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87831|回复: 102
 5熊猫
 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1:36:19|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 2008-3-7日:荍坝古镇春如秋

 [复制链接]
  昨夜的酒喝到凌晨1点结束,回北桥宾馆入睡。今早,韩兄来接到杨兄和我去吃“杨抄手”,然后,韩兄回办公室处理事务,杨兄和我则被三九广场此时的热闹所吸引,挤入人群中。
  荍坝乡位于县城东南,距县30公里,西临建设多、南靠民主乡、北与沐川县火谷连界、东与老河坝乡相连,幅员面积160.47平方公里。辖春林、金华、红星、跃进、龙桥、东升、旭光、水平溪、星火、石丈空、凉桥、双河、茶叶、会步、茶场15个行政村,91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组。
  马边东大门出口通道──马新路横穿全境26公里。聚居着彝、汉、苗、藏4个民族,全乡有3,235户、11,217人,其中彝族383人、苗族43人、藏族6人。人口出生率为8‰,人口自然增长率0.4%。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59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31元,人平增收151元。有中学2所、中心校2所、树完小5所、教学点6个。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2人。境内有森林面积13.8万亩,其中;天然林7.81万亩,人工林5.99万雷;国宵林1地2.8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8%,退耕还林16,114亩,现有耕地12,694宙,其中水田1,932.1亩。平均海拔88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约15度,年平均降雨量1000~1100毫米。全乡属金沙江水系中的中山河谷地带,山多沟狭,日照较少,阴雨天气较多,主产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以茶叶、水果为主,“林、茶、育”是全乡、兰大支柱产业,尤以“荍坝贡茶”远销各地。有野猪、熊、猴等野生动物,生长着天麻、黄连等中药材及竹笋、木耳等土特产。全乡有大小溪流5条,中都河(昔称黑水河)流经全境注入金沙江。

游艺竞技游艺竞技
正在举行机关团体的游艺竞技活动,参赛者带兰球从头拍到另一头,并投球拍板后继续拍球回来,然后交给同队的另一参赛者,继续……

妹儿拍球过来妹儿拍球过来
摔倒爬起摔倒爬起
捡球继续捡球继续
一个妹儿拍球过来……摔倒爬起……捡球继续

整个活动中我摄影很少,主要是摄像,拍摄了大量的高清视频。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leikang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leikang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1:44:32|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观看比赛的美女们观看比赛的美女们
观看比赛的美女们观看比赛的美女们
观看比赛的美女们观看比赛的美女们
观看比赛的美女们,主席台上悬挂着大幅标语:“迎奥运,强素质,促和谐──马边彝族自治县2008‘三.八’国际妇女节暨趣味体育比赛”原来今天的活动是为了半边天,明天就是三八妇女节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1:59:05|显示全部楼层
杨轻抒/县政府门前广场/马边彝族自治县/雷康 摄
杨轻抒与2004年3月完工的《转转酒》雕塑合影
地点:县政府门前的小广场·民建镇·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
时间2008-3-7 9:49:01

杨轻抒/县政府门前广场/马边彝族自治县/雷康 摄
杨轻抒与2004年3月完工的《转转酒》雕塑合影
地点:县政府门前的小广场·民建镇·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
时间2008-3-7 9:50:03

韩维松、杨轻抒、张三才、雷康、欧罗达铁/县政府门前广场/马边彝族自治县/王友谊 摄
在县政府门前合影。左起: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韩维松杨轻抒张三才雷康、县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欧罗达铁
地点:县政府大门前·民建镇·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
时间2008-3-7 9:50:03
摄影王友谊

/烟遮山/马边彝族自治县/雷康 摄
天路,这是
地点:烟遮山·荍坝乡·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
时间2008-3-7 10:28:25

张三才/烟遮山/马边彝族自治县/雷康 摄
张三才 「上图点击放大后的尺寸:1800x1200,然后可在图片上按右键设置为墙纸
地点:烟遮山·荍坝乡·马边彝族自治县·乐山
时间2008-3-7 10:30:17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2:10:59|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出场人物简介:
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韩维松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韩维松
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韩维松
县政协司机王友谊县政协司机王友谊
县政协司机王友谊
县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欧罗达铁县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欧罗达铁
县政协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欧罗打铁
德阳政协杨轻抒德阳政协杨轻抒
德阳政协杨轻抒
雷康雷康
雷康雷康
我本人──雷康,这次进马边彝族自治县,我代了Sony新出的旗舰型掌中宝,能拍摄高清视频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2:33:27|显示全部楼层
2008-3-7 11:10分来到荍坝古镇,今天是单号,是荍坝的赶场日。
王师把我和杨轻抒卸在这个老场口的南端王师把我和杨轻抒卸在这个老场口的南端
在茶叶村党支部里,一个神医样的人正在给村民看病,一见我的相机,顿时紧张万分在茶叶村党支部里,一个神医样的人正在给村民看病,一见我的相机,顿时紧张万分
我和杨轻抒也无趣地赶紧出来我和杨轻抒也无趣地赶紧出来
杨轻抒拍摄的我:此时,我正在向其招手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2:52:30|显示全部楼层
因已过了赶场的热闹,老街上已有些冷清,只剩几个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她们有时间,可以耐心地等
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
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
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
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卖菜和干货的老婆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3:11:06|显示全部楼层
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
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
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
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正在拍摄的人是杨兄小学校门前的菜市场,正在拍摄的人是杨兄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3:25:23|显示全部楼层

