次是唐末国子祭酒张磷随僖宗入蜀,因居成都;第三次为宋初沂国公张文矩妻杨氏因夫早死而携三子徙绵竹,依外家,而为绵竹人。第三次迁徙后,绵竹便成为张氏家族的聚居之地,并存留有大量张氏家族的相关遗迹,诸如为纪念张浚而建的紫岩书院(今绵竹中学)、为纪念张栻而建的南轩书院(今南轩中学)。同时,绵竹也成为张氏家族成员的卜葬之地。据宋代文献和地方史志记载,卜葬绵竹的张氏家族成员至少有7位:
  张纮与其妻赵氏的合葬墓的地点有两种不同说法:一在绵竹西南乡。张纮,乃张浚之祖。民国二十五年(1935年),绵竹文人黄尚毅为之立墓额曰“翼国公张纮之墓”。次年此墓垮塌,当地农民取出一墓志碑,交县民教馆保存。时任绵竹女子中学校长的西华师范大学教授傅平骧先生曾见过此碑,并将其登记人《名胜古迹调查表》。文化大革命时原碑佚失,唯存拓片,现翻刻重立于柏林陵园。20世纪90年代,地方文史工作者再次探寻此墓,却不知墓址所在[3]。二在绵竹汉旺柏林坝。民国《绵竹县志》载:“宋张纮墓,在县北二十五里柔远里,即今汉旺乡之柏林坝。”因年代久远无法确证,但在绵竹境内是无疑的。
  张咸及夫人赵氏、计氏墓葬在绵竹县汉旺镇柏林坝,以其地古柏参天,俗称“大柏林”。现存两墓系20世纪末修复的,而《宋贤良张公碑》则是晚清翻刻的。张咸,字君悦,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绍圣元年(1094年)再中贤良方正科。张咸夫人计氏在其夫早逝的艰难境况下把张浚兄弟抚育成人。自明嘉靖以来,这座张栻祖墓受到历代官府的保护,存留至今。
  张椿墓在绵竹县北20里的永祚乡。据张栻《通判成都府事张君(椿)墓表》载,张椿为张钺之孙、张漫之子,与张栻同为张纮之曾孙,张栻称其为“从兄”。张椿幼孤,由张栻之祖母秦国夫人计氏养育。张椿后来以叔父张混致仕恩补将仕郎,于孝宗干道八年(1172年)十月甲子葬于绵竹永祚乡之原[4]。
  张棁墓在绵竹县北15里的武都乡。税乃沂国公张文矩之后,据张拭《夔州路提点刑狱张君(榄)墓志铭》,张棁之父注,祖钧,曾祖绚,与张栻同高祖文矩,张栻称之为“从兄”。张棁,绍兴二年进士,淡泊名利,多施仁政,积官至朝请大夫,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十二月甲寅朔,葬于绵竹县之武都乡[5]。
  张栎墓在绵竹县北,今左有白云庵,白夫人墓附焉。民国《绵竹县志》归张栎为张氏家族成员。当系与张栻同辈的张氏大家族成员。
  张然墓在绵竹县普闰乡。民国《绵竹县志》载:“张然,魏公裔也,官南宋节度使,墓在北里普润乡廪生袁琢堂界内,为土人所掘。张宗得其墓志,欲控上台。时沈琢如令是邑,恐累贫民,赚志毁之。张宗无据,事遂寝。而修《志》未载,殊为可惜。”张械《通判成都府事张君(椿)墓表》明确记载:“子男三人:然,迪功郎。”[6]张然乃张椿之子。张构在重新刻立《张咸墓碑》的中有“曾侄孙通直郎新差知资州资阳县然”之语[7]。可知,张然曾任资阳知县。
  张庶及夫人赵氏墓在绵竹县普闰乡。张庶乃张浚兄湃之孙。魏了翁《张唏颜(庶)墓志铭》称:“汉绵竹张君庶字唏颜,取同邑赵氏。庆元五年(1199年)秋,赵夫人寝疾,医久不效。十月辛未,君以二子圯、墀及二婿如县之普闰乡柔远里卜干山之原,吉,曰:‘即死,则葬于是,以赵袱。’明日癸酉,夫人卒,君哭之恸,亦卒。圯、墀以明年二月壬寅遵治命,合葬君、夫人。”[8]可见,张庶与其妻赵夫人于庆元六年(1200年)二月合葬在普闰乡柔远里卜干山之原。
