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12|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5-6-13 23:05:2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1978-2008年中国主要省区人文概述(未定稿) [转帖]新华网

 [复制链接]
中国主要省区人文概述(未定稿) 山东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里表现最优异并首先崛起的文化中心,涌现了一大批至今仍对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影响的文化巨子,如孔子、孟子、曾子、孙子、墨子等等,他们为奠定中华文化的基脉贡献甚巨;并且在随后(指秦汉以后)的历朝历代中表现虽有些起伏,但总体上可称上佳。宋之前,其综合表现仅次于河南;北宋中后期之后,河南迅速地失去其作为文化中心的地位而风光不再,山东人文状况却较之其隋唐五代时期的相对低迷而有着显著的改观,并在北方诸省中,表现一直最出色、最稳定(即使是元代以来,长期作为都畿之地、挟政治优势的河北亦不能驾其而上),像“智神”诸葛亮、贾思勰、“书圣”王羲之、刘勰、颜真卿(祖籍山东)、王禹偁、张择端、辛弃疾、李清照、戚继光、冯惟敏、李攀龙、宋琬、王士祯、蒲松龄、孔尚任、赵执信、刘墉、傅斯年等都出自山东。 河南在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表现也很突出,比如老子、庄子、范蠡、商鞅、李斯、苏秦、吕不韦、石申等也堪称那一时期出类拔萃的人物。总的来说,在这一时期河南的人才从总体质量及对后世影响上虽然稍逊于山东,但在人才数量上却占有一定优势。尤有甚者,自秦汉以后迄北宋前期的一千多年里,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一直稳居中国文化中心的位置,并且在盛唐时期达到其辉煌的顶点(钱仲联曾云:“唐诗大家胥出中州”可为印证之一)。其代表人物有晁错、张仲景、张衡、向秀,阮籍、谢灵远、谢眺、庾信、钟嵘、玄奘、一行,“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 “一代文宗”韩愈、刘长卿(长期居住)、刘禹锡、岑参(祖籍地、出生地)、白居易(生长于)与元稹、李贺、元结、李商隐、程颢与程颐、岳飞、许衡、王铎、侯方域以及近代的冯友兰等。 江西在宋代以前,文化并不突出,除陶渊明之外几乎举不出其他有份量的文化名人,但在北宋中后期迅速崛起并完全取代了河南作为文化中心的位置(单就诗家而言,唐时“唐诗大家胥出中州”,江西无闻;至宋时,则转而为“宋诗大家胥出江西了”,中州无与!更有趣的是,唐有“李杜韩白”,三位中州人一位蜀人;宋则有“欧王苏黄”,三位江西人一位蜀人),并且一直保持到明代中期(之后也在比较高的水平上运行)。况且宋朝是华夏文化的造极之世,宋明时期又是中国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二个诸子百家时代,江西文化人无疑是其中的主角。宋以后,文化巨子迭出江西,晏殊、欧阳修、李觏、王安石、黄庭坚、陆九渊、杨万里、姜夔、文天祥、马端临、吴澄、虞集(长成并终老于江西)、罗贯中、罗钦顺、汤显祖、宋应星、魏禧、朱耷、蒋士铨、陈三立、文廷式、李瑞清 、陈寅恪、萧公权、吴有训等等,可谓超超玄箸矣! 用人才辈出、经久不息来形容浙江决不为过,其文化起步远早于江西。宋之前,其文化名人有勾践、褚遂良、虞世南、骆宾王、贺知章等。宋元时期表现也相当优异,甚至人才总数上还超过江西,但其学术不占主流(重要性被大打折扣),顶级人物也远不如江西多。这一时期,浙江文化名人有沈括、林逋、周邦彦、陆游、吕祖谦、陈亮、叶适、吴文英、张炎、赵孟頻、王冕、陶宗仪等。明前期即可与江西并驾齐驱,中期以后则大大超越,直至江苏崛起前,还独领风骚了一段时期。明清以后人物有刘基、方孝孺、于谦、徐文长、施耐庵、黄宗羲、袁枚、章学诚、龚自珍、吴昌硕、沈曾植、王国维、章太炎、蔡元培、秋瑾、鲁迅、丰子恺、潘天寿等数不胜数。 江苏与浙江相较,宋之前,江苏略胜(尤以两晋及南北朝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宋之前,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顾恺之、陆机、陆云、萧衍、刘义庆、鲍照、张旭、李煜等等,在南方诸省中表现最优异。但宋元时期有一段低谷(与自身比较),远不如浙江。只有范仲淹、秦少游、陈后山、范成大等少数几人可跻身于名家之列。不过,明中晚期以后其文化又重新崛起,并最终驾浙江而上成为人才密集度最高的省份(然近代以后浙江又有反超的迹象)。