马边开发史述要

⊙ 刘允枢/文
  “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根本大法序言中的两句话。这两个“共同”,是对我国56个兄弟民族共同创造中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历史功绩的高度肯定,为我们考察中国文明史、革命史提供了一条基本观点和线索。全国如此,落脚在我国一个多民族杂居区的马边历史也是这样。

一:汉唐之间各民族在马边的汇集与融合
  马边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区。各民族不论人数多少,不论现在是否还保持着历史上的名称,他们都在马边开发的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对马边的历史发展都起过一定的作用。
  马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南面的突出部位,处于现今乐山市、凉山彝族自治州、宜宾地区的结合部,同云南省北部也仅几公里之隔。这四个地区的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对马边都有深厚的影响;它们在马边交汇、撞击、融合、发展、创造了一种复合的地方民族文化。
  马边是个层峦叠嶂的山区。这种地理环境的艰险性带来相应的封闭性和发展的滞后性。到秦朝,中国内地已进入大一统的封建社会,马边山区还处在分散的原始部落状态,到西汉中期才慢慢步入奴隶社会。
  秦及汉初,马边地区的土著居民是僰人。晋常琚在《华阳国志》中说:“僰道县(今宜宾)在南安(今乐山)东四百里,距郡(犍为郡)百里。高后六年(公元前182年)城之。治马湖江会,水通越嶲。本有僰人……”唐《元和郡县图志》也讲:“戎州(今宜宾)……古僰侯国也。……至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遣唐蒙发卒通西南夷,置僰道县,属犍为郡。今即僰道县也。戎獠之中,‘僰’最仁,故其字从人。”这两条史料提到西汉时僰道,南安和越嶲郡相邻,在这三地结合部上的地方就是现今的马边。这一带居住的土著就是僰人。
  有关僰人状况,史籍有如下记载:“僰人,野人……多无君。”(《吕氏春秋》卷三)“犍为郡蛮夷。僰从人,束声”。(《说文解字》第八篇上)“僰僮,诸夷中最贤者,古所谓僰僮之富,多以荔枝为业,园植万株,树收一百五十斛。”(《太平御览》卷197)“夷狄异俗之国,僚绝异党之地,舟舆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风甚微”(《史记卷117司马相如列传》)这些史料说明,僰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在西汉时处在“舟舆不通,人迹罕至”的荆棘丛林之中,其风俗与内地汉文化迥异,处于“无君”、靠狩猎、畜牧和农耕为生的部落氏族社会。
  为巩固和扩大一统局面,汉武帝“北出师以讨强胡,南弛使以请诮劲越”,接着就通西南夷:“关沫若、徼牂牁,镂灵关,梁孙水、创道德之途,垂仁义之统。”(《史记·司马相如传》)。汉王朝采用进军、遣使、建关、设卡、修路、架桥、建政等办法,扩大统治范围推行汉文化。继此,汉王朝大力移民,扩大贸易,加强这些地区同内地的联系。《华阳国志》称:“僰道县,本有僰人,故秦纪言僰僮之富。汉民多,渐斥徙之。”这些汉族移民,主要是从当时的成都、武阳(今彭山)、南安(今乐山),沿岷江南下,向两岸作羽状似经溪河向山地深入,直达僰道再向南的滇黔方向渗透。移民中,不少是商人,他们在僰道周围掠夺僰僮奴隶,辗转到内地卖出致富。如“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述:“汉兴,皆弃此国而开蜀故徼,巴蜀民或窃出商贾,取其笮马、僰僮、髦牛,从此巴蜀殷富。”汉族移民的深入,并掠夺奴隶,标志着这些地区氏族部落的瓦解,奴隶制和封建置的建立。