  张氏家族唯两核心人物张浚张栻没有归葬四川绵竹,而客葬湖南宁乡。隆兴二年张浚临终对张栻兄弟说:“吾尝相国家,不能恢复中原,尽雪祖宗之耻,不欲归葬先人墓左。即死,葬我衡山下足矣。”张栻、张构兄弟遵照遗嘱,移柩潭州,“以是岁十一月辛亥葬于衡山县南岳之阴丰林乡龙塘之原”[9]。朱熹《右文殿修撰张公(拭)神道碑》云:“淳熙七年春二月甲申,秘修撰、荆湖北路安抚、广汉张公卒于江陵之府舍。……其弟衡州史君构护其柩以归葬于潭州衡阳县枫林乡龙塘之原。”[10即父子同葬一处,但具体地点与朱熹所载略有出入,张浚父子墓址在湖南宁乡县沩山南官山附近。在元朝时张浚父子之墓就已被毁,时人苏天爵说:“张魏公世家西蜀,薨葬衡山之麓。愚官鄂省,访问故家遗俗,则乔木无存,不胜怀贤之感。”[11]


  四川绵竹境内张氏家族成员的坟墓,多因年代久远,不可探寻,唯有汉旺柏林坝的张咸及夫人计氏墓因得到历代官府的着力保护而得以存留至今。
  张咸夫妇坟墓当始建于北宋末期至南宋前期。《宋贤良张公碑》载:“元符二年夏五月初四日,以疾终于成都普福僧舍,享年五十二。大观二年三月初十日,葬于普润乡柔远里之新兆。”[12]即张咸去世于元符二年(1099年),下葬于大观二年(1108年)。此时张氏家族并不显赫,只是卜葬大柏林而已,还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大规模的陵园建设。到南宋前期,张氏家族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张浚因平定“苗刘之变”,帮助高宗复辟帝位而倍受高宗宠信,出将人相,尽管因在对金朝的问题上与高宗政见不合而被排除于朝廷之外,但高宗对他还是恩宠有加。据朱熹《张魏公行状》载:“时绍兴二十有五年也。……而太夫人遽薨。”[13]太夫人,即张浚之母计夫人。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的张氏家族已十分显赫,除张浚这位重臣外,其兄弟子孙多有一官半职,有足够的实力对大柏林陵园进行宏大的建设,从柏林陵园残存的石俑、石羊等规模看,这座陵园当建造于计氏去世以后。
  孝宗淳熙时,浚子构担任临安知府,以“碑文漫灭”为由,重新刻立了其祖张咸的墓碑。历代相续的地方文献在收录《宋贤良张公碑》后还有一段注文曰:“碑文漫灭。淳熙十二年,孙朝散郎、权尚书兵部侍郎兼知临安军府事、两浙西路安抚使构得副墨于故庋中,亦废迷人名氏。属承议郎敕行在诸军审计司许及之为之书,因曾侄孙通直郎新差知资州资阳县然、曾孙通直郎新差知潼川府犍为县兼来调官,俾立石于墓下。”《咸淳临安志》卷四十八载,淳熙十三年(1186年),张构确为临安知府[14]。重新刻立张咸墓碑应该有其他原因,因为此时距张咸坟墓初建不到80年,四川又无战乱相毁,不可能就“漫灭”了。更让人费解的是如此重要的家族文献连作者姓名也不可知晓,张构亦不去考寻。因而,我们有理由认为,墓碑的重新刻立极有可能是根据两宋之际的政治局势和思想潮流变化而为的。