明清时期江苏文化名人有高启、王世贞、顾宪成、徐霞客、沈周、文征明、董其昌、祝允明、吴承恩、归有光、冯梦龙、陈子龙、郑板桥、金圣叹、顾炎武、钱谦益、赵翼、刘鄂、徐悲鸿、梅兰芳,真可谓群星璀灿、不胜枚举。 天府之国的四川,其文化名人,论数量向无足观,笔者曾据《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统计过历代文学家的地域分布,川籍(含今重庆)文学家人数仅列第十一位(所占比例尚不足总人数的百分之三),且历朝历代名次均未进过前六;亦可参观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但质量奇高,其中不乏影响极大、名声极隆的顶级人物,如司马相如、扬雄、陈子昂、李太白、苏东坡张大千等;其他还有卓文君、苏舜钦(祖籍四川)、苏询、苏子由、黄荃、文同、虞集(原籍四川)、杨基与徐贲、杨慎与黄峨、李调元、张问陶、赵鼎、刘光第、郭沫若、巴金、石鲁、蒋兆和、陈子庄、谢无量、廖平、贺麟、蒙文通、唐君毅亦属其时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共同为天府之国争得了莫大的荣耀。无怪乎,梁任公会说:“我国里头四川和江西,向来是产生大文学家的所在。”且在我看来这一结论似可推及一切人文领域! 古称“三苗”的湖南,近代以前,文物教化远逊于中原及东南地区,乃不争之事实。所谓“湖南人物,罕见史传”,即是古代湖湘乏才的真实写照。150前漫长岁月里,湖南只有唐时欧阳询、怀素,宋时周敦颐,元时欧阳玄,明时李东阳,清初王夫之等少数人可跻身于文化名人之列。19世纪后半叶,湖南人物凭籍其杰出的军事才能,而成为军功时代的弄潮儿,由军事而政治,由政治而文化,迅速走强,可谓人文蔚起,曾国藩、程潜、毛泽东(以上三人是湖南近世如此强势之关键人物)、何绍基、王闿运、杨度、谭嗣同、沈从文、琼瑶龙应台、曾熙、谭延闿、齐白石、贺绿汀、黎锦晖、谭盾、田汉、欧阳予倩、向达、蒋廷黻、蔡仪、李泽厚、方克立、黎锦熙、陈子展、刘大杰、杨树达、余嘉锡、周鯾生、曾昭抡、周光召等即是近世湖南籍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称之为名流辈出,决不为过。但随着时代性质的改变,湖南人文能否将强势继续下去确实是一未知数!虽如此,我仍然愿意将其列于第七,并希望其文化能可持续一路走好。 宋元之前,古老三晋亦称文化昌盛之地,曾涌现过许多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大思想家荀况,著名文艺家薛道衡、王勃、薛稷、王之涣、王维、卢纶、王昌龄、柳宗元(祖籍山西)、白居易(祖籍山西)、温庭筠、司空图、张彦远、司马光、米芾(祖籍山西)、元遗山、关汉卿(祖籍山西)等,即是其中之代表人物,可谓群星灿烂、光芒耀眼,由此,也永远定格了山西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比较高的地位。但宋元以后,受日益炽热商业风潮影响,致全民皆商,斯文扫地,晋地文化事业从此一落千丈而几成文化沙漠。拿句时髦话来概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没能协调发展(人家徽州地区就处理得相当完美)。数百年间,除明末清初的傅山而外,在文学艺术史上,几乎再也见不到晋籍名家的影子,如果说“三晋风骚杂伪真,遗山殁后更无人。”似嫌略带夸张的话,那么将末句中遗山改为傅山,而成“傅山殁后更无人”,便与实际无差了!晋地明清两代将近600年间没出过一位状元亦可印证。 福建是文化起步时间与江西差不多,且其文化最鼎盛之时期也在两宋。理學四大学派中闽有其一,即闽派。宋时,闽地出产的著名文化名人有楊億、柳永、楊時、朱熹(徽州人,生长于闽地)、張元幹、劉克莊、嚴羽、鄭樵、袁樞、蔡襄等。总的说来,尽管其时福建杰出人物总数上不及浙江,影响上远不如江西,但与赣浙并列三甲还是可以的。元代时,与赣浙相较即黯然失色。明时虽有起复,但给人印象是名家众而大家稀;清代中前期无足道。元至清中前期,这600年中闽地能称得上杰出人物者只有杨荣、李贽、李光地以及不甚光彩的贰臣洪承畴等少数几人。晚清后得地利之便,人文蔚起,林则徐、沈葆祯、严复、陈衍、陈宝琛、郑孝胥、林语堂、冰心等等皆一时之俊才,共同谱写福建人文之新篇章。司马光谓:闽人狭险。正因其狭险,所以闽地人才,给人的感觉,器狭容小、识高才薄,影响普遍不顶大,福建文化在全国的地位,自然受到了限制。 几乎被魯豫贛浙蘇等五個文化大省所包围的安徽作为一地域概念始于清康熙六年,至今尚不足350年。其文化子系统背景相差过于悬殊(各子系统差不多总能从魯豫贛浙蘇等五個文化大省中找到自己的归宿),所以也就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安徽文化。地域文化整合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加之先天不足,我甚至看不出安徽有丝毫文化整合的迹象。故从某种意义上讲:目前的安徽确实是图有其名的。