  马边当时就在上述地域之内。马边劳动乡柏林村石牌子处马边河西岸的台地上,有一石墓群。乐山市文物工作者考察结论为东汉初期的墓葬,同乐山凌云山汉墓相近。这一遗址是汉代汉族先民开发马边地区的有力证明。汉族先民进入马边,主要是从南安县境沿马边河由下而上向马边腹地迁徙。河道,是古代移民的天然走廊。另一条通道,是僰道沿金沙江上溯转中都河进入马边东部地区。198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凉山奴隶社会》说:“移民凉山的汉族人民,多数居住在交通要道附近……在凉山东部另有一道,即由云南永善渡金沙江至雷波,由雷波经黄螂至新市镇。即由新市镇经屏山至宜宾。或由新市镇北经沐川至犍为、乐山……雷波以东的屏山沐川地区。自西汉以来汉族彝族大量迁入,僰人渐渐消失。”这里说的汉族移民路线大体上是对的。只是走向不会是从南向北,只能是由北向南,其次是由东向西。当然彝族移民则是由南而北。汉族先民勇敢而艰辛地进入马边后,逐渐融合僰人,开拓并经营马边这块荆棘林莽丛生的土地,开始谱写文明史章。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路线是从成都沿岷江南下经南安至僰道,然后与李恢、马忠分兵。诸葛亮亲率主力十万沿金沙江上溯至安上县(今屏山县新市镇)上岸,再分别沿中都河、西宁河经新置的新道县(今马边)和马湖县(今雷波),通过卑水县(今美姑)抵越嶲郡治(今西昌)围歼夷叟帅高定。在马边荍坝乡石丈空诸葛屯兵处「参见:http://www.phoer.net/thread-45684-2-1.html」,明末叙马兵道陈禹谟在此刻石撰文赞诸葛此举,至今遗址尚存。其实,新道(马边)早在诸葛亮南征之前就是彝汉争夺的战场。晋初陈寿《三国志·蜀志·李严传》说:“先主拜(李)严为犍为太守。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越叟帅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新道县,方国瑜著《彝族史稿》考证说:“西汉志无新道县,当是蜀国时新立,在犍为边境,且与越嶲接近。”清代学者卢弼著《三国志集解注》:新道“四川叙州,雷波厅西北境”。谭其骧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三册·三国分册》将新道县标定在马边附近。汉制“有蛮夷曰道”。新道为民族杂居区,由越嶲郡“遥领”,因鞭长莫及,故由犍为郡代管。综上,蜀在马边置新道县无疑。三国时,马边地区第一次建县,特别是诸葛亮南征经过马边,打通了僰道越过原始森林覆盖的黄茅岗到卑水和越嶲的东西走道,把犍为、越嶲两郡进一步联结起来,这对于马边的开发,意义是深远的。
  西晋末年,西南出现了僚人大量入蜀的事件。由当代四川民族史专家集体编撰的《凉山彝族奴隶社会》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揭示了僚人入蜀的原因:“汉晋时期,今云南和贵州的彝族先民叟人和濮人之间,在相互交往中也发生了融合,《西南彝志》记载了彝濮之间的斗争。大量濮人为彝族先民所征服的传说。牂牁,越嶲两郡的濮人在强大的压力下,向北迁移,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僚人入蜀’,原住凉山地区的濮人北逾大渡河进入严道、临邛,彝族的部分先民也在这时从滇黔进入凉山”。这里所说的僚人入蜀和彝族进入凉山,就是汉族史志学者多次重复的李势引僚入蜀,其时为西晋末。
  西晋八王之乱后,中原版荡,匈奴、羯、氐、鲜卑、羌等各族群雄纷起,演出了一幕幕错综复杂的史剧。賨人李雄率巴氐流民崛起在四川,在成都建立了成汉政权。当时,国内连年战乱,人口锐减,“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四川的情况也是“郊甸未实,都邑空虚。”已经掌权的李雄李势很想引进人口“以实之”,填补“未实”的巴蜀大地。无独有偶,其时在云贵地区的叟人和僚人也发生了争斗。僚人在叟人的压力下向四川大逃亡。这是一股股当时不易挡住,不得已而接受的,然而客观上是适应了李势需要的汹汹如潮的入川人群。
  《晋书载记》说:“李势在蜀,诸僚始出巴西、渠川、广汉、阳安、资中、攻破郡县……初,蜀土无僚,至此始从山而出,北至犍为、梓潼,布满山谷,十余万落,不能禁制。”《乐山县志》也载:李势“纵僚入蜀,布满山谷。由是青衣江以北,沫水以西,沦陷荒废二百余年。”乐山内地都被从南而来的僚人“布满山谷”,位于乐山之南的马边也不例外。
  僚人同更替频繁的中央王朝的关系是若即若离。《汉唐地理书抄》说:“魏晋以还,晋僚持险抄窃,乍服乍叛。”当时的朝廷对僚人聚居不能实行直接有效的管理与统治。僚人遂以自己的部落文化代替了处于发展趋势的汉族封建文化。这段时期,史书失载了。所以史学家才说这段历史变成了空白。直到“梁武帝大同十年(公元544年),使先铁讨定夷僚,乃立戎州,即以先铁为刺史,后遂不改。”(《元和郡县志卷三一》)这以后,曾一度中断的区域性封建汉族文化,才又逐步重新恢复过来。
  如前所述,西晋末,滇黔地区叟人和僚人发生争斗,僚人败北奔命入川,叟人追至大小凉山。在凉山,在马边,叟人与僚人继续争斗,叟人完全征服和融合了僚人。正如《西南彝志》所说:“濮变彝了。”僚人也许是彝族诺伙的第一代奴隶。至于北迁戎州、嘉州等地的僚人,则逐渐为汉族先民所融合。