  这座陵园并未逃脱宋末兵燹的劫难而完好地保存下来。明朝嘉靖中,四川巡按刘黻亲自踏勘张咸夫妇坟墓,其《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中称:“今丘垄岑寂空山,自宋去今三百余年,故迹渐湮,墓侧之地,久没于民,未经修理。本职亲诣墓所,勘得二冢俱在,山径甚荒。”[15]至于造成这一惨状的原因,刘氏没有直接交待。依时局推测,张氏陵园应该毁于宋末战火。南末后期,蒙占攻人四川,蜀人纷纷东逃以避战祸,世家大姓更是举家迁徙。据虞集记述当时的情形说:“会国朝以金始亡,将并力于宋,边兵入蜀,蜀人受祸惨甚,死伤殆尽,千百不存一二,谋出峡以逃生。”[l6]如此,则陵园无人看管,加上蒙古军及随军西僧、商人劫掠财物成性,所到之处,无所不为,由于贪图宝器,世家大姓、皇亲贵族的陵墓难于幸免。西僧杨琏真珈盗发绍兴南宋帝后陵寝就是明证。绵竹在宋代为望县,而经宋末元初的破坏,降为下县,以至在“至元十三年以产少并人州”[17]。可见,尽管没有直接文献资料记载此时张氏陵园遭到毁坏,但可以想象它亦无法逃脱这场浩劫。
  明朝嘉靖中,柏林张氏陵园得到官府大规模的修复,而这次修复的倡导者便是时任四川巡按的刘黻。刘黻,字伯绣,湖南衡阳人,正德二年(1507年)进士,嘉靖初年任四川巡按,其倡导、主持修复柏林陵园的情况,备见他本人上奏朝廷的《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及杨廷和撰写的《宋丞相魏国张公父子祠堂记碑》。
  刘黻修复柏林张氏陵园盖萌念于嘉靖初湖南宁乡县令胡明善在宁乡建张浚张栻父子祠堂。据杨廷和记载:“会衡山刘侍御黻持节按蜀。过家,见而悦之,既至蜀,以告予,谓予魏公乡后学也,属为文,刻于神道之右;且檄下广汉,访其遗胤。”[l8]这就是说,刘黻到四川上任前在宁乡见过胡明善所建祠堂,且对胡氏之举十分赞赏,到任后不仅嘱闲居在家的杨廷和撰写祠堂记,而且檄下寻访张氏后裔。刘黻在《访求贤后裔主守祠墓疏》中翔实地陈述了修复张栻祖墓的理由和具体措施:“除给发官价,买到附近民田四十亩,修立享堂书院一所,以为看守拜吊之地。但前项享堂原无祭祀,坟墓无人主守,若至年远,亦复废弛。及照张氏,四川广汉人,为今绵竹县,有无嫡亲子孙,川湖隔省,无由查考,理合开陈。伏乞行令有司访求,起送前来,主司祠墓,则久废之典,庶儿可举矣。等因到州,行令该县访查去后,续据申州遵依,传集里老绅衿人等,查勘得张氏子孙不知何时式微,止有祠堂一所,中有张氏父子塑像。又浚父张咸、母计氏秦国夫人、前母赵氏坟墓俱葬县北普润乡,坟碑三通存,志俱皆崩灭,不能全识。并查汉州张氏父子亦有祠堂,俱无祀典,拟合就行回报等因到。臣照得,宋室南迁,国家多难,张浚奋不顾身,以图恢复;子参谋幕府,综理微密,又能讲明正道,上以启告其君,下以淑诸后学,俱可为难矣……今父子邱垅荒落数千里外,故乡之地,子姓无传,诚为可悯。仰惟我祖宗以来醇崇正学,凡先贤有功国家及斯民者,俱蒙录其后人,崇以礼祭。而陛下登极以来,主张吾道,作兴斯文,尤为特盛。倘念张氏父子成立之难,比照旧例,凡张浚及子拭二冢祠宇在宁乡,及旧祠之在绵竹汉州者,各行令有司,岁时春秋祭祀,以表忠贤,以慰人心。及浚父张咸、母计氏等坟墓,俱令修葺,禁革樵采,著为定式,永远遵守。如此,则宁乡新修祠宇,不致废弛;而绵竹汉州故乡之地,神有所依。.忠贤有庆,斯道增光,其于世教,不为无补。”概括起来,这道奏请所陈述修复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四项:第一,官府出资购买田地40亩,修建享堂书院,作为拜祭之所;第二,寻找张氏后裔,主司祠墓;第三,把宁乡及绵竹两处张浚张栻父子祠墓纳入国家祀典;第四,修葺绵竹张咸及妻赵氏、计氏坟墓,禁止采樵,永远遵守。这样做的理由则简单而明确,即激励忠贤,“醇崇正学”。这道大补世教的奏请得到了朝廷的准允。嘉靖三年(1524年),明世宗下诏修复张浚父子坟墓,敕建祠宇,并下旨在官山建南轩书院,御书匾额。也可以从后世关于绵竹张氏陵园内的享堂书院及“后裔”守护坟墓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清代的绵竹张氏祖墓沿用明朝管理规制,仍用张氏“后裔”中选择忠厚老实者守护祠墓。