据我观察安徽北中南所出人才差异性极大,皖北多出将,往往成就帝王之业,如曹操、朱元璋;皖中多政客,官术奇高!以近代人物表现为最为明显,如李鸿章、段祺瑞、冯某某、张某某、卫某某等,善变而痞性;皖东南之徽州多谨小慎微的士子,如曹振镛之碌碌为;倒是属于赣语区的皖西南安庆地区,受儒雅节义的豫章文化影响,几百年来,崇文重教、人才辈出;尤且人尚节义而与安徽向来有的“要饭之乡”美誉格格不入。总体来说,其地界內也确实先后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文化名人,这是不容否认的!如“三曹”、华佗、梅尧臣、张孝祥、龚鼎孽、施闰章、方苞、刘大槐、姚鼐、吴敬梓、李公麟、渐江、邓石如、包世臣、程长庚、黄宾虹、戴震、方以智、胡适,陈独秀、陶行知、朱光潜、方东美、杨振宁等。 自古燕赵之人俗重气狭,好结朋党。故前有荆轲、高渐离、樊于期、田光等慷慨悲歌之士!后有刘关张赵(除关外均为河北人)结义兄弟生死相依之典型!河北是华夏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且其南部为中原之一部),宋以前,各时期人才数列位均在前五名(据缪世鸿“历代杰出专家学者的地域分布”表)。其综合排名列于豫鲁陕之后,居第四位;但其所出人才数量虽多,真正影响大的极少,甚至远不如其隔壁邻居──综合排名列于第七的山西。宋之前,其著名文化名人有,扁鹊、董仲舒、刘琨、祖冲之、郦道元、卢照邻、高适、刘长卿、贾岛等。两宋时,人才跌入低谷,排名列于十名开外。后由于长期建都北京,作为畿辅之地的河北,其人才数在北方诸省中,始终保持前两名之位置(元代时,甚至居于各行省第一)。元之后,河北所产杰出人物代表有,郭守敬、马致远、颜元、纪昀、翁方纲、张之洞、李大钊等等。总的说来,就河北这样一文化启动较早、后又长期挟政治之优势的地区而言,只出这样一些人才,其文化上表现是难以称得上是出色的!同时也说明该地区孕育杰出人才的能力是不够的。 作为古荆楚文化区之腹地的湖北,其文化起步期几乎与中原同时,先秦时,楚地即出现过屈原(中国最早的伟大诗人)、宋玉、唐勒、景差等文化名人,在南方诸省中,绝无与之比肩者。只可惜后劲不足,在以后各时期的表现都难以称为上乘。秦汉至清末,其贡献的著名文化名人只有陆羽、孟浩然、皮日休、宋祁、李时珍、袁宏道、杨守敬等少数几人。也难怪,近代大学者梁任公会给湖北贴上:“学者无闻”、“学者希焉”的标签。只不过,清末以后,得能吏张之洞苦心经营之利并沾民国首义区之光,使得其经济与政治地位明显提升,人文环境亦随之改观。黄侃、熊十力、王世杰、李四光、汤用彤、李济、闻一多、徐复观、曹禺等湖北籍文化名人之出色表现也足以使鄂省人文状况在全国的位置前移,但愿不会是如往常一样的昙花一现! 地处岭南的广东,明代之前,完全是一个不甚重要的偏僻落后地区(长期为贬谪流放获罪官员之所在),文化上毫无建树,故绝无地位可言。明时渐有起色,陈献章、邱濬、梁有誉以及岭南诗派、南园十先生等始著声于时,但其影响仍十分有限。这样一种状况一直延续到近代以前。清中前期文化名人有,清初“岭南三家“之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以及后起宋湘等。然近代以后,广东作为鸦 片战争前后外国势力最早渗入的地区,其政治地位自然而然地被抬高;更因其毗邻港澳,故粤人每每能开风气之先声,使得粤地人才猛增,令人刮目。近世广东籍的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高剑父与高奇峰、林风眠、陈垣、张荫麟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是其时出类拔萃的人物。清后期至民初粤籍人才数已侪居江浙之后,列第三位(湖南列第四)。湘粤是近一个半世纪以来人文进步最快的两个省区,但其进步导因并不相同,广东文化的崛起是源于外来人文思想的影响;湖南文化崛起则源于内在军事天赋的发挥。但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大以及和平时代的到来,湘粤两省能否继续保持其文化之强势地位,值得怀疑!不过相对来说,笔者不怎样看好广东,对湖南反倒更有信心些(这在于后者文化精英薪火相傳的使命感强、忘我求索的學術氛圍浓)。 曾为周、秦、漢、唐等十三朝都畿之地的陕西,宋以前,其人才总数虽然可以列第三位。但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诸子百家时代(春秋戰國時期)里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只是在汉唐时期表现还差强人意,其人才数甚至仅次于河南,列第二位。不过作为当时的畿辅之地;况且南方诸省,其时文化普遍还未起步,取得这样的成就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故无需大惊小怪的。