二:唐宋之际彝汉民族在马边的开拓与交流
  随着叟人与僚人的融合,到隋唐,彝族先民在滇东北和大小凉山地区稳定地繁衍下来。其中生活在马边、雷波、屏山、沐川一带(即黄茅岗以东的小凉山山区)的彝族,被唐宋王朝称为马湖部,对其实行特殊的羁縻政策,封马湖首领董庆为归义郡王。
  关于马湖部彝族,出生井研的宋代史学家李心传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以下简称《建记》)乙集中写道:“马湖蛮者,西爨昆明之别种也。其地在梁(公元502~557年)为南宁州。”《新唐书》说:“爨蛮西有昆明蛮,一曰昆弥,以西洱河为境。”(这里说的西爨、昆明,有双重含义:既指民族之名,又指地名,两重含义往往同时运用。)在梁代以前,主要指云南洱海到曲靖一带的彝族先民。后来,这一带彝族先后逐步迁移到滇东北和小凉山一带,仍以原来的族名来指新居的地名。《新唐书》说:“咸亨三年(672年),昆明十四姓率户二万内附,析其地置殷州……以安辑之。殷州居戎州西北……以首领为刺史。”《建记》也说:“西爨之地,在唐为殷、驯、骋、浪四州,其酋董氏,隶戎州都督府。……马湖之地……西南接虚恨,北接叙州之商州寨,西接嘉定之赖因、沐川(犍为管下二寨名),西北接叙州之宜宾。”赖因就是马边县城的古称。上述史料说明,马湖部彝族在唐代就生活在马边地区了。
  马湖部彝族的前身昆明,其状况如《华阳国志》所述:“夷人大种曰昆、小种曰叟,皆曲头,木耳、环铁、裹结,无大侯王如汶山,汉嘉夷也。夷中有桀黠能言者,谓之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从语言、服饰、风习看,近代彝族与昆明夷、马湖蛮是一脉相承的。此外,马边西部高山区,则聚居着另外一个彝族部落叟人后代的虚恨部。他们主要聚居在今美姑、峨边一带。《建记》说:“虚恨所居高山之后,夷人以山为虚,以后为恨,故名焉。其地东接马湖。”可见,虚恨部与马湖部接壤处应在马边西部。他们也是从云南入迁而来的。
  马湖部首领董氏,应是汉裔彝人。西汉通西南夷以来,内地一些汉人用游宦、驻军、商贾、谪徙等方式,到川南和滇黔地区。随着他们政治经济势力的发展,就成为“大姓”。董氏就是其中之一。“大姓”与当地少数民族关系密切,彼此通婚,建立“遑耶”关系(姻亲)。《华阳国志》载:“与夷为婚曰遑耶。诸姓婚为自有耶。世乱犯法,辄依之藏匿。或曰有为官所法,夷或为报仇。与夷至厚者谓百世遑耶,恩若骨肉。为逋逃之薮。故南人轮为祸变,恃此也。”当时,这些地区“夷多汉少”,在“虽学者亦半引夷经”的氛围下,这些大姓逐步融合于彝族,成为有汉族血统的彝人。如三国时期的孟获、雍凯、还成为彝族首领。以董氏为首领的马湖蛮,也是这样一个融合了彝汉血统的彝族共同体。这批彝族先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辛勤劳动、努力经营,积极开发了马湖地区。《建记》说:“凡蛮地者七村,曰胡筵、曰黎溪、曰平夷、曰蒲润、曰荒桃、曰夷都、曰什葛。此七村多沃壤,宜耕种。其民披毡、椎髻,而比屋皆覆瓦如华人之居,饮食种艺与华同。”到宋代,马湖部彝族的农业生产水平接近汉族地区,房屋建筑和烹调工艺都与汉民相似。
  唐宋时期,汉族先民再次大量进入马边山区。明清时期的一些碑文记载,唐朝汉民就在马边城区内外修建龙龄寺、简洁寺等寺庙,把盛行于内地的佛学文化带入了马边。当然,“时迹近真”,较可靠的是宋朝人记宋朝的事。《建记》说:北宋时期,今县城地方才开始建庄设寨。“初,赖因本夷地,景德、天圣年间(1004~1032年),属来寇掠。治平间(1064~1067年),(犍为县)把截将王文揆始据险立寨,侵耕彝人山坝,名赖因庄。”由于汉民依托赖因寨“侵耕彝人山坝”“彝人诉之,事闻,有旨以其地归董蛮。既而私赂之以偿其侵地,岁为绸二百匹,幅广二尺,长二丈,于是蛮人每岁至赖因,谓之索税”。聚居在胡筵、泥溪、平夷三村的汉族农民,还要向汉族官衙和彝族首领两头纳税,“谓之两属税户”。通过租佃与纳税,彝汉先民在农业生产领域里实现了和睦共存。
  贸易更促进了彝汉先民的联系。马湖彝汉先民贸易开始于宋初,“太平兴国(976~984年)始焉。”彝族先民常以马匹弄到叙州、嘉州等地与汉官汉民交换茶叶、布锦、盐巴等。“马湖生蛮,赴官中卖蛮马,优支价值,本以恩结,而设官驻兵捍御,乃为威伏。盖石门,马湖生蛮所居巢穴皆在蛮江上游,通嘉、眉、泸、叙蜀江……常年市马,操舟顺流直抵叙州城下”。(《宋会要辑稿·蕃夷王》)“祖宗时所市马……今黎叙五州所产也……旧蕃蛮中马,高下良驽各有定价……至今夷人常以马博茶锦。”彝族先民向汉区卖马,除了换取茶盐帛锦,互通有无外,更重要的是支援了宋王朝抗击辽金夏的斗争。当时,“五路既陷,战马难得。”宋王朝战马的来源只有依赖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供给。所以,马边及周围地区彝族先民供应战马,对宋王朝的安全和所属地区人民的安宁,都是至关重要的。