  尽管地方官府着力保护,但柏林张氏陵园仍然难免天灾人祸。对张栻祖墓破坏最大的是光绪十九年那场暴风雨,雍国公张咸及秦国夫人计氏二通墓碑被这场暴风雨折断。至20世纪中期,整个陵园古柏尽死无余了。1983年绵竹县开始对张咸夫妇墓加以保护,组织人员对“大柏林’,进行清理,划定保护范围,把扑倒的《宋贤良张公碑》重新竖立起来,确定这里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委派专人守护。1996年又修复两墓,墓额分别为“宋封雍国公张咸之墓”、“宋封秦国夫人张计氏墓”,相对而立,墓前各置石俑二、石马一、石狮一。墓旁原有《宋贤良张公碑》一通,现又增立了《武都居士墓铭》。
  矗立在张咸墓旁的《宋贤良张公碑》始刻于宋徽宗大观中,再刻于宋孝宗淳熙时,三刻于光绪十九年秋。第二次重刻所依据的张浚次子构故庋中的“副墨”,应该是可信无误的。对于第三次刻立,时人邓炳云《重镌宋雍国张公碑铭记》载:“今秋值暴风雨而碑扑折,且拔大木三株。予闻之,亲往谛视,字可辨者尚十之六七。询其后裔,《族谱》中载有全文,取而阅之,仍有残缺者十余字。后于《全蜀艺文志》得其全文,可以补缺订讹。其墓志铭始立于徽宗大观二年,历年七十有九而字已磨灭,厥孙枸于孝宗淳熙十三年重立,即此碑也。计至今岁癸巳,又七百有八年矣。碑中记先世至晚唐迁绵世系及公生平言行、出处、官阶,较史为详悉。知县李莲生命其祠中后裔首事者采买佳石,延选良工,仿原式而重刊之。即以售木之金为树碑用,且并两墓碑渐剥蚀者从新刊立,略缀数言以记其事,俾后来征文考献有所据。,,但将此碑文与《绵竹县志》、《全蜀艺文志》所载录校对,不仅与民国《绵竹县志》颇有出人,而且同《全蜀艺文志》差别很大。此举三例:碑文及《县志》有云“绍圣改元,哲宗皇帝始躬揽万几,时以继志述事为重,故六科又废”之句,而《全蜀艺文志》无此句。碑文及《全蜀艺文志》有句作“文彩烨烨”,而《县志》却作“文彩奕奕”。碑文及《县志》有“哀我造物不愍遗”之句,而《全蜀艺文志》却作“哀哉造物不我营”。短短千余字,文字出入近70处,取舍去从,实有考辨之必要。
  其次,碑文所载家族成员的名字多与宋代文献不合。《宋贤良张公碑》所载,张咸有孙男三人:枸、栖(《全蜀艺文志》作榧)、悍,无一见诸宋代文献,而从朱熹《张魏公行状》及魏了翁《张曦颜墓志铭》可知,张咸之孙有杓、槔、栻、构等。《武都居士墓志铭》载,张纮“子男四人,长曰矩,次曰镒,克家以谨;次曰钺、曰镝,皆应进士举。男孙五人灌、演、泳、溉、泌。”除子钺外,其余三子五孙竞无一人可在其他宋代文献中得到证实,而载诸宋代文献和石刻资料中的张氏家族成员又不见于此碑!殊不可解。如果说,史有明载的濩,滉、澥、浚四孙尚未出世,那么子辈之张咸应该载入。张咸,字君悦,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绍圣元年再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官至成都节度判官。张咸生于庆历八年(1048年),纮死于嘉裙八年(1063年),时咸已16岁。此碑怎会遗漏如此重要的儿子?