而且这其中真正杰出的文化名人并不多,只有司馬遷、班固、孫思邈、颜真卿、柳公权、韦应物、杜牧等数人而已,所以,即使在其相对辉煌之时期,秦人对中国文化之貢獻也并不多。宋时,其文化地位迅速跌落,从此再也不曾翻过身。宋之后至近现代,由秦地所产可称(或勉强可称)著名文化名人只有,宋时的张载,范宽,明时的王九思、康海,清时的屈复,近现代的于右任、吴宓等。所以,我有时还真纳闷,在讨论各省区文化高低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会那样看重陕西?甚至还有人要将其置于前五名之列。不可否认,共产党建政以后,对陕西、对西安的教育、科技及文化进行了大力扶持(其意图是将西安建成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并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实效。像著名的长安画派以及当代著名文化名人路遥、陈忠实、贾平凹、张艺谋等都出自陕西。 关东在文化上应视为一个整体。笔者在《近现代国画坛点将录》中评点东北画家张仃时曾有如下一段评语:“关外的东北远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游牧杂居之地,文物教化远逊于关内的中原地区和东南地区,翻阅画史直让人有东北人物罕见史籍之感喟,故张仃(书中所评点的唯一东北人)之闪亮登场,从某种意义上讲昭示着东北三省画家正在崛起。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有张仃之成功,肯定会给东北画家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并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事实也是如此,当今画坛“关东画派”已经在那块富饶黑土地上悄然兴起,并有席卷全国之势,一批极有实力的中青年画家(未来大师)如宋雨桂、于志学、冯大中等凭籍其精湛传统功力和孜孜以求之创新精神,正昂首挺胸跻身于中国当代画坛优秀画家之最前列,其前途真无可限量。关內特别是江南画家们要意识到画坛“狼”真的来了,且这“狼”来自比北方还更遥远的东北。”其实不光是画坛,在文艺界的其它领域以及科技界乃至政军界,东北也已经或正在全面崛起!不说别的,举世瞩目的“神五”飞天,东北人的贡献谁堪比肩?东北文化逐渐走向强势,我想主要得益于:20世紀相當長的時間裏,一直是全國的重工業基地。城市人口比例高、基础教育條件好、民众接受教育机会多。50年代后,更是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較集中的地区之一。故我将其列于第十五位。 其余各省区对中国文化发展贡献甚微,不足道!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之精灵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之精灵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之精灵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思无邪___多多的<<天堂影院>> 成都的某个午后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5-6-13 23:10:06|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以上文章我转自新华网,各位有什麽意见,请发表评论,文章作者是江西人。我个人认为四川应排在前5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蜀之精灵 发表于: 2005-6-13 23:20:42|只看该作者
1感觉楼主说的是人才,而非人文呀. 四川自古人文汇萃,唐宋就有:人文之胜莫胜于蜀 之美誉,好多文人都成名四川:杜甫,陆游,范成大…… 2川籍(含今重庆)文学家人数仅列第十一位(所占比例尚不足总人数的百分之三),且历朝历代名次均未进过前六; ========================== 这个我解释一下:四川历史经历了两次灭顶之灾,一次是宋末蒙古人入侵,第二次是张献中屠蜀,大量文献典籍毁于战火,由于四川地处内陆 ,所以这些文献 就永久的失传了,四川历史上有记录的文化名人都是离开了蜀地,而本土文人就从历史上消失了。 当然 两次灾难本身对四川文化也有影响。

3楼主还没考虑到:四川早在四五千年就创造了辉惶的三星堆文明,还有后来金沙遗址 ,这些都是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8:40, Processed in 0.2340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