  木材贸易也是彝汉先民交换的重要方面。宋代的雷马屏沐山区仍然是原始森林,因而是木材采伐和交易的天然场所。《建记》载:“以板来售,盖夷界多巨木,边民嗜利者赍粮深入,为之庸锯。官禁虽严,而不能止也。板之大者,径六、七尺,厚尺许,若为舟航楼观之用,则可长三数丈。蛮自载至叙州之江口,与人互市。太守高辉置场征之,谓之抽收场,至今不废也。”这种木材贸易对促进汉区建筑的发展和宋王朝的增收,也是很有利。
  共同的利益把彝汉先民凝结在一起。对于外来的入侵者,马边及其邻区的彝汉同胞是共患难的战友。唐朝咸通十年(869年),割据云南的南诏政权,从越嶲(西昌)出兵经汉源、峨边、马边、沐川,袭击犍为和嘉州。经过马边地界时,就受到马湖部首领董氏的抗击。《新唐书·南诏传》说:“咸通十年,乃入寇。以军缀青溪关(今汉源),密引众伐木开通,经雪坡。遇大寒,卒冻死者二千人。出沐源、窥嘉州、破蛮属……袭犍为,破之,薄嘉州。”这里说的南诏“破蛮属”是指攻破聚居在马边地区的董氏马湖部。《资治通鉴·卷215》阐明说:“(咸通)十年,南蛮众击董春乌部落,倾其巢窟,春乌以其众保北棚,俄而蛮掩至沐源川,遂通嘉州。”这里所说的“春乌以其众保北棚”,是指在马湖部北部区域,从峨边南部通往沐川的必经区域──马边地区。唐干符元年(874年),南诏再入侵:“干符元年,南诏再入侵,节度使高骈遣兵追击于大渡河,因筑城以守。沐川有城,盖始于此。”(《宋会要辑稿·方域》)所以唐王朝便认为:“戎州管内有驯、骋、浪三州大鬼主董庆、累世内附,以忠谨称,封归义郡王。”还有一次,就是南宋末年,蒙古贵族军队从云南进攻四川,逼迫马边时,受到马湖部彝族的顽强抵抗。《宋史卷46度宗本纪》说:“咸淳九年(1273年),马湖蛮王汝休,鹿巫蛮王沐邱帅蛮兵五百,助官军、民义阻险马湖,捍御有功。诏赏汝休,沐邱多帛及部兵有差。”上述事实说明,唐宋时期,每当关键时刻,马边及其周围的彝汉人民总是并肩战斗,共同抗敌,保卫家乡,开发家园。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3:26:29|显示全部楼层
三:明清时期汉族先民对马边的深入与垦殖
  元、明、清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大统一时期。元、明、清朝为了加强对马湖地区的统治,解决驻军粮食和其他物资的给养,对包括马边在内的马湖地区实行军屯、民屯、商屯和移民。军屯就是寓兵于农,以兵开屯,以屯养兵。民屯就是招收因祸逃匿于深山密箐、开荒自种的“漏籍户”,或是州邑的“编民”,加以招徕进行垦种。对于一些缺乏农具、耕牛、种籽的人,还加以扶持和帮助。商屯就是商人办垦,贸农结合,以商带农,以农保商。由于移民开屯实边,加以明朝弘治八年(公元1495年)马湖府“改土归流”的促进,马边地区的封建经济有较大发展,正如嘉靖版《马湖府志》所记述的,彝族农民“所受田赋与华民一体”,马湖地区彝族与汉族已逐步融为一体。这样,马边地区人口增多了,其中心的赖因寨也升格为乡,而且成了沐川长官司的第一大乡。汉族农民已开发到赖因乡以南八十华里的深山区烟峰高卓营一带。城东南七十华里的靛兰坝闵家山上发掘的“九棺坟”,系九棺同墓,最后边一穴墓主闵子兴,葬于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九棺坟”高大,墓前矗立檐牙石碑双斗桅杆和石狮,墓穴全用巨大条石砌成,每穴均有挽联、石门和其它陈设,刻有碑文,故人称“闵天官”。《九官坟》以实物说明,即使远离马边中心的偏僻山村,封建经济也发展了,汉族文化已上升到接近内地的水平。
  彝族奴隶主出于发展奴隶制的需要,不时对周围的彝汉各族人民进行掠夺。正如恩格斯所说:“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贪欲……进行掠夺在他们(指奴隶主)看来是比进行创造的劳动更容易甚至荣誉的事情。”贪欲驱动着彝族奴隶主用暴力去掠夺发展更快的汉族地区。明朝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号称“凉山三雄”的邛部撒假、雷波杨九乍和黄琅安兴胁众抄掠荣丁、赖因、烟峰等处。明朝政府用武力平定了局势,戍重兵屯守,将赖因乡升格为“马湖府安边厅”,并派四品知府级官员汪京在此担任同知。这就提高了马边的政治战略地位,为马边的开发创造了条件。“马边”之名也从此而始。