【参考文献】
  [1]朱熹,晦庵集卷95[M],四库全书本。
  [2][5]张拭著,杨世文、王晓波点校,张栻全集卷39[M],长春出版社,1999。
  [3]宁志奇,南轩故里史迹考述[J],绵竹文史资料选辑(内部资料),第十辑,1991。
  [4]张拭著,杨世文、王晓波点校,张栻全集卷40[M],长春出版社,1999。
  [7]杨慎编,刘琳、王蓉贵校点,全蜀艺文志卷47[M],线装书局,2003。
  [8]魏了翁,鹤山集卷79[M],四部丛刊本。
  [9]朱熹,晦庵集卷95[M],四库全书本。
  [10]朱熹,晦庵集卷89[M],四库全书本。
  [11]苏天爵,滋溪文稿卷29[M],跋张魏公与刘和州手帖,中华书局,1997。
  [12]绵竹柏林公园现存《宋贤良张公碑》。
  [14]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48[M),中国方志集成本。
  [15]民国,绵竹县志卷16古迹[M],中国方志集成本。
  [16]虞集,道园学古录卷20[M],史氏程夫人墓志铭,四库全书本。
  [17]元史卷60地理志[M],中华书局,1976。
  [18]民国,绵竹县志卷16古迹[M],中国方志集成本。

【作者简介】
  赵海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蔡东洲,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四川南充637002。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qpl600 发表于: 2007-8-23 09:10:27|只看该作者
在绵阳不知名的河边「不知其名,请您赐教于」的草坪上喝茶;的河叫"安昌河"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点评

查看全部评分

6# 青城山
 龙泉山人 发表于: 2007-8-26 22:51:09|只看该作者
看西洋镜,不是西湖镜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leikang 发表于: 2007-9-29 23:51:00|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龙泉山人在2007-8-26 22:51:09的发言:
看西洋镜,不是西湖镜
  这也许就是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有空,请看看我写的文章:custom/nation/han_xihujing.htm

西湖镜雷康/编
  西湖镜,就是有些地方喊的“西洋镜”,“八大片”、或者“拉洋片”。据说,起源于元代,在老北京的庙会或市场上常见。清代干隆年间,在北京天桥有“八大怪”,拉洋片就是其中之一。1930、1940年代的成都,西湖镜也成为当时的一种娱乐方式。一木箱内放有十来张西湖风景或西洋画片儿,箱上有一排小圆孔,孔内有放大镜。观者交钱后,把一只眼睛凑近那孔朝里看。当你的那只眼睛放好后,那箱子的主人就开始把箱子侧的一手柄慢慢地转动,于是,一幅幅画面就从孔里的那只眼睛前面连续地过去。后来画面描述就更加丰富,有一个个的故事,有《白蛇传》,有《西游记》、有《天仙配》,有《牛郎与织女》,有《封神榜》等。
  当时这种玩意很新奇,看的人和看热闹的人都很多。“看西湖镜”也成了一句巴蜀方言,泛指看新奇玩意儿、看热闹。
8#
 leikang 发表于: 2007-9-29 23:54:48|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qpl600在2007-8-23 9:10:27的发言:
在绵阳不知名的河边「不知其名,请您赐教于」的草坪上喝茶;的河叫"安昌河"
  谢谢赐教,已在主站更改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7:52, Processed in 0.499201 second(s), 15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