  为了加强马湖府对马边地区的管理,汪京采取了四项得力措施:一是在马边和烟峰两地建城。马边城墙长451丈,高1.5丈,宽0.75丈,全用条石砌成,厅城命名为新乡镇。烟峰城规模较小,长250丈。二是围绕两座城池,建立了若干寨堡墩坪营之类像卫星样的居民点式军事据点,如施家寨、大竹堡、火石礅、油榨坪、水池后营等。这些据点是当时汉族移民办屯的点,已深入到离县城一百华里以外地区。后来逐步发展成乡场,成为彝汉商品贸易的场地。这些居民点星罗棋布,勾出了当今县境的雏形。三是修建联结马湖府(屏山)到马边长达350华里的石板驿道,供军队商贾通行。现今的马(边)新(市镇)公路正是沿这条古道修筑。四是在马边城内兴建若干显示封建文明的大型建筑,如公署衙门、庙宇、学院之类。同知署衙门旁边的孔庙,檐牙高啄、雕栏石砌、横桥卧波,朱门红柱,气象壮严。庙宇至今犹存,已作粮库使用。孔庙是传播封建文明的场所,庙宇内设龙湖书院,可算是马边的早期学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措施在两三年时间内就付诸实现,其中马边城仅在一年内就建造成功。在当时全用手工操作的条件下,可算奇迹,可见其动员人力之多,从中也可看到马边当时开发的广度和深度。明万历名人,兵部侍郎汪道昆著《建新乡城碑文》热情颂扬这些业绩。就连供最高统治者皇帝御览的《明实录》也有较详的纪要。在今看来,仍不失为马边文明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清代(公元1644~1911年),马边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更加迅速。明末清初因兵燹战祸,全国人口再一次锐减,马边地区受吴三桂叛军的浩劫,人口减少尤甚。据嘉庆版《马边厅志略》载(下同):康熙初年,马边“兵燹之余,土著减少”,清朝政府就招抚流移,广行安插,措置牛种,劝谕农耕;同时“裁军屯田”。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马湖地区扫除吴三桂叛军后,更“招抚流亡复业,问民疾苦,失牛种者,每家给银二两,以为耕具;贫不能完婚者,给民完婚。”用这种办法动员内地汉人到马边开垦。干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四川总督阿尔泰派永宁道知府孟端到马边勘查荒地。他们勘出大竹堡一带可耕田166,000亩,较之“原额粮田地,几至倍增”。于是,实行“计口授田,领票认粮,分别水旱田地,照例题报申科”的办法,再次招民开垦。从此,马边“烟户日增”。孟端著文《新垦马边碑记》记述了马边的变化。清初,马边的情况是:“前明营堡墩坪,埋没于荒烟蔓草中,良田沃野,化为森林密箐、鼯鼠猱獭、游戏之场矣。”到干隆中期,马边变成“海内承平日久,户口滋增,到处地虞人满。荆楚豫章,黔粤巴渝之民,闻此中(指马边)荒芜可垦,携妻负子,奔走偕来,愿受一緾为氓”。《马边厅志略》也记述:马边“地属边陲,颇少土著,他方流寓,粤黔秦楚为多,附近如滇省暨眉州、洪雅、犍为、乐山、仁寿、川东诸大邑。担囊负笈,抱瓮秉耒,栖息而安,不远千里,无间妇孺,是以五方杂处,相习成风”。这种向边远地区开垦谋生的移民潮,使马边汉族人口迅速上升。干隆二十九年全县汉族人口仅1,760户,到干隆三十九年就上升到4,442户,14,859人。十年间,户口增长1.6倍。到嘉庆十年(1805年)户口上升到13,800户,人口为39,908人。仅四十年,马边户口增长几倍。据光绪版《叙州府志》载,到光绪二十年(1893年),马边汉族户口上升到41,842户,人口为107,709人,这同现在马边汉族人口相近。这样,马边“烟户日多,商贾日盛,虽处崇山峻岭之间,亦川南一重镇也。”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生产力水平的增长,特别是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这段时间,马边厅的财政收入也相应增加:干隆二十九年征丁银261两,三十年后上升到1,683两;干隆三十一年乡民捐贮仓义谷367石,三十三年即达1,500石。
  汉人不断涌入马边,促进了矿业的开发。《厅志》载:“马边开厂以来四十余年,历年出铜,自完课(税)外,分商售卖四方,贸易接踵而至,号称鼎盛一时,故有小成都之称。当盛时,每铜一炉用矿三千余斤,入炉煎炼约得铜千斤或七八百斤,此其大者,其次三四百斤或二三百斤。其时油米食物无一贱,山林树木随处烧炭,故资本少而获得多。”当然,好景不长,“自嘉庆六年以后,大旺山上诸处铜,每炉大者不过二百斤,其小者才百余斤,甚至八九十斤,欲求敷炭本而不可得。”故“各商只好携本归里”。

四:明清时期彝族先民在山地的发展与开发
  明清时期,聚居在马边西部和南部的彝族人民用更加艰辛的劳动开发着这片广袤的高寒山区。这里的彝族就是史称的虚恨部。
  虚恨部,据宋时李心传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4》称:“虚恨乃乌蛮之别种,所居高山之后,夷人以高为虚,以后为恨,故名焉。其地东接马湖,南抵邛部川,北接中镇,地方三百里,强落数十。天禧(1017~1029年)以前,朝廷岁以酒食犒劳。……圣绍间(1017~1100年)乞于嘉州博马。”这里说的:“北接中镇”,是指虚恨部主要生活在峨眉以南的峨边、美姑一带;“东接马湖”,是指马边、雷波西部地区,是虚恨部与马湖部两支彝民错综杂处的地方。“乌蛮的别种”,是指他们同唐朝时聚居在朱提郡(云南昭通地区)的彝族有浓厚的血缘关系。
  汉族史籍与彝族本身的叙述相同。《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和1985年版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概况》都援引凉山彝人众口皆碑的叙述:凉山彝民的祖先古侯、曲涅最早居于兹兹蒲武(即云南昭通地区)一带,然后经云南永善县大屋基过金沙江,沿美姑河而上,到凉山中心地带的利美莫姑(今美姑),此后,古侯向东迁,曲涅向西徙。解放前,彝族在超度死者时,要请毕摩念《送魂经》把死者的灵魂送到祖先生活的地方。送魂的路线是经美姑、永善、送到昭通,再继续前往。由此可知,彝族代代相传的口述与汉族文献是互相印证的。
  虚恨彝民的后裔把狩猎、畜牧、种植融为一体,发展着多层次、多门类的农业。对此,180年前的《马边厅志略》就有明确的记述:“一、夷性好猎,所居深山老林,或见野兽必争驱逐,故其出入以柴弓箭弩相随”。二、“夷地多以畜牧为能事,其户唯牛羊马猪鸡犬,游牧所至,因而止宿无一定也。”“夷人贫富以畜牧之盛衰为强弱,富者多至千百头。”三、“夷地庄稼多荞麦、包谷、苦荞、萝卜,收敛屯积,遇场期则背负出,与汉人易换布匹针棉等物。”四、彝族也兼营副业,“夷地产货,如黄连、贝母、厚朴之类,间有采取,皆背负赶场,与汉人交换”。在农业生产水平上,彝族人民做到了自给有余,且有剩余产品与外地汉人交换。彝族人民种植的荞麦,是一种营养与药用价值都很高的粮食品种,现已引起国内外的重视,宜于大量开发。特别是彝族人民保全了大片原始森林(这是他们赖以生存和防御的凭借)。现在马边的森林区,绝大多数在彝族聚居区。这是彝族人民的一大贡献。
  彝族在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生产,也达到较高水平。从纺织技术看,“夷地率以毡为衣,其毡合马牛羊毛组织而成,颇有细者,汉人亦间取以为服,若哔吱然。”这指的是彝族织的泡毡和线毡,本地汉族农民喜欢购买作床褥和披毡。彝族冶炼技术也较高,“如所有刀矛,煅炼铜铁甚精,锋刃颇利”。彝民更“好首饰等物,亦皆精巧”。这指的是他们精心制作的银手镯、银领花、银戒指、金边马鞍,还有造型奇特、色彩协调的餐具、酒具等木漆制品,都显示了彝族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彝族聚居区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吸引着许多汉人。清代,许多汉人以开垦、传技、贸易、联姻等方式,进入彝族山区,而以租佃开垦谋生为先导。《厅志》载:“汉人潜入夷地者,由附近素相认识者为援引,或则,夷地中亲友相报,率由山径小路,不令地方约保知之。入则投至蛮家,承认地耕种,言明每岁租子若干。夷人之性,不问丰欠,至期如数索偿,有见欠,次年则加利一倍。”“佃租夷地,向来凭意志,其地之广狭远近,以呼应声为度。”当然,引进汉人租种,更是彝族自身的需要,他们需要汉族农民相对先进的种植技术。因为彝族“耕种播植,皆籍汉人”。所以,内地汉人甚至不顾官禁,“窜入其地,代为耕畜,教之树畜”。在这种不可遏止的趋势下,干隆时期的马边厅通判鲁华祝也深入到离县城两百华里外的挖黑地区指导垦植,颇获成效,他亦晋升潼川知府。入迁垦植满足了谋生的欲望,致使有“汉人久居其地,祖孙父子滋养生息于其间者,不下千万家。已入者,不能请其复出;未入者,方且日事接踵”。汉人的涌入并扎根彝区,必然导致彝汉人民的交流与融合,通婚的纽带加速了这一进程:“汉人窜入与夷妇配合生者,为白骨头,别为小蛮通事。”当然也有彝人迁往浅山、河谷地带于汉族的,如永乐溪的王家、紫金岗的李家、胡家城的张家、县城的董家、杨家和悦家,都是乌抛家、恩扎家甚至原马湖部彝族融于汉族的。史实说明,这种友善共处,是马边彝汉关系的主流。
  清代,加强彝汉民族联系的另一主渠道是进行商品交换。“逼近夷地,凡有市场地方,每逢赶集场期,夷人辄出贸易。更有夷人通事,由该场各店铺客民留其长住,资其日食,往来场上,以待交易者,为之牙口蛮,专门经由贸易。凡蛮民携出货物之多寡,交易成后,酌量分厘,留与牙口蛮,谓之牙口银。”为了防止汉族奸商诈骗彝民,挑起事端,市场上还推选有威望的人进行市场管理,名之曰“客长”。“该场客长秉公,严切查察,庶不致于滋事,而附近夷地场市之客长,其责任亦乐于细故也。”嘉庆年间,在明朝建起的寨堡营坪的基础上,发展成十一个乡十九场(包括后来划归马边的荣丁、肥婆两乡场)。其中,马边、三河口、油榨坪、大竹堡、雪口山、下溪、荣丁、烟峰、走马坪、玛瑙等乡场是彝汉人民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场所。赶场天,市场十分热闹,彝族人民牵猪赶羊,带着“贝母、黄连、附子、厚朴、麝香并包谷杂粮之类入汉地,换布匹、烟、盐、针线并细绫绸缎等件。”乡场上,一些简便的饭馆酒店应运而生,甚至路旁也设有幺店,为各族人民提供方便。“桑枯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种彝汉贸易的状况,在清代一直保持着。彝族人民,对进入彝区租种和经商的汉人,总是以礼相待:“遇汉人至,则杀鸡为黍,不敢自制,凡刀砧器具洗涤至,再捧持以进,俟其自为,烹调恐汉人恶其不洁也。”
  商品流通还促进了交通。清代拓宽了马边经犍为到乐山的官道。犍为官道的拓宽,缩短了马边到内地的距离。较之马屏叙道,更符合于商品的自然流向,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使马边从叙州府归入嘉州创造了条件。
  民国年间,政治混乱腐败,由于军阀官僚土霸奸商的横行,也由于奴隶主的骚扰,彝汉族的友好联系,受到严重影响。但是,彝汉劳动人民的友好联系并未完全中断,彝汉贸易仍在继续进行。比如在三河口,尽管乡场废弃了,但还有八家汉人仍继续在此同彝族人民友好相处。曾任县民委主任王银州一家,已在三河口生活了整整四代。在今大院子区的涉水坝,有十几个汉族木、石、铁、瓦等工匠,先后收了十几个彝族学徒,都能进行熟练的操作。汉族铁工王树章,在1941年到三河口,住在曲诺尼日木果家,一同打铁过活。在彝汉族接壤的建设乡高石头村田坝儿有四十二户彝族农民,每年有三分之二的全劳动力到附近的汉区帮工,又彝族农民经常借汉族农民耕牛犁田,一般是一牛换两个人工,换人工则一抵一。
  彝汉统治者挑起的民族岐视和冲突更是割不断民间的正常贸易。在雪口山,走马坪甚至县城,仍有热闹的彝汉交易的“牛羊(猪)市”。随内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对各种“山货”(土特产)的需求更多更广。于是,居住高山、依托森林的彝族是这些货源的重要供应者。丝、茶、笋、倍、白蜡、蜜糖、皮张、黄连是马边的大宗传统产品。汉族商人都需要向彝族收购,或找彝族保头到彝区买,或在场上等彝族来卖,都可获得丰厚的利润。1935年出版的《川边季刊·马边部分》均载:1921年前后,马边每年收购的茶叶超过100万斤,笋干50万斤,皮张10万件以上,上述产品近一半来自彝族地区。全县涌现了像石谨卿、吴宗富、冯纯富等一批振兴民族地区经济的企业家。
  彝汉人民都要谋生存,求发展,他们的利益是一致的。他们互相依存,互为需要,有互相交流的共同要求。彝族谚语说得好:“汉人离不开皮货,彝人离不开盐巴;彝族离不开汉人,汉人离不开彝家。”反动统治者争权夺势制造矛盾,使彝汉关系蒙上阴影。但彝汉民族友好相处始终是主流。长期以来,彝汉人民互相帮助,共同劳动,披荆斩棘,栉风沐雨,把马边山区一步一步开发出来。

五:共和国时期彝汉各族共同建设马边
  彝汉各族人民共同创建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建了别具一格的地方民族文化。但是,旧社会的马边长期处于半封建社会(汉区)和奴隶社会(彝区)阶段。统治者是反动的剥削阶级,束缚和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族劳动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马边彝汉各族劳动人民,前赴后继,并肩战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彝族人民的优秀儿子李学东积极参加太平军革命,并发动了云南哀牢山各族人民的起义、邱连山下溪反暴起义、宋仕杰反清起义、辛亥革命中马边保路同志会暴动,都是马边彝汉人民在马边近现代史上谱写的壮丽篇章。
  马边解放后,建立了人民政权,各族人民当家作了主,马边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汉区进行土地革命,在彝区搞民主改革。政治上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权;经济上,使无地少地农民和奴隶分得了土地、耕畜、农具,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生产力得到解放,广大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1956年~1957年,政府稳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全县农副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粮食产量达6,496万斤,比1949年增长1.48倍,油料作物总产量达117.42万斤,增长7.9倍;茶、生猪、羊等都有史无前例的增长。
  但是,50年代后期受“左”倾思想影响,生产发展呈现曲折;但由于党中央及时纠正错误,使农业生产有过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在民族关系方面,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特别是国民党政府长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民族间和民族内部存在着严重的隔阂和纠纷。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岐视制度,建立以民族平等为基石的新型民族关系。马边解放后,党和政府向各族人民广泛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积极开展对民族上层的团结和调解冤家纠纷工作,仅在新政权建立的半年时间就解决了彝汉纠纷25起,彝族内部纠纷3起。民族团结工作取得巨大效益,在以后平息少数反动奴隶主的武装叛乱中,许多担任领导职务的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协助解放军、武工队平叛,在这场平叛斗争中贡献了力量。
  解放以来,党和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都给马边很大的优惠政策,使马边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绩。但“文化大革命”十年中许多偏激措施伤害了民族关系,马边经济的发展也同全国经济形势一样处在缓慢发展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和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全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携手共进,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较好进展。1984年,国务院批准马边建立彝族自治县,实现民族区域自治,成为马边经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全县人民紧紧围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经济、文化建设加快发展。198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6,180万元,比1983年增长37.1%,比1949年增长7.11倍,其中:工业总产值1,528万元,比1983年增长86.8%,比1949年增长80.42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有了大的改善。
  1990年《马边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的公布实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马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加快了脱贫致富、振兴经济的进程。



(作者刘允枢系县志办退休干部)
 楼主|leikang 发表于: 2008-8-13 23:50:41|显示全部楼层
老街上有一个干杂店,其对面此时有一个以门板当铺面,卖种子、农药、化肥等的摊位
卖种子、农药、化肥卖种子、农药、化肥
卖种子、农药、化肥卖种子、农药、化肥
卖种子、农药、化肥卖种子、农药、化肥
卖种子、农药、化肥卖种子、农药、化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3-29 15:16,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